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867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7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9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9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9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9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9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9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9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9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9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9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9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9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9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9页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9页
亲,该文档总共4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docx

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西北工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学位研究生)

 

题目:

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及预防措施研究

 

NorthwesternPolytechnicalUniversity

Master,sDissertation

(Master,sDegree)

 

Title:

ResearchonShenmucountyjuvenilecrimecausesandpreventivemeasures

 

Author:

WanxiaLiu

Subject:

TheResearchofMarxisminthe

ChineseContent

Tutor:

MinfangFan

March,2014

 

摘要

文章以神木县近几年未成年人犯罪情况为研究内容,从未成年人犯罪性别、年龄、文化水平、职业身份、犯罪类型、犯罪组织结构、犯罪空间地域八方面系统分析了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认为导致当前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的不良影响、学校、家庭方面的因素及自身原因,提出七条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对策建议:

(一)真正发挥政府领导作用,建立健全预防工作体系

(二)增强少年司法政策及其执行力度(三)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对策(四)加强家庭预防重要功能的发挥(五)积极发挥学校职责(六)抓住要害,要做好重点未成年人群体的犯罪预防工作(七)积极探索和推广心理矫治方法。

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 现状, 趋势, 原因, 预防对策

 

Abstract

TheShenmucountyinrecentyears,thejuvenilecrimeastheresearchobject,fromthecrimeofgender,age,culturedegree,identitycrimeofoccupation,crimetypes,organizedcrime,crimeofregionalspatialstructureanalysisoftheeightcurrentsituationandtrendoftheminorcrimeproblemsinShenmucounty.ThatledtothecurrentShenmucountyjuvenilecrimeisthemaincauseofthenegativeeffectsofsocialfactors,schoolfactors,familyfactorsandselffactors,putforwardsevencountermeasuresinShenmucountyjuvenilecrimeprevention:

(a)andthegovernmentplaysaleadingrole,establishingandperfectingthepreventionsystem(two)tostrengthenthejuvenilethejudicialpolicyanditsenforcement(three)improvementofthejuvenilecriminalsocialpreventionstrategies(four)playavitalroleinfamilyprevention(five)playschoolduties(six)toseizethekey,anddofocusgroupsofjuvenilecrimepreventionwork(seven)andexploringthepsychologicaltreatmentmethods.

Keyword:

Minorcrime,thepresentsituation,thetrend,causesandpreventioncountermeasures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

(二)文献综述………………………………………………………………………2

(三)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应当理清的几个概念………………………………5

(四)研究方法………………………………………………………………………6

(五)研究思路与创新点……………………………………………………………8

二、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与趋势………………………………………………9

(一)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现状……………………………………………15

(二)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与趋势………………………………………17

三、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8

(一)社会因素的负面影响………………………………………………………20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22

(三)家庭方面的原因……………………………………………………………23

(四)个人因素分析………………………………………………………………24

四、国外对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经验………………………………………………26

(一)美国的经验…………………………………………………………………27

(二)英国的经验…………………………………………………………………28

(三)德国的经验…………………………………………………………………29

(四)其他国家的经验……………………………………………………………31

(五)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域外经验值得借鉴…………………………………31

五、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32

(一)建立健全预防工作体系,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32

(二)完善少年法律制度,强化其执行效果……………………………………33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策略……………………………………………33

(四)发挥好家庭预防的重要功能………………………………………………34

(五)发挥学校职责………………………………………………………………35

(六)切实做好重点群体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工作……………………………36

(七)探索与推广心里矫治方法…………………………………………………37

六、结语………………………………………………………………………………38

参考文献…………………………………………………………………………………39

注释………………………………………………………………………………………42

致谢………………………………………………………………………………………43

第1章绪论

2008年8月的一天晚上,榆林市神木县城区一网吧内,一学生模样的青少年,正一脸慌张的拆卸着某台电脑的电板,而在他旁边已经放着几张相同型号的电板,此时一位中年人从网吧里间走了出来,对青少年进行了阻止,而青少年却突然拿起手中的工具刀,冲上去对着中年人连捅数十下,直到中年人倒在血泊中。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事件的主角姓卢,16岁,是神木县某一高中的一名学生,正值暑假期间,卢某回到家乡,本想利用去网吧上网的机会进行盗窃,却因被发现,而将中年人杀害。

案件很快被破,卢某也被检察机关处理。

拿到此案件后,检察机关的工作人员们却很惋惜,因为在两年以前,还是初中生的卢某就因为偷盗,被公安机关送至该院,该院为挽救卢某,而依法对卢某作出了不上诉决定,此后卢某也十分争气的考上了重点高中,没想到的是两年以后卢某却成了一名杀人犯,同时也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卢某带着人们的惋惜走了,但是卢某的案件却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检察机关的不起诉到底存在问题吗?

