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9765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

《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金凤教育信息网.docx

金凤教育信息网

金凤教育信息网

【高山流水向您推鉴】寄语青年教师

--

/*FontDefinitions*/

@font-face

{font-family:

宋体;

panose-1:

2160311111;

mso-font-alt:

SimSun;

mso-font-charset:

134;

mso-generic-font-family:

auto;

mso-font-pitch:

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

31351352321602621450;}

@font-face

{font-family:

黑体;

panose-1:

2160311111;

mso-font-alt:

SimHei;

mso-font-charset:

134;

mso-generic-font-family:

auto;

mso-font-pitch:

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

11351352321602621440;}

@font-face

{font-family:

ˎ̥;

panose-1:

0000000000;

mso-font-alt:

"";

mso-font-charset:

0;

mso-generic-font-family:

roman;

mso-font-format:

other;

mso-font-pitch:

auto;

mso-font-signature:

000000;}

@font-face

{font-family:

"\@宋体";

panose-1:

2160311111;

mso-font-charset:

134;

mso-generic-font-family:

auto;

mso-font-pitch:

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

31351352321602621450;}

@font-face

{font-family:

"\@黑体";

panose-1:

2160311111;

mso-font-charset:

134;

mso-generic-font-family:

auto;

mso-font-pitch:

variable;

mso-font-signature:

11351352321602621440;}

/*StyleDefinitions*/

p.MsoNormal,li.MsoNormal,div.MsoNormal

{mso-style-parent:

"";

margin:

0cm;

margin-bottom:

.0001pt;

text-align:

justify;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mso-pagination:

none;

font-size:

10.5pt;

mso-bidi-font-size:

12.0pt;

font-family:

"";

mso-fareast-font-family:

宋体;

mso-font-kerning:

1.0pt;}

/*PageDefinitions*/

@page

{mso-page-border-surround-header:

no;

mso-page-border-surround-footer:

no;}

@pageSection1

{size:

612.0pt792.0pt;

margin:

72.0pt90.0pt72.0pt90.0pt;

mso-header-margin:

36.0pt;

mso-footer-margin:

36.0pt;

mso-paper-source:

0;}

div.Section1

{page:

Section1;}

-->/*StyleDefinitions*/

table.MsoNormalTable

{mso-style-name:

普通表格;

mso-tstyle-rowband-size:

0;

mso-tstyle-colband-size:

0;

mso-style-noshow:

yes;

mso-style-parent:

"";

mso-padding-alt:

0cm5.4pt0cm5.4pt;

mso-para-margin:

0cm;

mso-para-margin-bottom:

.0001pt;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

font-size:

10.0pt;

font-family:

"";

mso-fareast-font-family:

"";

mso-ansi-language:

#0400;

mso-fareast-language:

#0400;

mso-bidi-language:

#0400;}

寄语青年教师

一、做自尊自信的教师

 一个人,不是有多少钱就有多少成就。

身边有人中奖500万元,你会羡慕,但内心里不会产生敬重。

敬重和羡慕是两回事。

我们敬重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不仅是因为他拥有雄厚资产,更在于他在打拼企业过程中表现出的卓越才能,以及他的企业为社会做出的实实在在的贡献。

人生的成就,重在“有为”而非“有钱”,尽管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作为一名教师,完全可以成为一名受人敬重的“有为者”。

我们每教一个班级,就为一批孩子一批父母一批家庭,做出实实在在的“为”,我们教书育人一辈子,就做了一辈子实实在在的“有为”事。

不管经济大潮如何席卷而下,面对人生,请自尊自信:

我,能成为大写的“有为”的人。

 做一名有为的人,要奋斗,要拼搏。

做一名有为的教师,也要奋斗,要拼搏。

接触过不少青年教师,他们总认为自己底子不好,成不了器。

这个想法很普遍,是个普遍的错误。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工作中能否做出成绩,态度占85%,知识和智力只占15%。

