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355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docx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

师范生如何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

四川师大附中刘松柏

本科师范生在大学学习的一门课程就是“学科教学论”。

学科教学论就是教师范生如何上课的。

但是,在经历了几年的历史专业学习后,转入到试讲、实习阶段,即将从一名“准老师”转变为“正式老师”,这时,却突然发现自己不会上课。

由于“找工作”迫在眉睫,往往感到焦虑烦躁。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

因为师范生毫无教学经验,从“学生”变为“先生”需要一个过程。

但是,现在的中学校长大都很“功利”,他们希望引进的师范生走上讲台就是一个“很会讲课”的老师。

严酷的就业竞争,迫使同学们在大三、大四就要完成向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想,教师的中心工作无非就是:

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怎样在专业方面发展。

今天,我主要就以上三个方面与同学们做个交流。

一、怎样备课?

1.学习《历史课程标准》

(1)确定“课程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内容标准”

初中课标和高中课标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有一个统一的基本标准,具体的要求都由“行为动词”来加以规定。

例1.初中《中国古代史》“(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内容标准: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建议:

(1)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2)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

内容标准中,“了解”“知道”“列举”“讲述”等行为动词侧重知识的记忆能力;“探讨”“评价”“认识”“比较”等行为动词侧重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

“了解”“知道”表明学习的过程最好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讲述”则明确地要求教师采用“讲授法”;“探讨”“评价”“认识”“比较”等行为动词提示我们,教师应当“怎样教”,学生应当“怎样学”,即教学过程不能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把历史结论硬灌给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应该是“教材、教师、学生和环境的互动过程”。

毫不讳言,目前的中学历史教师在备课环节,仍然更多地是从教师的角度思考“教师怎教教”,很少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如何学”,这与新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相违背的。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

“探讨”“评价”“认识”“比较”等行为动词及其宾语“意义”“作用”等已经暗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内容。

历史课程标准是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方针和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历史中考和高考命题的基本依据,所以,在备课环节,首先要认真学习一节课的内容标准。

例2.高中《历史必修(Ⅰ)》“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内容标准: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高中课标对内容标准的表述,从使用的行为动词看,与初中课标大同小异。

但是,明显的看出:

第一,高中历史的知识面更广泛;第二,高中历史对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线索的要求更高;第三,高中历史对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要求更高。

2.学习教科书(以“人民版教材”为例)

由于在座的大多数同学是四川人,所以我以人民版教材为例说明。

(1)结构体例

教材的结构体例按“学习专题”构建,由“专题导学”、“学习内容”、“专题学习小结”三部分构成。

①专题导学:

包括“导语”和“学习建议”。

②学习内容:

正课内容

③专题学习小结:

包括学习重点归纳、问题探究、收获与存疑等。

(2)如何正确使用教科书

高中新课标教材与过去的大纲版教材比较,在编写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内容设计、知识结构体系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同学们在使用新教材时,要注意:

①正确处理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一方面,要严格按照课标的“内容标准”开展教学,完成最基本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不能拘泥于课程标准的最低要求,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地调整教材。

第一,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充实教材内容;第二,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栏目(思考题、练习题等)

例3.“脆弱的德国民主”(历史必修一)

教材结论:

德意志帝国的“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探究活动】德意志帝国没有实现政治现代化吗?

材料一马克思说,德意志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材料二恩格斯认为:

“……在资产阶级借以组织其统治的国家机构中,也有许多东西是工人阶级可能利用来对这些机构本身作斗争的。

……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

材料三马克思·韦伯认为,政治现代化的标志不是民主化,而只是国家机构的官制化或者制度化。

不管是君主国家,还是民主国家,只有实现了官制化,才能算是实现了国家机构的现代化。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本身就是德意志民族政治组织现代化的一个里程碑。

