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550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3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产品流通研究.docx

农产品流通研究

课程名称:

学科前沿系列讲座

结课论文

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

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

班级:

姓名学号:

任课教师:

提交日期:

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研究

1.绪论3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3

1.1.1研究背景3

1.1.2研究意义4

1.2国内外研究现状5

2.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现状分析6

2.1农产品主要特点6

2.2农产品流通主要特点7

2.3我国现阶段农产品主要流通模式及利弊分析8

3.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12

3.1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流通平台整体规划12

3.2农产品B2B电子商务下流通模式14

3.3农产品B2C电子商务下流通模式14

3.4农产品C2C电子商务下流通模式15

4.农产品创新流通模式优点16

5.总结17

6.参考文献18

 

 

摘要:

农产品流通是联结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关键环节,可以说,农产品流通

是我国农业乃至全行业经济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多年来,由于国家的

重视,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欠完善,

农产品的市场导向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因此,本文致力于农产品流通环

节的研究,试图从中找到一种更加优越的流通模式,来解决现阶段我国农产品

流通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电子商务的在农产品领域的初步应用,提出了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创新流通模式,并对该模式的优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

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电子商务

 

1.绪论

1.1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研究背景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产品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但是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普遍存在着流通环节过多、途中损耗大、交易效率低、产销不衔接、流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苹什么”等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事件频繁发生。

究其原因,我们发现物流成本高是农产品价格暴涨的显性原因,而信息严重滞后则是农产品价格巨幅波动的隐性原因。

2012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今后的主要任务之一。

由此可见,如何缩减农产品流通环节并降低流通成本是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关键。

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行各业都引入了电子商务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农产品也不例外。

但是现有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

大多数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的形式和内容雷同,缺少创新特色,也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

农产品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善,电子商务给农产品带来的优势尚未发挥出来。

再加上农户应用电子商务技能的限制,使得照搬其他行业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并不十分成功。

面对现实问题的严峻性,农产品亟待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特殊情况的发展模式。

本文从农产品物流的特殊性和实用性出发,创新了农产品当前的流通模式,对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流通体系进行完善与创新,为我国农产品的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思路。

1.1.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文为了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在大量阅读有关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研究成果之时,认真归纳总结;对当前农产品流通体制及其模式进行了利弊比较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在不同流通模式下电子商务模块的实施运用,以及新模式下的农产品现代流通模式。

(2)现实意义

首先,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创新是稳定物价的法宝。

农产品价格作为百价之基牵涉着粮食价格乃至一系列商品价格的稳定,影响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导致高通货膨胀预期的自我实现。

假如粮价剧烈波动,将会导致供求打破均衡,引发粮食安全问题,造成一国甚至是全球范围的动乱。

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改进则能畅顺农产品流通,使供求趋于均衡,避免动乱的发生。

其次,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创新是响应民生的号召。

最近,受农产品价格起落的影响,“菜贵既已伤民"、“买贵仍是卖难"、“菜贱又再伤农一等现象轮番上演;“最后一公里"等话题亦是引起一阵热议。

这些现象在暴露了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以及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下等问题的同时,也反映出了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严重漏洞,所以为百姓、为民生,农产品流通体制与模式的改进与创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再次,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创新是整顿市场秩序的一种渠道。

目前包括农产品流通在内的各种市场中,仍有哄抬价格、胡乱收费等现象大量存在,农产品流通模式的创新在主治百姓民生问题的同时,还调整了市场结构、加强了市场监控,使许多投机倒把、趁乱作案的行为丧失了谋取利益的空间和机会,所以一起变革牵动万千,农产品流通模式的改进会自动促使市场秩序良性运行。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现状

有关农产品流通的问题初次研究是在1901年,约翰.F.格鲁维尔在《农产

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中第一次论述了影响农产品配送成本的各种因素,拉

开了物流认识的序幕。

之后,国外学者有科斯(1984、1992)、威廉姆森、诺斯(1991)、还有德姆塞茨(1967)等人就新制度经济学方面做了一些研究,得出了能运用于农产品流通方面的一些基本理论,特别是对交易费用理论的阐述,为农产品流通中费用的缩减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研究方面,MichailSalampasis(2005)将农业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中的应用集成分为:

面向数据库的企业应用集成和面向程序接口功能的应用集成[1]。

NikosManouselis(2006)对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做出明确的界定,从农业产品以及网站服务和其覆盖的地域来查询到所需的信息资源[2]。

1.2.2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中国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研究而言,农产品电子商务更是新生事物,所以有关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研究文献较少。

李娟就运用电子商务来提升农产品市场的运行效率进行了研究[3];彭壁玉对中国农业电子商务模式的进行了简单分析[4];

张京卫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物流部分进行研究[5];田景熙通过对农业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案例分析,论述了几个主要模式的初步概念[6];吴玉刚主要是从电子商务形式对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宏观环境和当时的现实状况论述了我国2001年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现状[7];和琴从分析当前世界网络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前景着手,结合我国农产品网络贸易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整合我国现有农产品网络贸易资源,构建统一的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网络的构想[8];朱永健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对对我国实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9]。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到:

有关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相对而言,仅处在初始阶段。

无论是文献的数量或是研究的深度。

2.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现状分析

2.1农产品主要特点

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一般包括水果、蔬菜、肉类等。

与普通产品不同,农产品具有以下特点[10]:

Ø具有动植物有机体的一般属性

多数农产品都是动植物有机体,而其又有活体和死体之分。

活生物体于储运过程中易发生病变和死亡。

死生物体仍为有机物,所以容易发生霉变、虫蛀、鼠

咬、以及氧化引起变色、变味、老化和燃烧等现象。

Ø使用价值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海产品、蔬菜、肉、奶、蛋等的生鲜度都是有一定时限性的,随着时间的推

移,生鲜度逐渐下降,产品质量和安全会出现问题。

而消费者对农产品的生鲜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偏好鲜活、安全、时令产品。

Ø品种和个体间差异显著

农产品不仅品种间差异显著,而且同一品种也有个体间大小、风味、色泽、残伤程度、等差异。

从而形成了农产品的质量、档次、等级和价格的不同。

Ø农产品生产的数量与质量具有不稳定性

自然条件、气候、科学技术与市场供求规律对农产品生产影响显著,具有数

量与质量不稳定的特点。

风调雨顺时,产量高、品质优,雨涝干旱或病虫害的年

景,往往质量低劣、产量降低或绝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栽培、饲养与

繁育技术的应用,高产优质品种的推广,高效农药化肥的应用,大大促进农产品

产量增加与品质提高。

Ø季节显著时间性强

由生长条件和自然属性决定,农产品的生产具有春种、夏熟或春花、秋实的节令。

因此,果有果期、菜有菜季、鱼有鱼汛。

且具有品种相对稳定的特点。

农产品的生长周期比较长,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一般品种更新换代的周期长,品种相对稳定。

Ø地域广阔且生产者分散

由于每一大类农产品都包括较多的品种,而不同的品种对环境有着不同的要求,都在各自最适宜的环境之中形成量大集中且知名度高的生产区,在一般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地区为非主产地,而在不适宜环境条件下经人工培养和驯化也有零星分散的生产。

所以每一大类农产品甚至每一品种的生产,皆具有地域广阔的特性。

Ø主产地在农村,主销地向城镇

农产品的生产,需要大片的土地、山地、水域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主产地基本在农村;而城镇人口比较密集,消费量较大,成为农产品的主销地。

Ø农产品的供给、需求缺乏弹性

从需求方面考虑,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指生鲜农产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与相应价格的相对变动的比值。

用它来测度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农产品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在供给方面,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是指农产品供给量的相对变动与农产品自身价格相对变动的比值,用它来测度农产品供给量变动对于自身价格变动反应的敏感程度。

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较小,影响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

2.2农产品流通主要特点

我国农产品流通具有以下特点[11]:

Ø通成本高

据估算,农产品的批发价格是收购价格的一倍多,而零售价格是收购价格的四倍以上。

对于中远距离运输,产品的预冷处理、分箱包装和保鲜维护费用约占批发价的20%;而摊位费、工商管理费和税费占批发价格的4%。

实际上,运输损耗通常在10%,仅占批发价格的3%。

Ø流通方式落后

当前除了深圳福田、山东寿光等少数农产品批发市场采用拍卖等交易方式外,大部分市场停留在传统的现货交易。

代理结算、会员制、竞价拍卖、远期合约交易和期货交易方式尚处于萌芽阶段。

Ø流通秩序混乱

我国迄今没有完善的农产品流通法规,相关部分的职能、职责界定不清晰,缺乏组织协调。

在管理方面,监管力度不够,质量安全问题依然较为严重。

欺行霸市和强买强卖事件时有发生。

Ø批发市场地位重要

农产品批发市场把若干种流通渠道连接在一起形成了网络,贯通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关系,也便利了农商结合。

