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1528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docx

安徽地震监测概况

第一节 地震监测台网所在区域概况

一、区域自然地理条件

安徽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始建省,省名是取当时政治中心的安庆、经济中心的徽州两府的首字合成的,简称皖。

安徽省地处中国东部,位于东经114°54′~119°37′、北纬29°41′~34°38′之间,紧靠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临江近海的内陆省份;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全省南北长约570km,东西宽约450km,总面积13.94万km2,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

安徽位于黄淮平原、长江下游平原和江南丘陵的交汇处,地貌类型多样。

平原面积达   34608km2,山地面积41162km2,丘陵面积40448km2,圩区面积12097km2,洼地面积5256km2,水面面积5866km2。

全省大致可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大别山区、沿江平原、皖南山区五个自然区域。

境内主要山脉有大别山、黄山、九华山等,主要河流有长江、淮河和新安江三大水系,另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至2001年末,全省总人口为6312万人,人口密度为453人/km2。

   安徽行政区划共有省辖市17个,辖县(市)61个,即:

合肥(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淮北(濉溪县)、亳州(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宿州(砀山县、萧县、灵璧县、泗县)、蚌埠(怀远县、五河县、固镇县)、阜阳(界首市、临泉县、太和县、阜南县、颍上县)、淮南(凤台县)、滁州(天长市、明光市、来安县、全椒县、定远县、凤阳县)、六安(寿县、霍邱县、舒城县、金寨县、霍山县)、马鞍山(当涂县)、巢湖(庐江县、无为县、含山县、和县)、芜湖(芜湖县、繁昌县、南陵县)、宣城(宁国市、郎溪县、广德县、泾县、绩溪县、旌德县)、铜陵(铜陵县)、池州(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安庆(桐城市、怀宁县、枞阳县、潜山县、太湖县、宿松县、望江县、岳西县)、黄山(歙县、休宁县、黟县、祁门县)。

二、区域地震地质条件

安徽省地处华北断块区、下扬子断块区和秦岭~大别山断褶带三个大地构造单元的接壤地带,是一个地质构造比较复杂的地区。

著名的郯城~庐江断裂带斜贯全省,在断裂格局上起着主导作用。

全省地壳结构具有明显的层状特征,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主要表现在大面积的块体升降运动、断裂活动以及相伴的岩浆喷溢、温泉出露和地震活动,这就决定了安徽的地震活动在全国居于中等水平。

历史上,安徽的破坏性地震大都分布于不同块体差异运动的交接地带、断陷盆地的边缘,以及活动性断裂的端点或交汇处,且都属于浅源地震。

安徽省构造分区情况见图1.1.1。

图1.1.1 安徽省构造分区简图

(一)主要构造板块

 

1.华北断块区

安徽境内的淮河中游地区处于华北断块区的南缘,南以韩摆渡~肥西断裂为界,东止于郯一庐断裂带。

该断块经五台运动和中岳运动褶皱回返,硬化固结为基底,构造线方向为北西西,霍邱一带为近南北。

由于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断块大面积抬升,缺失中奥陶世至早石炭世地层。

印支期盖层变形强烈,燕山期断裂活动加强,并伴随火山喷发活动。

喜马拉雅期表现为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差异断块运动以及新生代断拗发育。

2.秦岭~大别山断褶带

安徽省西南部位于秦岭~大别山断褶带的东段。

它的南部是大别群,经过大别旋回褶皱回返,硬化固结为基底,构造线方向为北西西和北东。

大别运动之后,南部处于长期隆起和遭受剥蚀过程之中,几乎没有盖层发育。

它的北部是佛子岭群和梅山群地层,经加里东~印支旋回褶皱回返,硬化固结。

之后进入盖层发育阶段,燕山期裂陷作用加强,堆积中生代数千米厚的陆相碎屑岩,并伴有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喷出活动。