“细节管理专家”汪中求有一个著名的2.18分理论:

人的智商分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他认为从对人的一生的作用来看,智力因素占40%的权重;在智力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比中,知识占40%的权重;知识又分为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书本知识占40%的权重;书本知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又占40%的权重。

由此便能得出这样一个分值:

如果你在学校的总平均分为85,在学校学习所打下的底子,不过是1x40%x40%x40%x40%x85=2.18(分)。

那些自认为以往的学习没打好底子的教师,最终什么也没做成,表面看来,似乎印证了自己的预言,其实正是这种先人为主的消极态度,把他们潜在的“人”的能量给封杀了。

 我认为,一个教师要想做到杰出无比的程度,或许需要点天分,需要后天环境等各种因素,但是要成为一名骨干教师,成为一定范围、一定领域里有成绩和名望的人,则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与奋斗达到。

你知道博格斯——这个身高只有1.60米的小个子吗?

你相信他曾是美国NBA最杰出、失误最少的后卫之一吗?

小时候的博格斯立志要做NBA篮球队员,那时,有多少取笑他的人。

嘲笑面前,博格斯没有后退,他以更加刻苦的方式练球,并在练习中发现矮个的优势:

行动迅速、灵活,像子弹一样;运球重心低,不会失误;个子小不引人注意,抄球时容易得手。

现在,当年嘲笑他的人都这么炫耀:

小时候,我经常和博格斯一起打球呢。

你看,即使像博格斯这样有“先天不足”的缺点的职业球员,都能以后天的努力来扬长避短,何况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往往并没有如此致命的先天缺陷呢。

 达尔文上学时,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

罗丹在父亲眼里是“白痴”,在老师眼里前途无“亮”,艺术

学院考了三次也没考进。

爱因斯坦4岁才说话,7岁才识字,老师的评语是“反应迟钝,不合理,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

但他们在嘲笑面前依然保持着自我,保持着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依然拍着翅膀飞啊飞,依然在心底里对自己说“我行,我可以”,这是他们从众人眼里的庸者成为世人眼里的伟人的重要原因。

 大量深入的研究表明,聪明并不必然导致成功。

最聪明的人往往并不是最有成就的人;最有成就的人,也往往并不是最聪明的人。

成功最需要的是一种坚强的精神品质,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

“贫无可奈唯求俭,拙亦何妨只要勤”。

哪怕是笨鸟,也能“笨鸟先飞”。

我甚至在相当多的场合里偏执地讲,现在可以把“笨鸟先飞”改为“笨鸟肯飞”了。

我接触了不少青年教师,他们的致命弱点恰恰是不想飞、不肯飞,他们躲在公办体制这把大伞里,怕外面的风雨,怕太阳的炽热,怕路途的坎坷,怕寒风的凛冽,怕秋雨的狂暴,怕黑夜的漫长,怕身心的疲惫,怕失败,怕出丑,怕这怕那,怕到最后,人生都淹没在“怕”的海洋里了。

 达尔文在晚年这样感慨:

“我这样一个才智平庸的人,居然能够在那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的信仰,实在出入意料。

我的小学老师和我的父亲甚至认为我是一个平庸的孩子……”面对这份人生感慨,年轻的你,有什么理由不鼓足自信的风帆呢?

  二、做富有勇气的教师

 在交通和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学校派人外出听讲座、看观摩课,或是外请专家学者来校教学的机会越来越多,但我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

会场里前几排总空着,老师大都选择中间偏后的位置。

我还看到,当一些教育专家想以对话的方式,使讲座更接近一线老师、更能解决一线教师身上的实际问题时,台下往往一片沉默。

正是这种不想出头的平庸心理,使一个个很好的求教机会、和专家交朋友的机会失之交臂。

其实,所有的专家也都期盼着能和一线老师交流,和一线老师做朋友,他们绝不想高高在上做空研究的。

我做“我的作文革命”时,看到北大知名学者钱理群教授写过有关文章,多方联系,得到钱老的电话,素昧平生的钱老,给我寄来新书,提供研究参考书目给我,一年后,又写信来询问研究状况。

