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577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75.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docx

最新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

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

1规划背景

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快、应用广、渗透性强、影响深远的关键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知识传播应用进程的重要引擎。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信息技术在促进高校教学与管理变革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信息化建设已成为高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信息化水平已成为高校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物联网、云计算的技术创新,MOOC、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4G覆盖、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等,为高校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支撑与动力。

信息技术如何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如何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深刻变革,成为所有高校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

在我校举行“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办学”大讨论活动的背景下,依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及《华东交通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的精神,以将华东交通大学建设成为有行业特色、有竞争力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性目标为出发点,结合学校信息化现状,在充分调研国内部分高校信息化建设情况和IT业界新技术的基础上,制定《华东交通大学智慧校园建设五年规划(2014-2018)》。

2现状分析

2.1国内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历经从基础建设、整合资源到统一平台三个阶段。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已完成数字化校园的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的建设。

近十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在不同层面上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并投入巨大的资金、人力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完成了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和应用系统建设。

省内高校近年均陆续投入大量资金启动新一轮信息化建设工程。

2.2我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校信息化校园的基础设施由校园计算机网络和校园一卡通专用网络组成。

校园计算机网络始建于1996年,是江西省最早接入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的高校。

目前我校的校园计算机网络是在2004年改造后的基础上,经过拓扑结构的优化和部分设备的更新及扩容而形成的,已覆盖教学区、行政区在内的大部分建筑楼宇(网络拓扑见图2.1)。

图2.1华东交通大学网络拓扑图(2013年12月)

我校校园网与CERNET、CHINANET互联,出口总带宽为152M;校园网核心机房到教学区各大楼之间实现了千兆或百兆光纤互连,接入计算机数约8000多台;校园网核心机房面积70M2,服务器50余台;各类网站及应用系统超过60个。

初步实现了:

信息资源网络化、辅助教学网络化、图书资源数字化、行政办公自动化等校园信息化的基本功能。

表2.1华东交通大学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概况(2013年12月)

项目名称

现状

网络带宽

152M(电信150M,教育网2M)

机房面积

总面积:

72平方米(其中网络核心机房:

39.6平方米,数据中心机房:

32.4平方米)

服务器数目

托管服务器10台,自有服务器40台

交换机数目

网络核心交换机2台,数据中心核心交换机2台,汇聚交换机2台,接入交换机120台

有线信息接入点数量

3000个(端口)

无线热点数

2个(设置在南区风雨球场和南区运动场主席台)

业务子系统

数量

20个

二级网站数量

35个

2.3我校信息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方面存在的困难与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信息化意识淡薄。

对信息化缺乏深入认识甚至产生误解,认为信息化就是IT部门的事,就是IT硬件设备的简单拼凑和技术的简单堆砌,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

这些都不利于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建设、部署及推广使用。

基础设施陈旧。

我校的网络拓扑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各类业务日益增长的需求,骨干网络逐渐成为用户数据通讯的传输瓶颈,部分教学楼宇的接入设备陈旧。

位于学校南区教7栋的校园网核心中心与数据中心机房总面积70M2。

随着服务器数量的日益增多,机房的使用空间已经没有任何扩充的余地,无法满足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新需求。

技术力量薄弱。

我校的信息化技术支撑队伍十分薄弱,应用系统二次开发及维护和信息资源建设队伍严重缺乏。

目前,我校使用的应用软件多为定制系统,应用系统投入运行后,随着管理机制改革和业务模式的创新,需要进行及时的维护和更新,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业务将不断增加,建设一支稳定的技术支撑队伍势在必行。

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各部门应用系统仅实现了部门内综合业务处理和信息共享,大多数尚未开展跨部门、跨业务、跨应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集成。

各个应用系统建设缺乏统筹规划,没有统一建设标准,未能实现统一身份认证。

导致用户需要记忆多套用户名与密码,每使用一个系统就要登录一次,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用户体验更无从谈起。

建设经费匮乏。

信息化建设资金、技术力量及支撑保障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缺乏基本的用房、设备、人员等条件,应用系统建设完成后,无常规运维、升级的经费保障。

3目标与原则

3.1总体目标

五年规划期内,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将完成信息化校园基础平台和数字化综合应用体系建设;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建共享;逐步扩大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建设稳定、高效的信息化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全员信息化素质,使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达到省内一流、国内同类院校先进的水平。

