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048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8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docx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

最新初三中考初中语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带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智能薄膜,不知疲倦地“起舞”

张利东

   ①无论是天然高分子材料,还是以高分子为基础的合成材料,都是惰性的、无生命的。

一旦赋予这些高分子“生命”,它们就可以自发舞动、发电,甚至像劳动者一样工作起来。

这就是智能高分子材料——一种能感知外部刺激,作出判断并给予适当处理,且本身可执行的新型功能材料。

   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张利东研究组,利用常见的琼脂糖高分子为原料,采用简单的物理杂合技术,成功制备出可以在潮湿纸面上快速翻滚的高分子薄膜。

   ③由于该薄膜化学结构上具有许多亲水基团,因此具有吸收水分子的特性。

当该薄膜“吸入”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子,可引发自身的膨胀形变;当薄膜“呼出”水分子,可快速恢复到原来形状。

这种“呼吸”循环赋予惰性高分子强劲的“生命”力,可以让它们不知疲倦地动起来。

   ④这种由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方式,与动物的肌肉组织的工作方式非常相似。

此种技术一旦成熟,通过大量类似材料堆叠成的可控“纤维束”,制造出能与机器人相媲美的“仿生人”便不再是神话。

   ⑤张利东研究组同时发现,智能高分子薄膜不但可以“呼吸”潮湿空气而动起来,也可以“呼吸”丙酮蒸汽让自己动起来。

花瓣形状的双层薄膜吸收丙酮分子后,“花瓣”翩翩起舞,犹如一朵在风中摇曳的萝卜花。

这是最新设计的聚偏氣乙烯和聚乙烯醇高分子双层膜的仿生形变。

   ⑥该双层膜对丙酮分子的刺激具有极其敏感的响应性,并且通过快速“呼吸”丙酮蒸气,可实现双层膜的长时间连续性定向形变,让惰性高分子不知疲倦地运动起来,可媲美自然界中复杂的运动方式。

   ⑦利用此种仿生运动设计的薄膜传感器,可长时间连续监测环境中丙酮浓度。

当环境中丙酮浓度过高时,传感器自发形变接通电路,电灯亮;当丙酮浓度逐渐降低时,传感器恢复到原来形状断开电路,电灯灭。

利用电灯的变化,可告知环境中丙酮蒸汽浓度的高低,从而极大地拓展了材料的应用潜质。

   ⑧同时,该双层膜对于外界丙酮蒸汽的刺激能够保持数小时连续可逆的响应,这为拓展刺激响应材料在能源、柔性传感器、人工肌肉、柔性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⑨此外,高分子智能薄膜还可以帮助我们获取人类赖以生存的能量。

这种能量的获取途径将是完全绿色无污染的,能量源自取之不尽的潮湿空气。

   ⑩利用一块只有10毫克的智能薄膜,通过“呼吸”潮湿空气可以驱动压电薄膜连续产生高达1.5伏的电压。

通过特殊的能量转化装置,这种智能薄膜可以为各种便携式电子产品供电。

如果扩大智能薄膜的用量,将产生更高的电压,满足各种需求。

目前研究者正积极开发合适的能量转化装置,以实现大功率、高效率的能量转化。

   ⑪智能薄膜不但能发电,也会工作。

利用智能薄膜设计的柔性机器人,通过“呼吸”潮湿空气可以模拟起重机、抓土机等,自发吊起或抓起需转移的货物,可实现复杂环境下的危险作业。

设计的柔性汽车,可快速跑起来,而动力的来源仅仅是潮湿的空气。

   ⑫未来,一方面可将此薄膜设计成仅对丙酮分子刺激敏感的传感器,用于化工企业中实时监测环境中丙酮浓度,及时预防丙酮对工作人员的伤害;另一方面,可以把这种薄膜结合能量采集、人工肌肉、柔性机器人等领城的实际需求,个性化设计适用于不同领域的具体产品。

   ⑬以能量采集为例,如果利用智能薄膜持久运动的特性来发电,可极大拓展相关技术在自发电穿戴式、植入式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而目前穿戴式、植入式行业已拥有超千亿市场规模。

   ⑭我们期待智能薄膜产业应用的那一天早点到来,我们相信那将势必掀起人类文明的又一次技术革命。

(1)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分子薄膜在化学结构,上具有许多亲水基团,因此具有吸收水分子的特性。

B. 第10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智能薄膜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一定的电压,进行能量转换的特点。

C. 通过“呼吸”潮湿空气,利用智能薄膜设计的柔性机器人能像起重机一样随意吊起需转移的货物,还能在复杂环境中自发地完成危险作业。

D. 全文思路清晰。

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由特点到应用的顺序逐次介绍,最后展现了美好的应用前景,令人期待。