从中我打开视界,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有一位专家做讲座,讲座前他试图与听众沟通情感,于是提了些简单的问题,但是底下无人响应。

他苦笑一声,讲了个小故事:

“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大学里经常有讲座,每次都是请华尔街或跨国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来讲课。

每次开讲前,我都发现同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周围的同学总是拿一张硬纸,中间对折一下,让它可以立着.然后用颜色很鲜艳的笔尽可能大地写上自己的名字,放在桌前,于是,讲演者需要听者回答问题时,就可以直接看名字叫人。

我不解,问旁边的同学。

他笑着告诉我,讲课的一般都是一流人物,当你的回答令他满意或吃惊时,很可能预示着他会给你提供很多机会,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嘛。

”专家接着讲:

“事实也确实如此,我的确看到我周围的几个同学,因为出色的回答,最终得以到一流的公司供职。

 听众或许不久便忘记了讲座的内容,但是这个开场白一定会给很多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年轻人时常埋怨机会不肯光临,而机会从来不是贴着“机会”的标签出现的,它总是变换着各种面孔,突兀地来到你的面前,当你还在犹豫的时候,它已飘然离去。

你少的,就是一点勇气,伸出手来抓一下的勇气,拿出硬纸板亮出自己的勇气。

 一线教学经验和行政管理经验告诉我,不少青年教师工作多年,最怕公开课和写作。

遇上教研课、公开课,推三阻四。

课堂之于老师,犹如舞台之于演员,一个教师,对课堂应该有着一种展示的冲动和欲望,有此情结,教学才会给人以美感和幸福感。

一个畏惧课堂的教师,即便他逃避了一次又一次的研讨课、公开课,只上每日都有的家常课,他也必定体验不到那种教学激昂的乐趣和幸福。

用什么征服课堂?

有人说多读书,有人说多琢磨,有人说多观摩,有人说多反思,有人说用智慧征服课堂,有人说用专业预设征服课堂……我说,要用你的勇气。

有位青年教师对此不解。

我问他主动向学校提出承担公开课的任务了吗,主动邀请教师听你的课吗?

他说这怎么可能?

上糟了,不是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我说,你缺少的就是展示自我缺陷的勇气。

一个人只有袒露自己丑陋的一面,袒露自己有缺陷的一面,袒霹自己不成熟的一面,别人才能真切地看到你需要雕琢、修正的地方,唯有如此,你才能真正进步。

要知道,掩饰缺点,恰恰是在不经意中大量地繁殖缺点。

 勇者无敌。

成功说来就这么简单,面对一项实验,能勇敢面对,请你上公开课,你勇敢地接受;请你大会交流,你勇敢地接受;有征文比赛,你勇敢地参与;交给你一个乱班,你勇敢地接受。

每一次接受,或许都是一次阵痛,但同时也是一次无可抵挡的成长。

告诉你,成长的代价就是接受挑战。

此刻,你不妨扪心自问:

我用勇气接受了几次工作的挑战、生命价值的挑战呢?

是否有勇气接受挑战,实际上就是“主动”与“被动”的两种人生态度。

一个人有着主动的人生态度,机会怎不会光顾?

