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313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docx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

区域地理非洲部分地图笔记常考知识点总结

(1)说明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原因。

年降水量多;西非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地势高)。

(2)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

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

原因:

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动。

不利影响:

形成障碍(淤塞航道),不利于通航。

(3)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用水;

修建水利设施;

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类型;

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1)简述肯尼亚的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

位置:

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全境位于热带;东南濒临印度洋,北与埃塞俄比亚、东北与索马里交界,西与乌干达、西南与坦桑尼亚接壤。

意义:

地处赤道附近,水热充足,有利于作物生长;与多国接壤利于与邻国的交往和合作;东南临海,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

(2)说出肯尼亚境内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成因。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成因:

境内多高原,地势高对流不旺盛。

(3)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东非大裂谷谷底多湖泊、火山的成因。

东非大裂谷为板块的张裂地区,地壳不稳定,多地层陷落湖及火山。

 

(1)描述加纳(左图乙国)城市分布的特点。

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南部(西南部);主要分布在交通线(铁路)附近或沿海地区。

(2)比较图中P、Q两段河流流量的差异,并从气候方面分析原因。

P段比Q段流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原因:

P段流经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量较少且季节变化大;Q段流经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降水丰富。

(3)评价在加纳北部地区推广水稻种植的条件。

有利条件:

地势相对平坦;热量丰富;劳动力丰富。

不利条件:

热带草原气候,干季降水少;水稻种植技术和经验缺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

(4)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为尼日利亚(甲国)摆脱“石油的诅咒”提出措施。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石油工业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竞争。

(1)埃塞俄比亚周边沙漠广布,但有“清凉王国’’和“东非湿岛”的美誉,请分析其成因。

(6分)

  地处埃塞俄比亚高原,地势高,气候凉爽;

东侧的东北信风携带的海洋水汽,受山地地形抬升影响,降水较多。

(2)亚吉铁路的建设曾引起当地民众不满,试分析其原因。

(8分)

 途经沙漠、草原地区,修理、维护不便;

周边途经国家公园,破坏沿线生态系统;

客货主要来源于东、西两端,周边地区客运量小;

修建铁路成本高,占用大量土地。

(3)简析铁路条件的改善对埃塞俄比亚城市化的影响。

(8分)

加强内陆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周边经济发展,有利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

城市数口增多,等级提升,规模扩大,布局更合理;

人口流动更加便捷,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缩小东西部城市化发展差距。

(1)简述阿萨勒湖盐度极高的原因。

阿萨勒湖地处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湖水蒸发旺盛;

阿萨勒湖的湖水是塔朱拉湾的海水通过地下泉眼喷涌来的,含有大量的盐分;

湖水大量蒸发后又得到海水不断的补充,所以盐分不断积累,盐度极高

(2)分析吉布提成为东非优良海港之一的优势条件。

位于亚丁湾西岸,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通要冲,紧邻国际重要航海线,地理位置优越;位于海湾之中,风浪较小,不冻不淤;

吉布提为首都,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有城市依托;

有铁路和公路连接埃塞俄比亚,交通便捷,腹地广阔 

(3)分析中国选择在吉布提港设立首个海外军事保障基地的主要原因。

位于世界重要贸易航线及中国“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索马里海域海盗猖獗,中国的护航舰队需要港口进行后勤补给;

保障中国重要进出口贸易线路的安全;

吉布提是东非优良海港之一,港湾条件优良 

(4)有人认为,吉布提有可能成为非洲“新加坡”,试列举制约该目标实现的条件。

该国国土面积狭窄,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区,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脆弱;

国内人口少,且经济落后,资金短缺,国内市场狭小;

科技水平低,人才缺乏;

周边地区局势动荡

(1)据图描述埃塞俄比亚的地形特征。

以高原山地地形为主;

地势由中部向西北、东南方向倾斜;

四周低中间高,地形崎岖   斜穿高原中部,呈东北一西南走向。

(2)分析埃塞俄比弧具有“清凉王国”和“东非滥岛”美誉的原因。

“清凉王国”:

纬度低但地势高,气候冻爽; 

“东非湿岛”:

东北信风携带海洋水汽;受地形抬升多降水。

(3)弧吉铁路设计时速160km,但最终将时速调整为120km,分析调整的原因。

西段穿越高原和深切河谷,地势起伏大

;周围多沙漠,风沙活动多,降低能见度;

两国经济欠发达,货运量少,同时降低时速可以节约建设成本。

(4)有专家认为,吉布提将成为非洲的“新加坡”,您是古赞同此观点,请阐述理由。

赞同:

地处红海和印度洋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优越;

亚吉铁路修建实现了海陆联运,拓宽了吉布提的服务范围;

位于世界主要石油运输线路上,附近石油资源较丰富。

反对:

沿海地形崎岖,沙漠广布,筑港条件差;

本国及周边地区经济落后;

经济腹地狭小,货运量小。

 

(1) 从大气环流及地形角度分析吉布提热季高温酷热的形成原因。

该季节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

向力影响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

(或“受干热的离岸风影响”)吉布提位于背风坡,气流下沉升温(焚风效应)。

 

(2) 分析图中湖泊众多且呈带状分布的形成原因。

位于东非大裂谷断裂带上,为板块的张裂地带,岩层断裂下陷,形成凹陷地带;

地表水在凹陷地区汇聚积水成湖,因而在东非大裂谷断裂带沿线地带形成众多的湖泊,湖泊呈带状分布。

(3) 简述铁路建设对提升吉布提港口地位的积极作用。

吉布提国土面积小,经济落后,港口腹地小,铁路利于港口腹地的扩大;

本国经济落后,铁路建设利于邻国物资进出口中转,提升港口的吞吐量,成为东部非洲最大的港口;

提升港口业务、铁路在本国的经济地位。

(4)简述我国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设“东方工业园”的有利条件。

埃塞俄比亚地价不高;劳动力较廉价;

工业品需求量日益增大;矿产资源丰富;

社会环境和平稳定;政策优惠等。

(5)吉布提港是亚丁湾沿岸的优良港口,如图N为吉布提港位置。

试分析其优势自然条件。

位于亚丁湾沿岸,地处东非裂谷带上,附近水域辽阔、深度大;

位于海湾内,风浪较小。

(1)简述内罗毕的气温特征并分析原因。

气温特征:

全年高温;有两个高温期

原因:

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较高;

位于回归线之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一年会出现两次高温期。

(2)分析蒙内铁路在修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困难。

从蒙巴萨港到内罗毕要深入东非大陆,地质地形条件复杂(地形起伏大),施工难度大;

河流、沼泽众多,建设桥梁费用高;

湿热的气候和众多沼泽(自然条件恶劣),使施工人员易中暑、晒伤、食物中毒、毒虫叮咬等疾病发生;

大型动物众多,野生动物侵袭,易造成人员伤亡等。

(3)分析蒙内铁路通车对肯尼亚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带动、繁荣沿线地区的经济,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发展;

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提升铁路运输能力,缓解陆路交通运输压力;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众多就业岗位;

改善交通状况(完善铁路网),方便人们出行;

连接内陆首都和沿海港口,利于对外贸易,促进肯尼亚经挤发展。

(1)描述图示地区铁路线及其布局的特点。

连接内陆和沿海港口;大致为东西走向;分布不均,线路较少

(2)说出蒙内铁路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主要自然障碍。

地势起伏较大;断裂发育,地质条件复杂;土壤疏松,遇水软化,地基不稳;干季淡水缺乏;野生动物、蚊虫侵袭等。

(3)分别指出内罗毕地区和索马里沿岸自然带的名称,并分析内罗毕所处自然带的成因。

内罗毕地区为热带草原带,索马里沿岸为热带荒漠带; 

成因:

内罗毕位于靠近赤道的东非高原上,地势较高,空气对流较弱,降水较少,形成了热带草原带; 

(4)简述蒙内铁路的通车对东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

蒙内铁路的建成,将进一步完善东非地区铁路网;

增加东非国家的运输能力;促进该地区资源的开发;

