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4154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新版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雪凝红叶

   峡谷中,坐落着一座低矮简陋的小草房。

门上刻着淡淡的字迹:

“赵一曼被俘地址”“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永垂不朽!

”时令才深秋,却下了一场大雪,山野白皑皑,好一个银色世界。

这里没有高耸的赵一曼纪念碑,没有鲜花,没有坟墓,她和白山黑水卧在一起,她和蓝天沃野永驻在一起。

朔风在峡谷里呼啸,白雪在天空中飞舞,四野默默无声,那山、那水、那风、那雪似乎在为烈士致哀。

小草房前的一丛柞树披着厚厚的雪,像盛开的梨花,它的叶子并未凋零,一片火红,像燃烧的火苗,耀眼。

   一位正在着手写赵一曼传记作品的作家,随手采了一片鲜红的柞叶,沉重地讲起一段悲壮的历史来:

   赵一曼同志在战斗中左腿被打断,跌倒在地,不幸被俘。

在哈尔滨,她惨遭百般折磨,受尽酷刑,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最后敌人把她押送到亮珠河杀害。

在赴刑场途中,赵一曼昂首挺胸,正气凛然,唱着歌向人们诀别:

“民众的旗,血红的旗,收殓着战士的尸体,尸体还没有僵硬,鲜血已染透了旗帜……”她高喊着:

“打倒日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在口号声中,她倒在了血泊里,她才三十一岁……

   我们都沉默着,谁也不说话,静听着这位作家的讲述。

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她没有死,没有离去,她就屹立在这高高的崖顶上,像一尊不朽的雕像。

   我采撷了一片柞叶,珍惜地夹在我带着的笔记本里,这一片红叶呀,不是可作我最珍贵的书签吗?

书签,凝结着赵一曼烈士的斑斑血迹,我把它珍藏在身边……

(1)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解释下列词语。

目光炯炯:

________

情不自禁:

________

(2)写出第三自然段的段意。

(3)写出一句表示作者联想的话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在洒着赵一曼鲜血的地方,采撷一片柞叶珍藏起来?

(5)在抗日斗争时期,许多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献出了生命,请你搜集他们的事迹,简单的讲给同学听。

人物:

________

事迹:

________

【答案】

(1)眼睛很有神。

;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2)回顾了赵一曼在狱中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的英雄事迹。

(3)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她没有死,没有离去,她就屹立在这高高的崖顶上,像一尊不朽的雕像。

(4)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因为这红叶是赵一曼烈士用鲜血染成的,采树叶,是为了永远记住烈士的丰功伟绩,用烈士的行为激励自己为祖国的振兴作出贡献。

(5)张自忠;以身报国的抗战名将。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概括段意,可先看看这段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3)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在原有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出一个新形象。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1)1、眼睛很有神。

2、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2)回顾了赵一曼在狱中坚贞不屈,最终英勇就义的英雄事迹。

(3)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她没有死,没有离去,她就屹立在这高高的崖顶上,像一尊不朽的雕像。

(4)我仿佛感到赵一曼就站在我们面前,她英姿飒爽,目光炯炯,身披大衣,腰系皮带,手执匣枪,威严如铁……因为这红叶是赵一曼烈士用鲜血染成的,采树叶,是为了永远记住烈士的丰功伟绩,用烈士的行为激励自己为祖国的振兴作出贡献。

(5)张自忠;以身报国的抗战名将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理解词义。

(2)此题主要考查概括段意的能力。

(3)、(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

城里街旁,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

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那儿有十多棵白丁香和紫丁香。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

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

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

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1)这段话描写了丁香花的形状________;颜色________;气味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拟人句,并说说这样描写的好处。

(3)给文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参差

单薄

(4)“檐前积雪”指的是(   )

A. 屋檐前边的积雪                        B. 春天未融化的积雪                        C. 白色的丁香花

【答案】

(1)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紫色、白色;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2)拟人句: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好处:

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3)cēn cī;bò

(4)C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拟人句:

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确定正确的音节即可。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结合选项确定答案。

故答案为:

(1)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紫色、白色;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2)拟人句: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好处:

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3)cēn cī、bò

(4)C

【点评】

(1)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

概括性比较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

(2)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草木有情

   都说“草木无情”,我却不这样认为。

一切活着的东西都潜在地具有一种心理,草木也不例外。

   记得两年前,朋友送我一株桂花,长得并不茂盛,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

   当时收下它是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却,还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管理,凭着这两条理由,我把它收下来了。

