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267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0.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docx

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

2018高考生物备考黄金易错点专题10人体的稳态和免疫(易错起源)

1.(2016·北京高考)足球赛场上,球员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

对比赛中球员机体生理功能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长时间奔跑需要消耗大量糖原用于供能

B.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过多,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C.在神经与肌肉的协调下起脚射门

D.在大脑皮层调控下球员相互配合

解析:

选B 葡萄糖是人体重要的供能物质,足球赛场上,球员的剧烈运动会使体内葡萄糖被大量消耗,为了维持血糖的稳定,肝糖原会不断分解形成葡萄糖;大量出汗会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不断升高,从而使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球员的各种动作(奔跑、抢断、相互配合,完成射门等),都是在大脑皮层的调控下,神经与肌肉协调配合完成的。

2.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

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

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

【答案】C 

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 

B.在大量排汗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

C.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时组织液含量增加 

D.剧烈运动时血浆的pH明显下降

【答案】C 

【解析】寒冷条件下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多,A错误;大量排汗,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B错误;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含量增多,C正确;剧烈运动时,由于血浆中有缓冲物质,pH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及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

B.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温度、pH、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C.兴奋沿反射弧的传递过程离不开内环境

D.神经元细胞膜内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答案】B 

5.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有高度变异性,感染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并通过多种机制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

B.HIV的高度变异性,致使疫苗效果难以持久

C.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识别和攻击

D.HIV破坏免疫系统,机体无体液免疫应答,不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

【答案】D 

【解析】HIV感染人体后可损伤多种免疫细胞,使人体的免疫力下降,故HIV感染人群比健康人群更易患甲型H1N1流感,A选项正确;HIV的高度变异性,使原疫苗对变异后的HIV不能起到免疫预防的作用,B选项正确;HIV蛋白是抗原,被HIV潜伏感染的细胞表面没有HIV蛋白,利于病毒逃避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攻击,C选项正确;HIV主要攻击T细胞,机体仍保留部分体液免疫应答,故能通过检测抗体来诊断HIV感染,D选项错误。

6.感染“诺如病毒”会引发人的急性肠道传染病,病人的主要症状有呕吐、腹泻与发热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感染“诺如病毒”后会引起垂体大量合成抗利尿激素

B.病毒的外壳蛋白作为抗原可被免疫细胞识别

C.效应T细胞与“诺如病毒”结合可抑制该病毒在体内增殖

D.患者痊愈后若再次感染该病毒,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抗体消灭病毒

【答案】B 

7.某健康人饮用一定的葡萄糖溶液后血糖浓度和胰岛素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

图2是Ⅰ型、Ⅱ型两种糖尿病部分发病机理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

图2

(1)图1中曲线________表示的是胰岛素浓度变化,胰岛素在加工和运输过程中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细胞器参与。

(2)图2中靶细胞上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细胞癌变后该物质的含量会________。

(3)图2中Ⅰ型糖尿病的病因是________________,该类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2中Ⅱ型糖尿病的病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图1中曲线甲先上升而曲线乙后上升,所以曲线甲表示的是血糖浓度变化,曲线乙表示

【答案】 

(1)乙 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 

(2)糖蛋白 减少 (3)胰岛素分泌不足 注射胰岛素制剂 (4)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不足

8.下图为抗利尿激素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水通透性变化示意图,图中A、B、C代表不同的结构或物质。

a、b代表含水通道蛋白囊泡的不同转运过程。

请据图回答:

(1)肾小管上皮细胞之间通过结构A紧密连接而封闭了细胞间隙,能防止B________(填名称)和原尿混合,维持二者的渗透压梯度。

(2)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水通道蛋白在________中合成,最终经过________加工、包装并转移至囊泡膜上。

 

(3)抗利尿激素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C________(名称)结合后,启动a过程,使囊泡膜与管腔侧细胞膜融合,增加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从而使细胞膜________。

(4)当正常人一次饮用100mL清水,约过半小时后,尿量就开始增加。

其调节过程是①→②→③。

请完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管腔侧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在细胞膜的凹陷处集中,然后形成内陷囊泡,b过程增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据图分析,结构A将肾小管上皮细胞间的细胞间隙封闭了,这样使得肾小管壁外侧的组织液不能与管壁内的原尿混合,以此来维持二者的渗透压梯度。

(2)读图可知,含有水通道蛋白的囊泡运输到细胞膜处并与膜融合,由此推得水通道蛋白的合成、加工与分泌蛋白类似,即在核糖体上合成,最终经过高尔基体加工、包装并转移到囊泡膜上。