批发市场作为大批量、大范围的农产品集散中心,竞价成交的农产品价格,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较为真实的反映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购销提供准确信息和基准价格。

Ø集贸市场是消费者获取农产品的主要场所

农贸市场与超市是我国城乡居民取得农产品的最主要场所。

近年来发展迅速的超市营销表明了生鲜农产品今后流通的发展方向。

Ø农民个体是生鲜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力量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后,国有和集体商业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取而代之的是大批种养大户、个体运输户以及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组织,农民个体是其中的重要成分,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力量。

Ø物流与商流的统一

农产品流通在批发市场与零售市场以及其它的销售方式中,基本上是现货交易。

而在一些产业化组织中农户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产品购销契约,农产品购销关系较为固定,商品交换与货款之间存在着时间差。

2.3我国现阶段农产品主要流通模式及利弊分析

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市场形成了以农户、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经销商为主要流通主体,以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为载体的格局。

这是历经多年的市场化变革由计划调节下的统购统销模式演进而来的。

下面我们着手分析我国现阶段共存的四种主要模式:

模式一:

农户+(收购小贩)+批发商+零售终端

其中又隐含了两种形式:

(1)存在收购小贩环节

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将农产品生产收割并做简单的处理之后便会直接卖给那些有下级渠道关系的农产品收购小贩,收购小贩小范围内、小批量收购后,再将农产品转卖给渠道下一级的批发商,批发商集中了众多小贩收购的农产品后,再转卖给零售商结束农产品的流通。

这种模式是迄今中国广大农村地区最普遍的农产品收购方式,其特点是:

农户随机与往来小贩之间进行交易,但是由于渠道单一,农民对小贩极其依赖。

(2)不存在收购小贩环节

此种模式的前提条件是某种农产品大片集中种植在一个区域。

由于此农产品的规模种植,这个区域会变成产业集群、形成产地批发市场。

农户作为农产品的专业生产者通常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进入市场直接与到来的农产品批发商进行交易,便完成了农产品的首次流转。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农户与批发商的交易是一次性的,双方只是寻求当次交易的利益最大化。

原因是产地农户众多,生产的同类产品几乎没有差异性,可以频繁更换交易对象,彼此之间依赖程度低:

且交易双方进入与退出市场的壁垒小,无需建立长期交易关系。

由以上两种形式的特点可以看出此种流通模式的问题所在:

第一,农户组织化程度低。

农户作为市场交易头号主体数量多且分散、不

具规模,这就增加了交易的次数和交易的复杂程度,每一次交易都需要寻找、确定交易伙伴,增加了交易成本也降低了交易成功的几率:

第二,渠道关系不稳定。

由于缺乏相应的契约机制做保障,收购者往往对于农户的产品百般挑剔,产品的价格往往被打压到很低,增加了作为市场价格的承受者的农户的收益风险;

第三,流通渠道链条冗长。

冗长的链条是流通渠道参与者众多的体现,每个环节都要分得一杯羹无疑提高了流通成本,结果是或者农产品最终价格高

的让消费者望而却步,或者农户的利益被严重挤压,所得甚少。

模式二:

农户+龙头企业+(批发商)+零售终端

这种流通模式的关键在于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的关系。

根据双方事先签署的合同,农户依照合同中相应的质量标准生产既定种类和数目的农产品,而龙头企业则兼司农产品的收购、加工和销售工作,将收购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然后转售给下级批发商或者零售终端来完成农产品流通,这种流通操作被称作“订单农业"。

龙头企业一般情况下由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企业充当,凭借自身雄厚的实力——发达通畅的销售网络渠道和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水平可以迅速并充分地掌握市场需求信息的动向,也可以为农产品的生产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服务。

此种模式的优点在于:

一方面,通过合同将农户与龙头企业进行绑定。

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户规模小、组织程度低的不足,龙头企业和农户共同面对承

担市场压力,增加了对市场风险的抵抗能力,使农户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另一

方面,相对第一种农产品流通模式而言,本模式能更加优化农产品流通,提高

整体效益。

因龙头企业携同农户参与农产品市场流通,既维持农户的独立性与

自主性,又节省了寻找交易对象的昂贵成本、缩减了中间环节,对缓和“小农

户刀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

同时这种模式也存在着缺点:

“有统计指出,订单农业在我国的成功率在我国只有20%。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引领的贸易加工型流通,尽管农民与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产销关系,实现产销一体化经营,但公司与农户双方的契约约束比较脆弱。

尤其是在受各种内因和外因影响而发生价格变动的时候,履约双方总有一方会因心存机会主义动机而出现违约的情况:

当合同价格比市价低廉之时,农户对市场高价蠢蠢欲动,希望将农产品售卖给市场。

许多企业同农户合作之时,都明显感觉农户的组织性差,农产品技术含量低,造成履约阻碍。

反之,当合同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时,龙头企业就倾向于违反约定转而从市

场上收购价格低廉的农产品。

而且此类违约率极高,因为买卖双方力量不均等,又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此类行为,农户处于缺少话语权的弱势地位。

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就农产品的交易所得来说,这笔交易收入对农户而

言是绝无仅有的,无从他得。

而每个农户出卖的农产品对龙头企业而言却是其

全部收购产品中比重很小的一部分,不构成影响。

这造成了农户严重依赖龙头

企业;另一方面,就交易对象的稀缺性来说,因为农产品的无差异特性,拥有

同质产品的农户对于龙头企业而言是足够多且可以频繁更换的,但对于农户来

说,专事农产品收购的龙头企业却是可遇不可求的,这再次使农户对龙头企业

深度依赖。

模式三:

农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批发商)+零售终端

这种流通模式在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加入专业合作社这一环节,看似增加

了农产品流通链条的长度,实则是对模式二的完善与矫正。

这一结构与模式二

相比较,我们发现:

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分工内容较模式二基本保持不变,只是

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不再直接进行关联,而由农户自发构成的农产品专业合作

社取代了自己与龙头企业进行契约签订,合作社充当了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的

桥梁。

农业合作社将散落的农民集合起来,根据订单要求组织生产,并将农户

的农产品进行统一收购,然后组织进行销售。

合作社介入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

的具体分工为:

第一步,依合约规定下订单,明确农产品需求(订购数量、质

量标准、技术指标),然后由其通达农户并安排生产;第二步,服务于农产品

生产的全过程,包括资金、技术支持等;第三步,与龙头企业一起验收农产品、

完成交易。

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

首先,由专业合作社代替非专业的农户与龙头企业

交易能够减少磋商所耗费的时间、稳固相对关系并进一步提升流通渠道的顺畅

程度;其次,农民合作社作为一个组织与龙头企业谈判,较单个农户而言,无

论是谈判能力还是话语权都有过之而无不及,能够为农户争取到包括较高收购

价格等多方面的权益。

除此之外,农民合作社大都是农民内部组成的机构,具

有非赢利性,农户的利益会因此而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以上农产品流通模式值得肯定,然而现实情况是农民合作社在我国农村的

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数量不少,但运作起来并不十分成熟,缺乏规范性。

因此培育优秀的农民合作社或发展新型流通合作组织是当下重中之重。

模式四:

农户(农业合作杜)+零售终端(超市)

这种流通方式即“农超对接"。

是我国近年来鼓励重点发展的农产品流通模式。

此模式的特点:

以超市为代表的零售终端与代表农户的农民合作社之间没有其他的环节,二者以“直供"或“直采"的形式对接农产品即完成农产品的流通。

期间超市凭借自身资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越性参与农业生产加工以及流通的整个过程,同时在信息、技术、物流等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一条龙服务,使农户和市场之间无需流通组织也能的有效衔接,达到缩减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农户和消费者两端收益的目的。

这一模式是对以上三种流通模式的优化和创新,形式上促进农商产销智能的分离,内在机制上整合资源增强关联度的统一,通过流通直接有力的拉动生产。

这有助于推进城乡市场统筹发展,有助于符合我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建。

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最大程度的缩减了农产品链条的长度,降低了流通中的损耗和成本,进而提高了农产品流通的效率,而且有超市从田间到菜篮实行全过程的监控,能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第二,对于农户来说,农户与超市之间订立的供购协议降低了农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带给农户的种植风险,不仅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还保障了农户的收益。

