初四化学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158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94 大小:413.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四化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4页
初四化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4页
初四化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4页
初四化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4页
初四化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4页
初四化学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4页
初四化学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4页
初四化学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4页
初四化学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4页
初四化学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4页
初四化学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4页
初四化学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4页
初四化学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4页
初四化学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4页
初四化学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4页
初四化学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4页
初四化学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4页
初四化学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4页
初四化学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4页
初四化学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4页
亲,该文档总共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四化学教案.docx

《初四化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四化学教案.docx(9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四化学教案.docx

初四化学教案

临淄二中单元备课

单元

名称

第一单元溶液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溶质和溶剂的概念,理解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2、了解溶解过程中伴随的能量变化、电离及乳化作用。

3、学会定量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常用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学会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本计算方法;练习在实验室中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4、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两者相互转化的方法

5、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含义

本单元知识结构

概念

溶质

组成

溶剂

特点均一

稳定

物质在水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中的溶解升高:

如氢氧化钠

溶解过程中降低:

如硝酸铵

的能量变化不变:

如食盐

溶质的质量分数:

配制溶液的步骤:

计算、称量(量取)、

溶解(稀释)、装瓶存放

溶解度

溶解度曲线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1、溶液特征的理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及其计算。

2、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配制。

3、电离概念的理解。

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及其计算。

5、溶解度的含义

学生情况分析

 

课时划分

 

第一节溶液的形成2课时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2课时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2课时

到实验室去1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单元检测、讲评2课时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自学法、讨论法、讲解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具

化学仪器、黑板、多媒体、实物展示等。

 

 

级部长签字:

备课组长签字:

课题

溶液的形成

案序

1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

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均一性和稳定性。

2、会区分典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3、了解溶液的命名

4、初步了解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者放热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溶液的概念。

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

均一性和稳定性。

2、会区分典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3、物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者放热现象

课时知识结构

 

德育渗透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

教学过程

初备

二次备课

一、情景导入

用蜡烛将烧杯和玻璃片粘在一起,在向烧杯中加入少许水,再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搅拌使其溶解,过一会儿,玻璃片从烧杯上掉下来。

二、预习交流

结合预习指导提纲,自学阅读课本,尝试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1、什么是溶液?

溶液的组成?

2、如何区分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3、物质溶解过程中是如何吸热或放热的?

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疑难问题

三、自学展示

每组抽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回答,教师发现问题

四、点拨提升

1、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有的溶液有颜色,如硫酸铜溶液是蓝色的。

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水是均一、稳定的就不是溶液。

2、碘酒是溶液,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中,溶质是白磷,溶剂是二硫化碳。

电离的条件是溶于水,电离不需要通电。

3、溶解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1)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中吸收能量(Q吸);

(2)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这一过程放出热量(Q放)。

若Q吸>Q放溶解吸热,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若Q吸

若Q吸=Q放溶解时温度几乎不变,如氯化钠。

五、达标检测

完成学习效果检测本上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

溶液的形成

案序

2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知道它们相互转化的条件

2、通过分析洗洁精对油污的作用现象认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

3、了解溶液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知道它们相互转化的条件

课时知识结构

 

德育渗透

1、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2、启迪学生“学以致用”改造物质。

树立学知识、用知识,化学终将走向社会的正确观念。

教学过程

初备

二次备课

一、情景导入

一个人在某酒店吃饭,服务员不小心把一盘菜倒在了他身上,刚穿的新衣服被沾上了油污。

…气急无措的场面。

【提出问题】:

哪位同学能够帮忙除去油污?

二、预习交流

结合预习指导提纲,自学阅读课本,尝试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1、什么是乳化剂?

乳化作用?