全国著名青年教师袁卫星谈及往事,当年老校长对他说,你们想爬多高的山,我们就给你搭多高的梯。

袁老师当即回答,你能搭多高的梯,我就能爬多高的山。

之后,袁老师主动请缨上公开课、汇报课,正是这种主动出击,使袁老师迅速成长,众多教育杂志相继报道他的事迹。

袁老师固然有才华,但我深信这个世界上有才华的人多的是,中国教师队伍有才华的人多的是,他之所以脱颖而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亮出自己的勇气。

 人,天生具有惰性。

没有人听课,对课堂的准备、对教学细节的处理总是相对马虎;有勇气请他人来听课,有勇气承担公开课,实际上就是对自己惰性的宣战。

我曾对青年教师说五年内成才的“三个一百”,即上100堂教研课,写100篇教学文章,辅导100个特长学生。

用100次勇气征服课堂,够了。

三、做踏地而行的教师

 在我看来,一个有奋斗感的教师,一定是个踏地而行的教师,一个踏地而行的教师一定是个愿意把教育的小事做好的教师。

教育本无所谓惊天动地,在和平昌盛的今天,更是如此。

作为一名教师,你每天做的大抵是这样一些小事:

●早上到学校,进班级,看看学生是否到齐,谁没来,是什么原因。

●收上家庭作业,谁没及时交,为什么。

●批改作业,谁错了,为什么错了。

●晨读开始,尽管有学生组织,但还是去看一下,学生很认真,笑着表扬。

●展会课,可能讲个故事,可能回顾上周班级常规管理考核情况。

●和学生们一起做操。

●要上课了,准备一些教学用具。

●下课了,利用课间和几个学生交谈几句,课堂作业有问题的学生,此时也需要点拨一下。

●到办公室,可能有一些表格需要填写。

●有了点时间,想想明天的课怎样上,或者备下一堂课,情况好的时候,办公室的几个人要扯一下教育趣事或气事。

●中午可能会有学生吵架,需要你去调解。

●批改课堂作业,一边批改一边记录错误的和优秀的案例。

●想上网看教育在线,K12网。

●想收集一点试题,布置家庭作业用。

●提醒某几个学生,回家别忘了写作业,有不会的,可以打电话给老师。

叮嘱学生明天有冷空气,添件衣服。

 你看,教育无非就是做这样的小事。

也正因如此,每一个教师只要投入工作,都能把这样的小事做好,做到位。

每一个把这样的小事做好的教师,就是中国教育的脊梁,大家一起来把这样的教育的小事做好,做到位,就能把中国教育的大事做得让政府放心,让老百姓满意。

当你尽力把教育的小事做好时,你就做起了真正的教育——我不是说纯粹指向于分数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能影响人的教育,往往就蕴藏于那些很小的小事之中。

老师们,你不妨回忆一下,印象中老师对你留下的永不磨灭的东西,就是那些不经意间的小事:

一次简短平和的谈话、一个举动、一个眼神、一个期望、一个微笑,其间饱含着教师浓浓的真情,传递出师生间短距离心灵交流的火花。

经由这些小事,教育进入人的心灵,持续影响人的一生。

 教育就是这样的一些小事,把小事琢磨透,处理好,就是教育艺术。

经常有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怎样把这小事处理好?

是不是习惯性地提醒一下:

“开小差的同学,请注意了。

”你细想没有,这个学生不专心听讲,和那个学生不专心听讲的原因一样吗?

是因为他以前的知识脱节了,无法听懂而不听?

是因为他遇到了伤心事、烦恼事而无法静下心来听?

是因为他早就预习到了,早就懂了而真的没必要听?

是因为他从来就不喜欢这门功课?

是因为他不喜欢这个老师而不喜欢这门功课?

是因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有问题?

是因为教学进度太慢,引不起他思维的快乐?

是因为教师的某个不经意的动作或话语刺伤了他的自尊,以此来反抗?

是因为他身体不好而无法静下心来听?

……

 能这样思考和实践的老师,就是能把教育的小事做到位的老师;能把这样的一件件的教育小事做好的教师,是在做真正的教育,是在做真正的教育科学研究。

当前教育科研为什么那么浮夸,课题研究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指责和批评?