3.下扬子断块区

   安徽省郯庐断裂带和嘉山~响水断裂带以东部分处于下扬子断块区的中段,经晋宁旋回,皖南的板溪群和皖中的张八岭群褶皱回返,硬化固结为结晶基底,构造线方向为北东。

之后进入盖层发育阶段,南北两侧基底持续隆起,其间强烈拗陷,堆积了从震旦纪至早、中三迭世的海相沉积岩系,印支旋回使其褶皱,燕山旋回中断裂活动强烈,并伴随中酸性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活动。

(二)主要断裂

安徽省断裂构造的展布方向有北东、北北东、北西和北西西向四组,它们彼此之间互有切割和错动。

其中著名的郯一庐断裂带斜贯全省,在断裂格局上起着主导作用。

在郯庐断裂带的西侧,以北西西向和近东西向的断裂为主,并被北东、北北东向断裂错开,呈现北西西向断裂呈带、北东向断裂划块的构造格局;在它的东侧,则以北东向断裂为主,并有向郯庐断裂带收敛的趋势,且被北西向断裂错开,呈现出北东向断裂呈带,北西向断裂划块的构造格局。

安徽省主要断裂分布见图1.1.2。

安徽省主要断裂情况如下:

①王老人集断裂(图1.1.2中编号F1,下同)

该断裂北自河南永城向南经安徽涡阳西侧、阜阳东侧延至河南固始、商城,抵湖北麻城并继续向南延伸,长达340km,总体作北北东向展布,倾向北西西,倾角60°~70°。

该断裂在布格重力异常图上,异常梯度带明显,阜阳三十铺以北断裂两侧重力高和重力低均被左旋错移,错距5~10km。

该断裂沿线附近安徽境内历史上有记载的破坏性地震有1481年涡阳6级地震。

断裂近侧安徽利辛县张村镇杜竹园村附近1999年12月30日曾发生一次Ms4.1级地震。

②涡河断裂(F14)

该断裂北西起自安徽亳州,经涡阳至蒙城并继续向怀远方向延伸,全长大于150km,总体走向330°,向南西陡倾,顺北西向涡河直线状延伸。

断裂在卫星遥感影像图上表现为延伸极好的线性异常带,在重、磁异常图上均有明显显示,航磁向上延拓10km仍然清晰,表明断裂切割深度较大。

该断裂形成于中生代末,第四纪早期曾有强烈活动,断裂南西侧落差达300m以上。

据史料记载,沿断裂曾发生过较频繁的有感地震。

1481年涡阳6级地震就发生在涡河断裂与北北东向王老人集断裂的交汇部位。

③颍上~定远断裂(F17)

该断裂西起安徽颍上口孜集,向东延伸,经寿县城北珍珠泉、淮南舜耕山北麓至定远山地,全长160km,作北西西方向展布,新生代以来有一定程度的继承性活动。

该断裂附近曾发生公元294年寿县51/2级地震。

④肥中断裂(F18)

该断裂东起肥东梁园附近,向西延至寿县隐贤集、河南省固始、潢川至明港以西,呈北

 

图1.1.2 安徽省主要断裂和震中分布图

 

西西向延伸,长达300km以上。

它隐伏于新生代盖层之下,已为航磁、重力、电测深、钻探资料所证实。

新生代以来该断裂仍有活动,江淮分水岭紧邻断裂北侧,在寿县隐贤集附近发现第四纪断裂剖面。

该断裂与郯庐断裂带交汇部位近年来呈小震丛集现象。

⑤梅山~龙河口断裂(F22)

该断裂走向北西西,北西起自金寨梅山,大致沿响洪甸水库、霍山下符桥、复南山南侧再向南东延至舒城龙河口水库。

断面向南西陡倾,性质先张后压。

断裂沿线呈现强烈的动力变质作用,发育糜棱岩、碎裂岩和断层泥。

如自西向东,在汞湾附近,岩石产生糜棱岩化;在杨泗岭发现未固结的断层泥;鲜花岭至胶冲一带发育层间滑动及各种形态的微构造;下符桥以东断裂形成宽阔的碎裂岩带。

复南山一带见碎裂岩与挤压扁豆体逆覆于中生代红层之上。

断裂在布格重力方向(0°)导数图上显示为延伸极好的线性异常带。

在地貌上,自响洪甸~龙门冲~复南山南侧可见断续延伸的线状沟谷。

沿断裂有一系列断崖和三角面山,在其与北东向落儿岭~土地岭断裂交汇地带曾发生1652年霍山东北6级地震。

⑥青山~晓天断裂(F23)

