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1271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docx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材料

常见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

小学生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心理的内部稳定性较差。

学过心理学的老师都知道,平常我们的心理状态处于一种平和状态,也就是没有太大的心理情绪波动,而稳定性差,就是说情绪波动比较大,俗话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了。

”能把孩子的脸跟六月的天放在一起比较,足以说明孩子的心理稳定性差,也就是情绪波动比较大。

2、好奇、敏感。

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反应强烈。

3、好胜,但是韧性差。

什么事都想争第一想要赢别人,证明自己厉害,但是容易受挫折,一点小失败就觉得不得了了,天都塌下来了。

4、自控能力不足。

其实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在儿童很常见。

上上课心就跑到操场上去啦,做做作业,就想着晚上妈妈买什么好吃的啦。

稍微严重一点,就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一直要动,抓抓头啊,咬咬手指、咬咬铅笔啊等等。

5、自尊心和自主欲强烈。

稍微批评两句,他就觉得很委屈,或者一点小矛盾他反应就很强烈。

然后认为他自己什么都对的,别人什么都错的,以自己为中心。

6、批评力不足。

不懂得自我批评,有时候,会一时分不清对错,做错了事自己都不明白,甚至不知道悔改。

7、人际关系简单化或不知所措。

就是说不会与人相处,跟人交涉、特别是跟大人相处时惶恐不安,甚至拒绝参加社交活动。

这些是儿童主要的心理特点,每个学生都会有,而且不是单独存在。

(比如一般不会说一个学生他光是情绪变化大,其他都好的,或者就是好胜,其他都好的,这些表现都是存在的但平时不明显,哪一个方面稍微强一点,那一个方面就变成了心理问题)

那么,以上的心理特点一般会导致一些心理问题,比较常见的问题有:

一、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逃学与厌学问题

数据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

他没兴趣,学习吃力,导致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可能老师也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习积极性。

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玩;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严重的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

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人际交往问题

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

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中后,在集体中的位置跟原来不一样了,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好像是惟我独尊,不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

在与他人接触中常出现过重的恐惧感,过强的防范心理,其结果是封闭自己。

就像我们刚才说到的不安,甚至拒绝参加社交活动。

过度依赖问题

由于小学生没有自理、自立能力,长期依赖父母,就会形成了过度依赖心理。

首先,表现为对父母的过度依赖。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的“小公主”、“小王子”,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实际是溺爱。

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越来越差。

他们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向父母求助,得到帮助时,他们就生成了依赖感。

这样的恶性循环让他们变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

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

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就是说,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很恐惧。

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失去了别人的关心爱护而导致的不安。

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不理他了,往往形成自责倾向,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则挫伤了儿童自尊心,儿童感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的爱护,从而出现自责心理;当对别人的爱渴求过强时,一点小过失就会使小学生感受到自己不再被爱了,这样的儿童往往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二、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学校的对策

1、应采取心理辅导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帮助

(1)团体辅导。

老师跟同学一起讨论,把心里的话说出来,激发群体向上的精神。

(2)个案教育。

可以是智优学生、模范学生、问题较多的学生,学生作为个体对象,进行心理咨询。

2、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1)教师应引导小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我们现在的综合实践活动啊、体育比赛、文艺活动、春游秋游啊等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2)教师应教会小学生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

?

学会放松。

体育活动、艺术活动,可以分散注意,调节心情。

?

与人谈心。

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

无论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一辈子收益。

?

学习写日记或周记。

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的允许。

否则日记本身就变成了心理负担。

小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对人与对己。

(3)教师应培养小学生善于求助,寻找支持的意识

寻求帮助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积极的态度,面对压力、困惑,要寻找心理支持,以获得良好的帮助和指导,有问题,可以和师长、亲人、朋友等谈。

求得帮助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自助的过程,我们所获得的不仅是这一次的办法,而是自己的更多体会。

心理咨询也是可以利用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咨询对象的认识、情感和行为有所变化。

在这个丰富的社会,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

对于每一个人只有一次的生命,它的质量是完全可以改变和提高。

如何上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门新兴的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更注重体验与感悟的一种活动形式,班主任要上好心育课,需要遵从这个规律,但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一、班主任上心育活动课的优势。

