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238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5.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设计.docx

《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设计.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教案设计.docx

冀少版八年级下册生物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二《遗传的物质基础》教案设计

冀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第一节遗传

二、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章第一节《遗传》第二课时的内容。

通过上节课《性状和性状的传递》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生物性状的遗传与染色体有关,父母通过生殖细胞将各自的一半染色体传给了孩子,从而使孩子长得像父母,保证了亲子代之间性状的相似性。

染色体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那么究竟谁是遗传物质呢?

遗传的物质基础是学生看不见、摸不到的,比较抽象,因此教材安排了一个“探究竟”资料分析活动,学生通过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可以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遗传物质DNA与性状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教材给出了DNA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基因,然后分析DNA与基因的关系,再分析染色体、DNA与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符合认知规律。

关于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的关系,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有关染色体、DNA、基因等概念比较抽象,但这些内容对于学生了解遗传具有他的物质基础的理论是不可缺少的。

因而应该让学生对其含义有初步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然后通过有无耳垂的遗传实例,学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以及性状传递过程中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本节课的遗传学名词都略有耳闻,但是准确的内涵和相互的关系并不清晰,理解起来也比较抽象。

在能力层面上,八年级的学生基本已经能够进行积极有效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举例说明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2.技能性目标:

观察并描述相关的遗传变异现象。

3.情感性目标:

认同科学家的研究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基因的显性与隐性。

2.教学难点:

染色体、DNA、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设计思路:

《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以下的重要概念: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它们位于细胞的染色体上。

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由于本节课的重要概念较多,比较抽象。

所以需要教师合理安排活动,帮助学生理解。

首先以本班学生和家长的亲子照片引入,让学生猜测亲子关系,说出猜测的依据。

以学生自身的一些特征及日常生活现象来导入新课,能很好地运用直观的现象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为帮助学生形成重要概念,设置了一系列层层深入的探究活动,通过体验和感悟让学生逐渐理解染色体、DNA和基因的相关知识。

首先结合染色体的模型和图片,理解染色体的组成。

然后通过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

进一步分析教师补充的资料,明确基因是包含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之后结合学生自制的DNA模型进一步了解DNA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基因的关系。

最后通过绘制概念图等形式深入理解染色体、DNA与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

由浅入深,符合认知规律。

为帮助学生形成“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这一重要概念,组织学生深入分析有无耳垂的遗传实例,学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以及性状传递过程中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通过多媒体课件、画遗传图解分析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等形式,完成对知识的迁移、延伸提升感悟运用。

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课后推荐学生观看教师自制微课:

《从种豌豆到DNA双螺旋》,了解科学家的探索之路,认同科学家的研究精神,培养科学态度。

推荐阅读两本科学书籍:

《DNA:

生命的秘密》和《探索遗传》。

希望学生在课下能继续生物知识的学习,了解更多关于生命的奥秘。

六、教学准备:

1.教师:

PPT;染色体模型;DNA与基因关系模型;DNA模型。

2.学生:

DNA模型,亲子照片。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游戏引入

 

一、遗传的物质基础

 

二、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三、科技前沿

 

四、知识梳理

 

五、巩固练习

 

六、拓展提升

【小游戏】展示本班7名学生和家长的亲子照片,其中孩子的脸被盖住,只能看见父母的相貌。

请全班同学猜测孩子是谁,并说出猜测的依据。

过渡:

我们通过对比亲子之间相似的面貌特征,很容易的猜出了亲子关系。

这种子代和亲代性状上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

那么为什么亲代会把这些性状遗传给子代呢?

遗传物质到底是什么呢?

引入新课—《遗传的物质基础》【板书】

【知识回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父母通过精子和卵细胞将各自一半的染色体传递给了孩子,从而使孩子长得像父母,保证了亲子代性状的相似性。

也就是说染色体与性状的传递有关。

那么染色体由哪些物质构成呢?

1.染色体结构

【染色体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染色体的构成。

【染色体模型】老师结合染色体模型进一步讲解染色体的结构特点:

模型中的细线代表一条DNA分子,小球表示蛋白质。

DNA分子首先要缠绕在蛋白质上,形成一个整体。

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多次螺旋和折叠,最终长约2米的DNA分子被压缩在不足10微米的染色体中,所以染色体是高度螺旋化的,每条染色体中一般含有1条DNA分子。

2.什么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引导学生思考: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构成的,那么究竟哪一种才是遗传物质,与性状的传递有关呢?

组织学生结合课本P34《探究竟.资料分析》,小组合作,分析什么是遗传物质。

学生得出结论后,请小组代表展示分析过程。

学生分析之后,老师予以肯定: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表明DNA是遗传物质。

老师补充:

后来的研究证明,有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3.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

生物的某种性状,比如眼皮的单双、耳垂的有无等等,是由整条DNA分子控制的吗?