该断裂西起金寨青山,经龙井冲、磨子潭、东西溪至舒城晓天,走向东西~北西~近东西,地表倾向北(或北东),倾角60°~70°,深部可能反倾。

该断裂具广泛的动力变质作用,整个变形影响带宽度为2~15km。

断裂在布格重力方向(0°)导数图上显示为延伸极好的线性异常带。

断裂对地貌轮廓及水系格局有明显影响,在霍山县石门山及舒城县晓天镇可见线性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山。

地质、物探、卫片等方面资料均证实本断裂存在,且规模巨大,切割很深。

在卫星影像图上,该断裂显示断续延伸的线状色带。

青山~晓天断裂带被北东向断裂组切割。

如在诸佛庵南该带被北东向张剪性断裂错移,北东盘相对北移,震旦纪大理岩被错移,视断距达300余米;1917年1月24日霍山61/4级地震发生在该断裂与北东向落儿岭~土地岭断裂的交汇部位。

⑦落儿岭~土地岭断裂(F26)

该断裂自北东至南西经霍山落儿岭、杨家湾、烂泥拗、祝家铺、土地岭、杨树沟、漫涧冲和霍山七二岭,并继续向南西延伸,断面产状:

50°~60°/NW(或SE)∠64°~84°,沿断裂线状沟谷极为发育,发育构造变形带,有韧性变形的糜棱岩,也有脆性变形的角砾岩和较新时代形成的断层泥。

1652年霍山东北6级地震震中位于该断裂与北西西向的梅山~龙河口断裂的交汇处附近。

断裂沿线历史上曾发生一系列的中强地震。

⑧郯庐断裂带(F3)

郯庐断裂带纵贯我国大陆东部,自黑龙江肇兴向南西方向,经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和安徽的泗县、五河、明光、肥东、庐江、桐城、潜山、太湖等地抵湖北广济,长达2400km,在遥感影象上显现得十分清晰。

该段在中生代晚期活动强烈,扩张断陷形成裂谷,新生代后期进入裂谷收敛阶段,代之为侧向挤压。

第四纪晚期新构造活动同样存在着很大程度的差异,但活动强度不如北边的沂沭段。

地震活动方面,自有史料记载以来,该段虽尚无6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史志记载,但在五河、定远、合肥等地曾发生数次5级左右地震,属伴随中强震发生的活动断裂段。

⑨桥头集~东关断裂(F20)

该断裂北西起自六安炎刘,向南东经合肥大杨,沿南淝河穿合肥市,在肥东桥头集左旋错移郯庐断裂,再沿巢湖北东岸抵巢湖东关,全长大于100km。

断裂通过处多被覆盖,据钻探、地震勘探、断裂与水系关系及遥感影象等资料综合分析,认为这是一条活动断裂。

其与郯庐断裂带交汇部位曾有破坏性地震发生。

⑩江南断裂(F8)

该断裂自赣北经七都、石台沿清弋江至泾县、宣城、郎溪入江苏南部,作NE向展布,倾向SE或NW。

该断裂为中生代形成的张性断层。

泾县赤滩至章家渡一段青弋江河道及沿岸发育的楔入中山区的唯一一条狭窄的新第三纪~第四纪河床相泥砂砾石层,表明该段在新生代有过活动。

推测该断裂为早、中更新世断裂。

11宿松~枞阳(头坡)断裂(F10)