(3)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其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的抗利尿激素受体结合后,启动a过程,将囊泡内的水通道蛋白释放至膜上,增加了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从而使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增强,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4)一次饮水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减少,a过程减弱,b过程增强,导使管腔侧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减少,降低了管腔侧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下降,尿量增加。

【答案】 

(1)组织液 

(2)核糖体 高尔基体 (3)(抗利尿激素)受体 对水的通透性增强 (4)①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体液中抗利尿激素减少 ③管腔侧细胞膜水通道蛋白数量减少,降低了管腔侧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导致排尿量增加

9.下图表示人体内某些淋巴细胞的分化和免疫过程,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

请分析并回答:

(1)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和骨髓内转变为a、b、c等细胞的过程被称为________。

a、b、c等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出现差别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③过程是在X的刺激和a细胞等的参与下共同完成的,这属于________。

与③过程相比,④过程的应答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⑤过程的产物Y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参与其合成分泌的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有________等。

(4)若X是禽流感病毒,则患者彻底消灭X必须依靠a增殖分化的淋巴细胞去裂解________。

如果X是HIV,则由于图中________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而死亡。

【答案】 

(1)细胞分化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体液免疫 反应更快、更强

(3)蛋白质(球蛋白) 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4)靶细胞(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细胞) a

10.(2017·江苏高考)图1、图2分别表示1000m持续全速游泳对女子运动员不同生理期雌二醇(一种雌激素)、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雌二醇属于________类化合物。

(2)1000m持续全速游泳会使女子运动员雌二醇激素水平________。

(3)由图中检测结果可推测,影响雌二醇激素水平的因素有____________。

(4)1000m持续全速游泳影响女子运动员胰岛素水平,合理的解释有________(填下列字母)。

a.胰岛B细胞分泌活动受到抑制

b.收缩肌群对胰岛素的利用量增加

c.胰岛素为运动提供能量

d.血糖浓度升高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减少

(5)1000m持续全速游泳影响女子运动员胰岛素水平,有利于肝糖原分解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保持血糖浓度的相对稳定。

(6)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有多个成员,其中对胰岛素敏感的是GLUT4。

①GLUT1~3几乎分布于全身所有组织细胞,它们的生理功能不受胰岛素的影响,其生理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保证细胞生命活动的基本能量需要。

②据图3分析,当胰岛素与蛋白M结合之后,经过细胞内信号转导,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融合,从而提高了细胞对葡萄糖的转运能力。

③结合图3分析,下列因素中可能会引发糖尿病的有________(填下列字母)。

a.体内产生蛋白M抗体

b.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

c.信号转导蛋白缺失

d.胰高血糖素与其受体结合发生障碍

答案:

(1)脂质(或固醇) 

(2)升高 (3)生理期、运动 (4)a、b (5)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6)①维持细胞对葡萄糖的基础转运量 ②含GLUT4的囊泡与细胞膜 ③a、b、c

易错起源1、内环境及其稳态的维持

例1.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  )

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

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mL

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

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

【答案】A 

【变式探究】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

【答案】D

【解析】A项,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因此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B项,酶促反应需要酶,酶的活性又受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

只有温度、pH等都在适宜的范围内(内环境稳定),酶才能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

C项,神经细胞兴奋的产生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关,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的产生与神经细胞内外Na+、K+的浓度有关,因此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

D项,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丙酮酸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

【名师点睛】

1.人体血浆中含有浆细胞分泌的蛋白质。

(√)

2.Na+浓度、渗透压、K+浓度、O2浓度中,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O2浓度。

(×)

【提示】 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平衡。

3.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

(√)

4.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

(×)

【提示】 血浆蛋白减少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

5.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

【提示】 剧烈运动所产生的乳酸经过缓冲物质作用,不至于使pH变为弱酸性。

6.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

(√)

7.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

【提示】 机体的稳态体现在内环境的成分及理化性质等保持相对稳定。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1.全面掌握内环境的组成、理化性质及调节机制

(1)内环境的三类组成

注:

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及含量与血浆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其他组成成分基本相同。

(2)内环境三项理化性质

①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②酸碱度(7.35~7.45),血浆的pH主要通过缓冲对(如NaHCO3/H2CO3和Na2HPO4/NaH2PO4等)来实现调节的。

③温度:

一般维持在37℃左右。

(3)内环境稳态三大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涉及三类信号分子即:

神经递质、激素、淋巴因子。

2.明确内环境稳态的具体体现

健康人的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3.辨证理解内环境及其稳态

(1)内环境是针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

(2)内环境达到稳态时,机体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

(3)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代谢速率未必下降。

易错起源2、下丘脑参与下的血糖调节、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

例2.(2016·全国丙卷)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

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

【答案】B 

【变式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清晨静脉取血测定正常人和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的空腹血糖浓度。

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空腹抽血后,一次定量饮入高浓度葡萄糖水。

喝糖水后每隔一定时间静脉取血,测定血糖浓度(整个过程中禁食、禁水,不做剧烈运动),发现正常人与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浓度的变化趋势都是先上升,再下降,但下降的速率不同。

下降速率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是在该细胞的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种细胞器中进行加工的。

【答案】 

(1)肝糖原的分解 非糖物质转化 

(2)胰岛素可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和被利用,胰岛B细胞功能不足者胰岛素分泌不足,所以血糖浓度下降较慢(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 (3)内质网 高尔基体

【名师点睛】

1.下丘脑的活动受其他相关内分泌腺分泌激素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

2.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能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还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内水盐平衡。

(√)

3.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

(√)

4.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

【提示】 肌糖原不能再分解为血糖。

5.哺乳动物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会发生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

(×)

【提示】 哺乳动物脱水,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升高,最终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

6.体温受到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

(√)

7.人在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

这一反射的感受器主要分布于身体的皮肤中,效应器为骨骼肌,而神经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

(×)

【提示】 骨骼肌战栗这一反射弧的神经中枢应为下丘脑,而不是大脑皮层和垂体。

8.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稳定。

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1.图解法理解血糖调节的过程

(1)调节方式:

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2)血糖调节涉及的器官、激素:

①相关激素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其中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②相关的器官有肝脏(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肌肉(葡萄糖合成肌糖原等)、胰腺(分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脏(肾小管、集合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和小肠(糖类的消化和吸收)等。

2.牢记水盐平衡调节的要点

水平衡调节

3.明确体温调节涉及的三个环节

(1)温度感受器:

位于皮肤及内脏器官。

(2)体温调节中枢:

位于下丘脑。

(3)冷觉、热觉形成中枢:

大脑皮层。

4.掌握下丘脑在3种调节实例中的四大功能

(1)感受:

如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可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

(2)传导:

如下丘脑可将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

(3)分泌:

如下丘脑可分泌抗利尿激素、促激素释放激素。

(4)调节:

如下丘脑是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

易错起源3、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例3.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

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菌酶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

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

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

【答案】D 

【变式探究】示意图甲、乙、丙、丁为某实验动物感染HIV后的情况。

甲          乙

丙           丁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从图甲可以看出,HIV感染过程中存在逆转录现象

B.从图乙可以看出,HIV侵入后机体能产生体液免疫

C.从图丙可以推测,HIV可能对实验药物a敏感

D.从图丁可以看出,HIV对实验药物b敏感

【答案】D 

【名师点睛】

1.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和吞噬细胞。

(×)

【提示】 淋巴细胞包括B细胞、T细胞,吞噬细胞为免疫细胞。

2.浆细胞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

【提示】 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能再继续分裂分化。

3.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只有T细胞产生记忆细胞。

(×)

【提示】 在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中,B淋巴细胞也可以产生记忆细胞。

4.效应T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

5.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

(×)

【提示】 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需先经过增殖,然后部分分化为效应T细胞。

6.麻疹病毒活疫苗的广泛接种,显著降低了麻疹的发病率,再次接种该疫苗后,记忆细胞分化成效应B细胞释放淋巴因子。

(×)

【提示】 淋巴因子为T细胞释放。

7.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

【提示】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疫反应。

【锦囊妙计,战胜自我】

1.掌握2种类型的免疫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牢记“5”种免疫细胞的功能

(1)吞噬细胞:

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抗原结合体。

(2)B细胞:

识别抗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3)T细胞:

识别抗原;分泌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4)浆细胞:

分泌抗体。

(5)效应T细胞:

识别靶细胞,使之裂解。

(6)记忆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为效应细胞。

3.解读2种免疫曲线(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

a为抗体浓度变化,b为患病程度

(1)结构基础:

记忆细胞。

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2)过程:

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3)特点:

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机体的患病程度很低或不患病的原因是二次免疫反应快而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4.把握两种效应细胞各自产生的三大途径

(1)浆细胞的产生

①吞噬细胞处理传递抗原→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B细胞→浆细胞。

②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浆细胞。

③抗原→记忆B细胞→浆细胞。

(2)效应T细胞的产生

①吞噬细胞处理→T细胞→效应T细胞。

②抗原直接刺激T细胞→效应T细胞。

③抗原→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