组织学生分析资料:

人们发现生长在太平洋西北部的一种海蜇能发出绿色荧光。

科学家想研究出一种能够发光的老鼠,于是将能发光的海蜇DNA的某个片段植入小鼠DNA上。

发现实验的小鼠,在紫外线照射下,也能像海蜇一样发光。

通过分析资料,你获取了什么信息?

老师总结:

这个小片段我们就称为基因。

基因就是包含特定遗传信息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4.DNA的结构及与基因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

DNA具有怎样的结构特点,使它能行使遗传的功能?

DNA和基因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结合自制模型和所查资料,交流上述问题,稍后请学生代表展示。

展示要求:

结合模型介绍:

(1)DNA模型的设计思路及DNA的结构特点;

(2)DNA和基因的关系。

 

小组代表展示后,及时点评。

其中学生点评和老师点评相结合。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点评:

(1)表扬模型制作科学美观,DNA结构特点讲解清楚明白的同学。

(2)鼓励拓展课外知识的同学,表扬其查阅资料的行为和认真严谨的态度。

(3)对举例说明基因和DNA关系的同学,表扬其理解深入,讲解透彻等。

 

老师总结:

DNA是双螺旋结构,两侧是平行的两条长链,中间像梯子一样的结构是碱基,遗传信息就储存在这些结构上。

1条DNA分子上有许多的基因。

基因是DNA分子上包含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的小片段。

 

5.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关系

深入理解重要概念,组织学生用不同形式表示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关系,并结合投影进行展示。

针对不同学生的展示形式,及时点评鼓励学生。

肯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老师总结【结合板书】

三者的数量关系:

每条染色体上通常有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多个基因。

三者的功能特点:

DNA是遗传物质,DNA在染色体上,所以说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可以举例说明:

如果把DNA比作货物,染色体就好比运送货物的船。

货物由船来运输,DNA也随着染色体的传递而传递。

)DNA上有许多基因,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那么基因是如何控制生物性状的呢?

组织学生结合下列问题,阅读课本,并完成课堂冲关三1、2小题。

(1)什么是显性基因,什么是隐性基因,怎么表示?

(2)基因组成与性状表现的关系?

老师补充:

生物体的性状常由一对基因控制,这对基因位于成对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除XY以外,其他英文字母都可以表示基因。

举例分析基因组成与性状表现的关系:

如果控制有耳垂的基因是显性基因,用D表示,控制无耳垂的基因是隐性基因,用d表示。

当基因组成是DD时,表现出的性状是?

基因组成是dd时呢?

基因组成是Dd呢?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规律:

什么情况下表现显性性状,什么情况下表现隐性性状?

 

老师补充:

【结合模型】控制生物性状的这一对基因位于成对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

在形成生殖细胞时,随着成对染色体的分开,位于染色体上的基因随之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中,所以生殖细胞的基因是单个的。

组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常见问题:

1.一个有耳垂的人(基因组成为DD)和一个无耳垂的人(基因组成为dd)结婚生子,子代的基因组成和性状是怎样的?

(要求学生板书讲解)

老师点评和学生点评相结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点评:

讲解是否清楚,语言是否准确,板书是否工整等。

2.一个有耳垂的人和一个无耳垂的人结婚生子,子代一定都是有耳垂吗?

引导学生明确:

后代的性状表现与亲代的基因组成有关。

3.一对有耳垂的夫妇生出了一个无耳垂的孩子,请分析父母的基因组成。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

通过子女的基因组成反向推导亲代基因组成。

及时点评,表扬鼓励学生: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

过渡:

其实,生物学知识不仅仅能解释生活中的小问题,在刑事案件中还有应用。

资料分析:

2015年10月份,在江苏海安县发生了一起车祸,肇事者逃逸。

警方通过提取肇事者纽扣上的DNA样本,最终将肇事者成功锁定,11月10号,肇事者杨某被警方捉拿归案。

分析案例中的生物知识:

为什么凭借一枚纽扣就能锁定肇事者呢?

明确DNA指纹的定义:

世界上除了同卵双胞胎之外,几乎不存在DNA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人们将DNA序列图称为DNA指纹或基因指纹。

它和手指的指纹一样,可以作为鉴别不同人的科学依据,成为一个人的身份证。

结合课前所查资料,请学生说出DNA指纹有哪些应用?