(2)下列对于智能薄膜的应用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高分子薄膜将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这种方式与动物的肌肉组织的工作方式一样。

B. 新设计的聚偏氟乙烯和聚乙烯醇高分子双层膜通过快速“呼吸”丙酮蒸汽,可实现双层膜的长时间连续定向形变。

C. 智能薄膜制成的仅对丙酮分子刺激敏感的传感器,可以在化工企业中用以预防丙酮对工作人员的伤害。

D. 借助持久运动的特性来发电的智能薄膜,能使相关技术在自发电穿戴式、植入式电子器件方面的应用范围扩大。

(3)试分析选文的标题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

(1)C

(2)A

(3)本文的标题以拟人的手法,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了智能薄膜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

(1)C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

原文为“利用智能薄膜设计的柔性机器人,通过‘呼吸’潮湿空气可以模拟起重机、抓土机等,自发吊起或抓起需转移的货物,可实现复杂环境下的危险作业”。

也就是说原文为“自发吊起或抓起”,而不是选项中“随意吊起”,注意词语含义上的差别。

(2)A对于智能薄膜的应用的理解不符合文意。

原文是“这种由化学能转变为机械能的方式,与动物的肌肉组织的工作方式非常相似”。

也就是说原文为“非常相似”,而不是选项中“一样”。

(3)从手法上讲,“不知疲倦地‘起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生动性和趣味性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从内容上看,“智能薄膜,不知疲倦地‘起舞’”中的“智能薄膜”点明了说明对象,而“不知疲倦地‘起舞’”则突出了智能薄膜的主要特点。

故答案为:

⑴C; ⑵A;⑶本文的标题以拟人的手法,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了智能薄膜的主要特点

【点评】⑴考生对文本内容要熟悉,对各个选项的内容要在文本中落实在具体的位置,注意阅读要仔细,认真辨析其说法。

⑵考生要找准问题在文章的段落,依据文本的内容对选项进行一一的比照,从而判断其说法说法正确。

⑶考生对文章标题的作用的理解要掌握基本的方法,一般来说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运用的手法,二是在内容上。

考生要结合文本的主题或者内容进行回答。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关于“梦想”的主题阅读

(“梦想”调查)

   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或多或少或大或小。

长大后,有的人仍在坚持,但还有许多人,或满足于现实的安稳,或受限于现实的平庸。

新的一年又来了,你小时候的梦想还在吗?

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在春节期间进行了一项调查。

   儿时的梦想都是关于什么的?

调查显示,49.9%的受访者是想从事某职业,36.8%的受访者是想赚很多钱,23.2%的受访者是关于实现某个目标,11.7%的受访者想环游世界。

   有多少人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调查中,75.8%的受访者表示并未实现。

至于没有实现梦想的原因,47.1%的受访者表示是生活现实所致,18.4%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没有毅力和决心,18.2%的受访者表示梦想本身太幼稚,还有人表示是父母家人阻拦。

有21.6%的受访者表示还在努力中。

   调查显示,46.5%的受访者表示仍会为儿时的梦想努力,40.8%的受访者表示不会,要实现梦想,47.7%的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是热爱和坚持,31.3%的受访者认为脚踏实地的行动最重要,14.6%的受访者表示应该多积累、少空谈,13.8%的受访者表示要有同道中人。

   调查中,83.1%的受访者表示,不能等以后有空了再去实现梦想,追梦要趁早。

   总的来说,55.5%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新的一年会更好,6.2%的受访者认为会更精,19.1%的受访者觉得不会有变化。

(选自《济宁晚报》)

(培育梦想)

   施一公,中国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是中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的“三合一院士”。

他在世界上第一次解析了“剪接体”结构,成为最震动世界的突破之一;在抑制肿瘤因子和治疗老年痴呆症药物研究方面,也具有让世界震惊的研究成果。

   但是,他当年的生物学成绩非常不好,遗传学和细胞学的实验与课程,在班上都是中下等成绩。

当他1989年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时,他的兴奋点是从政和经商,而对学术并无兴趣。

因为听了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

“这个世界发展中,一半以上的学术问题来自对人类的关注,叫做生命科学。

大生命学科在21世纪是最大的学科。

”于是,就是这个对专业一无兴趣、二无专长的人,告诉自己一定要培养起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一定要把生命科学的研究作为自己的梦想!

就这样,他走上了生命科研之路,并摘取了生物科学巅峰的“皇冠”。

   有同学问他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挣扎、梦想和世俗的不可调和”这一矛盾时,他说,“这其实是个大问题,涉及到目前普遍存在的科研浮躁心态”。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他清醒地告诫那些有志于科研的学生:

让价值观回归理性,不再用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指标。

   施一公强调:

要不断去追问自己,是否真正在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

科学报国,才是科学家最大的荣耀!

