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1708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16.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docx

环境概论复习资料

2010年级(城规,环境专业)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题

(2011/5/27)

一、名词解释

1、荒漠化:

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退化。

2、沙漠化(或沙质荒漠化):

是干旱半干旱和部分湿润地带在干旱多风和疏松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人为强度利用等因素,破坏了脆弱的生态平衡,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风蚀、粗化、沙丘形成与发育)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

3、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4、温室效应:

地面长波辐射通过大气被一些气体吸收,而且重新向四周辐射,其中向下的那一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这就使得地面以长波辐射损失的热量得到了一定的补偿。

即大气对低层大气和地面起了保暖作用。

这种作用与温室中玻璃窗的作用类似,故常称之为温室效应。

当温室气体浓度上升,这些气体就吸收和放射更多的长波辐射(即热量),致使低层大气和地面更热。

5、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

其基本含义是指:

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基础上发展经济。

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6、产品的生命周期:

是指产品从试产、成长、成熟直至退出市场的全过程。

7、城市热岛效应:

城区温度高于周围郊区和农村的现象。

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是:

1、城市是人类活动中心和能源消耗中心,发热源多;2、城市人工建筑物、水泥、沥青路面和少量绿地景观组成的下垫面条件改变了地表的能量传输平衡,吸热能力强;城市建筑物成为气流的障碍物,改变风和湍流的特性;3、城市是资源能源消耗中心和废物排放中心,改变了城市大气化学成分,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含量大于郊区。

8、大气温度层结:

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称为大气温度层结。

9、逆温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称为逆温层。

逆温层是一种不利的气象条件。

逆温层类型分为:

辐射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锋面逆温等。

10、大气稳定度:

是指在垂直方向上是否易于发生对流。

大气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作用强烈;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扩散作用微弱。

11、厄尔尼诺现象:

即El-Nino。

指圣诞节前后在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几千公里的东太平洋海面温度的异常增暖现象。

海温连续三个月正距平在0.5℃以上,即可认为是一次厄尔尼诺事件。

此时,太平洋广大水域的水温升高,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南北美海岸变暖,盛行的西风减弱或停止,正常的富含营养物的海岸上升流减弱或停止,秘鲁渔场减产。

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等灾害;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国家发生严重干旱。

12、拉尼娜现象:

南美沿岸海温连续三个月负距平在0.5℃以上,则认为是拉尼娜现象。

13、氧垂曲线:

在污染河段,河水溶解氧呈下垂状,称为溶解氧下垂曲线,简称氧垂曲线。

分为:

污水注入前的清洁区、分解区、恶化区、恢复区、恢复后的清洁区。

14、非点源污染:

也称为面源污染(Non-pointsource)。

是指不能够追踪确定的,以分散形式排放的污染源。

如大气沉降,农业、工业和城市径流。

15、耐性定律:

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存在、丰度和分布决定于一个或多个环境因素是否在它的耐受范围内。

16、环境承载力:

也叫环境容量(K),是指在栖息地不发生退化条件下,特定栖息地能够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

17、内禀增长率:

也称生物潜能(r)。

指如果没有资源限制时,种群的最大增长率。

18、环境阻力:

是环境条件和资源对种群生长的限制作用,等于内禀增长率与实际增长率之差。

19、土壤质量:

土壤质量是指土壤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维持生态系统生产力、人与动植物健康而自身不发生退化的能力,是土壤特定或整体功能的综合体现。

土壤质量的内涵包括了土壤的肥力质量和土壤的环境质量。

20、土壤自净能力:

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使污染物的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

包括物理自净:

过滤、扩散、稀释、淋洗、挥发、吸附等;化学自净:

溶解与沉淀、氧化还原、化合分解、酸碱中和、络合和螯合;物理化学自净:

土壤胶体的吸附和聚凝作用;生物自净:

生物的降解与转化作用。

21、土壤侵蚀模数Ms: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土壤侵蚀量的大小(t/(km2·a))

22、允许土壤流失量:

土壤侵蚀速率与成土速率相平衡,或长时期内保持土壤肥力和生产力不下降情况下的最大土壤流失量。

23、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不同的生物物种和生物过程。

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可更新资源。

它包括:

