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概述.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524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64 大小:948.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会计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会计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会计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会计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会计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4页
会计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4页
会计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4页
会计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4页
会计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4页
会计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4页
会计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4页
会计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4页
会计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4页
会计概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4页
会计概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4页
会计概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4页
会计概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4页
会计概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4页
会计概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4页
亲,该文档总共6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概述.docx

《会计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概述.docx(6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会计概述.docx

会计概述

第一章 会计概述

第一节 会计概念、职能和目标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核算(反映)和监督(控制),以提供经济信息和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主要目的的经济管理活动。

1.会计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它属于管理范畴。

2.会计对象是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

3.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对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

4.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各项经济业务以货币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才能够汇总和记录,但货币并不是唯一的计量单位。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功能。

作为“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会计,具有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基本职能,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拓展职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又称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

会计核算的内容:

(1)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

(2)财物的收发、增减和使用;

(3)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

(4)资本、基金的增减;

(5)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

(6)财务成果的计算和处理;

(7)需要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的其他事项。

会计核算的四个环节:

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确认

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或方法来确定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是否应该或能够进行会计处理。

(定性)

计量

是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已确定可以进行会计处理的经济活动确定其应记录的金额。

(定量)

记录

是指通过一定的会计专门方法按照上述确定的金额将发生的经济活动在会计特有的载体上进行登记的工作。

报告

是指通过编制财务报告的形式向有关方面和人员提供会计信息。

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

1.各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记簿、进行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2.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3.各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应当在依法设置的会计账簿上统一登记、核算,不得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私设会计账簿登记、核算。

4.各单位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应当建立档案,妥善保管。

5.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的,其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和其他会计资料,也必须符合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

6.会计记录的文字应当使用中文。

在民族自治地区,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民族文字。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外国组织的会计记录,可以同时使用一种外国文字。

会计的监督职能,又称会计控制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检查。

真实性审查

是指检查各项会计核算是否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

合法性审查

是指检查各项经济业务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执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以杜绝违法乱纪行为。

合理性审查

是指检查各项财务收支是否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及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保证各项财务收支符合特定的财务收支计划,实现预算目标。

会计监督分为:

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会计监督的特点:

(1)主要通过价值指标进行。

(2)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及事后监督。

(3)监督依据包括合法性与合理性两方面。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没有会计核算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就失去了依据;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只有核算没有监督,就难以保证核算提供信息的质量。

会计的拓展职能主要有:

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

预测经济前景

是指根据财务报告等提供的信息,定量或者定性地判断和推测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以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参与经济决策

是指根据财务报告等提供的信息,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对备选方案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等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

评价经营业绩

是指利用财务报告等提供的信息,采用适当的方法,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资产运营、经济效益等经营成果,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定量及定性对比分析,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

会计目标也称会计目的,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即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

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基本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

会计基本假设包括:

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对象,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1.它不仅要求会计核算分清经济业务是属于本企业还是其他企业,还要分清经济业务是属于本企业还是企业的所有者。

2.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对等的概念。

一般而言,凡是法人单位必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

企业集团、企业、企业的分厂、企业的车间或事业部,都可以成为会计主体,但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下去,就应当改变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和方法,并在企业财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

在持续经营假设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会计期间分为:

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且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

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称为会计中期。

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形成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同的记账基础,进而出现了应收、应付会计处理方法。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

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

选择货币这个共同尺度进行计量,能够全面、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在货币计量的前提下,我国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向外编送财务报告时,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会计主体

(1)空间范围,即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2)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职工个人、与其他单位的的经济活动区别对待;

(3)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非是对等的概念,法人可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

持续经营

会计核算上所使用的一系列会计处理原则、会计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前提下

会计分期

(1)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2)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

(3)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形成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区别

货币计量

(1)我国的会计核算应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

(2)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

(3)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会计基础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具体包括:

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它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而非实际收支作为确认的标准。

在实务中,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

为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时点的财务报告状况和特定期间的经营成果,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权责发生制中的两个凡是:

(1)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

(2)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是指以实际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标准,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

在我国,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

其中,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

(1)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是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确认的标准,合理确认当期损益的一种会计基础;

(2)在我国,企业会计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

(1)凡属于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应作为当期的收入与费用;

(2)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与费用

收付实现制

也称现金制,是以收到或支付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的标准,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包括:

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

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要求内容

可靠性

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可靠性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所在。

如果企业以虚假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属于违法行为,不仅会严重损害会计信息质量,而且会误导投资者,干扰资本市场,导致会计秩序、财经秩序混乱。

相关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可理解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可比性

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确需变更的,应当在附注中说明(纵向可比)。

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横向可比)。

实质重于

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例如,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视为承租企业的资产。

重要性

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在实务中,如果某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作出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重要性等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例如,企业发生的某些支出金额较小,从支出的受益期来看,可能需要在若干会计期间进行分摊,但根据重要性要求,可以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

谨慎性

谨慎性也称稳健性或审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持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谨慎性的应用:

1.企业定期或至少于年度终了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坏账准备)

2.企业对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

3.企业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确认预计负债、对可能承担的环保责任确认预计负债等。

及时性

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

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原则:

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

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

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

第三节 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和基本分类。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划分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类。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属于反映财务状况的会计要素,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收入、费用和利润属于反映经营成果的会计要素,在利润表中列示。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的特征:

(1)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

(2)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

即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

【注意】企业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属于企业的资产,企业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不属于承租人的资产,属于出租人的资产。