逐步完成学校管理、教学、科研、生活等的全面数字化,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最终实现“绿色节能型、平安和谐型、科学决策型、服务便捷型”的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体系见图3.1)

图3.1智慧校园体系

3.2指导思想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及《华东交通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将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为出发点,以人为本,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科研环境、学习环境、管理环境、服务环境,全面实现我校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3.3建设原则

我校信息化建设将本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突出重点,以人为本、注重实效”的建设原则,坚持“学校规划、中心搭台、部门唱戏、齐抓共建”的方针,逐步将我校建设成为一个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慧校园。

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统一全校教职员工对校园信息化的思想认识,加大各个二级部门的信息化考核力度,使得全校师生投入到信息化的建设中来。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校园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全校上下统一思想,齐心协力,在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舆论宣传、人员培训、推广应用、管理维护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协调同步,共同推进。

整体推进、突出重点。

必须准确地切合我校实际,以数字资源建设为重点,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必须重视信息标准体系的建设,采取硬件集群、数据集中、应用集成的模式,实现学校网络化、标准化、集成化的信息资源共享。

以人为本、注重实效。

建设以用户为中心的综合业务服务平台,打破传统的以管理部门为中心的管理型思维,更好的服务于师生员工,为学校各级管理者提供更好的决策支持。

 

4建设内容

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校园基础支撑平台建设、数字化校园综合应用体系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校园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数字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和智慧校园建设等。

4.1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

校园网基础设施是校园信息化的基石。

基础设施不先建设好,数字化校园与智慧校园的战略目标将成为空中楼阁。

基础设施建设包含综合机房建设、骨干光网建设、校园网核心设备改造、办公及教学楼宇网络线缆改造、IPV6建设、校园无线网建设、升级出口带宽、融合学生公寓网等子项目。

4.1.1综合机房建设

为满足我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我校将建设一个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设施先进、运行稳定的符合国家机房建设标准的现代化综合机房。

依据我校规模和信息化建设需求,机房面积应不少于300平米。

按照信息化规划的统一部署,综合机房的建设应将网络核心机房、数据机房、一卡通机房、电视、电话机房以及各二级部门服务器机房一并纳入考虑。

综合机房包括以下几个区域:

机房核心区、控制室、工作走廊、配线区、UPS及电源室、气体钢瓶间。

(综合机房布局示意见图4.1)

图4.1综合机房布局示意图

4.1.2骨干光网建设

以实现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以及良好的可扩展性、可管理性等为总体设计原则,按照校园各功能区划分光网区域,设立汇聚点及室外光缆交接箱,统一采用单模光纤,实现万兆骨干光网的建设。

骨干光网按照南北校区将我校划分为七个区域,南区四个区域光缆汇聚点,北区分个区域光缆汇聚点。

各楼宇分别接入所属区域光缆汇聚点,并通过主干光缆接入中心机房。

4.1.3校园网核心设备改造

为建设一个高速、稳定、健壮的校园网基础骨干网络,需对我校网络核心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核心交换设备采用两套万兆交换设备,汇聚和接入层均采用万兆上联,千兆接入汇聚设备。

实现万兆骨干,百兆/千兆桌面的高速校园网络。

出口链路负载均衡与防火墙均采用双冗余设计。

网络拓扑构架由原有的“核心-汇聚-接入”三层构架改造成为“核心-接入”两层架构,简化学校网络层次,逻辑上实现校园网大二层接入方式。

校园网核心设备改造后,将简化用户网络配置管理,减少病毒、广播对网络的影响,将解决现有较为突出的网络IP冲突、病毒横行、网络运行效率不高等问题。

(改造后的二层构架拓扑见图4.2)

图4.2改造后的网络拓扑结构

4.1.4办公及教学楼宇网络线缆改造建设

改造或重建各楼宇综合布线系统,使得各楼宇内线路通畅、构架清晰、符合布线规范。

新改造的综合布线系统将按照六类千兆网络标准进行建设。

(楼宇网络线缆改造示意见图4.3)