促进东非各国经济发展;

推进东非地区的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建设。

(1)分析蒙内铁路选线的合理性。

与现有铁路并行,可以充分利用原有设施,降低施工难度和建设成本;

减少对国家公园保护区的二次破坏;

连接城市多,沿线运输需求量大;

线路短,降低建设成本,节省运营时间

(2)说出蒙内铁路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主要自然障碍。

地势起伏较大(相对高度大);

断裂发育,地质条件复杂;

干季淡水缺乏,湿季降水多;

(沿线火山灰土分布广泛,土壤疏松,遇水软化)地基不稳;

野生动物,蚊虫侵袭

(3)分析蒙内铁路采用单轨、内燃机方案而没有采用更先进的双轨、电气化方案的原因。

电气化双轨铁路投资大,肯尼亚经济落后,资金不足;

肯尼亚电力工业薄弱,电力供应不足;

双轨铁路占地面积大,征地困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

客货运输需求较小,单轨内燃机系统已能满足运输需求

(4)分析用火山灰替代粉煤灰制作混凝土的积极影响。

铁路修建过程中,混凝土使用量大,进口粉煤灰费用高,该技术的运用有利于降低铁路修建成本;

当地火山灰资源丰富,该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火山灰的开采有利于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

(1)结合图文材料,简析“地狱海岸”多海难事故的原因。

沿岸海域大雾弥漫,天气恶劣,能见度低;沿岸海域风大浪高,海上航行风险高;沿岸地区沙漠广布,气候干旱,水资源严重不足,人烟稀少;处于欧洲通往亚洲的

航线上,过往船只多(或捕鱼船只多)  

(2)试推测纳米布沙漠的物质来源和沙丘呈棕红色的原因。

沙漠物质来源于海岸的基岩;在漫长的地质时期,海岸表层的基岩在风化和侵蚀作用下形成沙砾,沙砾不断积累便形成纳米布沙漠;该地纬度低,气温高,沙丘中的丰富铁质氧化,呈现出棕红色

(3)针对纳米比亚严重缺粮的现状,请提出解决粮食问题的建议。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增加粮食产量;农牧渔业协调发展,促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地下水资源,推广先进灌溉技术(滴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任答三点即可)

(4)你是否赞成在纳米比亚大规模发展水产养殖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赞成。

纳米比亚未经污染的海水和淡水环境为开展水产养殖业提供了良好条件;沿岸上升补偿流使海域营养丰富;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便捷的交通便于水产品输出;发展水产养殖业可提升国民粮食安全,提高城乡居民蛋白质摄入量;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出口创汇(任答三点即可)不赞成。

大规模发展水产养殖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纳米比亚气候干旱,淡水水域有限;养殖技术落后,经验欠缺,会形成对中国的依赖

(1)分析纳米比亚沿海浓雾多而不散的原因。

该地区位于热带地区,蒸发旺盛,海洋水汽较多;

水汽经过沿岸寒流流经洋面受冷凝结成雾;

因受副高控制,下沉气流使得雾不易扩散。

(2)从适应环境角度分析辛巴族人将红土涂抹在身体上的原因。

(8分)

抵御烈日暴晒;

红泥可以封闭毛孔,起到保暖作用(抵御夜晚低温);

防止蚊虫叮咬;

通过擦红泥可以除去身体上的污物。

(3)说明辛巴族人口锐减的原因。

(6分)

生存环境恶劣;

粮食缺乏;

医疗卫生条件差;

人口的死亡率高。

(1)简析纳米比亚成为非洲第一个黄金级黑暗天空保护区(黑暗天空保护区是为了避免人为光源对天象观测造成影响而设置的保护区)的有利条件。

纳米比亚常年气候干旱少雨,大气能见度高;

地势高,空气稀薄;

人烟稀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少;

远离城市,没有光源污染

(2)说出每年埃托沙盐沼洪水期形成的原因。

 12月~次年2、3月是南半球的夏季,该地位于热带草原气候的边缘,随着气压带、风带南移,附近地区降水较多,大量河水注入

(3)分析埃托沙盆地形成大面积盐沼的原因。

地处埃托沙盆地,地势四周高中间低;