为什么检察机关想拯救一个未成年人,最终他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我们的司法机关在处理本案件时有没有什么缺陷?

到底怎样才能处理好犯罪的未成年人,使他们重新做人,带着这些思考,本文对近年来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希望通过调查研究,能够对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特点、原因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从而为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探求一条解决之道。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以来是社会发展历程中必然的事实。

说它是必然的,是因为从古至今,不论国家是否发达,未成年犯罪问题一直存在。

埃米尔·迪尔凯姆的失范理论认为,通过和犯罪者比较从而使其他人产生了一种优越感和良好感看成是社会团结的重要原因。

因此,罪犯的出现有着重要的维护和增强社会团结的作用,因为犯罪者被社会认为是属于低劣的那部分人组成的群体,这就使得社会的其他部分人产生优越感。

犯罪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在社会中,人和人的行为是存在着必不可少的差异。

犯罪是社会为了发展进步而付出的代价。

虽然我们不能使犯罪消失,但是犯罪本身的实质是牺牲其他人的利益。

如果不对它进行约束和控制一定会导致犯罪的恶性循环,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物质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期精神文化发展产生的滞后性,使得道德素质落后于经济发展,在内部控制力下降和外部干扰增多的双重影响下,怎样有效地控制犯罪的发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从理论意义上讲,在神木县一系列统计数据看出,最近几年无论是未成年犯罪的案发数量还是犯罪性质都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未成年犯罪这一问题已成为神木县构建和谐社会的拦路虎、绊脚石。

要从根源上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率,就必须认真研究和深入调查这些犯罪产生的原由,分析其形成的内在原因以及影响因素,并从中吸取宝贵经验为预防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参考。

同时也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部门及部分法律条款的修改及完善提供案例参考。

从社会意义方面来说,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让好多未成年人走向了犯罪的道路,造成了人格的扭曲和错误的价值观,甚至成为了日后成人犯罪的“预备员”。

这也同目前我国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方针不相符。

从现实意义方面来看,未成年人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尤其是在神木县这个经济、思想、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区,更需要关注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把他们能够培养成为将来改变家乡的面貌,促进神木县发展的主力军。

神木县未成年人罪犯仅仅在少年管教所的就有200多人,这个数字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因此认真剖析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分析其中的特点、原因,找到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源,无疑对预防和遏制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成果将给社会、家庭、学校的现有的教育方式、方法以借鉴和警示,并针对其中的不足加以改善和提高。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状况

目前对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较好的国家总结出以下结论:

第一、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普遍性原则。

他们认为这是每个国家的普遍社会现象,未成年人在每个国家的国民阶层里都有大体相同的分布,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有一定的社会因素、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未成年本人的素质低而导致的。

同时也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普遍的扩张性,而不是什么特异的现象。

第二、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具有社会的制约性和成长的制约性的特征。

在他们看来,未成年人犯罪分子的多数人是会受到发育成长所制约的,这种成长中的阻碍(如触犯法律)是会随着他们的社会成熟而减退的。

并认为未成年人犯罪是同社会结构的状况紧密联系着的,家庭、职业、学校、业余时间的分配等,都会对其有着“常态反应”。

第三、有权对未成年人犯罪进行处理的机关处理的方式方法,对他们日后的健康成长往往会留下烙印。

他们认为,法院、检察院、少年执刑组织、刑事警察官等如果过重地、过早地、过于片面化地处理问题,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的负面作用,会使他们失去自尊与自信,促使他们产生“非社会化”的思想,使他们越来越早地开始走向犯罪的道路。

第四、强调全面地探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主张要加强形式和方法上的多样性,要广泛地采取预防性的措施。

送未成年犯管教所应当是最后采取的手段,积极主张应当减少对未成年罪犯的关押。

1.2.2国内研究状况

我国犯罪学界对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起步很晚,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后,这一研究才逐渐发展。

关于未成年人问题的研究在我国经历了初创(1979.9-1982.7)、起步(1982.7-1985.11)、调整(1985.11-1991.5)和深化(1991.5-至今)共四个发展时段。