他说:

现在学生受物质主义冲击太厉害,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们觉得,做科研很酷,而不是赚钱很酷。

要“为天地立良心,为万世开太平”而选择、培育我们的梦想。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让梦想飞)

   ①我们有时羡慕那一些生下来就落地首都的孩子们,他们在没有“贵族”的国度里,就是国民中的“贵族”;有时羡慕那一些将门虎子与大家闺秀,在起点上他们就赢了草根一族。

羡慕的是那些优越的生存条件,比如他们从小就能接受到的一流教育,他们有尽情挥霍不尽的财富。

   ②缺乏优越条件的,是不是就人生沉重,梦想遥远?

   ③伦敦开始也是村庄,就像贵族的起点也有草莽,把村庄作为起点,把从创造条件作为开始,才是我们人人都具备的条件。

有条件是个好命运,没条件就是个好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创造,就像历史上的犹太民族,在丧失了生存的家园、遭受了灭顶之灾,他们漂泊世界各地,寄人篱下,反倒强化了他们的生存能力。

没有土地做工厂,他们有发明创造;没有广表的国土立足,他们有智慧。

按人口比例算,哪个民族都没像犹太人那样产生过那么多的教授、专家、学者。

就像资源条件极差的日本,并没有制约他们成为经济大国。

真正的成功就是善于在没有条件中创造条件。

撬动地球的力量也不是用另一个地球,而是一个支点,一个杠杆的条件就具备理论的可能。

   ④弱者等待条件,强者创造条件。

真正的成功者就应善于在没有条件中创造条件,从而实现梦想。

   ⑤可如今的许多人创业,就是依赖条件,总是把自己平庸的人生归咎于条件不好,可条件都好了,我们还用奋斗吗?

海湾地区那些王室成员家族的后代很少有科学家、艺术家、奥运冠军的,他们优越的生活条件就是他们翅膀上的黄金。

欧洲金球奖得主阿根廷人梅西曾经是个“侏儒症患者”,就是生长激素缺乏,导致阻碍骨格生长,家里的经济条件不能承受治疗费用,但是这些条件都没有制约梅西热爱足球投身足球,几年后他成了世界足坛的巨人。

当年的马拉多纳也被足球专家视为不具备踢足球身材条件的“侏儒”。

可就是这些“侏儒”的条件反倒成就了他们谱写神话的动力。

   ⑥抓住机遇,时刻记住不足,只要我们具备创造条件的智慧与信心,就能让梦想飞。

如果要条件,就要那只海鸟嘴里叼着的一截树枝,那样就足够飞越太平洋了。

(摘自阮直《人生不用太多的条件》,有删改)

(1)概括(“梦想”调查)的主要内容。

(2)阅读(培育梦想),概述施一公从事生物研究的原因。

(3)阅读(让梦想飞),请你说说,第5段写海湾地区王室成员家族后代和阿根廷人梅西、马拉多纳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4)认真阅读上文三则材料,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简述你对梦想的看法。

【答案】

(1)①关于儿时的梦想是什么的②关于儿时的梦想是否实现的③如何实现儿时的梦想 ④对待未来梦想如何期待的

(2)对人类的关注,真正在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科学报国,为“天地立良心,为万世开太平”。

(3)正反举例论证,扣住“弱者等待条件,强者创造条件”正反举例论证了人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可以取得成功;使论证更进一层,增强了说服力。

(4)①实现梦想离不开热爱和坚持,实现梦想不能等待。

②为良知,为社会,为国家培育梦想。

③实现梦想需要创造条件,努力奋斗。

【解析】【分析】

(1)“调查报告”就是针对某些问题做的调查,不难看出是对哪些问题做调查的,首先是“儿时的梦想是什么?

”其次是“儿时的梦想是否实现?

”第三是“如何实现儿时的梦想?

”最后是“对待未来梦想如何期待?

(2)根据题目要求从“培育梦想”中筛选符合要求的句子,如“因为听了清华大学一位老师说的一句话”“培养起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一定要把生命科学的研究作为自己的梦想。

”“科学报国,才是科学家最大的荣耀!

”“‘为天地立良心,为万世开太平’而选择、培育我们的梦想。

”概括作答即可。

(3)将海湾地区那些王室成员家族的后代优越的生活条件与欧洲金球奖得主阿根廷人梅西家里的经济条件差截然不同的两类人进行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突出了论证了创造一切可以创造的条件可以取得成功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4)开放性题目,要言之有理。

答案中的能紧扣文中的观点,调动自己的阅读积累或生活体验作答即可,如,真正的成功者就应善于在没有条件中创造条件,从而实现梦想。

要有科学报国的梦想。

故答案为:

⑴①关于儿时的梦想是什么的②关于儿时的梦想是否实现的③如何实现儿时的梦想 ④对待未来梦想如何期待的

⑵对人类的关注,真正在为人类社会创造价值;科学报国,为“天地立良心,为万世开太平”。

⑶正反举例论证,扣住“弱者等待条件,强者创造条件”正反举例论证了人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可以取得成功;使论证更进一层,增强了说服力。

⑷①实现梦想离不开热爱和坚持,实现梦想不能等待。

②为良知,为社会,为国家培育梦想。

③实现梦想需要创造条件,努力奋斗。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的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内容,考生要注意对关键语句的提取和筛选。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结合题干要求,在文中找到答案区域,进行归纳。

答题时尽量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⑶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

考生要在平时注意掌握各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在分析时要结合句子的意思和文段的内容进行理解。

⑷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考生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紧扣文章的观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表达,语言要简洁。

3.现代文阅读阅读议论文《精神拾荒三步曲》,回答下列小题。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是孔子的名言。

意思是说:

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

   ②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

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

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

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③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

在这两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

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录下来,便会流失,岂不可惜?

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

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

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

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

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

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

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④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

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

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

就像孟尝君收留了鸡鸣狗盗之徒,齐国的人才就云集到了他的门下。

   ⑤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A.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 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C. 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D. 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

(2)对选文论证思路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②段先用孔子的名言引出话题,然后列出生活中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为例证,用以证明博学的人都是读书很多的。

B. 第③段开头“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一句在文章中起承接上文的作用。

C. 第③④段是紧紧围绕“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这一观点展开论述的。

D. 第⑤段的作用在于:

画龙点睛,既总结全文,又照应题目,使文章结构显得十分紧凑。

(3)对文章理解、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以“有一种人”“还有一种人”为例,从反面证明学和思是不能分开的。

B. 第③段中席勒与托尔斯泰都认为思想不能孤立地产生,需要与人交往等外界激励。

C. 第④段中“待之以礼”用得很生动,强调思想者在灵感面前,要显得有礼貌,有修养。

D. 第④段结尾以孟尝君为喻,证明“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

【答案】

(1)C

(2)A

(3)C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提取能力。

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句即可。

文章在最后一个自然段,也就是第⑤自然段明确了中心论点“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所以答案是C项。

(2)此题考查论证思路。

A项对选文论证思路分析不正确。

列出生活中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为例证,应该是用以证明“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学和思不可偏废”。

(3)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

第④段中“待之以礼”用得很生动,强调的是思想者对灵感的重视。

不是强调“要显得有礼貌,有修养”。

故答案为:

(1)C;

(2)A;(3)C

【点评】在做找中心论点的题目时,要知道中心论点出现的位置,有时是文章题目,有时在文章的开头、中间或结尾。

如果文中没有适合作论点的句子,就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而提取中心论点时还应注意:

要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分清论点和结论;概括时可适当借用文中词句,但一定要观照全文,不要断章取义;概括出来的论点要简洁利落,必须是完整而鲜明的肯定性论断的陈述句,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不能作为论点。

4.现代文阅读阅读《勤于用脑》完成后面小题。

   ①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

“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

”“人脑多用了会笨。

”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肌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

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

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

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

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

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

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

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

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

避免了大脑的早衰。

相反:

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

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

国外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一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

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

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

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

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

(1)用一句话概括第②段的内容。

(2)第③段画线的部分综合运用了________等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的道理。

(3)第④段说明“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谈了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生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能够________;二是心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可以________。

(4)“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去吗?

为什么?

(5)你在生活中也经常用脑,读了这篇文章,有些什么体会?

(请简要回答)

【答案】

(1)人的脑神经细胞足够一生运用。

(2)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

或:

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

(3)促进其它肌体、器官保持活力;使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4)不能删去。

“几乎”表明并非全部,也有例外,删去后不能表达出这层意思,与原意不符,“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略

【解析】【分析】

(1)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第二段,概括出本段中心句。

脑细胞比较多,足够一生运用。

(2)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的掌握能力,相反一词,告诉读者,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告诉读者,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了经常用脑聪明。

(3)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第四段内容,用原文填空即可。

(4)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

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

把二者做一对比,表达效果方面考虑。

从说明文语言特点方面考虑。

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

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5)答案不唯一,围绕用脑聪明健康阐述自己的体会。

故答案为:

(1)人的脑神经细胞足够一生运用;

(2)作诠释、作比较、打比方;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

或:

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

(3)促进其它肌体、器官保持活力;使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4)不能删去。

“几乎”表明并非全部,也有例外,删去后不能表达出这层意思,与原意不符,“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略。

【点评】识记常见的说明方法,并能结合具体的句子正确分析。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有举例子、作引用、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

5.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礼物

   ①在小镇最阴湿寒冷的街角,住着约翰和他的妻子珍妮。

约翰在铁路局干一份扳道工兼维修的活,又苦又累;珍妮在做家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