图4.3楼宇内网络线缆改造示意图

4.1.5IPV6建设

当前各高校校园网主要以IPv4网络为主,但是IPv4在地址空间、服务质量、路由效率、配址机制、移动性及安全性等方面存在天然的缺陷。

IPv6作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已经得到了各方的公认。

未来的高校信息化建设离不开IPv6的支持和应用。

我校已于2011年4月申请获得专有IPv6地址,并通过CERNET湖北主节点接入到CERNET2(第二代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校园网络升级改造,要在保证现有的IPv4网络正常运转的情况下架设IPv6网络,实现对IPv4和IPv6双栈的支持,最终实现从IPv4向IPv6逐步过渡。

4.1.6校园无线网建设

由于我校校园网(有线)覆盖仅限于教学与办公区,利用802.11n协议构建一个覆盖全校的高可靠、可扩展、运营级的无线校园网络,一来可以弥补目前校园网覆盖面小带来的各种问题,二来能够满足师生员工对移动互联网的迫切需求。

与传统的有线网络相比,无线局域网与生俱来的机动性、方便性、灵活性、低成本等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无线局域网产品通常与有线以太网配合使用,主要适用于便携终端应用较多的场所、范围较大而信息点分布稀疏的场所、环境恶劣或其它不适合布线的场所等,有助于简化网络结构,增加网络的扩展性和灵活性。

校园无线网能实现对现有的有线网络进行扩充,达到教学楼室内全覆盖、办公楼室内全覆盖、学生宿舍室内全覆盖及体育场馆等空旷地的无线覆盖,使全校师生能随时随地、方便高效的使用校园网络。

4.1.7升级出口带宽,融合学生公寓网

目前我校出口带宽仅为152M,通过升级出口带宽提升校内用户上网速度,从而提供更好的上网体验。

我校学生公寓区有线网络由运营商承建并运营,学生在宿舍通过运营商的网络(移动或电信)访问校园网内部信息资源时,访问速度慢,且无法访问某些被限制访问权限的资源,例如:

电子图书馆、校内FTP等。

通过与运营商协商合作,打通学生公寓区网络与校园网的通道,实现学生在宿舍也能高速访问校园网内数字化资源。

(校园网与学生公寓网融合后拓扑见图4.4)

图4.4学生公寓异网融合

4.2数字化校园基础支撑平台建设

数字化校园基础支撑平台的建设,为各应用系统遵循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提供了支撑,从而实现应用之间的数据整合、应用整合与门户整合,达到一体化的数字化校园的目标。

建设内容主要包括:

搭建私有云平台,建立统一身份论证、信息门户、数据共享中心三大平台。

4.2.1私有云平台建设

利用虚拟化技术将服务资源,网络资源和存储资源融合为一体,建立高速度、高可用、支持弹性访问的虚拟资源池,将各单位现有服务器部署在云中,通过部署私有云管理系统,将虚拟资源池升级为私有云平台。

私有云平台建成后,各单位或者个人用户如需使用服务资源、计算资源或存储资源,只需通过向学校申请,批准后即可得到各类资源的个性化分配,不必再单独购买服务器、存储和计算单元,从而大大节约学校经费开支和运维成本,提高校内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私有云平台构架见图4.5)

图4.5私有云构架图

4.2.2数字化校园三大基础平台建设

以校园网络为基础,建设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信息门户平台、共享数据中心三大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

利用三大平台,实现各业务系统单点登录数据共享,使用统一的业务数据标准,将校园网内原有业务系统与门户系统进行对接。

(1)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作为数字化校园网络的授权和访问控制中心,为学校所有应用系统和基础平台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认证服务和权限设置,实现全部应用的单点登录(SSO),从而使用户在访问校内各应用系统时更加方便可靠。

(2)统一信息门户平台:

可以提供各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文档管理、内容搜索、个性化定制等功能。

根据用户特点、喜好和角色的不同,为用户提供量身定做的访问关键业务信息的安全通道和个性化应用界面,使师生员工可以快速访问与自身关系密切的信息数据,并进行相关事物处理。

(3)统一数据中心平台:

作为数字化校园的数据服务支撑中心,是集信息标准制定、数据收发存储及全校性数据共享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数据管理平台。

实现各应用系统的集成和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并为全校的宏观决策分析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4.3数字化校园综合应用体系建设

数字化校园综合应用体系是直接提供支持学校各项工作的各种应用系统,覆盖了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是校园信息化成果的最终体现。