多条内流河,带来的大量表层土壤盐分在低洼处汇集;

泥沼洼地,地表水不易下渗;

地处低纬,气温高,气候干旱,水分蒸发量大,从而形成盐沼

(4)简述当地从埃托沙盐沼的开发带来的好处。

可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经济收入

(1)说明图中M海域渔场的成因。

该海域受东南信风的影响,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离岸风;

沿海地带的表层海水被吹离海岸,底层冷海水上泛,形成上升流;

底层大量的营养盐类物质被带到表层,为浮游生物提供养分,浮游生物大量繁生,鱼类饵料丰富,利于渔场形成。

(2)分析图示沿海和内陆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原因。

沿海地区常年受(本格拉)寒流的影响,导致沿海气温较低;

内陆地区海拔高,气温较同纬度平原地区偏低。

(3)某国一艘轮船正沿图中航线自北向南航行,分析洋流对该轮船航行的影响。

受(本格拉)寒流降温作用影响,沿岸多海雾,能见度较低,影响轮船的航行安全;

受(本格拉)寒流流向(自南往北流)对船只速度影响,轮船航速减慢,导致轮船能耗增加等。

(4)分析图示纳米比亚沿海地区沙漠分布面积较广的原因。

沿海地区地处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影响,降水稀少,地表干旱严重;

受来自大陆干燥的东南信风影响,空气干燥,水汽较少;

沿岸(本格拉)寒流的减湿作用明显,干旱加剧,导致沿海地区沙漠广布。

(1)简析纳马夸兰南部地区适合多肉植物生存的气候条件。

 该地纬度较低,且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温高,年降水量少;

受西风影响,冬雨明显,降水的季节差异大;

多晴朗天气,昼夜温差大,露水多;

受寒流影响,多雾。

 

(2)从生物进化和人类活动角度说明纳马夸兰沙漠多肉植物种类众多的原因。

沙漠形成早,生物进化时间长;

沙漠气候恶劣,人口稀少,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3)分析纳马夸兰多肉植物出口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的原因。

气候适宜、种植面积大,产量大;

多肉植物多、种类独特,国际市场广阔;

当地劳动力丰富廉价,生产成本低;

位于沿海地区,海洋运输便利;

农产品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为大量远距离出口提供条件。

(4) 简述纳米比亚出口牛肉产品的社会经济条件。

国际市场广阔;

海洋运输便利;

国家政策支持;

农产品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

(1)分析纳马夸兰地区的多肉植物数量大且种类多的自然原因。

数量大:

多肉植物营养器官肥厚,储存大量水分,可以维持旱季的生存;

旱季较长,其他物种难以生存;

受寒流影响,多大雾天气,有利于多肉植物吸收水分;

有短暂的雨季,多肉植物可以吸收水分;

适宜地区面积广。

种类多:

纬度跨度大,范围广;

区域内地势起伏大,适宜多种多肉植物生长。

(2)判断多肉植物休眠主要季节并说明原因。

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降水少;

进入休眠,生长缓慢,减少水分的消耗,最大限度地保持水分维持生命。

(3)图中甲地的多肉植物叶片不及纳马夸兰地区的肥厚,试分析其原因。

甲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光照强,易使叶片灼伤;

全年干旱少雨,不能满足多肉植物对水分的需求。

(4)如果该地大量多肉植物被引进到我国干旱地区,推测可能给两地带来的环境后果。

原产地:

加剧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输入地:

外来物种入侵,破坏生态,可能会造成病虫害传播。

奥卡万戈三角洲

(1)说明该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进入沼泽,地势趋缓,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沉积。

 

(2)分析该三角洲成为“大型动物的天然避难所”的原因。

 三角洲的邻近地区气候干旱,环境恶劣,不适宜大型动物生存;

三角洲地区地域广阔,地形平坦,水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食物丰富,适合大型动物生存。

(3)指出前往该三角洲探险所必须携带的个人防护用品。

 防水衣物、鞋子;