2、什么是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3、如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疑难问题

三、自学展示

每组抽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回答,教师发现问题

四、点拨提升

1、乳化作用:

不溶于水的食用油等在洗洁精、洗衣粉等含表面活性剂的物质作用下以细小液滴均匀分散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一现象叫做乳化作用。

洗洁精、洗衣粉等是乳化剂。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

升温、加溶剂

对于KNO3等绝大多数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物质: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蒸发溶剂、降温

降温、加溶剂

对于Ca(OH)2等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的物质: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蒸发溶剂、升温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定:

在一定温度下,往某溶质的溶液中加入该溶质固体,若溶质都溶解了或溶质固体的质量未变,则该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五、达标检测

完成学习效果检测本上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级部长签字:

备课组长签字:

课题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案序

3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2、能够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3、了解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学会利用溶质质量分数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

2、能够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课时知识结构

 

德育渗透

1、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2、使学生体会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教学过程

初备

二次备课

1、情景导入

【故事悬疑】:

学农时,大家发现茄子地里有小虫子。

指导老师拿出一瓶白色固体农药A,要求小龙加水把它配制成溶质质量分数为0.8%的溶液,用于杀虫。

小龙经过计算,称了8g农药A,量取了92mL水,进行了配制。

小龙做的有问题吗?

会产生什么后果?

二、预习交流

结合预习指导提纲,自学阅读课本,尝试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1、什么是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质的质量分数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意义?

3、演练课本例题

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疑难问题

三、自学展示

每组抽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回答,教师发现问题

四、点拨提升

1、溶液的质量分数公式的变形公式的应用的也很多。

2、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但是

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

3、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计算要注意“×100%”不要忘,单位不要忘。

5、达标检测

完成学习效果检测本上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

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

案序

4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熟练药品的取用、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等操作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实验室配制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方法(抽取步骤、仪器);进一步熟练药品的取用、托盘天平和量筒的使用等操作技能。

课时知识结构

 

德育渗透

1、定量实验的方法取决于需要获取哪些“量”以及如何准确地获取这些“量”,分析实验中的问题并扎实有效地解决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通过小组实验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教学过程

初备

二次备课

一、情景导入

【创设情境】:

录像:

溶液在生活中生产中的应用——注射用的针剂、无土栽培溶液、实验中使用过的硫酸铜、高锰酸钾等溶液。

【问题定向】:

以前同学们使用的溶液都是老师为同学们配置的,现在你能否根据掌握的有关溶液的知识,自己配制溶液呢?

二、预习交流

结合预习指导提纲,自学阅读课本,尝试解决黑板上的问题。

1、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

2、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意义?

3、如何配置100克4%的食盐水?

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疑难问题

三、自学展示

每组抽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回答,教师发现问题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实验用品,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四、点拨提升

1、配置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步骤:

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存放

2、在配置溶液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的误差。

导致质量分数偏大的原因:

称量溶质前,天平未调节平衡,指针偏右;量溶剂时俯视读数;称量溶质时物码放反、往烧杯里倒溶剂时撒了一些;

3、导致质量分数偏小的原因:

称量溶质前,天平未调节平衡,指针偏左;量溶剂时仰视读数;往烧杯里倒溶质时撒了一些;

4、对质量分数无影响的原因:

配好后,往外倒时,洒了一些。

五、达标检测

完成学习效果检测本上的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级部长签字:

备课组长签字:

课题

物质的溶解性

案序

5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了解气体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课时知识结构

 

德育渗透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产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体验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的成就感,体验科学探究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3、从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初备

二次备课

一、情景导入

溶解性是物质的重要物理性质,不同的物质溶解性不同。

如氯化钠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而碳酸钙难溶于水。

那么,物质的溶解性受哪些因素影响呢?

二、预习交流

结合预习指导提纲,自主阅读课本13-14页,尝试解决屏幕上的问题。

1、通过实验探究1-3,找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定义?

3、溶解度的四个要素?

4、气体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疑难问题。

三、自学展示

每组抽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回答,教师发现问题。

四、点拨提升

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内因:

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

外因:

温度。

2、用溶解度来定量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性。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是所溶解的质量。

四个要素:

(1)条件:

一定温度

(2)标准:

100g溶剂

(3)状态:

饱和状态(4)单位:

3、气体的溶解度:

在一定压强、一定温度下1体积水最多溶解气体的体积数。

影响因素:

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五、达标检测

课本P17挑战自我1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

物质的溶解性

案序

6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度曲线,知道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2、初步学会查阅溶解度曲线并掌握其意义

3、知道结晶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

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

课时知识结构

 

德育渗透

1、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2、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耐心、细致的习惯。

教学过程

初备

二次备课

一、情景导入

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关系可以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二、预习交流

结合预习指导提纲,自主阅读课本15-16页,尝试解决屏幕上的问题。

1、溶解度曲线是根据哪两个量的变化绘制出来的?

