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思想品德》期末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290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期末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期末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期末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期末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期末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期末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期末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期末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期末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期末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期末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期末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期末复习.docx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思想品德》期末复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期末复习.docx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期末复习

八年级(下)思想品德

第五课心有他人学会交往

交往,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往来。

交往——人生的必修课

交往已成为每个人社会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

交往是我们融入社会的桥梁

交往的作用:

1,获得快乐

2,获得帮助

3,获取知识和信息

4,寻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

交往是一门学问

在和陌生人交往的时候,一方面要彬彬有礼,热情大方;另一方面也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不能把自己的私人信息很轻易的告诉陌生人,不能和陌生人单独呆在僻静的场所。

交往的原则:

1,要保持交往的适当距离

即使再要好的朋友,也应该尊重对方的私人空间,距离感又是很微妙的,有时候拉开一点距离,可以使彼此感到对方的美好,从而使彼此的关系更融洽和谐。

2,要注意交往对象的选择

一方面,要尽量学会和不同个性的人相处,取长补短;

另一方面,要远离那些品行不端的人,不要受到他们的诱惑。

心有他人天地宽

心有他人,就能为自己营造一片宽阔的交往天地。

要学会尊重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是要学会尊重他人。

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1,友善地对待他人。

2,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

3,尊重他人的隐私。

隐私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不公开与其私人生活有关的事实和秘密的权利。

要学会给予

1,给予他人关心

2,给予别人帮助

3,给予他人真诚真诚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是人们相互信赖和友好往来的基石。

要学会理解和宽容

1,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换位思考)

2,理解和宽容别人是成熟的表现。

人与人相处,不可能没有矛盾和冲突。

矛盾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去处理它。

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原谅别人的过失,并不是自己软弱无能,而是一种自信,是有修养的表现。

多一分宽容,就多一分快乐,多一分真诚。

只要心有他人,通过不断的学习、体验,就一定能收获亲情,友情,收获尊重、理解、信任和肯定,感受到交往的快乐,从而丰富人生的色彩。

锻炼交往能力

交往是一种能力。

需要不断地学习和锻炼,生活中每一次与他人打交道都是锻炼能力的机会。

要大胆与人交往

如果过于害羞或紧张,会影响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怎样克服羞怯心理,主动与人交往呢?

要自信;正视自己的弱点;增强知识,充实自己;

举止得体注重礼仪

衣着整洁。

是指干净整洁并符合特定场合。

谈吐得体。

与人谈话,态度要诚恳,用心倾听,与长辈和陌生人交往的时候,要注意使用尊

称和礼貌用语。

不要开过分的玩笑,更不能出口伤人。

举止文明。

仪态和举止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在展现。

在公共场所,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

言一行都反映了他的内在修养。

要培养自己高雅的仪态和文明的举止,必须从一

件件小事做起。

怎样学会说“不”

对于别人合理的要求,我们应该尽量地予以满足。

但如果别人的要求超出了我们的能力,或者要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我们有拒绝的权利,有权利对别人说”不”。

关键是我们在说”不”的同时,要顾及到别人的感受,应该注意分寸,讲究技巧和策略。

第六课群体行为分辨泾渭

社会生活与社会群体

群体的概念:

我们通常将社会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集合体称作群体,又称为社会群体。

群体的特点:

1,有共同的目标和活动

2,有联系的纽带(血缘,业缘,地缘)

3,有群体规范和群体意识

多种多样的社会群体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群体。

积极的影响:

1,相互的理解与支持、关心与尊重,可满足青少年交往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及被尊重的需要。

2,共同的兴趣爱好使我们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进一步促进了我们兴趣爱好的发展。

3,彼此从对方处获得大量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信息。

4,学会如何与别人沟通合作,学会宽容与谅解别人,同情与帮助别人,接受别人的指导与建议。

消极的影响:

1,不良行为的感染,错误价值观的引导。

2,不良群体的诱惑,可能违法犯罪。

参加公益性群体的意义:

可以让我们了解到社会上有许多需要帮助、支持的人和事,培养我们青少年的公德心和爱心;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用自己的所学所长服务社会。

国际志愿者日是每年的12月5日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口号是:

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心。

社会团体是我国公民依法行使结社权利而自愿组成的,目的是实现会员的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业务活动。

社会团体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

(如学会,协会,研究会,联谊会,联合会,基金会,商会等)