该断裂西南起自宿松,向东北经怀宁、安庆北到枞阳,呈北东向延伸,主断面向SE陡倾(倾角>50°)。

该断裂在重、磁异常图上反映为明显的交变带,卫星影象上线性特征清晰。

该断裂早期以逆冲兼平移为主,晚期以正断层活动为主,控制晚白垩世及更新盆地堆积。

地貌上断裂为一分界线,断裂西北侧为低山丘陵区,东南侧则为开阔平缓的河谷平原。

断裂沿线被错断的最新地层为中更新世(Q2),变形带物质的测年数据也证明该断裂在中更新世曾有强烈活动。

综合以上分析,该断裂定为早、中更新世活动断裂。

12葛公镇断裂(F12)

该断裂北起贵池木闸,向南经殷家汇、榔山冲、牌楼、辛田、东至高山、葛公镇至东至金田村,走向北北东,倾向北西西或南东东,倾角高达70°~80°。

该断裂形成于燕山期,早期以左行平移剪切为主要特征。

第四纪以来仍有微弱活动,断裂带北端曾有中等地震发生。

(三)新构造运动与地震关系

地震活动是现代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安徽的地震活动与区域构造特点、地壳物质结构特别是新构造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进入晚第三纪以来,全省新构造运动具有较明显的同一性,即以大面积的整体升降运动为基本特征。

这种整体升降运动存在着升降幅度的差异,但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渐变性。

新构造运动的整体性和渐变性,使地应力不易有大的积累,决定了安徽的地震活动水平要低于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

安徽绝大多数Ms43/4级以上的地震发生在沉降区内或沉降区与上升区的交接地带,上升区内的地震很少(霍山地区除外),表明不同的新构造区具有不同的地震活动水平。

上升区与沉降区的交接地带,是新构造时期构造差异活动较为强烈的地带,其地震活动水平亦较高,安徽历史上有3次6级以上地震都发生在这些地带。

构造差异活动强烈的程度决定了地震震级的大小,皖北沉降区的地震活动相对来说较弱,以4~5级地震为主,除其他的构造条件外,它们大都发生在晚新生代沉积的凹陷部位。

 

 

 

 

霍山、六安地区是安徽地震活动强度最大、频度最高的地区。

该区是莫霍界面的斜坡地带,现代地形差异运动强烈,北西向活动断裂与北东向活动断裂在此交汇。

上述深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的特征,导致了该地区的地震活动水平要高于其它地区。

从有史料记载以来,霍山、六安地区已发生过2次6级以上地震和5次5~5.9级地震。

 

淮河中下游地区也是安徽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之一。

它处在郯~庐断裂带等北北东向断裂和一些近东西向断裂的交汇部位,是构造比较特殊的地方。

历史上该区发生过2次6级以上和6次5~5.9级地震。

 

安徽省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大都分布在活动块体的边界地带和块体内部的活动断裂带,如郯庐断裂带、江南断裂等。

特别是北北东向与北西西向活动断裂的交汇处更是发生中强地震的主要地点。

安徽历次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特征情况见表1-1-1。

安徽省主要断裂和震中分布见图1.1.2(Ms≥4.0)。

 

安徽境内地震的震源深度皆属浅源地震,已知的地震全部发生在地壳范围内,其中大部分又发生在地壳的上部,分布在康氏面附近。

尤其是霍山地区的地震,震源深度一般仅几公里,即使是1.0级左右的地震,也常有声有感。

(四)隶属的主要地震带

安徽地处华南地震区和华北地震区的交界部位。

主要隶属五个地震带:

Ⅰ华北地震区华北平原地震带

 

 

 

Ⅱ华北地震区郯城~营口地震带

Ⅲ华中地震区河淮地震带

Ⅳ华中地震区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

Ⅴ华中地震区汉水地震带

安徽省隶属的地震带分布见图1.1.3。

 

表1-1-1 安徽部分Ms≥5级地震地质构造特征简表

 

 

 

 

 