因为课题研究往往省略了过程中的小事,那些挂在文件上的教育科研似乎只做大事,做“计划”“总结”之类的大事,过程中那些一小步一个小脚印的脚踏实地的事儿,没人去做,到最后,教育科研只能是一朵没有生命的塑料花。

 年轻的老师们,世上原本就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等着我们去做,世上等我们去做的都是些小事情。

一个真正做大事的人,当他做大事的时候,一定会觉得像是做一件小事,举重若轻,这才是真正做大事的人应有的风范。

而这样一种意志和能力,正是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般积累而成。

教育原本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教育只是一些小事,教育只是一些微不足道、平平淡淡、不成体系的片段或细节,每天你微笑着对待孩子,每天都摸一摸孩子的脑袋,每天你都和孩子亲密地接触一下,每天你都准备好了去上课,每天你都想一想教得怎样,每天你都记下点教育的轨迹,每天你都做着这些小事,几年后,你将肩负起学校的一些管理与改革上的重任,那是顺理成章的了。

四、做没有借口的教师

 20年前柏杨说中国人的丑陋之一,是喜欢满世界找借口,推卸责任。

20年后的今天,借口文化依然在不少年轻教师身上盛行。

教育中,他们不愿多花一点力气,不想尽可能地做善、做美;马马虎虎地做,只求“做了”,出现问题,只顾找借口开脱。

他们看不到工资以外的人生价值的存在。

对工作,一没信心,二没热情,能躲则躲,能敷衍则敷衍,对得起工资卡上的工资是他们最大的工作动力。

他们从来不想,是否对得起学生,是否对得起自己的青春,是否对得起来之不易的人的一生,是否对得起家人和朋友的期待和关怀。

老师们,对于一个有见地的管理者来说,需要的,不是你的各种解释,而是你的行动,具有实效性的更正性行动。

一件事,如果你想去干好,就会发现有很多方法,你所要思考的,是比较哪一种方法更经济更有效。

同样地,一件事如果你不想做好,也可以有很多理由,这就是俗话说的“歪理十八条”,歪理,听起来还像蛮有点理似的。

 都说教师工作是碗良心饭。

一个教师如果养成做事找借口的习惯,实际上就是教育良知削减、消亡的行为表现。

当前教师经常使用的借口有:

●“学生基础太差了……”在今天,教学成绩无疑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

教学质量简化、异化为分数的事,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一些年轻老师的教学质量不高,就抱怨学生的基础差,抱怨家长这不管那不管。

基础差的学生永远存在,教师的一个重要劳动,就是尽可能地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在你手上得到发展。

●“我忙不过来啊……”对于一个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说,教师工作的确很忙。

但现实恰恰是,越是有责任心、教育责任感强的教师,越不会以一个“忙”字来推诿工作。

倒是那些责任心不强,把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简缩成三两小时的人,大叫其“忙”。

●“找班主任去……”育人的任务仅仅落在班主任身上,这是教育的悲哀。

教师的首要工作是人的教育,其次才是学科的教学。

中国教育要分数,这没什么好多说的。

但不要忘了,在排名考试中,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考试高手是不现实的。

每一个教师都是潜在的“班主任”,都应在学生的“人”的成长上负起必要的责任。

●“这个事我做不了……”还没有做,怎么知道不行呢?

知道自己不行,那就更要珍惜这样的锻炼的机会,以使自己“行”起来啊。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勇气,失去勇气也就失去了一切。

一个人不能只做自己经验范围以内的事情,要习惯去带有几分挑战性的事情。

不然会永远活在害怕里,也永远活在没出息里。

 人为什么要借口,要么是懒惰、贪图安逸,要么是给自己找台阶,这样,人的潜能就不能在一种无路可退的情况下得到开发。

断绝退路,拒绝借口,因为借口对人的成长,就像恶狼对羊群的威胁。

任何借口都无法解决哪怕是一点点的实质性问题,借口只会使人习惯拖延,习惯推卸责任,习惯转嫁过失,习惯损害他人利益,你说,这样的人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成为学校乃至教育的中坚力量吗?