按照用户角色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四大类型:

学生综合管理、教工综合管理、教学综合管理和综合服务四大体系。

4.3.1学生综合管理体系建设

我校原有与学生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分别由学工、团委、教务、招生、就业、财务、后勤等各个部门分别管理,且互相不兼容,往往需要在各系统中重复录入和维护数据,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流非常不便,无法实现数据共享,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不便。

学校迫切需要建设一套集学习、生活、管理于一体的学生综合性管理体系。

基于数字化校园三大基础平台,建设一套学生综合管理体系,涵盖学生从入校到离校的全部周期过程,为学生及工作人员提供简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建设内容包括:

招生管理系统、迎新管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离校管理系统、就业管理系统、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等。

4.3.2教学综合管理体系建设

教学综合管理系统

建设一套能充分满足学校现行教学模式及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等多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综合管理系统,支持弹性修读年限、培养方案管理、教学任务管理、课程开排选模式、考试管理、收费方式、辅修\双专业管理,并融入教改项目管理、质量工程项目管理,引入多维的质量评价体系,涵盖教务、教学过程中的所有环节,为学校实施特色教育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建设内容包括:

(1)建立学校各层次用户服务中心,为学生、教师、学校领导提供各类教务服务。

(2)适应学校业务,减少手工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节省管理工作量。

(3)适应教学改革,支持大类招生、多学期管理等各类业务变更。

(4)提供综合分析功能,构建教学数据仓库模型,辅助学校领导决策。

(5)开放接口,支持与其他业务系统、平台全面对接,实现数据统一,信息共享。

(6)针对需求,提供报表,提供数据导入导出功能。

(7)保证系统操作界面简洁美观,优化业务操作。

综合性数字化网络教学支撑平台

综合性数字化网络教学支撑平台,是集教学互动、资源管理、教学成果展示、教学管理评估于一体的先进性教学管理平台。

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推进网上教学平台的应用范围,完善其各项功能,逐步建立开放共享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综合校内其它资源逐步建立综合化、数字化的教学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体系,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为实现上述目标,应满足以下功能:

(1)促进学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的一体化,实现教学管理、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网络化和动态化管理;

(2)围绕专业建设,对相关课程、教学团队、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的建设成果进行动态化、整体化的对外展示;

(3)参照教育部及省市精品课程的评审要求,集精品课程制作、申报、校内评审、研究与管理于一体,促进学校精品课程的长期建设;

(4)能够与国际现有大规模开放式在线网络课程(Moocs)相接轨,为学校今后参与Moocs的建设提供支撑平台;

(5)基于网络全面支持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支持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考核与评价。

4.3.3教工综合管理体系建设

我校现有教工管理系统包括:

办公自动化、人事考核、科研管理等系统。

但各系统分别由各个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建设管理,未实现数据共享及统一身份认证,登陆各个应用系统需要不同的用户名与密码,给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根据学校业务系统发展现状,将现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人事综合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多个业务子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并与数字化校园三大平台对接;新建档案管理、离退休人员管理等信息系统,实现教工从“招聘-入职-工作-离校/离退休”整个流程的动态服务和管理。

4.3.4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基于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完善现有财务资产管理系统,涵盖学校资产从计划、采购、领用、维修到报废的整个周期过程。

扩充升级现有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面向师生的公共服务平台,与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对接,涵盖师生的工作生活、医疗卫生、文体娱乐等服务内容,形成一套面向师生的数字化综合服务体系。

4.3.5移动校园服务平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普及,学校各级管理者、老师和学生随时随地移动办公、工作和学习的需求日益增强。

目前,我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具备多种应用系统,如办公自动化、教务管理系统、校园一卡通、数字化图书馆等。

通过现有的有线网络查询资料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

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利用手机这一移动媒体的方便快捷,可以将手机系统与高校现有信息化系统整合起来,丰富校园信息化,帮助师生随时随地以多种方式进行移动办公、移动学习。

图4.6移动校园服务平台框图

4.4数字化资源建设

4.4.1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教育部“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各高校都在努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离不开强大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构建全新的数字化教学模式,实现开放学习与资源共建是整个数字化教学的核心。