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的多样性;功能的多样性。

24、限制因子法则:

许多因素影响种群的大小。

但是,即使所有的其他因素都在最适范围,其中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上限的一个或少数因子更重要,它限制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限制或阻止种群的生长发展。

这个具有关键限制作用的因子就称为限制因子或限制因素。

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上限的因子都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这个规律称为限制因子法则。

25、土地退化:

是指由于使用土地或由于一种营力或数种营力结合致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的亚湿润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森林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和复杂性下降或丧失。

其中包括:

第一,风蚀和水蚀致使土壤物质流失;第二,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或经济特性退化;第三,自然植被长期丧失。

26、沙尘暴:

是一种突发的灾害性气象过程。

按照其发生的强度可分为:

沙尘暴、尘暴、扬沙和浮尘。

其中,1、沙尘暴的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扬起来,使空气变得相当混浊,能见度大为减少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现象。

一般沙尘暴能见度小于1000m。

风力达到8~9级,能见度小于200m者称为强沙尘暴。

风力达10级以上,能见度小于50m者,称特强沙尘暴。

2、尘暴是指沙漠及沙漠化地区发生的沙尘暴,沙粒一般就在沙漠、沙漠化地区附近堆积,而卷扬到高空的粉尘随气流继续运行,称尘暴。

3、扬沙是指风力一般比尘暴小4~5级,能见度大于1km,小于10km。

4、浮尘一般是指在静风或风速较小的条件下,远方地面粉尘随风漂移而来,能见度小于10km者。

27、人口环境容量:

也称地球环境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指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地球对人口的的最大抚养能力或负荷能力。

即三个前提(不破坏生态;资源永续利用;满足一定的生活水平)下某地区或全世界所能抚养的最高人口数。

28、人口自然增长率:

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

29、能源结构:

是指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

包括:

能源的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

30、环境伦理:

是人与自然的伦理。

人类在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

二、简答题

1、简述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和危害。

富营养化是水体中N、P营养物质富集,引起藻类及其它浮游生物的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

富营养化是一种自然过程,不但存在于湖泊,而且存在于水库、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

但是,由于人类的作用加速了这种过程,使许多湖泊提前老化。

2、请绘制一个你最熟悉的城市废水处理工艺流程,并叙述其中主要处理单元的基本原理。

 

其中格栅、沉砂、初沉、二沉、脱水为物理处理方法,格栅是物理拦截原理,主要是去除粗大的悬浮物和漂浮物。

沉砂、初沉、二沉池是应用重力沉淀原理,用于去除无机砂粒,初沉用于去除重于水的悬浮颗粒物,二沉用于去除生物出水中的生物污泥。

脱水是指利用机械,在外力作用下,使污泥中的水分与固体分离,降低污泥的含水率。

活性污泥、生物膜、脱氮除磷和消化工艺是应用生物处理的方法。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主要是应用好氧微生物,将有机物分解成CO2和H2O。

消化池是利用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最终产物为CH4和CO2。

消毒的目的是杀灭水中对人体有害的绝大部分微生物,防止通过水传染疾病。

消毒方法有氯消毒、二氧化氯消毒、臭氧消毒、紫外线消毒。

三级处理中的过滤属于物理方法,主要是应用滤料的物理截留作用去除残留的少量悬浮物。

吸附属于物理化学的原理,通常用活性炭作为吸附材料,其作用主要是物理表面吸附。

目前,脱氮除磷主要是是生物方法。

生物脱氮原理是应用微生物,将废水中的有机氮和氨氮转化为氮气,包括三个作用过程氨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

生物除磷是利用磷细菌的“聚磷”功能,去除水中的各种磷。

3、简述赤潮形成的原因和危害。

赤潮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的赤潮生物(微藻)的暴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而引起海水变色现象的总称。

由于赤潮生物种类不同,他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除了最常见的赤红色之外,还有粉红色、茶色、土黄色、灰褐色、绿色、白色等。

赤潮形成的原因是:

存在赤潮生物;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春夏温暖季节的雨过天晴、风和日丽、水温较高、海流缓慢时段;海水富营养化。