第一年的八月它没有香味,因为它没有开过花。

家人也没有对它寄予什么希望,更没有人去打理它。

倒是我家的小花猫偶尔上去几次,但是由于,猫儿抓在上面立即又被“送”到地上。

于是,猫儿也冷落了它,桂花树便默默地生长了一年。

   第二年开春,我决定把它移到院子里的空(kōng kóng)地上。

我开始挖它的根,但是实在无法挖出来,最后不得不将花盆弄破,没想到它的根竟是如此发达——长的、短的、细的都紧紧抓着土壤。

我不得不惊叹它生命的顽强。

   移到地面后,我仍旧对它疏于管理。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它变得郁郁葱葱了,片片新叶布满了枝桠,柔弱的枝干也粗了许多。

欣喜之余,我开始注意它了,定时浇水施肥,实施关注着它。

不久,它嫩黄的新叶也变得绿油油的,满树都披上了绿装。

金秋八月,满院飘香,家人围坐在桂树的周围,闻着桂花的香,说着有关桂花的故事……

   我由此感悟,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

就如同人,人有情,草木亦有“情”!

(1)选择文中划线字正确的读音。

空________(kōng kóng)地

(2)“弱”用音序查字法先查音序________,再查音节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_______,再查________画。

“弱”在字典里的解释有:

①跟“强”相反;②年纪小;③不足,偏少。

“瘦弱”中的“弱”字解释为________。

根据义项②,可以用“弱”组词为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             反义词

瘦弱——________——________

欣喜——________——________

(4)认真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桂花在________季开放。

②作者种桂花有两个原因,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

③因为________,所以猫儿抓在上面立即又被“送”回地上。

(5)用波浪线画出直接概括本文中心的一句话。

(6)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请你做一回小老师,简明扼要地写一句评语。

【答案】

(1)kóng

(2)R;ruo;弓;七;①;老弱病残

(3)瘦小;肥胖;高兴;愤怒

(4)秋;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却;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管理;它太瘦弱了

(5)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

就如同人,人有情,草木亦有“情”!

(6)略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音字的掌握情况,在于平时学生对读音的的辨析。

多音字音不同,义不同,组成的词语也不同,解答此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准词语,然后选择正确的音节即可。

(2)此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

(3)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5)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文章的开头。

(6)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内容。

写作方法,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

(1)kàng

(2)R、ruo、弓、七、①、老弱病残

(3)瘦小、肥胖、高兴、愤怒

(4)秋;因为朋友的好意难;因为朋友说它不需要管理;它太瘦弱了。

(5)但凡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生存的空间,如果硬要将它束缚在固定的地方,势必影响它。

就如同人,人有情,草木亦有“情”!

(6)略

【点评】

(1)对于多音字,我们读的时候,要根据词语的意思来确定它的读音。

做到认真、细致,如果对某个字不大熟悉,一定要查字典弄明白。

(2)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

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一字多义要结合语境来理解。

(3)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6)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4.阅读《开国大典》选段,完成练习。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用横线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方法,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________”。

(3)用波浪线标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________,

这个句子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答案】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

(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

【解析】【分析】

(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2)考查总分结构式。

总分结构式很简单的,也就是说先总的概括然后再详细逐点描写。

(3)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

(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

【点评】

(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此题考查学生对“总-分”方法的掌握。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

面前有两条路:

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走哪条路呢?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

“走!

”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1)“斩钉截铁”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表现了班长马宝玉的什么品质?

(2)摆在五壮士面前的是两条什么样的路?

五壮士怎样选择?

(3)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表现了五壮士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________的决心和________的精神。

朗读这两句话时要读得________。

【答案】

(1)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表现了班长马宝玉坚定果断、毫不犹豫的品质。

(2)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五壮士向棋盘陀走去。

(3)坚定不移;不畏牺牲;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体会划线词语,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斩钉截铁”比喻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

表现了班长马宝玉坚定果断、毫不犹豫的品质。

(2)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五壮士向棋盘陀走去。

(3)坚定不移、不畏牺牲、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词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6.课内阅读《穷人》,回答相关问题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

这是闹着玩的吗?

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

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嗯,揍我一顿也好!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成语的意思。

忐忑不安:

________。

自作自受:

________。

(2)人物的心里活动与说话一样,都要用冒号和引号。

从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

她先是________,继而________,甚至________,最后________的复杂心理。

(3)请你用一两句话安慰此时的桑娜?