材料四德意志帝国设有一个普遍的、直接选举产生的的国会。

这一点许多国家到21世纪初还未实现。

这个国会不是一个“假国会”。

虽然总理与政府都由皇帝任命,但是他们如果国会多数的支持,几乎就无法执政。

俾斯麦推行过迫害社会民主党的《反社会主义法》,但同时,社会民主党的领袖任然可以在国会慷概激昂地声讨与反击俾斯麦的进攻(这在极权国家是无法想象的)。

三年一次,1888年以后五年一次的大选,大大推动了民众的政治化。

另外,德意志帝国还存在着新闻自由。

正是在这种自由的气氛中,不称职的威廉二世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抨击与讥笑。

1908年,国会又通过了《帝国结社法》。

(1)据材料一、二,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德国政治的评论是否矛盾?

为什么?

并不矛盾。

因为他们观察历史的角度不同:

马克思从宏观层面观察历史,认为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带有浓厚封建性、军事性的资产阶级的专制国家;恩格斯从微观层面观察历史,认为德意志帝国还是有一定的民主性。

(2)据材料三,指出马克思·韦伯关于是否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划分标准。

按照这一标准,是否可以说明当时德国已基本实现了政治现代化,请摘录材料一中的关键词(或者引用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相关内容)来支撑马克思·韦伯的观点

划分标准:

政治现代化的标志不是民主化,而是国家机构的现代化,即国家政治组织的官制化或制度化。

是否:

可以说明。

关键词:

议会、受到资产阶级影响、官僚制度、警察(机关)。

或者:

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成立了由宰相主宰的只对皇帝负责的内阁;建立了立法机构——两院制的议会(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3)据材料四,概括德意志帝国政治民主化取得的成就(不得照抄原文)。

成就:

经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的国会对帝国政府有一定的制衡作用;反对党(派)有活动自由并对执政者能起到一定牵制作用;民众的政治化(政治参与)程度较高;德意志帝国有新闻、结社、言论等自由。

②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

历史课程目标渗透于教材的具体内容中。

在备课中,要在了解教材整个结构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每一课的教学内容。

第一,了解本课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第二,了解本课内容在本学习专题中的地位;第三,了解本课内容与前后课的联系;第四,了解本课各个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五,要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中潜在的有利于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的因素。

(注:

在“说课”中,以上五点是必“说”内容,但应届师范生在应聘时由于没有教学经验往往忽视了,当然客观上是因为不知道该说什么)

例4.“西周的宗法制”(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由于教材在宗法制前冠之以“西周的”限定词,容易给学生“宗法制起源于西周”的“误解”。

我在讲授宗法制的目的、特点、影响前,首先设计了“概括宗法制形成的历程”这样一个自主学习的环节:

总目标:

概括宗法制形成的历程

目标分解:

①夏朝:

;②商朝:

;③西周:

获取知识的方法:

阅读教材有关夏朝、商朝政治的内容,获取有关宗法制方面的有效信息。

参考答案:

①夏朝:

禹死启继,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②商朝:

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③西周:

宗法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

③正确认识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和教材是最基本的三要素。

其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教材是教学的客体。

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共同作用于教材这一客体。

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不能把教材当作“圣经”,而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例5.“市”的发展(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由于教材把历朝对都市的管理和草市的发展历程交叉在一起讲述,逻辑一异常混乱,教师难讲,学生难学。

如果同学们在应聘中碰到这节课,十之八九越讲越糊涂。

知识构建:

1.历代对都市的管理

2.“草市”的发展历程

(1)历程:

①出现:

南北朝;②发展:

唐朝;③功能扩大:

宋朝

(2)特征:

①远离城镇;②地处水陆交通便利之处;③是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④逐渐向地方性的商业中心演进;⑤和都市一样,也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

(3)影响:

作为民间贸易的“草市”是对官办贸易的有益补充;②有利于商品经济向农村的延伸;③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应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自主阅读历史教材、参与课堂讨论、掌握学习重点、解决疑难问题。

同时,在老师的启发帮助下,敢于质疑教材中的观点,勇于发表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惟有这样,师生双方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因此,教师在备课环节,就要为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创造条件。

例6.罗斯福新政的“效果”到底如何?

