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399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docx

人教版语文八上二单元1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二单元教学计划(转自王迪亚博客)(2009-07-1916:

56:

12)

标签:

教案 杂谈 

分类:

教育教学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说明】

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虽是一个粗人,然而质朴、善良、热心。

鲁迅深情地抒写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真挚的怀念。

朱自清的《背影》,突出地刻画父亲的“背影”,着力表现父亲的爱。

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哀愁焦虑的日子,父爱显得异乎寻常地感人。

文章中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感情。

李森祥的《台阶》,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余秋雨的《信客》,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赞美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是能赢得敬重和爱戴的。

【单元教学目的】

第二单元主要由记叙类作品组成,着重培养阅读记叙类作品的能力。

从单元课文的内容来说,都是写普通人的。

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一个写杰出人物的单元,让学生领略了世界杰出人物的风采。

那么有必要再安排一个写普通人的单元,让学生对人世间亿万普通人民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一单元的前边;恰恰是一个写战争的单元,显得十分沉重。

因此,这个单元有必要高声赞颂人间的爱,吁唤,“让世界充满爱”。

通过这个单元,可以使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和启示。

【单元教学建议】

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

要求熟读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叙述,是写事情的前后经过;描写,是对事物作具体的刻画和描绘。

要了解叙述、描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和功能,要注意体会描写的作用,揣摩描写的方法,从而提高描写能力。

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就是初步感受语言风格。

语言特点要从比较中体会。

语言特点是作者文化品位、文字功底、语言习惯、个性气质的表现,又是由作品的题材、描写的对象决定的。

要着重让学生明白,用什么语言要看写什么人、什么事。

要总结五篇课文语言的共同特点,让学生领会,使用语言要在朴素自然的基础上,吸收融进典雅的书面语,这是提高语言能力的正道。

本单元“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可以根据具体条件,从三项活动中任选一项开展。

从这个单元,可以让学生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感受课文中一些人物的善良,从而陶冶自己美的情操。

从课文中学习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按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从小学五、六年级(第三学段)就开始了。

重点应在了解叙述、描写的功能和特点。

这与前一单元是一致的。

记叙文的篇章结构特点,如记叙的顺序和线索,比较容易了解,多花教学时间。

至于记叙文的语言,只要初步了解就可以了。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6阿长与《山海经》

课前反思: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追忆了儿时的保姆阿长,抒发了真挚的怀念之情。

文章篇幅较长,围绕阿长记叙了几件事。

教读课文可运用复述法,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内容上不懂的地方阅读资料、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解决。

然后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复述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步运用讨论探究法。

引导学生思考文题把阿长和《山海经》连在一起,她与它有何关系呢?

作者对她抱什么样的态度呢?

学生快速阅读,提出疑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教师启发、点拨.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3、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及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整体感知

 一、复习旧知,导人本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了—个人,这个人是谁呢?

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起来看课文

   板书标题、作者,指定学生简介作者。

 二、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

   骇 掳 悚 惶急 疮疤 诘问 渴慕 霹雳 烦琐 惧惮

 三、认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的是什么。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

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

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最后写了长妈妈“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思考:

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

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

为什么这样安排?

   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问题探究  

  一、仔细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长妈妈有什么特点?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

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二、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

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

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些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

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

 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

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三、齐读第18—28自然段,指名学生复述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

“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仙海经》。

叫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

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

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

“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文中用一个“霹雳”的比喻和词语“震惊”写出了“我”十分震惊的心理,也表现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

作者得到绘图〈山海经〉的欣喜之态宛然可见。

四、文中哪些地方抒写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五、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前后有什么变化?

前半部分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么?

    态度变化:

不大佩服她——特别的敬意——这种敬意逐渐淡薄,最终完全消失——发生新的敬意。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在具体的描写中流露出同情和怀念。

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

她的管教很不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

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只求一年顺顺溜溜,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

六、作者怎样刻画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

 外貌、动作、语言。

七、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

“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日于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

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拓展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象阿长那样关心你、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

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

写一篇小作文,和同学交流。

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课后反思:

 

 

 

7背影

课前反思:

教学本文一方面突出人物的描写方法,以及与人物描写有密切关系的问题,另一方面重在引导学生领会渗透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的真情实感,体会文章的美贵在真的道理。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藉、簌、逛、踌躇、橘、蹒跚”等。

2•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3•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

课时:

2课时  

基本要求:

 

1•默读、朗读课文。

 

2•查字词典,为有关字词注音释义。

 

3•画出文中疑难词句。

 

4•文中最能感动你的地方在哪里?