第三,对于超市来说,中间流通环节的去除使超市节省了间接流通费用、降低了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从而提升了超市在零售行业的产品竞争力。

第四,对于消费者来说,流通环节的减少意味着转嫁到消费者身上的中间费用和利润盘剥的减少,消费者可以买到质量有保证而且价格便宜的农产品。

农超对接是一个农户、超市、消费者共赢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可以解决农

民卖难和消费者买贵的问题,也可以解决我国农产品流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

盾,但是这种模式并非没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现阶段,符合达到直采条件的超市还在少数,而且由于超市店面与农户距离比较远,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农村,已经超出了超市直采的能力范围。

即使可以直采,也会因为高昂的运输成本,使得超市采购面临很大的困难而打击超市的积极性。

很多超市企业的采购目前基本上都还停留在“坐商"阶段,等着供应商送货上门,不具备自采的业务能力。

(2)超市采购有数量和品种的限制,我国小农生产经营分散,单个农户

生产的初级农产品的数量、品种以及质量都无法满足超市统一系列、加工精美

的标准。

超市为保证农产品质量以及低价格优势,常常亦会对农户进行欺压。

(3)另外,由于我国冷链物流系统尚欠发达,农产品、尤其是生鲜产品,在经过了长途跋涉进入超市后,大部分已经腐烂变质,其安全性和损耗程度均难以掌控,大大增加了超市的经营成本。

3.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

3.1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流通平台整体规划

针对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的缺陷,我们提出一种改进的、通过专业的第三方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来解决上述问题。

在比较现有的电子商务模式和结合实际分析后,这种服务平台比较符合我国农业特点,而且操作起来相对简单易行。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流通网站应服务于农业企业和农业生产者,以农产品流通活动为中心。

为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加工企业、流通企业搭建高效的信息交流平台。

因此从功能上来看,首先应该进行专业化农业搜索引擎的建设,方便广大农户和农业企业对农产品贸易信息的查询需求;其次应该具备农产品信息发布、农资产品信息发布和农产品的网上销售、网上店铺、短信平台、发送农资及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产品供求信息定制、大型农资网站价格信息的自动采集及网上支付等功能,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流通平台整体规划,如图l所示。

图1: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流通平台整体规划

其中B2B与B2C功能主要实现面向农产品流通环节中的涉农企业入驻该平台,利用该平台进行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对消费者之间的农产品及农资贸易,实现企业推广和宣传的作用。

C2C功能主要实现农户问的农产品拍卖及闲置物品的拍卖和置换。

在线支付功能主要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实现,采用贝宝、支付宝等成熟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这样可以与阿里巴巴、淘宝等国内优秀的电子商务平台接轨,即保障了交易的安全,又可以避免重复建设。

农业信息功能包括农产品价格资讯模块、农资价格资讯模块、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及农业专家在线模块,提供各类农业生产、技术、管理等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及劳动就业、理财纳税等各项政策法规信息。

同时建设短信服务平台,支持短信增值服务,通过短信定期提供各类农业信息。

3.2农产品B2B电子商务下流通模式

B2B模式主要在农产品加工企业与产销地市场批发商之间,农产品的供给企业和求购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完成与农产品交易相关的所有环节。

其发生方式如图2所示。

图2:

农产品电子商务B2B模式流通体系

B2B模式运作的方式中,作为农产品供给企业,首先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发布各类农产品的供应信息,吸引需求企业前来洽谈、采购,从而大大缩短供求双方对接的时间,降低农产品供求双方为搜寻交易伙伴而产生的交易成本;其次农产品供给企业往往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在多个需求企业之间进行选择,可以与条件相对优越的需求企业达成交易,农产品交易有效地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为农产品销售带来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产品供给企业的收益。

3.3农产品B2C电子商务下流通模式

B2C模式中,参与者主要为农产品供应商和消费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完成与农产品交易相关的所有环节,如图3所示。

图3:

农产品电子商务B2C模式流通体系

电子商务平台中B2C模式的应用,可以实现各类农产品供应企业和消费者的直接对接,通过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环节的缩短,进而实现交易成本的降低。

同时由于各类农产品供给企业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因此能够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最终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状况,并以此指导其下一个阶段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在为农产品最终消费市场提供适销对路产品的同时,减少库存积压,提高经营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