不良群体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是社会所不容的。

透视群体行为学会分辨泾渭

群体影响有的是积极的,它对个人的健康成长起促进作用;有的是消极的,它会影响个人的健康成长。

积极影响:

在群体活动中,个人活动效率会因其他成员的积极影响而得到提高。

消极影响:

如果处在一个管理不善、成员之间不和睦的群体中,个人活动效率会因群体其他

成员的消极影响而降低。

另外,人们在群体中,一旦面临群情高涨、情绪激动的情景,就很容易感情冲动,做出一些平时不会做或者不敢做的事情来。

匿名感=去个体化是大规模群体活动中容易失去控制的原因。

在参加各种社会群体的活动时,每个人必须具有自我批评和自我控制能力,明辨是非,作出正确的抉择。

怎样才能学会辨别,从而避免盲目的从众行为呢?

1,学会分辨不同性质的群体行为

分辨一个群体行为是否正当、有益,

1)需要判断这个群体行为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

2)是否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3)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2,如何远离不良群体行为

首先,需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从众,遇事冷静分析,自我控制情绪,不盲目地跟着潮流跑。

其次,要善于分辨不同性质的群体行为,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是非观,不随波逐流。

大规模的群体活动中,个人不容易被辨别,容易失去自我约束,个人意识被集体意识淹没。

积极参加健康的社团活动

学生社团是学生为增长知识、锻炼能力、丰富和活跃课余文化生活组织起来的群众性组织。

学生社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加有益的社团活动的意义:

参加有益的社团活动是青少年锻炼成长的重要途径。

青少年仅仅参加学校的课堂学习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更为广阔的学习锻炼天地。

积极参加学校、社区乃至社会上的各种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有利于我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才干,学到在课堂里和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本领。

遵守社团活动的准则

青少年参与的社团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各种社团都有自己的章程或行为准则。

参加这些社团的活动,都应该遵守社团的章程或行为准则。

规范的社团活动准则的一般要求:

第一,社团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和相关法律的规定

第二,社团成员必须遵守集体生活的组织纪律

第三,社团成员必须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养成遵守社会团体行为准则的习惯,是我们青少年应有的重要素质。

健康的社团活动,需要参与者发扬奉献精神。

社团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每个成员的不懈努力。

作为学生,既要为我们的班级、学校集体作出贡献,也要发扬奉献精神,尽力为自己参与的各种健康有益的社团作一份贡献。

第七课融入社会发展自我

如何融入社会,自主自立

1,用正确的观点看社会

正视复杂的社会现象。

社会是复杂的,了解社会的这种复杂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学会区别对待社会的积极面和消极面,用社会的积极因素鼓励自己,以消极的因素警示自己,从而使自己逐步成熟起来。

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

积极的生活态度就是既为社会积极的一面欢欣鼓舞,也能理智地对待社会消极的一面。

2,全面认识社会中的我

正确看待自己的容貌

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

每种不同的个性都带有自身的优势和局限。

正确认识自己的个性,有助于我们扬长避短。

3,待人处世要有主见

有主见,并不意味着凡事都反对别人的意见。

有主见,要坚持不迷失自我。

有主见,要坚持原则。

4,培养自己的自理能力

培养自理能力,在家里要主动地为家庭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学校要积极为班级、学校服务;

在居住的社区要多参加各项活动,通过这样的日积月累,自理能力就会较快地得到提高。

适应社会完善自我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健康,不但是没有躯体的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

如何具备社会适应能力

1,积极的自我期待适应社会需要对自己有一个积极的期待,就是要确定目标,自我管理,自我激励。

一方面,要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争取实现自己的目标;另一方面,当条件限制目标不能实现的时候,能适时调整,提出新的自我期待,确定新的努力目标。

2,做情绪的主人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有四种:

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它使我们的生活富有色彩和趣味。

如果情绪变化无常或者过度,就会给身心发展、学习工作、为人处世带来消极的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

情绪过分波动不但影响自己,还会影响到人际交往,甚至可能伤害别人的感情。

要善于主动调整自己的情绪,特别在情绪发生巨大波动的时候,善于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被情绪所支配,而要做情绪的主人。