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时间多,更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生活情况和心理需求。

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心理活动课,针对学生、班集体的特点进行引导、针对日常发现的普遍性问题进行疏导会更加便利。

二、班主任上心育活动课的劣势。

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需要转换班主任角色。

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开设,给班主任这个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给学生创造了说真话、谈真实感受的机会,可以增强师生间的沟通、促进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对教育、教学工作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然而,有些班主任对上课产生了困惑,其中一种较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

平时一贯严肃、不苟言笑的班主任转到有说有笑的心理老师很不适应,而且还担心因此会降低班主任的威信。

基于这样的认识,要么上心理课时,草率从事,要么干脆把心理课和文化课一样上,这样的结果,显而易见,不会得到学生的配合,进而激不起他们的同感,那么收效也甚微。

怎样才能保证班主任上心育活动课的质量呢,

1.要做自我形象健康的班主任。

我们懂得“信其师而信其道”的道理,班主任要自爱、自信、自尊,它是成功人生的基础。

2.班主任本身心理要健康。

班主任要形成热爱、合作、活泼、愉快、乐观、幽默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3.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助人自助”是心理活动课的意义所在;“助人助己”却是班主任转换角色上的收获。

三、明确心理活动课与德育活动课的区别:

1.从目标设置来看,德育活动课更多的是希望学生在诸如规范行为、端正态度等方面有所认识,以便于达到辅助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的目的;而心理活动课则更多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一下二者间的区别:

德育活动课像一把尺子,告诉了学生方圆长短;心理活动课如一股清泉,会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从实施过程来看,德育活动课重在解决班集体的建设问题,或者是组织一些有时代色彩、政治意义的主题活动,它重在发挥德育的教育作用;而心理辅导活动课则重在解决同一年龄段学生共同关心的自身成长的问题,它注重的是个体的人格发展。

3.从实施形式来看,德育活动课往往是班主任幕后导演或前台主持,而且师生间缺少一种完全融于一体的互动状态和心灵的感应;学生的发言也往往追求完美与正统,尽量与主流社会的道德标准、政治标准和纪律规范保持一致,或者有意识地向这些权威的标准靠拢。

所以活动的形式总会给人一种事先已设置答案的程序化的感觉。

而在心理活动课上,学生是完全处于开放状态的,是和教师平等对话的,是可以自由表达个人内心感受的,而且不必担心受到正统观念的指责和批评;教师也不必充当卫道士的角色或扮演完人的形象,他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和学生一样,也可以敞开自己的心灵。

因此,同样一种活动形式,在心理辅导课上就显得真实、轻松、充满活力和随机性。

4.使用的技术和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德育活动课里更多地运用规范、示范和权威影响力,心理活动课更强调教师要自觉运用团体动力学原理,并且尽可能学习使用一些初级的辅导技术,如倾听、关注、理解、同感等。

四、班主任上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如何选题,

1.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如:

学生的学习适应性、学会交往等等)

2.走进学生的学习、情感世界。

(深入班级,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中所遇到的难题,精心设计活动课,为学生排忧解难。

如:

记忆有方、做情绪的主人、如何排解考试焦虑,处处留心皆学问——观察、跨越思维习惯的陷阱、集中注意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学用脑,事半功倍、一寸光阴一寸金、快乐就在我们身边、自我接纳,自我成长、笑迎青春期、学会沟通、学会交往、学会合作„„)

3.针对一些不良现象。

(前两个内容的辅导是及时干预,预防为主,但有时一些现象还会发生。

仔细观察,听取教师、家长的反映,对不良的心理现象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如:

适度上网、什么是美、归因与成长„„)

4.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料。

书籍、网络或同行的案例,都可以拿来,只是要结合实际,合理选择,充分利用。

五、班主任应如何设计心理健康课的活动。

1.以热身活动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

(热身活动的内容要与本节课的辅导内容有关,活动短小精悍,时间一般为2-3分钟,做到全员参与,迅速把学生带入辅导状态。

2.课程突出活动为主。

每个活动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引题、活动、谈体会、质疑、澄清、领悟。

活动完成,达到改变认知,实践行为的目的。

举例说明:

活动一:

游戏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领悟。

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学生参与积极,容易取得效果。

如:

信任背摔、你抓我逃、心有千千结、水到渠成、运球比赛、大树与松树、好邻居……要注意游戏的目的性,不要为游戏而游戏。

活动二:

角色扮演(故事分享)

通过相关角色扮演,学会换位思考,增进与他人的相互理解与沟通。

切忌罗列材料过多而不作分析,走马观花,而不注重体验的深度。

活动三:

问卷调查

这种方式,可以加强心理活动课的针对性、实效性,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意见。

但比较适合在课前做,在课上出示结果,并做适时引导,切忌轻易下结论。

活动四:

问题讨论

这是心理活动课中最基本的形式,通过分组讨论,达到相互接纳、相互包容、情感互动的目的。

问题可以是一个或几个,或相互补充,或以点带面,效果会更好。

六、心理健康活动课上应避免的问题

1.避免选择学生不易于公开表露或牵涉学生隐私的主题。

并不是学生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作为心理活动课的素材在课堂上加以展示的,而且一些偶然性事件也不适合在课堂上加以讨论。

2.避免看似学生表面活动很多,但触及心灵的情感体验苍白无力。

活动一个接着一个,玩的很高兴,但却没有学生应有的感悟和升华。

因此在活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积极的引导,要注意学生参与的深度和广度。

在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结合活动表达自己的感悟和体验,这要具备一定的技巧性,不要直白的提问,如“你的感受是什么,”。

启发类的问题必须要问的具体、明确,最好能够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来谈,这样效果会更好。

3.避免教师越俎代庖,不考虑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代替学生选择和判断。

心理活动课不同于其他知识型学科的教授,通常情况其讲授的内容中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因此要切忌“一言堂”和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得以更好的表达自我。

同时教师要注意在学生活动和发言的过程中要注意倾听、加强引导、感同身受,而不要生硬打断学生,更不可对学生妄加批评。

4.避免学生认知需要提升时,教师跟不上,点评不到位。

若想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则需要心理活动课的授课教师要具备很强的应变能力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点评和提升就好比画龙中的点睛之笔,如果回应不及时或不到位,则可能会使整堂活动课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使得结果事倍功半。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总结,以求得个人的进一步提升。

5(避免触及学生内心的敏感情愫,强迫学生表达观点。

有一些情愫是被青少年们深深的埋在心底的,如恐惧、悲伤等,如果不是特殊需要,建议教师不要轻易选择这样的主题,特别注意不要在强迫学生接受了这样的外界刺激后,还要迫使其表达观点,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总之,作为班主任,要想上好一节成功的心理活动课,必须注意观察、善于总结,同时恰当的转变自身角色。

相信只要用心,班主任在尝试心理活动课的道路上也会越走越好,越走越远~

如何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既遵循的原则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内容

小学生心理咨询,顾名思义,是指在小学开展的心理咨询工作。

在一定意义上说,小学生心理咨询体现了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

从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内容和职能上看,它较好地体现了心理咨询的教育和发展两个基本职能,教育和发展是小学生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

从小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对象来看,它主要是针对小学生,小学是一个人一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发展阶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在成年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小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心理脆弱,这些问题对他们来说则可能是不可逾越的,很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

小学生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弛们有效地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较好地完成发展的任务,也就是说,小学生心理咨询是在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帮助。

从小学生心理咨询的效能看,由于小学生群体是个大群体,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是大量的,因此,小学生心理咨询的工作也是大量而经常的。

它伴随于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

由于学校的管理比较集中、规范、系统、正规;也使得小学生心理咨询通过与学校各项工作的紧密结合,成为一项较为正规、规范和系统韵工作,从而大大地提高工作效能和作用。

至于小学生心理咨询在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更是显而易见的。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较为明确和公认的定义,人们一般都习惯于从它的什么是小学生心理咨询?