地        震

地 质 构 造 特 征

294年寿县51/2级

合肥断陷盆地北缘,颖上~定远断裂近侧

1425年六安53/4级

位于戚家桥新生代断陷盆地内两组断裂交汇处,合肥断陷盆地内,控制隆起和凹陷的韩摆渡~肥西活动性断裂的西端

1481年涡阳6级

宿北断裂西段南侧,涡河断裂与北东向王老人集断裂的交汇处附近。

涡河断裂属张性断裂,上下盘地层分析表明,断裂在第四纪早期活动较强,南西侧落差达300m以上

1537年灵璧51/2级

淮北持续沉降区与徐州~宿县微弱上升区的交接地带,宿北断裂南侧

1585年巢县南53/4级

位于升降交替区附近的沉降侧,枞阳~当涂断裂与汤沟~高淳断裂交汇处附近,乌江~罗昌河断裂东侧

1644年凤阳51/2级

淮北持续沉降区的次级隆起交接部位,临泉~刘府断裂北侧

1652年霍山东北6级

合肥断陷盆地的南缘,北西西向梅山~龙河口断裂与北东向断裂的交汇处

1673年合肥5级

合肥断陷盆地的东缘,合肥~六安断裂与北西向和北北东向断裂的交汇部位,位于义城新生代断陷盆地与撮镇断陷盆地的交接处

1743年泾县5级

皖南隆起区与宣城~南陵升降交替区交接带,江南断裂与青弋江断裂交汇区附近

1829年五河51/2级

 

郯一庐断裂带的西侧,郯庐断裂带与太和~五河断裂的交汇部位。

五河地区现代强烈沉降

1831年凤台东北61/4级

 

淮北持续沉降区与蚌埠~淮南微弱上升区的交接地带,北西西向活动性断裂与北东向活动断致的交汇处

1868年定远南51/2级

合肥断陷盆地的东北缘,郯庐断裂带上

1917年霍山61/4级

大别隆起区边缘,北西西向青山~晓天断裂与北东向断裂的交汇处

1934年霍山、潜山间5级

大别山强烈上升区内的北东向活动性断裂带上

1954年合肥、六安间51/4级

合肥断陷盆地的西南缘新生代断陷盆地中

1979年固镇5.0级

 

郯一庐断裂带西缘,刘集~炉桥断裂与太和~五河断裂的交汇部位,晚新生界沉积厚度最大的地区

 

 

 

 

 

 

 

 

 

 

 

 

 

 

 

 

图1.1.3 安徽省隶属的主要地震带分布图

 

三、地震活动及震害情况

据历史资料和近现代仪器记录,自公元294年至2002年,安徽省共发生Ms≥43/4级地震33次,其中,5级以上地震23次,6级以上地震4次,最大为1831年9月28日凤台61/4级地震和1917年1月24日霍山61/4级地震,均造成了一定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这些地震主要分布在霍山地区及淮河中游地区。

安徽省Ms≥43/4级地震目录见表1-1-2,具体分布见图1.1.4。

 

图1.1.4 安徽历史地震震中分布图(Ms≥43/4)

表1-1-2 安徽省Ms≥43/4级地震简目     

(截止2002年6月)

序号

地震日期

发震时刻

时分秒

震中位置

震级

Ms

月日

纬度

经度

震中地名

1

294

0700

 

32.6︒

116.8︒

寿县

2

1336

0112

 

31.2︒

116.1︒

霍山西南

3

1336

0301

 

30.2︒

116.1︒

宿松黄梅交界

4

1425

0307

 

31.7︒

116.5︒

六安

5

1481

0309

 

33.5︒

116.2︒

涡阳、亳县间

6

6

1491

0914

 

32.7︒

119.0︒

天长北

5

7

1497

0600

 

30.5︒

116.5︒

潜山西南

8

1500

1118

 

32.4︒

118.2︒

滁州西北

9

1525

1002

 

33.9︒

115.9︒

涡阳西北

10

1535

0100

 

30.7︒

117.5︒

贵池

11

1537

0513

 

33.6︒

117.6︒

灵璧

12

1561

0200

 

30.5︒

117.4︒

贵池西南

13

1585

0306

 

31.2︒

117.7︒

巢县南

14

1635

0217

 