(4)读读这段话,想想省略号的连续运用有什么作用?

【答案】

(1)比喻做事没有把握,或胆怯

;自己做的事情带来的后果自己承担

(2)疑问

;猜测

;不安

;无奈

(3)安娜,相信你的丈夫吧。

相信他与你一样拥有善良的品质,富有爱心,不愿看着两个孤儿受尽饥饿,他是你的丈夫,难道你还不了解他吗?

(4)表含糊其辞,欲言又止

【解析】【分析】本题在认真领会课文的内容后,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成语的意思。

忐忑不安:

比喻做事没有把握,或胆怯。

自作自受:

自己做的事情带来的后果自己承担。

(2)人物的心里活动与说话一样,都要用冒号和引号。

从这段心理活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

她先是疑问,继而猜测,甚至不安,最后无奈的复杂心理。

(3)安娜,相信你的丈夫吧。

相信他与你一样拥有善良的品质,富有爱心,不愿看着两个孤儿受尽饥饿,他是你的丈夫,难道你还不了解他吗?

(4)读读这段话,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示含糊其辞,欲言又止。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就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7.课文梳理

   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

伯父去世了,他的yí tǐ_____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zhūi dào_____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

数不清的wàn luán_____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

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

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 aì fǔ_____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1)在拼音旁的括号里写出词语。

yí tǐ________

zhuī dào________ 

wǎn lián________ 

aì fǔ ________ 

(2)片断从哪几方面写出了伯父鲁迅先生得到了很多人爱戴?

(3)写人们送来的挽联多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写人们送来的花圈多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

(1)遗体;追悼;挽联;爱抚

(2)前来吊唁的人多、送挽联花圈的多、来吊唁的人很悲伤。

(3)数不清;挂满;堆满;大大小小

【解析】【分析】

(1)考查的是对拼音的掌握

(2)考查的是鲁迅先生受人爱戴的原因,(3)考查的是词义。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8.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燕子的双腿被一个小孩“喀嚓”一声剪断;

  奄奄一息的小猫“扑”的一声被抛向疾驶的车轮;

  正在河岸上蜕壳的蜻蜓,被一双散步的脚有意识地踩扁;

  鲜花被两个谈情说爱的人漫不经心地一瓣瓣撕碎、揉烂、碾成泥……

  树上鸟窝里的幼鸟成了人类幼儿的玩物,任凭它们的母亲绕树嘶叫,直至心力交瘁,坠地而死。

  顽童们兴奋地往返奔跑,享受踩踏虫尸所发出的脆响。

  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

  也许,与浩瀚人世相比,这些只不过是一出出不足挂齿的小小杂乱的悲剧而已,但不知几时开始,人类潜意识里有座冰山,人性就变麻木、冷漠、甚至残忍,以肆虐他族之苦,养已欢颜,并引为闲适雅趣。

  生灵何罪之有?

  就因为看不见它流泪流血,

  就因为听不到它呼痛呼救,

  就因为人类比它强大,

  我们就可以任意践踏、蹂躏、摧残?

  再微末也是生命,是比人类更加脆弱的生命。

  人对世界总是不满意,却从不愿反躬自省,自己为这个世界做了些什么?

(1)文中的哪些词语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麻木、冷漠、甚至残忍的一面。

(2)阅读下面句子,按要求完成题目。

“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

这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触目惊心”的意思是________。

(3)短文最后几个自然段应读出什么语气。

【答案】

(1)喀嚓、扑、有意识、漫不经心、任凭、享受

(2)过渡(承上启下);看都之后心里感到震惊

(3)强烈谴责

【解析】【分析】

(1)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中的麻木、冷漠、甚至残忍的一面的词语有喀嚓、扑、有意识、漫不经心、任凭、享受。

(2)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9.阅读短文,完成后面的作业。

“明星”上的一粒“微尘”

   那里在北京召开数学研究会的时候。

   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

   信的大意是_____我读了您写的_____堆叠素数论_____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_____可是经过反复核算_____发现有一个问题计算错了_____这好比在明星上蒙上了一粒微尘_____希望您能更正_____

   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

“真是太好了。

他的意见完全正确,有着很高的才华。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读了这封信,还把写信的青年人请来参加会议。

这个青年人就是陈景润,后来他也成为一个有名的数学家。

   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