遮阳帽,防晒霜,防中暑药品;

驱蚊以及防身用品。

(4)有人建议奥卡万戈三角洲要大力发展观光旅游业,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同意:

旅游资源独特且丰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

不同意:

易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环境;

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善。

(1)分析奥卡万戈三角洲沼泽广布的原因。

地势平缓,河网密集,河道淤塞,排水不畅;

土质黏重,阻滞水分下渗(或地下水位高,下渗弱);

当地夏半年汛期洪水泛滥等。

(2)推断奥卡万戈三角洲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南半球夏半年(10月到次年3月,或1月前后)三角洲面积大,冬半年(4月到9月或7月前后)三角洲面积小;

原因:

奥卡万戈河以雨水补给为主,上游为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区),湿(雨)季出现在南半球夏半年,汇集雨水多,流量大,(侵蚀、搬运能力强,),洪水到达三角洲后,四处流散;

干季出现在南半球冬半年,汇集雨水流少,流量小,为枯水期。

(3)分析奥卡万戈三角洲动物数量丰富的原因。

纬度低,终年高温,水源充足,植物生长快,食物丰富;

地形平坦,地域广,适宜动物生存的空间大。

甲地

(1)说明位于大陆最南端国家(南非)地理位置突出特征及重要性。

该国(南非)位于大陆最南端,东、西、南三面濒临印度洋和大西洋,地处两大洋间的航运要冲

 

(2)简要描述乙地区主要的自然环境特征。

地形以高原为主;

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地表沙漠广布;河流稀少;发育热带荒漠(植被稀疏)

 (3)图中R地的二片沼泽在不同季节会呈现离合变化的现象,请分析其成因。

二片沼泽之间地势较高;

沼泽的补给水源位于热带草原气候区;

湿(雨)季时,水源补给量大,使沼泽水位上涨而聚合,干(旱)季时,水源补给量小且蒸发量大,导致沼泽水位下降而分离

(1)分析摩洛哥降水量西北多、东南少的原因。

   西北部:

濒临大西洋和地中海(位于30°—40°N大陆西岸),受西风(湿润气流)影响(或位于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区,2分),冬季多雨(2分);且处于山地迎风坡(2分),降水多。

      东南部:

受副热带高压或(东北)信风控制(或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2分);且处于山地背风坡(2分),降水少。

  

(2)与河流甲相比,说明河流乙的特征。

 内流河,自北向南流,径流量较小(支流较少),下游时令河。

(8分)

摩洛哥盛产油橄榄、柑橘等亚热带水果和蔬菜,也是非洲第一大渔业国。

(3)说明摩洛哥主要农业区的分布,并阐述其优势自然地理条件。

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西北部),沿海平原(和丘陵)及沿岸海域。

主要为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沿海平原土壤较肥沃,灌溉水源较充足(或丘陵区排水良好);

海岸线长,受寒流(上升流)影响,渔业资源丰富。

摩洛哥近年来一直是非洲大陆国际游客量最多的国家。

海滨休闲、沙漠探险等活动以及独特的阿拉伯文化吸引了大量来自欧洲及北美等地的游客。

(4)简析摩洛哥吸引国际游客的主要原因,并概述旅游者在当地旅游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距客源市场近,旅游资源多样(独特),旅游(美学、经济、历史文化)价值较高。

从旅游安全、环境保护和尊重当地文化习俗三方面回答。

(1)分析摩洛哥毗邻撒哈拉沙漠,但却有“烈日下的清凉国土”的美誉,试分析乙地“清凉”的原因。

由于受大西洋(地中海)的调节作用;

地处河流源头,海拔高气温低;

山阻挡了南部撒哈拉大沙漠热浪的侵袭;

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

(2)从气候和地形的角度,分析该国为合理利用水资源筑坝蓄水,建设农田排灌系统的原因。

气候方面:

以地中海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降水少,需要水源灌溉;

冬季降水多,需要排涝;

南部降水少,需要引水灌溉(跨流域调水)。

地形方面:

农业区多位于沿海平原,地势低平,需要排涝;

山区面积广大,适宜建设水库;

河流短小,集水速度快,需要排涝。

(3)分析丹吉尔免税工业园布局的有利区位条件。

位于直布罗陀海峡,海运便利;

劳动力廉价;

地价便宜,生产成本低;

距离欧洲近。

(1)简述摩洛哥原有传统的地下矿逐渐被淘汰的原因。

传统的地下矿需要排水,开采难度大;

需要引进设备,增加技术投入;

工人上资提高,成本增加;

开采越深,安全隐患越大。

(2)说明摩洛哥政府大力发展磷复肥产业,实现就地转化的意义。

满足本国农业对磷肥的需要;

更好地保护磷矿资源;

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外汇收入;

安排本国劳动力就业,提高产业层次。

(3)分析摩洛哥向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出口磷矿石的有利条件。

摩洛哥是临海国家,海运交通成本低,摩洛哥离南美洲东海岸国家相对较近:

南美洲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达,对磷肥(磷矿产品)的需求量大;

摩洛哥磷矿储量大,有利于出口磷矿后创汇;

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磷矿资源不足。

阿甘树,是一种多刺的常青树,需生长40至60年才能结果。

其果实经繁杂工序、纯手工加工,制成摩洛哥精油,产量较低,有“液体黄金”之称

(1)分析马拉喀什气温年较差较小的原因。

冬季北部山地阻挡了冷空气南下;

受西风暖湿气流影响;

夏季南部山地阻挡了来自撒哈拉沙漠的热气流侵入。

(2)推测“羊上树”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海拔较低,地势起伏较小;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

地表水较少,多为季节性河流:

为贫瘠的荒漠土:

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动物耐饥渴能力较强。

(3)写出阿甘树对当地地理环境的生态意义。

根系发达,能涵养水源;

防风固沙,防治土地沙漠化扩大;

保持生物多样性。

(6分)

(4)说明摩洛哥精油产量较低的原因。

果实生长周期长,产量较低;

纯手工制作,生产工序繁杂:

工业化水平较低。

(1)分析驱动索马里洋流的西南风的成因。

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强劲的西南季风,驱动索马里沿岸的洋流向北运动。

(2)判断图中索马里洋流是属于寒流还是暖流,并说明判断依据。

寒流。

因为索马里洋流从水温低于24℃的海区流向高于24℃的海区(索马里洋流的水温比流经海区的水温低)。

(3)7月索马里洋流附近海域的鱼群相对较多还是较少?

为什么?

较多。

因为该季节这里盛行西南风,沿海易于形成涌升流,海区营养物质较多,有利于吸引鱼群集聚。

(4)索马里半岛沿海有一条沙漠带,解释这里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夏季盛行西南离岸风,较为干燥;

冬季盛行来自大陆的东北风,气流仍然较为干燥;

全年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夏季沿岸寒流(或上泛冷水)也会加剧沿岸环境的干旱程度。

(1)分析阿萨勒湖湖泊面积稳定的原因。

 ①岩层断裂下陷,湖泊通过地下裂隙与红海相连通;

盐度高的海水通过裂缝源源不断的补给湖泊;

②该地纬度低,气候炎热干旱,蒸发旺盛;

③该地位于东非大裂谷,岩浆活动频繁加热岩石和水体,有利于湖泊水分的蒸发。

(2)分析索马里半岛沿岸地区的气候类型的成因。

①索马里半岛沿岸为热带沙漠气候,索马里半岛海岸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西南风,风向皆与海岸平行,不易登陆抬升致雨。

②夏季在半岛南部沿岸由于盛行离岸风,海底冷水上泛,形成寒流(索马里寒流)降温减湿,虽多雾而不易降水。

(1)分析尼日尔河中游形成内陆三角洲的原因。

(4分)

尼日尔河中游流经地势平坦的高原,流速降低,加上水量减少,上游携带的泥沙堆积,形成(河汊众多、湖沼广布的)内陆三角洲。

(2)尼日尔河中、下游两段河流流量差异相对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