资产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资源确认为资产,需要符合资产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2)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1)负债是企业承担的现实义务。

(2)负债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3)负债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负债的确认条件:

将一项现实义务确认为负债,需要符合负债的定义,还应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2)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也称为净资产,因此,所有者权益实际上是投资者(即所有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所有者权益包括: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其他综合收益、留存收益(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所有者投入的资本

是指所有者投入企业的资本部分,它既包括构成企业注册资本或者股本的金额,也包括投入资本超过注册资本或股本部分的金额,即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这部分投入资本作为资本公积(资本溢价)反映。

其他综合收益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企业根据会计准则规定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

留存收益

是指企业从历年实现的利润中提取或形成的留存于企业的内部积累,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

所有者权益体现的是所有者在企业中的剩余权益,因此,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不能单独进行,主要依赖于资产和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所有者权益在数量上等于企业资产总额扣除债权人权益后的净额,即为企业的净资产,反映所有者(股东)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

所有者权益与负债共同构成企业全部资产的来源,但二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注意】所有者权益与企业特定的、具体的资产并无直接关系,它并不与企业任何具体的资产项目发生对应关系。

所有者权益只是在整体上、在抽象的意义上与企业的资产保持数量关系。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了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

根据收入的定义,收入具有三方面特征:

(1)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

(2)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3)收入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企业收入的来源渠道虽然多种多样,但是收入的确认条件却是相同的。

当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合同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时,企业应当在客户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时确认收入:

(1)合同各方已批准该合同并承诺将履行各自义务;

(2)该合同明确了合同各方与所转让商品或提供劳务(以下简称“转让商品”)相关的权利和义务;

(3)该合同有明确的与所转让商品相关的支付条款;

(4)该合同具有商业实质,即履行合同将改变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分布或金额;

(5)企业因向客户转让商品而有权取得的对价很可能收回。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根据费用的定义,费用具有三方面特征:

(1)费用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2)费用是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3)费用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

费用的确认条件:

费用的确认除了应当符合定义外,至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应当很可能流出企业;

(2)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的减少或者负债的增加;

(3)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通常情况下,如果企业实现了利润,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增加,业绩得到了提升;反之,如果企业发生了亏损(即利润为负数),表明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将减少,业绩下降。

利润是评价企业管理层业绩的指标之一,也是投资者等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重要参考依据。

利润的确认条件:

利润反映收入减去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减去损失后的净额。

利润的确认主要依赖于收入和费用,以及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的确认,其金额的确定也主要取决于收入、费用、利得、损失金额的计量。

利润包括:

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等。

其中,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反映企业日常活动的经营业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反映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最终会引起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企业应当严格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以便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会计要素的计量是为了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而确定其金额的过程。

企业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相关金额。

会计计量属性是指会计要素的数量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反映了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

会计计量属性包括:

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历史成本是我国会计核算的一个基本计量属性。

历史成本

又称实际成本,是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

历史成本中的资产按照其购买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时所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历史成本中的负债按照其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重置成本

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金额。

可变现净值

是指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

现值

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

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综上所述,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持续取得并可靠计量。

会计等式又称会计恒等式、会计方程式或会计平衡公式,它是表明各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等式。

会计等式是指反映各项会计要素之间基本关系的表达式。

财务状况等式亦称基本会计等式和静态会计等式,是用以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时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者之间平衡关系的会计等式。

即: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等式是复式记账法的理论基础,也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依据)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也称资产负债表的要素,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第一会计等式是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理论依据。

经济业务又称会计事项,是指在经济活动中使会计要素发生增减变动的交易或者事项。

企业经济业务按其对财务状况等式的影响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九种基本类型:

(1)一项资产增加、另一项资产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2)一项资产增加、一项负债等额增加的经济业务;

(3)一项资产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增加的经济业务;

(4)一项资产减少、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5)一项资产减少、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6)一项负债增加、另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7)一项负债增加、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8)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一项负债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9)一项所有者权益增加、另一项所有者权益等额减少的经济业务。

上述九类基本经济业务的发生均不影响财务状况等式的平衡关系,具体分为三种情形:

基本经济业务

(1)、(6)、(7)、(8)、(9)使财务状况等式左右两边的金额保持不变;基本经济业务

(2)、(3)使财务状况等式左右两边的金额等额增加;基本经济业务(4)、(5)使财务状况等式左右两边的金额等额减少。

第四节 会计科目和借贷记账法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分类,为会计核算提供了类别指标,但是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发生后,不仅要求提供会计要素总括的数量变化,还要提供一系列分类指标和具体会计信息,以反映会计主体特定时点的财务状况和特定时期的经营成果。

所以就需要在会计要素指标下进行第三层次的划分,细分后的每一个具体内容都需要一个名称,这就是会计科目。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分类;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的分类。

会计科目(简称科目),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是进行会计核算和提供会计信息的基础。

会计科目可以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即所属的会计要素)、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及其统御关系分类。

会计科目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

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共同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损益类科目六大类。

每一类会计科目可按一定标准再分为若干个具体的科目。

资产类(也包括资产的备抵)科目包括:

库存现金、银行存款、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原材料、库存商品、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固定资产清理、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累计折旧、累计摊销、资产减值准备。

资产按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负债类科目包括:

预收账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股利、长期借款、短期借款等。

按偿还期限的长短,一般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包括:

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本年利润。

损益类科目包括:

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费用。

成本类科目包括:

生产成本(直接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