1978年9月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号召全国司法部门、教育部门、科研单位展开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工作,首先提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思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的序幕从而拉开了,1981年1月,作为专门研究未成年人问题的机构中国未成年人研究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成,它的作用主要是对各部门、各学科之间在未成年人问题研究上进行协调与联落。

在这个基础上,1982年7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学会成立,使未成年人犯罪学科建设开始进入正常轨道。

这个阶段理论研究水平当然还是相当薄弱的,在我国开展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必然要“摸着石头过河”,独创一条道路。

因为它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情。

另外,我国犯罪学研究有它自身的特征,即“研究主体和研究客体的间接应答性”

因为我国长期以来把政治问题与犯罪问题联系起来,一直对犯罪的资料与数据进行了保密,研究者在不了解犯罪问题的真实情况下很难做出正确的研究结论,从而使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无法深入开展下去。

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一部汇集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未成年人犯罪研究优秀成果的著作《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年鉴》于1988年正式出版,本书的出版弥补了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空白历史,在这一阶段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理论研究水平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

主要成果包括肖剑鸣于1989年提出的经济发展与犯罪增长同步论。

把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状况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过程进行比较,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一样,都未能避开要以犯罪率增长为代价;1989年,孙晓励提出了冲突与利益差异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存在的目的基于人类依其自身的利益,在可能性领域进行选择活动,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有限,社会个体还不能够充分地选择自己的行为,而不致损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

所以,必须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高度一致,如果不存在利益的差异,也就不会有违反社会利益、损害他人利益、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的产生;1989年,上海财经大学周仲飞教授提出了生产方式——人的需要——犯罪论。

第一层释译,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

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

”第二层释译,认为生产方式制约着人的需要即人的需要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动力。

外部活动是由人的需求决定的,从而提出生产方式—人的需要—犯罪的理论。

1988年,未成年人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未成年人犯罪教研室主任艺军在犯罪根源研究中提出了本能差异论。

这个理论采取回溯法与还原法构建了罪因分析的宏观理论模型,从属系发生史即人类社会进化过程,以及个人发生史即个人的成长过程来研究犯罪问题,即人类在创造一个社会的同时也创造出自身的对立面,从而说明了犯罪产生的最终原因即为本能的异化,它产生于人类社会诞生之初。

我国著名刑法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魏植槐于1997年提出了犯罪原因体系的“犯罪场”理论。

本理论认为犯罪原因是一个系数,导致犯罪结果发生的诸多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

狭义的犯罪原因主要由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组成与犯罪条件即犯罪场,合称为广义的犯罪原因。

认为个体原因和减少犯罪的社会原因和控制犯罪场个体原因对控制犯罪具有相同重要的价值。

从1992年5月至今,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步入了深化阶段,以1992年5月艺军、肖剑鸣筹划举办当代中国“犯罪行为及犯罪学研究系列学术讲座”(简称C.C系列讲座)为标志,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92年8月,我国第一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1993年,我国犯罪学研究会成立并把未成年人犯罪列入犯罪学的分支学科,这标志着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已进入了专门学科分支的新阶段。

目前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及预防措施的探索,如李文繁的《现阶段未成年人犯罪:

状况及对策》(1988)、白良之的《未成年人犯罪原因与对策研究》(1997)、杨德志的《中国未成年人犯罪综合治理研究》(1993)等;二是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的研究,如樊英的《未成年人犯罪心理探讨》(1988)、全史卓的《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与预防》(1986)等;三是国际比较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如张盛康的《东西方国家未成年人犯罪干预比较》(1997)、张英的《中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比较研究》(1999)等;四是未成年人犯罪的理论探讨,如邵道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编的《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学》(1986)一书中提出了未成年人犯罪的“能动内化过程”理论;

罗达骅、史起才在其主编的《未成年人犯罪心理》(1990)一书中提出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综合动因”理论;许乾程在《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状态分析及防治对策思考》(1996)一书中提出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病态综合症”理论。

另外,还有艺军的“青春期危机论”;王国鑫、戚力扶的“互相作用论”;蔡勤国的“心理矛盾论”等。

1.3研究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应当理清的几个概念

依据现有的资料,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绝大多数的学者都是以青少年作为主体来研究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

他们一般不对二者进行明确的区分,把未成年人犯罪与青少年犯罪混淆起来。

然而虽然在两者之间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彼此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

因此我们必须理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更好地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1)对于“未成年人”的概论一般是指没有达到法定成年年龄的公民。

不同国家的法律对成年人年龄的划分又有所不同。

我国法定为十八周岁,因此,在我国所认为的未成年人是指十八周岁以下的公民。

正如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条所规定的那样:

“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指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基于此,从刚刚呱呱落地的婴儿至18周岁以下均为未成年人的范围。

因此,“未成年人”在我国作为一个法律概念,它的界定是非常明确的。

在民法通则、刑法及其诠释中,也都以“未成年人”这个概念所界定的范围对这个特殊群体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特殊的规定。

比如,《民法通则》第10条规定: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它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其民事行为。

”第16条规定:

“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刑法》第264条规定:

“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人或家庭的,处拘役或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349条规定:

“教唆、利用未成年人制造毒品、贩卖、走私、运输或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的,从重处罚。

”这同时也进一步彰显了“未成年人”一词作为法律中规定特定群体的一个法律用语的规范性、明确性、法定性特征。

(2)从我们的生活习惯上讲,“青少年”应该包括“青年”和“少年”两种人;从社会学范畴来讲,“青少年”作为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对它的界定也是不一样的,它在年龄上和青少年的范围不同。

许多学者对青少年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年龄的人也发生过争议,有的规定为25岁以下,有的规定为30岁以下,有的规定为35岁以下的。

这种争议导致对青少年犯罪的统计,人们所依据的标准也不同,这必然导致对青少年犯罪数量及所占比重统计结果的差别,以至有的统计提到青少年犯罪占到整个犯罪数量的60%,有的则说远远低于这个标准。

而在我们通常用到的《现代汉语词典》里,却将“青年”解释为十五六岁至三十岁左右的阶段;对“少年”一词的解释是十岁左右至十五六岁的阶段。

但根据现代心理学对人的成长分段,“少年”是十岁左右至十四五岁左右的阶段;“青年”是十六七岁至二十四五岁左右的阶段。

因此,不管是《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还是心理学上的分段,青少年应是“趋于成熟”至“成熟”这样一个年龄段的群体,是生理因素与心理素质定型也是易变的年龄段。

这主要是从生理及心理上对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一个年龄限定。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未成年人”和“青少年”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前者以法律形式的存在,限定非常明确,而后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对整个人生划分中的某个阶段,界定相对模糊。

1.4研究方法

1.4.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大量中外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并借鉴专家学者的丰富经验,同时辅以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情况的具体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

1.4.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拟通过对神木县未成年人现状进行调查。

以神木县中小学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

同时,还参考了当地政府的一些有关资料,最终完成了这次调查。

一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600份,删除内容不全问卷,取得有效问卷576份。

1.4.3访谈法

深入团委、政法委、妇联、派出所与学校进行访问,重点与老师、父母和未成年人进行交谈,了解未成年人思想和心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4数据分析法

通过数据的分析,得出神木县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的相关结论。

由于论文在功能分析、数量分析、调查法等方法方面略显薄弱,研究的主观性比较强,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1.4.5案例分析法

通过对神木县各种不同未成年人犯罪个案进行分析,从大量个案中找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般特征、原因与发展趋势。

1.5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1.5.1研究思路

以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从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出发,总结和归纳出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深度剖析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

1.5.2研究创新点

通过对近期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案例的解读,分析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原因,探索其根源,试提出预防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参考价值。

 

第2章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与趋势述

2.1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研究现状

神木县对未成年人问题的研究始于2004年,到2006年时对未成年人问题形成了一个小高潮,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关注未成年人问题》一书的出版为标志。

该书详细调查分析了神木县未成年人的现状,包括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犯罪问题均做过详细的调查和分析研究。

据统计:

从2004年到2011年神木县以未成年人为题的文章不少,有关未成年人的文章大约有105篇,其中主要是以论述未成年人教育与心理情况有关,而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文章仅有28篇。

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未成年人的教育发展问题,未成年人犯罪引起了更加高度关注。

近两年有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研究达到了高峰。

但总体上来讲,关于神木县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文章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

2.1.1呼吁性研究

呼吁性研究有代表性的论文有:

柳常东的《关爱未成年人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校长参考》,2008年1月);汪乐的《关注未成年人儿童》(《法律天地》,榆林市出版社,2007年10月);高正的《加强未成年人的教育管理思考》(《陕西教育》,2006年8月)等等。

其作者主要是往往把儿童外显、未成年人的一些问题看得比较严重,凭经验与直觉来判断教育实践,从某些较为极端、突出的个案出发,指出未成年人存在的各种生存问题,呼吁大众关注未成年人群体。

2.1.2实证性研究

有关论文有:

蔡敬华、贺妍娜的《论流动视阈下的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