结课:

看来我们的课外知识非常丰富,非常好。

从这也能看出,生物学离我们是非常近的,生物学的进步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了解了生物的相关知识,能帮助我们解释身边的现象,揭示生命的奥秘。

当然,生命是复杂的,还有很多关于生命的未解之谜,等待我们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

 

梳理本节课的重点,鼓励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本节重点知识:

1.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它们位于细胞的染色体上。

3.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1.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

A.染色体B.生殖细胞

C.细胞D.基因

2.下列关于基因、DNA和染色体关系的叙

述,错误的是()

A.每条DNA分子上会有很多个基因

B.每条染色体上会有很多个DNA分子

C.每条染色体上会有很多个蛋白质分子

D.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能卷舌(A)与不能卷舌(a)是一对相

对性状。

这对基因在人群中应该是()

A.能卷舌个体的基因组成都是AA

B.不能卷舌个体的基因组成都是Aa

C.能卷舌个体的基因组成都是AA或Aa

D.不能卷舌个体的基因组成都是Aa或aa

1.观看微课:

《从种豌豆到DNA双螺旋》,了解科学家的探索之路,认同科学家的研究精神,培养科学态度。

2.推荐阅读:

《DNA:

生命的秘密》和《探索遗传》。

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能继续生物知识的学习,了解更多关于生命的奥秘。

观看亲子照片,通过对比亲子之间相似的性状,猜出孩子是谁。

 

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回顾上节课知识,思考染色体与性状传递的关系。

 

认真观察图片,得出结论: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观看老师演示,深入理解染色体结构组成和特点:

高度螺旋化的,每条染色体中一般含有1条DNA分子。

 

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预设答案: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到细菌的细胞中,而蛋白质外壳仍留在外面。

之后在噬菌体DNA的指导下,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最后组装成一个新的噬菌体,可见,真正发挥遗传作用的是DNA。

 

学生分析资料,思考生物性状是否由整条DNA分子控制。

预设答案:

发出荧光的性状由DNA分子上的小片段控制的。

 

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小组合作:

结合DNA模型学习DNA结构特点及DNA与基因的关系。

预设答案:

学生肯定能讲出的:

DNA分子是两条长链构成的双螺旋结构,在1条DNA分子上有许多的基因,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学生可能会拓展的:

DNA分子是两条长链构成的双螺旋结构。

DNA分子中的脱氧核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其中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

学生可能会举例说明:

1条DNA分子上有许多的基因,不同的基因控制不同的生物性状。

假如DNA上的这个片段能控制眼皮的单双,它就是一个基因;这个小片段控制耳垂的有无,它就是另一个基因。

如果这个片段不控制任何生物性状,那它就不是基因。

所以基因是DNA分子上控制生物性状的小片段。

 

学生用不同形式表示三者关系。

学生可能的形式:

文恩图、框架图、数学符号、拆分汉字等

 

学生结合问题阅读课本,了解基因和性状的关系。

预设答案:

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称为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称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有耳垂

无耳垂

还是有耳垂

预设答案:

1.一对基因中只要存在显性基因,就表现显性性状。

2.一对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才表现隐性性状。

 

【学生板书讲解】

预设答案:

亲代的性状分别是有耳垂和无耳垂,基因组成分别是DD和dd。

在形成生殖细胞时,成对的染色体分开,而成对的基因也会分开,所以DD的个体产生的生殖细胞都为D,dd的个体产生的生殖细胞都为d。

再由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进而发育成的子代基因组成都为Dd,只要有显性基因,就表现显性性状,所以子代的性状都是有耳垂。

 

学生观看资料,分析其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

预设答案:

每个人的DNA序列都不相同,就和手指的指纹一样,可以作为鉴别不同人的科学依据。

 

预设答案:

亲子鉴定,犯罪认定,疾病检查,遗传病诊断、血液配型、人类学研究等领域。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主动表达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每条染色体上一般有一条DNA分子。

 

能卷舌显性性状,基因组成AA或Aa;

不能卷舌隐性性状,基因组成只能是aa。

挖掘生活素材,激发学习热情。

并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入新课。

充分体现了生物学是一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科。

温故知新,保证知识的连续性。

 

通过直观的模型和老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染色体的结构组成和特点。

 

通过分析资料,让学生自主获取信息。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解释“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让知识更科学准确。

 

通过分析教师补充的资料,使学生明确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小片段。

 

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理解重要概念。

明确DNA和基因的关系。

 

通过自制模型学习DNA结构及与基因的关

系,学生兴趣浓厚。

小组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结合模型展示,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文恩图、框架图等不同形式深入理解三者关系,构建知识体系。

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遗传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也是本节的重要概念,学好这部分知识,能为高中生物的后续性学习打下基础。

首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画遗传图解等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形式,完成对知识的迁移、延伸提升感悟应用。

 

通过深入分析有无耳垂的遗传实例,理解性状传递过程中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贴近生活的案例,让学生了解生物前沿科技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查阅资料,了解科技前沿的相关知识,拓宽视野。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情,增加课堂的互动交流,弥补学习漏洞。

 

检测知识的掌握程度,巩固重点知识。

 

将知识延伸到课外。

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和科学书籍的阅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