为什么会感动你呢?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

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

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二、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

祖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

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三、老师范读或录音范读,或者请一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

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

 

②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四、请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写到“我”的几次流泪?

(四次)

进一步思考:

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一般来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父亲的感激:

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

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

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

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

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以上答案视学生具体情况解答)

五、简单小结课文,再读课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第二课时  

一、继续第一课时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并加以小结。

二、引导学生继续探讨课文内容:

 

文章除描写了自己见父亲买橘的“背影”而落泪的情景外,还描述了自己另外两次“落泪”的情形。

这两次落泪尤其是最后一次是由于什么原因?

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加以总结。

第一次流泪是在交代家境衰败的情况下,见着父亲,面对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次掉泪表现出触境伤情的悲哀。

这一次掉泪,引出父亲的在文中为数不多的重要话语: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略。

” 

父亲的这几句话表达了丰富的感情。

这里有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和劝慰,也流露了父亲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时,也可以看出父亲内心深处不甘受命运摆布、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宽解、自求振作的复杂心情。

 

后一次的流泪是在读到父亲来信中的那种感伤之词时,出现了“晶莹的泪光”。

这是在离开父亲两年多的“现在”。

两年前车站离别时的情景还如在目前,“背影”的触动和震撼使自己在生活工作之外,更多了对日渐苍老的父亲的挂念,这种挂念且与日俱增;而忽然之间读及父亲的来信,父亲言语平淡中流露出的无奈和凄惶,让作者从无形联想及当年车站月台上“背影”的有形,于是,思绪万端,无以为报、无力回天、无可奈何等情感涌上心头,所以流泪也就无法避免了。

 

三、简单小结:

这样说来,通过父亲的“背影”来勾连情节,贯穿本文始终的情感可以分析为两个方面:

(1)父亲对儿子的万般体贴关爱;

(2)儿子对父亲的真切理解和真诚感激。

 

那么,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能不能这样进行概括?

(真情真感真文)

四、我们所读的这篇文章曾经使很多人读之落下感动的泪水,并且在第一阶段读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在此,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原因,这样真切感人、催人泪下的情感到底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在这儿,请同学们先来观看一场同学们的表演。

人物:

请一和父亲的身形相似的学生来进行表演。

道具:

两张桌子。

一张为铁道,一张为月台。

表演:

让一个学生先坐在桌子上,慢慢探身下去,再走几步,缓缓爬上月台。

要求:

请同学们仔细观看,然后找出文中这一情节的语句。

自己加以朗读,仔细体会。

再请一朗读较好的同学有表情朗读这一段内容,另一同学再表演一遍,其他同学仔细感受。

就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情景,自由进行讨论,发表你的看法:

你有什么感受?

3.在同学有所感有所言之后,提出以下问题:

①这段描写有没有什么华美的语句?

②有没有用什么特别的技巧、方法?

③你觉得理解困难吗?

④你觉得描写困难吗?

⑤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也出现这样的情形和过程,你能描写出来吗?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篇文章为什么能使人感动的原因。

①朴实无华的语言 ②客观写实的白描 ③细致入微的细节 ④事情的真实 ⑤观察的仔细 ⑥情感的真挚 再读课文,体会本文在写法上的一些特点。

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我们知道:

好文章并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语言,只要你平常善于观察,善于体会,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

学了这篇课文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表现生活中的真情的作文。

比如:

父爱、母爱、友谊等等。

课后反思:

 

 

 

8台阶

课前反思:

  本文较长又是自读课文,要跳出课文整体把握其主题思想,不能面面俱到。

但也要有所侧重。

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向课外延伸,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2、朴实的语言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和认识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态度目标:

1、学习文中父亲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品质。

2、深入了解、认识自己的父亲,理解父亲。

学习重点难点:

   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写法和文章朴实的语言。

学习父亲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

重视认识了解自己的父亲,理解父亲。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和研究性学习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

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困难,永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台阶》中的父亲在某种程度上与愚公的形象相似。

   板书课题——台阶

   本文是一篇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

   2、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注意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注意下列词语的形、音:

  门槛、烦躁、晌午、瞬间、尴尬、烟瘾、黏性、涎水、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2)使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要区别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不同的写法。

举例:

  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

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

他苦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集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3、明确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的小说,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本文的结构:

  开端:

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

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

终于造起了有九集台阶的新屋。

  结局:

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理解人物形象;

         与《背影》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

  一、理解人物形象:

  问题探究:

  1、父亲为什么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从那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

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性格?

  2、父亲为了建造新屋以及台阶作了哪些准备?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3、作新屋和造台阶时父亲是怎样操劳的?