职能和对象上来理解和把握它的含义。

我们认为,小学生心理咨询,指心理咨询人员根据前来求助的小学生的具体情况,运用心理学知识和原理,通过与小学生谈话、讨论等形式,在与小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上,帮助其发现自己的问题及根源,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提高小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发展与成长。

学校个别心理咨询的步骤一般分为开始阶段、指导与帮助阶段、巩固与结束阶段。

一、开始阶段

开始阶段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整个心理咨询的基础。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美国咨询心理学家沃尔斯(J.W.Worth)指出,不好的开头会阻碍有效的相互影响。

的确,如果开头实在不佳,也就意味着咨询双方关系的终结。

一个成熟的咨询者;总是非常重视心理咨询的开始阶段,机智慎重地完成这个阶段的工作。

开始阶段需要完成的任务有三项,即建立咨询关系、掌握来访学生的资料及进行分析、诊断。

1.建立咨询关系

咨询教师与来访学生必须建立起信任、真诚、接纳的咨询关系。

这是心理咨询的起点和基础,、这种关系有助于咨询教师真实了解学生的情况,准确确定咨询目标并有效达到目标;对学生而言,基于这种积极的关系,才会与咨询教师积极合作,对心理咨询抱有热情和信心,从而有助于提高咨询效果。

此外,这种积极的关系也给学生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范例,使其能在咨询环境之外加以运用,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能否建立起积极的咨询关系,咨询教师担负着重要责任。

在初次会谈时,咨询教师要向来寻求指导和帮助的学生进行简明扼要的自我介绍。

在简短的自我介绍后,可以允许有短暂的沉默,主要目的在于给来访学生一个整理思绪的机会,使他能完整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

在初次会谈时,咨询教师可以就咨询的性质、限度、角色、目标以及特殊关系等向对方作出解释。

解释的内容包括时间的限制、会谈的次数、保密性、正常的期望等。

对这些问题的说明,可以减少对方的困惑,消除因此而引发的焦虑,也使对方不致对咨询产生不当或过高的期望。

在初次会谈中,有必要澄清保密性的问题:

对咨询过程中必要的记录给予说明,对所谈内容和隐私权的保密与尊重作出肯定性承诺,以此消除来访学生的戒备心理。

对来访学生要热情有礼、耐心慎重,装束整洁得体,行为举止落落大方。

初次会谈,来访学生往往比较紧张、局促,因此咨询教师的态度会对其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热情友好的态度给人以亲切感,可有效拉近双方的距离,特别是他们在受心理困扰时,热情友好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希望、一种安慰,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其焦虑水平。

要建立并保持积极的咨询关系,还需要咨询教师掌握一些有效的方法,如五条件的积极尊重、准确的共情和真诚。

2(掌握来访学生的资料

收集与来访学生有关的各种资料,通过会谈、观察、倾听、心理测验等方式,了解对方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心理问题。

来访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班级、家庭及社会生活背景、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学习生活近况及有无心理咨询经验等。

通过对基本情况的了解,掌握其过去、现在等各方面的活动及生活方式。

对来访学生基本情况的掌握,有助于对其主要心理问题的把握。

认识来访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确定心理咨询目标的基础。

这一般比收集基本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来访学生一般心存顾虑,往往不愿直截了当地把面临的心理问题如实暴露出来,或是他们自己也弄不清问题的实质,只是感觉到困扰,希望改变现状。

需要了解的心理问题涉及多方面,咨询教师要通过收集有关资料弄清心理问题的性质、持续时间及产生原因。

3(进行分析、诊断

在收集资料的同时,分析、诊断就已相伴出现;分析、诊断是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心理问题的实质、程度及原因,并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估。

分析、诊断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心理问题的类型及性质,决定咨询的适应性。

咨询教师首先要确定心理问题的性质,是属于学习问题,还是人际关系问题,或者是其他方面的问题;是属于发展性问题、适应性问题,还是障碍性问题。

考虑心理咨询的适应性对于心理咨询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这是因为有些问题不属于一般心理咨询能解决的,如属于器质性疾病,应及时介绍到医院就诊;如属于精神疾病,应及时转送精神病院接受治疗;如属于障碍性心理问题,也可介绍到综合医院开设的心理咨询门诊接受心理治疗。