关于罗斯福新政的效果的评价,新、旧版教材都给了很高的评价,对其局限性只是笼统地泛泛而谈,当然不会给学生“深刻”的印象。

为了强化学生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教师可以引用史料创设新情境。

材料“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并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以工代赈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失业这一严重问题。

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失业人口仍达900万之巨。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政的效果才显露出来。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等

问题:

材料中说新政的“直接效果并不十分显著”的理由是什么?

新政留下的“深远影响”主要指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理由:

失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说明新政对经济的恢复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依靠军需刺激,新政的效果才显露出来。

“深远影响”主要指:

开创了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或:

经济体制从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演变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总之,课堂问题的生成,除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外,更要靠教师的善于引导。

3.编写教案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形成的书面成果,……是课前准备的物化反映。

……初登讲台的师范生及时编写出教案是上好历史课的基础。

(1)教案的基本结构

①课题名称:

②教材简析:

③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④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

⑤教学重点与难点:

⑥教学方法:

⑦评价方法:

⑧板书设计:

⑨教学过程:

⑩教后反思:

(2)教案编写的要求

①教学目标要具体

编写教案时,教学目标要订得具体、有针对性。

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师上课时的努力方向,也是课后反思和检查教学质量的标尺。

②内容选择要适当

新课标教材给教师预留的空间比较大,教师应该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和弹性化的处理。

③教学重点要突出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的中心,编写教案时就必须围绕教学重点这个中心。

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侧重于教学重点。

④结构安排要紧凑

课堂教学是有时间限定的,在一节课的时间内要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就需要在编写教案时把握好课堂的结构。

结构安排要做到:

层次分明、前后衔接、转折自然。

⑤环节过度要自然

历史知识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所以,在编写教案时,必须准确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样,才能实现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自然,同时也将有利于学生知识系统的建构。

⑥过手训练要落实

编写教案时,要精心选择适当、适量的练习题,进行合理训练,检测教学效果。

(3)使用教案的注意事项

①要注意课前想象摸拟

教案与实际的课堂教学在时空上、内容的传授上是有明显区别的。

为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熟悉教案,并对其想象摸拟,将自己置身于教学环境中,详细考虑实施教案的具体细节。

如,怎样“开讲”,怎样“提问”,以及课堂上可能出现哪些问题,等等。

②要正确使用教案

上课时要依据教案授课,但不能照“案”宣科。

一般来说,除了在板书时、引用史论时、布置作业时看教案外,其他时间最好不看教案。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备课时考虑的方案不可行,或者课堂内出现偶发事件,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案进行调整,但是,调整教案一定要慎重,以免打乱教学计划。

③要重视教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后反思主要记录教学效果和教学心得。

形成书面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将课堂教学的得失与备课预设的构想进行对照分析,使教师的实践经验进一步上升为理论,为今后的教学教研提供珍贵的资料。

4.编写学案

教案时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直接依据。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必要将教案转化为学案。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情而开发的一种导学方案。

它不仅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有效载体,而且是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学习的有效工具。

(1)学案的基本构成

①有关知识和问题的背景材料。

如,有关知识概念产生的背景材料和思想意义;知识的逻辑顺序;知识的展开、安排途径;问题的提出;知识和问题的教育价值。

②阅读、思考、动手与合作

主要包括:

对重点内容的阅读与分析、理解或质疑;有关概念的史实说明;重要的原理或规律的案例探讨;在以上基础上进行交流合作。

③知识的自主学习和疑难信息反馈

如,学生对问题的态度;学生在自学中的疑难、错误;问题的新发现、新猜想、新论证等等。

④学法指导

主要包括:

知识的学习方法指导;问题的处理策略指导;收集材料和处理有效信息的方法指导;解答有关练习题或探究题的方法指导等。

⑤自我小结

主要包括:

概述学习重点、难点;建构知识框架结构;提炼有效的学习方法;升华思想情感;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

案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学习过程:

一、南昌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结果:

意义: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秋收起义

时间:

地点:

领导人: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创建者:

地点:

地位:

三、井冈山会师

时间:

会师双方:

率领的队伍与率领的队伍。

改编军队:

军长:

党代表:

意义: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

自我检测:

选择题:

1.每年的8月1日,我们都会举行纪念活动。

这是为了纪念()

A.南昌起义B.秋收起义C.北伐战争D.武昌起义

…………

材料分析题:

1.(略)

(2)学案的主要作用

①学案能帮助学生快速系统全面地掌握学习内容。

学案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对新课的学习作用尤其明显。

②学案能帮助教师把握学情,全面清楚地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度和效果

例如,学生学到了什么;解决了哪些问题;存在难写困惑。

这样,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就更具针对性,教学效率就更高。

③学案能充实师生互动的基础,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具体的素材

来自学生的解释、解答、设计、作品、思想、观点、表现方式等,有利于增强教师在教学中的可操作性。

④学案的使用有利于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⑤学案有助于教师评价学生和自我评价

学案为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学业成就提供了现实依据;同时,也为教师评价自身教学状况提供了方便、有效的手段和方法。

二、怎样上课(略)

三、怎样说课?

说课,是当前中小学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研活动。

如,新教师在备课环节的说课,校内和校外举行的说课比赛。

1.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指教师以教学教育理论为指导,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领导、专家、教研员,主要用口头语言和有关辅助手段阐述某一学科课程或某一节具体课题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得失),就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效果与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或反思的教学研究过程。

说课的主体是教师,客体是同行、领导、专家、教研员。

它是教学目的的一种预设,它回答的是“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2.说课对师范生应聘的重要性

师范生在应聘时,最为重要的两关分别是说课和上课。

其中,说课是第一关,过不了“说课”这一关,就没有参加下一轮“讲课”的资格。

据我了解,有些同学在试讲阶段,上课的水平还是蛮高的,但是,在应聘中,由于不知道怎么说课,在说课这一关被淘汰,令人惋惜。

3.“说课”与“上课”的区别

(1)对象不同:

说课的对象是同行教师、专家学者、学校领导,均为成年人;上课的对象是处于成长期的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

(2)时空不同:

说课的时间较短(10~15分钟),地点不受限制;上课的时间较长,地点通常在教室。

(3)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说课的内容是教学设计的表达与解释,重点在于:

①教材分析;②学情分析;③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方法。

而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学案设计、评价设计等只要展示即可,一般不需要展开论述。

而上课的内容则正好相反。

上课是教学设计的实施与验证,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学案的运用恰恰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而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则不需要在上课过程中加以解释与说明。

4.说课中的注意事项

(1)对教材的把握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师范生在应聘时,说课的对象不是学生,而是历史老师和学校领导。

学校的意图是测试同学们的历史专业水平和教学基本技能。

因此,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高于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适当拓展教学内容。

(2)组织说课资料要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说课的几大板块(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不能平均用力。

说课的重点应该是招聘单位关心的“重点问题”与“难点问题”。

例如,说教材、说教法与学法、说教学过程、说如何处理重点知识、说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在时间的安排上就应有所侧重,力求讲清楚、讲透彻。

(3)可以借助媒体辅助加快节奏和加强直观性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把教学设计说清楚,很不容易。

说课时,采用多媒体,可以节省时间和增强直观性。

由于招聘单位给同学们准备说课的时间很短,所以,不可能制作一个完整的PPT。

同学们可以选择说课环节中的某一两个环节,制作一个简易的PPT。

案例:

《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历史必修(Ⅱ)”

自然经济的解体:

洋布倾销→土布滞销→农民家庭手工业和城市手工业破产→“男耕”“与女织”分离

外商收购丝茶→农民由种粮转向种植桑、茶→农业商业化增强→经济的自给性减弱

(4)说课要语言流畅、层次清晰

说课,主要以口语语言表达为基本形式。

说课重在“说”,语言必须流畅,层次必须清晰。

这就要求说课者必须熟悉教案,尽量脱稿,前后连贯,评说准确。

此外,教态要自然……,精神要饱满。

(5)说课要避免虎头蛇尾、头重脚轻

说课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必须合理分配时间。

一定要把时间集中在重要问题上,对于一般性问题要略讲。

否则,免虎头蛇尾、头重脚轻。

5.说课“说什么”以及“怎么说”

(1)说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教学效果的标准和尺度。

“说目标”切忌空洞抽象。

所以,“说目标”,一定要说得正确和具体。

①“说正确”,是指要依据课标和教材,结合课题在教材体系中的位置来说。

案例:

《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

第一,本课与下一课《卓尔不群的雅典》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所以,本课讲授要做到:

有些内容一定要讲透,为下一课的学习做好充分铺垫;同时,有些内容尽可能点到为止,为下一课的学习留下充分的拓展空间。

第二,本课的内容结构:

第一个目录“蔚蓝色的希腊”——希腊民主政治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第二个目录“充满活力的城市国家”——希腊城邦的特点;第三个目录“珍惜自由的希腊公民”——希腊公民的综合素质和享有的政治权利。

②“说具体”,是指“三维目标”必须规定出具体指标。

案例:

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目标:

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角度:

从“民主的范围、民主的性质、民主的方式”三个角度评价

答案:

就民主的范围而言,雅典民主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和外邦人被剥夺了政治权力(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就性质而言,雅典民主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就民主的方式看,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忽视了官员的个人品质和政治素养,可能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案例:

(2)说教材

说教材,是指说所选课题在整个单元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说本课题内知识的内在联系。

案例:

《英国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

说课:

①说“地位”:

英国率先创建了一套与资本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宪政制度。

英国议会被誉为“议会之母”,英国的议会民主政治对近代西方国家政体的建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说“联系”:

本课线索可用“一、二、三”来概括。

一条主线:

代议制的确立、发展、完善

两个趋势:

国王权力逐渐削弱;议会权力不断增强。

三个转移:

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政治权利由贵族民主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民主,并最终转移到公民民主。

注意:

“说教材”不是简单地说教材内容由几个板块、几个目录组成,所考查的是说课者对教材的宏观理解和对总体知识的驾驭能力。

说教材,尽管只需1分钟左右,但是,它对老师的水平要求极高,别说同学们,就是很多老教师也很难说好。

(3)说学情

学情,是对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学习方式等综合情况的总称。

如何说好“学情”呢?

①说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设计

案例:

说文解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②说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案例:

从治“公民”到治“万民”

方法:

从治“公民”到治“万民”可用列表法,采用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讲解、讲授要注意和学生的讨论紧密结合。

时期

社会关系

特点

关系

公民法

共和国时期

公民(贵族、平民)、奴隶、少数外邦人

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具有狭隘的民族性;过于程式化,程序繁琐且缺乏灵活;侧重调节公法领域

万民法不是凌驾于公民法之上的法律,而是对公民法的补充和完善,因为它对帝国的外来居民和其他民族特别适用。

万民法实际上是罗马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

罗马法学家称之为“各民族共有”

万民法

从共和国到帝国的社会转型期和帝国时期

公民(贵族、平民)、奴隶、众多外邦人、其他民族

适用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人民,克服了狭隘的民族性;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注重调节私法领域

③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积极性的举措

例如,可以通过创设新情境,使学生参与到情景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案例:

“年轻美国的窘境”(《1787年宪法》一课)

材料漫画《断蛇》(作者:

富兰克林)

 

提问:

这幅漫画是富兰克林在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的作品,它在当时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