一个人如果常常对领导找借口,自圆其说,久而久之,做事情的时候,潜意识的第一反应是“不做”或“做不好”的借口,时时处处宽容自己,宽容到最后,只剩下懒惰、自私和一事无成,这种危险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致你的人生于灰暗境地。

 年轻的老师,你是否已经被“借口文化”感染?

如果是,那么请你赶快医治。

送你一个药方:

设立“无借口月”。

从这个月的这一天起,无论什么事情,你都及时地想尽办法把它完成,实在完成不了,把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诚恳地对领导说“我没做好,我将努力”,而不是搜肠刮肚地找借口;如果所要完成的事需要合作,那么出现问题时,也请你将责任放在自己身上,这样做,你并不会损失什么,相反,你将获得很多,你将获得责任感,你将获得信任感,你将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又因为你主动承担责任,所以你会主动去补救,从而你又将获得成长的动力。

年轻的老师们,对借口说“不”吧,面对学校的各种事务,请你果断地收起借口,你说:

●“好的,我马上去做……”领导找你做事是对你的信任,你没有理由拒绝,况且,领导叫你做这个事情,是相信你有这个能力。

不要给自己任何思考借口的机会,答应下来,再想具体的方法和办法,而不是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想借口上。

●“好,我会尽力而为。

”当你向大家说出“尽力而为”的时候,一方面能获得领导的好感,另一方面也会给自己一种压力:

如果我“尽力而为”了还不能把事情做好,那么将给大家留下怎样的印象?

年轻的生命正是最扛得起分量的季节,做事要学会“尽力而为”。

●“这个事情我来做”。

“只做领导分配的事”和“做不好领导分配的任务”的人很多,主动出来做事的人很少。

这个世界上永远缺少主动的人,主动的人永远值得欣赏和尊敬,他们是成功一族的后备军。

“这个事情我采做”的人,走到哪里都是受欢迎的,哪怕是把办公室的地板拖干净,哪怕是去搬纯净水,哪怕是将纸篓里的垃圾倒掉。

●“行,事在人为”。

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教育上的事情更是如此。

一些你看来头疼的事情,在有经验的老师眼里可能是一件并不难办的事;一个在你看采很费神的研究工作,在有科研经验的教师的帮助下,可能一点就通了;一个令你伤神的课堂设计,在教学技术高超的教师那儿,一下子就化繁为简了。

只要善于学习和请教,教育的事准能办好。

收起借口,你同事说你变了;收起借口,你领导说你变了;收起借口,你学生说你变了;收起借口,你发现自己真的变了……

五、做远离安逸的教师

 有这样一部关于熊猫和北极熊的电视片。

熊猫和北极熊有共同的祖先,由于气候变化,同一祖先的熊,一批移到中国四川的温带地区,另一批移到北极的寒带地区。

按一般逻辑,进入寒带地区的熊会冻死、饿死,温带地区的熊会很容易活下来。

结果却相反,由于环境好,熊猫由以前比较凶猛的物种变成好吃懒做、濒临灭绝的动物。

因为熊猫退出了竞争机制。

温带地区食物多,食肉动物也多,老虎、狮子和狼常和熊猫抢食物,熊猫抢不过它们就不吃肉了,改吃草。

食草动物也多,熊猫决定连草也不吃了,吃其他动物都不吃的竹子。

这一下它犯了致命错误——它选择了唯一的食物来源。

当竹子越来越少时,就有大批的熊猫被饿死,最后全世界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少量熊猫。

北极熊却在北极生活得很好,比当地的任何动物都更凶猛,体重也比熊猫大两倍。

它本来是陆生动物,但最后能在海中游泳长达几小时,且能捕食水中生物,实在没东西可吃时,还能在零下四十度的北极冬眠,北极生存环境的恶劣导致了北极熊强健的体魄和强大的生存能力,

 这个电视片有一种经久难忘的震撼力。

在绝境和安逸面前我们会选择什么?

是的,我们大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