30.5︒

116.5︒

潜山怀宁间

15

1642

1004

 

34.2︒

116.9︒

萧县

16

1643

1023

 

34.2︒

116.8︒

萧县

17

1644

0112

 

32.8︒

116.2︒

颖上北

18

1644

0115

 

34.4︒

116.5︒

萧县、砀山间

19

1644

0208

 

32.9︒

117.5︒

凤阳

20

1652

0210

 

31.4︒

116.3︒

霍山

21

1652

0323

 

31.5︒

116.5︒

霍山东北

6

22

1654

0217

 

30.9︒

117.5︒

枞阳、庐江间

23

1673

0329

 

31.8︒

117.3︒

合肥

5

24

1743

0630

 

30.7︒

118.4︒

泾县

5

25

1770

0116

 

31.4︒

116.3︒

霍山

26

1829

1118

 

33.2︒

117.9︒

五河

27

1831

0928

 

32.8︒

116.8︒

凤台东北

28

1868

1030

 

32.4︒

117.8︒

定远南

29

1917

0124

 

31.3︒

116.2︒

霍山

30

1917

0222

 

31.3︒

116.2︒

霍山

31

1934

0318

 

31.3︒

116.2︒

霍山

5

32

1954

0617

100839

31︒30'

116︒31'

六安

33

1979

0302

152013

33︒11'

117︒25'

固镇连城

5

 

安徽省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有仪器记录以来至2002年6月,共发生Ms≥3级地震44次,其中Ms4.0~4.9级地震5次,Ms5级以上地震1次,即1979年3月2日固镇5.0级地震。

安徽省Ms≥3级地震(1970.1~2002.6)目录见表1-1-3,具体分布见图1.1.5。

与邻省相比,安徽的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低于山东、江苏,高于湖北、江西、浙江,与河南省相近,是一个中等地震活动水平的省份。

一次强烈地震所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往往超出本省区的地理范围。

历史上,对安徽造成震害最为严重的一次地震是1668年7月25日的山东莒县、郯城8½级地震,对安徽全省造成烈度六度以上破坏和影响,其中宿州、滁州市的烈度达到了八度,造成较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进入20世纪70年代,毗邻的江苏溧阳先后发生5.5级、6.0级地震,山东荷泽发生5.9级地震,均波及、影响安徽,使部分地区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

 

表1-1-3 安徽省Ms≥3级地震简目

(1970年1月~2002年6月)

序号

地震日期

发震时刻

时分

震中位置

震级

Ms

月日

纬度

经度

震中地名

1

1970

0509

1537

31°28′

116°12′

霍山

3.6

2

1971

0201

1719

31°22′

116°08′

霍山

3.5

3

1971

0201

2246

31°22′

116°08′

霍山

3.5

4

1971

0203

0640

31°22′

116°08′

霍山

3.0

5

1971

0205

0526

31°22′

116°08′

霍山

3.3

6

1971

0713

1304

33°38′

117°14′

灵璧

3.3

7

1971

1211

0458

31°21′

116°13′

霍山

3.1

8

1972

0316

0711

30°48′

116°52′

桐城徐河

3.5

9

1973

0307

1230

31°23′

116°12′

霍山落儿岭

3.1

10

1973

0311

1632

31°22′

116°11′

霍山落儿岭

4.3

11

1973

0311

1640

31°22′

116°10′

霍山落儿岭

4.5

12

1973

0311

2231

31°23′

116°10′

霍山落儿岭

3.2

13

1973

0312

1521

31°23′

116°11′

霍山落儿岭

3.3

14

1973

0312

1621

31°23′

116°10′

霍山落儿岭

4.0

15

1973

0827

1128

31°05′

117°32′

无为郑河

3.0

16

1973

0922

1153

33°35′

116°31′

濉溪临涣

4.0

17

1974

0918

1902

32°27′

116°02′

霍邱代店

3.0

18

1974

1119

0058

30°18′

118°24′

旌德朱庄

3.0

19

1976

0522

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