2、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3、尝试查阅20℃时表中各物质的溶解度?

4、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5、什么是结晶?

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分别适合于符合什么条件的物质?

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疑难问题。

三、自学展示

每组抽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回答,教师发现问题。

四、点拨提升

1、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的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物质的溶解度。

2、溶解度曲线能体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1)绝大部分的溶解度曲线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如KNO3;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不大,如NaCl;

(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3、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一般将20℃时,

溶解度大于10g的物质称为易溶物质;

溶解度在1g—10g之间的物质称为可溶物质;

溶解度在0.01g--1g之间的物质称为难溶物质。

4、结晶:

固体物质从它的饱和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就叫做结晶。

蒸发结晶:

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明显的物质。

降温结晶: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

五、达标检测

课本P17挑战自我2、3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级部长签字:

备课组长签字:

课题

到实验室去

案序

7

课型

实验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与同学配合配制80g10%的氯化钠溶液。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

3、根据实验操作,能对实验结果进行误差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1、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

2、托盘天平、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课时知识结构

 

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提高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热情。

教学过程

初备

二次备课

一、明确任务

1、与同学合作配制80g10%的氯化钠溶液。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方法。

二、做好准备

查看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氯化钠、蒸馏水。

三、预习交流

自主阅读课本18-19页,尝试解决屏幕上的问题。

1、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量筒的使用方法?

如何正确读取液体体积?

3、搅拌液体时的注意事项?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操作步骤?

计算溶质、溶剂质量的方法?

四、自学展示

每组抽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回答,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并进行及时订正。

五、动手实验

根据分组,小组同学合作进行实验操作。

1、计算:

溶质的质量=80g×10%=8g

溶剂的质量=100g-8g=92g

溶剂的体积=92g÷1g/mL=92mL

2、称量:

用托盘天平称取8g的氯化钠固体。

(左物右码)

用100mL量筒量取92mL的水。

3、溶解:

将称好的氯化钠倒入干燥的烧杯中,再加入量好的水,用玻璃棒充分搅拌,直至氯化钠全部溶解。

4、装瓶存放:

把配制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盖好瓶塞,贴上标签。

(注明:

药品名称、溶质质量分数)

六、反思交流

你是否顺利地完成了本次实验?

有哪些经验或教训需要与同学们分享?

七、达标检测

学习效果检测本P2B层作业1、2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题

溶液

案序

8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理解溶液的概念,能区分溶质与溶剂,溶液的应用。

2、学会利用溶质质量分数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进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以及二者的相互转化。

4、能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并能根据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以及二者的相互转化。

2、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以及溶液的配制。

课时知识结构

 

德育渗透

1、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

初备

二次备课

一、知识梳理

二、合作复习

1、溶液的定义、特征、组成、用途?

2、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并举例。

3、乳化现象除油污的原理?

与汽油除油污原理的区别?

4、溶解度的定义?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

5、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变化规律和应用?

6、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溶液稀释问题解题的依据?

三、展示分享

小组内交流,巩固理解或解决困惑。

每组抽一位同学代表小组回答,教师发现问题

四、典例分析

1、在10%的食盐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质量关系是()

A.溶质:

溶剂=1:

10B.溶质:

溶液=1:

10

C.溶剂:

溶液=9:

11D.溶质:

溶液=1:

11

2、现有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若使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加一倍,应向此溶液中加入氯化钠多少克?

或蒸发掉水多少克?