(2)分析心理问题的程度,以区别对待;心理咨询的对象有的存在适应性问题,有的存在发展性问题。

虽然这两类来访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正常,但仍然有程度上的差别。

:

前者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出现了心理上的不适应,可以通过个别咨询等方式予以必要的指导;而后者可能并未对自身的心理问题产生自觉的意识,因此,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讲座、课程等方式,予以指导与训练,强化其心理品质。

(3)寻找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寻找原因是诊断来访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造成来访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从两个不同侧面人手,即一般原因分析和深层原因分析。

一般原因分析就是针对心理问题形成的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全方位的搜索。

深层原因分析是对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心理原因进行剖析。

不同的心理咨询理论和方法,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并发现心理问题的根源。

如精神分析理论重视从无意识的矛盾冲突、幼年生活经历中寻找根源;行为主义理论重视对行为的分析,发现原因;认知理论认为不良情绪、反应是认知错误造成,来访学生的非理性认知是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人有各种需要,而造成心理失调的原因是人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从而自我意识发生扭曲,内在潜能不能发挥出来。

如果能够把握住心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将为心理问题的解决奠定最重要的基础。

二、指导与帮助阶段

经过开始阶段,心理咨询进入了解决问题阶段,即指导与帮助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完成的任务有三项:

制订咨询目标,选择咨询方案,实施指导与帮助。

1(制订咨询目标

心理咨询的目标,就是心理咨询所追求的结果与所要达到的目的,咨询目标的确立,在咨询过程中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使咨询双方都清楚地意识到努力的方向,从而不仅能详细制订实施方案,而且可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目标对实施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

其次,它有助于咨询双方的积极合作。

有了明确的目标,使来访学生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咨询信心与动力。

由于方向明确,来访学生成为咨询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使咨询双方能积极合作,协调一致。

再次,它使心理咨询的评估成为可能。

通过咨询目标,来访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变化,从而认识到心理咨询在自我成长中所发挥的作用。

咨询双方也可以借此评价咨询方案的适用性及确定心理咨询的进展程度。

为保证心理咨询的顺利进行,制订咨询目标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1)必须由咨询双方共同制订目标。

咨询目标的制订,必须要咨询教师和来访学生共同配合、互相交流并最终达成一致。

这样的咨询目标才比较客观、真实,才能使双方共同努力去实现目标。

共同制订咨询目标,首先要求咨询双方在心理问题的把握和原因分析上取得一致意见,为此咨询教师要鼓励并引导来访学生全面、深入地倾述和反映,同时咨询教师也必须将自己的认识、看法、结论反馈给来访学生。

其次,咨询教师要引导和鼓励来访学生思考和提出自己的要求,坦诚提出对咨询目标的看法。

若双方意见有分歧,应认真分析,是表述上的不同还是内容上的差异,是掌握材料不够还是看问题角度不同,是不是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上的差异等,在此基础上逐步达成一致。

(2)保证心理咨询目标的针对性。

咨询目标的针对性,即解决心理问题而不是其他问题。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如学生经济上发生困难、考试不及格等。

这些问题虽然使来访学生感到不安,但心理咨询的目标只能是帮助来访学生调整认知和心态而不是直接解决这些问题本身。

(3)中间目标与终极目标相统一。

中间目标是心理咨询过程中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而终极目标则是实现人的心理健康、潜能的充分发掘和人格的完善。

中间目标是向终极目标发展的步骤。

确定心理咨询的目标,应强调中间目标与终极目标的辩证统一,即咨询双方不仅要解决来访学生当前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更应该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充分发掘潜能、促进人格发展着眼,把终极目标融于中间目标,以终极目标引导中间目标,通过中间目标的实现达到终极目标的完成。

在心理咨询的实践中,要实现两种目标的统一,咨询双方不仅要发现具体的心理问题及引发原因,还要就此发掘其人格特点、心理素质等方面的不足;不仅使来访学生在具体问题上掌握心理调节的技能与方法,而且能使这些技能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去。

(4)心理咨询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