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任何课程。

数字化资源体系不是封闭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不断丰富的。

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将给教学、科研带来极大的支持和帮助。

构建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中心,提高校内现有教学资源的组织性和可用性,方便教师和学生查询使用教学资源,促进学校特色资源的积累,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服务。

4.4.2数字化图书资源建设

(1)建立以读者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以泛在智能为趋势,以无缝融合的数字技术为支撑,基础服务与学科化服务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服务体系。

(2)推进数字图书馆新技术应用。

应用包括RFID等在内的智能技术进行馆藏资源的科学化管理与服务,实现传统服务模式的转型与创新,提升综合服务效能。

(3)实现信息资源服务的一站式和集成化。

构建具有统一、简便的查询入口、能同时查询图书馆各类印本和数字资源,并直接实现从访问到全文获取的“一站式”网络服务系统,全面提升师生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能力。

建立跨平台、跨学科、跨媒体、多语种信息资源揭示和整合系统,通过知识加工、知识挖掘等多种手段,提供具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信息资源集成服务。

(4)提供主动、个性化的信息资源服务。

基于智能、个性、web2.0、移动和泛在等理念,构建符合师生信息查询行为习惯的新型技术支撑环境,有效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与学校其他数字资源和教学、科研、管理等信息的融合度,将各种服务灵活嵌入不同读者的信息环境,真正实现图书馆服务无处不在。

(5)强化学科支撑服务。

从学科信息指南,学科发展监测,学科竞争和合作态势等数据深入分析的角度,以及建设虚拟创新交流社区等角度,加强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对学科发展的推动。

(6)建设特色资源库。

自建一批有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资源库,如轨道交通文献资源库、孔目湖讲坛视频资源库等。

4.4.3数字化档案资源建设

完善档案资源管理体系建设。

加强档案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档案信息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形成具有一定规模、覆盖全校各项工作的档案资源管理体系,并与学校信息化基础平台对接,建成面向广大师生的档案资源利用体系和确保档案信息安全有效的档案安全体系,逐步实现档案存储数字化、档案管理自动化和档案利用网络化。

4.5校园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4.5.1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网络信息安全。

制订和完善网络管理与信息化安全制度;进一步明确校园网管理机构体系、监管方式、职责划分和安全保障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做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明确“校、院(部)、个人”三级管理的制度体系;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师生网络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强化网络管理人员职责,签订相关安全保密协议;及时更新和升级软硬件设备,丰富技术管理手段,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和有效。

强化网络行为控制。

部署监控设备,实时网络监控,分析网络带宽使用情况,对异常行为进行控制,保证师生对校园网的正常使用,保障网络安全。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采取入侵检测、防篡改、WEB防火墙、异地备份等技术手段或软件、硬件设备,逐步加强信息安全建设,保障数据安全、应用系统安全、服务器安全,打造一个立体的信息化安全系统,为学校各类信息化应用与数据提供安全保障。

4.5.2数据容灾备份中心建设

将现有核心交换机房和数据中心机房改造为容灾备份中心。

通过购买备份存储资源及部署容灾备份方案,达到数据中心存储的数据在容灾备份中心同步复制,如数据中心出现故障,使用容灾备份中心的数据快速恢复业务。

4.5.3校园安防监控数字化建设

改造或升级校园安防系统,全面实现校园安防监控系统网络一体化,通过校园网络能快速定位并查看到安防摄像头内容,并能与校园110进行联动,实现校园安防监控的数字化、网络化、一体化。

4.6智慧型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是为师生提供人与人、人与校园、人与物、物与物的和谐共处、节约高效的泛在网络和管理智慧。

它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互联网、应用集成等前沿信息技术手段,把学校里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系统和资源整合为一个具有高度感知能力、协同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有机整体,对学校的科教运作、校园管理和公众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智能支撑。

最终实现无处不在的网络学习、融合创新的网络科研、透明高效的校务治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方便周到的校园生活。

图4.7智慧校园框架图

4.6.1物联专用网络体系建设和系统平台融合

通过一卡通系统改造升级,把感应器嵌入或装备到教室、图书馆、餐厅、停车场、校门、实验室、会议室、校车、宿舍楼等建筑物中并连接它们,构建物联专用网络体系。

将学生综合管理体系、教学综合管理体系、教工综合管理体系、一卡通系统、水电综合节能平台、校园安防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电话系统等逐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