 

五、达标检测

课本P24页单元练习1-10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级部长签字:

备课组长签字:

课题

第一单元检测试卷讲评课

案序

10

课型

试卷讲评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第一单元基础知识,重点难点问题纠错

2、通过题目的解决,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化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这次单元检测的题目,进一步复习巩固第一单元的基础知识

通过题目的处理,再次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课时知识结构

通过这次单元检测试卷的分析和处理,强化落实基础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从对照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实验探究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

德育渗透

通过题目的解决和处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细心、耐心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初备

二次备课

1、数据统计与成绩分析

1、成绩分析

班级

A层

B层

C层

D层

E层

2、试卷试题分析

(1)选择题丢分严重,反映出学生知识掌握不到位、审题不清,甚至不会审题,知识不理解不会用,导致题目不会做

(2)基础知识,基本操作等掌握不好,个别知识出现记忆混乱现象。

(3)实验题目:

学生对配制溶液的步骤及仪器掌握不扎实,误差的分析不准确,体现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及分析能力还有所欠缺。

(4)化学计算:

部分学生思维混乱,解题思路不清晰,解题步骤不规范。

二、学生自我纠错:

提前将试卷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进行自改,然后课上在留给学生5分钟时间自我改错,之后利用小组,同学之间展开交流,同学之间互助学习,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剖析错因。

3、聚焦错题,点拨提升:

1、现有1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某溶液,使其浓度增大一倍可采用的方法是()

A.溶剂的质量蒸发掉一半

B.溶质的质量增加一倍

C.蒸发掉的溶剂质量等于溶液质量的一半

D.加入200克溶质质量分数为25%的此溶液

2、配制10%的食盐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A天平、烧杯、玻离棒B、量筒、烧杯、玻璃棒

C.药匙、玻璃棒、烧杯D.天平、烧杯、玻璃棒、量筒

3、恒温时,向mg水中不断加入KNO3晶体,下图能表示此过程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与时间(t)变化关系的是()

4、在10%的硫酸铜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之间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A.溶质:

溶剂=1:

10B.溶质:

溶液=1:

10

C.溶剂:

溶液=9:

11D.溶质溶液=1:

11

5、为预防禽流感,某同学为养鸡场配制消毒液,在用量筒量取浓的氯铵消毒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量取水的体积时俯视读数(其他操作过程均正确),则所配制消毒液的质量分数()

A.无影响B.偏大C.偏小D.无法确定

6、向20%的KNO3溶液中,再加入1.5gKNO3和4.5g水(假设无固体剩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A.等于20%B.大于20%是C.小于20%D.无法判断

4、归纳总结,盘点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第一单元的知识复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发面都获得了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试卷中的错题整理与积累(错题积累本)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临淄二中单元备课

单元

名称

第二单元常见的酸和碱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和用途;

2、认识常见溶液的酸碱性,初步学会测定溶液酸碱性和酸碱性的强弱程度的方法,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3、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了解其应用;

4、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5、能通过科学探究积极主动地获得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知识结构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知道酸碱指示剂可以识别溶液的酸碱性,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测定溶液酸碱性的方法。

2、知道酸溶于水时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氢离子;碱溶于水时电离出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

从微观角度认识酸的酸性和碱的碱性就是通过溶液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表现的。

3、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PH。

知道PH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以及用PH试纸粗略测定PH的方法。

4、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H+和碱中的OH-结合生成水。

5、认识酸和碱的化学性质,进一步理解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实质是H+和OH-的性质。

6、认识几种重要的酸、碱,掌握使用酸碱的方法。

7、能通过科学探究积极主动地获得化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理解酸的酸性和碱的碱性实质是溶液中的H+和OH—的性质。

2、从微观角度认识中和反应的实质。

学生情况分析

 

课时划分

 

第一节酸及其性质2课时

第二节碱及其性质2课时

第三节溶液的酸碱性2课时

第四节酸碱中和反应2课时

单元复习1课时

单元检测、讲评2课时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自学法、讨论法、讲解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教具

化学仪器、黑板、多媒体、实物展示等。

 

 

级部长签字:

备课组长签字:

课题

酸及其性质

案序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两种常见的酸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

2、认识盐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难点:

酸的化学性质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课时知识结构

 

德育渗透

1、通过对盐酸化学性质的探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