3,正确对待顺境和逆境当我们处在顺境的时候,不能因为顺利而忘却困难;而当我们处于逆境的时候,不能因为困难而悲观。

走好人生每一步

“长大”,一般是指自然人的成长发育;而“成人”则主要是指作为社会人的成熟,包括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有文明的行为习惯,有为社会作贡献的本领。

十四岁的法律意义

青少年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法律上的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等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十四周岁还是一个人对其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违法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的起始年龄。

十六周岁开始,犯任何罪行,均应当负刑事责任。

如何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1,学会自律

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生活领域,我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要遵守不同的纪律。

在更加广阔的空间,要自觉遵守规则,更要学会自律。

自律,就要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

在更广阔的空间成长的时候,虽然也有社会的各种行为规范,但更需要自己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因此,在社会生活中,特别需要学会独立思考,培养是非观念,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

自律,就是自我监督,自我约束,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按照纪律和规则行事。

自律是一种可贵的品质,需要有很高的自觉性和坚强的意志力。

孩子们进入青少年阶段就会逐渐懂得,荣誉意味着社会对各种出色表现的肯定。

只有珍惜荣誉,才能写好自己的人生档案,走好人生每一步。

2,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的提高,建立在热爱生活,奉献社会的基点上。

社会生活需要人人有奉献精神,一个人只有时刻为社会、为别人着想,尽力为社会进步作贡献,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

从细节做起。

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良好的习惯有助于个人的健康成长,有助于个人融入社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而不良的习惯则会对个人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也不利于与他人交往。

在家庭、学校的日常生活和学校中,在社会交往中,时时处处都按照文明健康的行为要求去做,持之以恒,决不懈怠。

第八课公共生活法律护卫

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

公共安全灾难除人为因素外,还有来自大自然的“不测风云”

国家设立了公安部门、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气象和地震部门,保护着千家万户的安全。

保证公共安全的法律:

《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传染病防治法》、《环境保护法》、《文物保护法》、《消防法》、《刑法》

违法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国家颁布的法律和法规的行为。

违反《刑法》的行为构成犯罪,属严重违法行为;违反《刑法》以外的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属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的基本特征:

第一,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危害性。

第二,犯罪是直接违反我国《刑法》规定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第三,犯罪是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第一,违法与犯罪虽然都是危害社会和他人的行为,犯罪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避一般违法行为严重。

第二,两者违反的法律不同。

犯罪违法的是《刑法》,而违法是违反除《刑法》以外的其他法律。

第三,两者制裁的性质不同。

违法和犯罪的联系:

违法是犯罪的前提,犯罪是违法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于一般违法行为,根据其情节轻重和认错态度的好坏,按照有关法规,分别给予一定的行政制裁或民事制裁。

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行政处罚有警告、罚款、拘留、没收非法所得和违禁品以及扣押违反治安管理的工具等。

行政处分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职、降级、撤职、留用察看和开除等。

民事制裁,是人民法院对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人所作的制裁。

有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

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收缴非法所得等。

犯罪行为的制裁措施,给予刑罚处罚。

我国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类

主刑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是独立运用的刑罚,不能作为其他刑罚的补充。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5种。

附加刑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判处刑罚时附加主刑的刑罚。

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3种。

公民见义勇为是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重要力量。

既可以协助执法机关及时发现、侦破案件,惩处违法犯罪,又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

积极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公民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控告、检举是公民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有效手段。

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法律手段来净化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防范未成年人犯罪。

其主要内容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对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以及相关法律责任等。

如何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1,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有:

1)旷课、夜不归宿

2)携带管制刀具

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

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2,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

一般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时违法犯罪行为的前兆。

从不良行为到违法、犯罪,有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因此,作为中学生,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

因为未成年人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而言比较差,索要社会和家庭都会采取种种措施让我们免受不良影响,我们要自觉接受社会和家庭的监督,听从老师和家长的教导,让自己的业余生活健康有益。

抵制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文明上网有节制。

2)谨慎交友讲原则。

3)适度消费不奢侈。

4)远离毒品莫尝试。

3,增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如果受到犯罪分子的不法侵害,有权实施正当防卫。

对已经发生的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应依法向司法机关提出控告或提起公诉。

如果发现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我们有权也有义务通过学校或者少先队组织,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也可以直接向公安机关报告。

在与犯罪分子斗争时,不要硬拼,要善于分析客观情况,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力求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比较巧妙地或者借助于社会力量将不法分子抓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