划出这些句子,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

  4、台阶造好以后父亲有哪些表现?

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5、为什么新台阶造好了,父亲反而感到处处不对劲?

 小结主旨:

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

《台阶》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二、写作技巧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集青石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3、文章较详细的写了父亲的脚板的泥沙以及洗脚一节,似乎与文章的中心无关,可以删除吗?

  小结:

本文选材精当,详略有致

   凡是与台阶有关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无关的则惜墨如金,有的点到为止。

  三、比较分析:

《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请分别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小结:

这两篇文章所写的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作者却能挖掘深邃的内涵来。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体会意蕴,从中受到教益。

     课后反思:

 

 

 

 

9老王

课前反思:

这篇散文以平淡似水的笔调,记述了生活在社会最地层的普通人老王的艰辛生活琐事、人生经历,尤其是与作者一家的交往,热情讴歌了老王不畏艰辛、任劳任怨、待人忠厚、舍己为人的金子般的心,寄托了作者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同情、敬佩和热爱之情。

教育学生在生活中也应像作者一样对不幸者、卑微者持一颗爱心,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同情他们,关心他们。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字词

2、 感知散文有关知识,学习散文阅读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

2、 以善良体察善良,感受人物思想感情

3、 揣摩本文意味深长的语句,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正确认识别人的不幸,正确对待自己的不幸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

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感悟标题,导入新课。

师:

板书“老王”,我们常把文章的标题比作文章的眼睛,同学们往往挖空心思去想一个非常漂亮的、新颖的标题,看到这样一个标题,你会有哪些感受?

生:

是写人的文章;一个普通、平凡的人;与作者关系好

师:

的确,如普通的标题一样,老王是一个十分不起眼的人,而著名的作家杨绛为什么会在73岁高龄时还对文革时期与老王的一段交往记忆犹新,并为他作文?

她对老王怀着怎样的感情写下这篇文章的,请在文中找出来。

生:

心上不安,(为什么不安?

)因为愧怍。

师:

杨绛为什么对老王愧怍?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老王。

作者称老王是不幸者,请同学们找出老王不幸的地方。

二、整体感知,走近老王。

生:

他靠蹬破三轮维生,文革期间被取缔,生活更艰难;

他一只眼睛是瞎的,另一只眼有夜盲症;

住在塌败的小屋

身边没有亲人,孤独无依

师:

老王是不幸的,除此之外,老王还给你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生:

老实、善良

师:

请找出表现老王善良的事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生:

老王为我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老王送钱先生看病,拿了车费心不安;

老王去世前一天,还拿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学生概括应能充分体现“善良”)

师:

我们可以看到,前两件事都和车费有关,老王需不需要钱?

生:

需要。

师:

那老王为什么不肯要钱?

拿了钱还悄悄问我:

“你还有钱吗?

”请前后四人小组讨论。

生:

1、老王出于真心,想要回报杨绛夫妇

2、老王做人做事本分,不会因为贫穷而多收一分钱

3、因为当时是文革时期,杨绛夫妇被定为“资产阶级反动权威”,被批斗,还要到干校接受劳动改造,没有工资拿,处境十分艰难,甚至作者自己说:

“人人可以起来起来欺凌戏侮”。

而老王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里,没有受到邪风的影响,照样尊敬关心夫妇俩,闪现着最美最善的人性之光。

(老师引导分析)

师:

这几件事都让人感动,而最让人感动的是哪件事?

生:

老王去世前一天,还拿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三、赏析细节,品味老王。

师:

请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8-16段,注意哪些词、句深深地打动了你?

生:

齐读8-16段。

师:

哪些词、句深深地打动了你?

生:

肖像描写“他面如死灰……一堆白骨”写出老王因病痛折磨而变得瘦弱、丑陋、恐怖的特点,他的身体情况很差了,还坚持送香油、鸡蛋,体现他心地极其善良。

(根据情况补充)

生:

“镶嵌”一词用得极有表现力,可以感受到老王身体僵直的状态,读到这的时候不禁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生:

我强笑说:

“……”强笑一词用得含蓄而准确,透露出作者内心的悲酸和感动。

(根据时间举例)

师:

在同学们对词句的品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杨绛语言的巨大表现力,她不用一个“善”字,却让老王的善良体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

根据时间提问)

(生:

语言看似平淡,却饱含深情;对人物描写细腻、传神;

用词准确,富有表现力。

师:

老王是善良的,文中还有一位善良的人,她是--杨绛。

请快速找出体现杨绛善良的地方。

生:

照顾老王的生意,从经济上给他帮助;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香油、鸡蛋也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