赤潮发生时pH值升高,粘稠度增大,改变浮游生物的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导致海洋的正常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的破坏。

当赤潮藻过度密集而死亡腐解时,又会造成海域大面积缺氧,甚至处于无氧状态,同时还会释放出大量有毒气体和毒素,严重污染海洋环境缺氧和毒素导致鱼、虾、蟹、蛤大量死亡,许多珍贵鱼类濒临灭绝,有毒赤潮通过食物链导致人类中毒甚至死亡。

赤潮对于近海养殖和渔业是一种毁灭性的灾害。

4、简述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作用于人的所有外界事物与力量的总和。

资源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被人类开发利用,以提高自己福利水平或生存能力的,具有某种稀缺性的,受社会约束的各种环境要素或事物的总称。

环境的概念更多强调的是整体性、生态联系性,环境是基础。

资源是站在人类的角度上,审视周围世界。

对人有用的环境条件和事物,就视为资源。

资源概念更多强调的是使用价值、可开发利用性,资源是财源。

资源包含与环境中。

5、简述固体废物管理的“三化”原则。

“三化”原则,即: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减量化:

通过适当的技术与手段来减少固体废物的数量和体积,是防止固废污染环境的优先措施。

资源化:

指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加快物质循环,创造经济价值的广泛的技术和方法。

包括物质回收,物质转换,能量转换。

无害化:

将固体废物通过工程处理,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的自然环环境(包括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

6、简述珊瑚礁白化的原因?

珊瑚礁形成于清洁、温暖的热带和亚热带沿海水域,是大量的珊瑚虫群体。

适宜水温为18-30度。

健康的珊瑚礁覆盖着彩色的藻类。

由于环境的变化,如浑浊的水或太高的温度,使珊瑚礁失去了它的藻类。

没有藻,珊瑚虫骨骼的白色石灰石露出来。

因此,出现珊瑚礁的白化现象。

7、国内生产总值GDP有那些缺陷?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领土范围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最终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劳务的价值的总和,是基于市场交易量的常用经济增长测度。

它反映了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总规模和总水平,是许多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决策的基础。

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曾被一代经济学大师凯恩斯推崇有加,特别是在战后全球经济普遍复苏的背景之下,GDP逐渐演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是否真正进步的最重要的指标。

然而,在传统的GDP中未将由于经济增长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状况造成损害的情况考虑在内。

带来的缺陷主要有:

1、忽略收入分配状况;2、忽略市场活动;2、不能体现环境退化等状况。

为了克服其缺陷,国际上许多组织和学者提出了一些新的衡量指标。

如由世界银行在80年代提出的绿色GDP。

它比较全面地体现了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的框架,已逐步成为衡量现代发展进程、替代传统宏观核算指标的首选指标。

绿色GDP等于传统GDP减去产品资本折旧、自然资源损耗、环境资源损耗(环境污染损失)之值。

8、卫生填埋场的基本要求有那些?

主要为以下六条:

①落实卫生填埋工艺,如推平、压实、日覆盖等;②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防渗要求;③污水处理达标排放;④填埋气体得到有效的治理;⑤蚊蝇得到有效控制;⑥考虑终场回用。

9、解释农药的半衰期和残留量。

半衰期指施入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原因使其浓度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而残留量指土壤中的农药因降解等去除过程后残留在土壤中的数量,单位是mg/kg土壤。

10、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并说明生态怎样才算平衡?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有机体。

非生物环境分为:

能量因素,即太阳能、热能、机械能、化学能和核能等;物质因素,包括无机物(水、氧、二氧化碳、氮和矿物等)和有机化合物(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等);气候因素(温度、降水等)。

生物有机体又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为自养生物,主要为绿色植物和藻类;消费者为异养生物,为各种动物;分解者主要为细菌、真菌、某些原生动物。

生态系统具有3大功能。

即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生态平衡是正常、成熟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稳定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相对稳定,功能得到发挥,物质与能量的流入流出协调一致,有机体与环境协调一致。

11、简述循环经济的“3R”原则。

“3R”原则:

“Reduce、Recycle、Reuse”。

即“减量化、再循环、再使用”。

减量化(Reduce)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尽量设法从源头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在源头预防废弃物的产生而不是在其产生后再加以治理;循环利用原则(Recycle)属于过程性方法,人们应该尽可能多次并以多种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产品。

通过再利用,可以防止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延长产品和服务的寿命。

再利用或资源化原则(Reuse)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变成二次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并减少一次资源的消耗量。

生产者应尽量利用二次资源代替自然资源,消费者应该购买含最大比例的二次资源制成的产品,使得经济的整个过程尽量实现闭合。

12、简述碳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循环形式,以及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碳在自然界的的存在形式:

1、大气蓄库中(CO2);2、生物机体中(碳占生物总质量的25%);3、水中(溶解的CO2是大气中的50倍);4、地壳中(碳酸盐、泥炭、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占自然界中碳的绝大部分)。

碳的循环属于气体性循环,主要形式有:

1、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2、微生物分解作用;3、动物的呼吸作用;4、动植物残体的地质作用;5、燃烧和火山活动。

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主要包括2个方面:

1、燃烧燃料向大气排放CO2;2、破坏植被。

13、简述人为大气污染源有哪些?

1、燃料燃烧:

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质等燃料的燃烧过程是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重要发生源。

煤燃烧产生大量的烟尘、CO、CO2、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汞等。

石油和天然气燃烧排放的废气中含有CO、NOX、碳氢化合物、含氧的有机化合物、硫氧化物和铅的化合物等。

2、工业排放:

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

石油工业排出硫化氢和各种碳氢化合物,有色金属工业排出的是SO2、NOX以及有毒的重金属;磷肥厂排出氟化物;酸碱盐工业排出SO2、NOX、HF以及各种酸性废气,钢铁工业在炼焦、炼铁、炼钢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粉尘、碳氧化物、CO、氨、氰及相当数量的氟化物。

3、农业活动的排放:

农药以粉尘等颗粒形式散逸到大气中,残留在作物表面上的则可挥发到大气中,进入大气的农药可被悬浮颗粒吸收并随气流向各地输送,造成大气污染。

化肥在土壤中产生的氮氧化物释放到大气中,可传输到平流层,与臭氧作用,使臭氧遭到破坏。

4、固体废弃物的燃烧:

垃圾焚烧处理造成大气的二次污染。

即使使用现代设备,二次污染也难以避免。

垃圾填埋处理产生大量的混合气体(LFG),主要由CH4、CO2、O2、N2、H2和多种痕量气体组成。

在人为CH4排放源中,垃圾填埋场位于所有排放源的第三位。

三、论述题

1、从能源安全、空气污染和全球变暖三个方面,论述节能减排的意义。

能源是人类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节能减排,其词义是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排放量(包括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少空气污染物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

当今世界能源消费中,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占87%以上。

我国石油、煤炭、天然气化石能源占94%以上,其中煤炭就占了69%。

化石能源以及其他矿物能源是不可再生能源,世界已探明储量有限。

据专家预测煤炭可开采200年;石油可开采40年;天然气可开采40年;铀矿可维持全球120-490年的需求。

能源供应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未来几十年能源的利用可能决定人类文明的未来。

利用能源,不仅造成能源供应问题,而且在能源的开采、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对环境造成重大影响。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CO2和SO2排放国。

能源生产和消费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如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CO、SO2、NO2、尘和多种芳烃化合物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和其他空气污染物,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如酸雨、工业烟雾、光化学烟雾、城市热岛和雾岛等。

燃料燃烧还排放大量的CO2。

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占60%。

全球变暖将引起冰川消退、气候带移动、海平面上升。

核能产生上千吨的核废料。

至尽,这些核废料的最终处理问题还没有解决,在数百万年仍会有放射性危害。

由此可知,能源危机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世界能源的绝对短缺问题,而是保证人类能源安全的问题。

能源安全不仅包括能源供应的安全,也包括能源生产与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节能减排是缓解能源危机,减少温室气体和空气污染物排放,保证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从工业系统的物质转化功能和经济增值功能入手,分析传统工业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工业系统是人造系统,是通过对自然资源加工生产物质资料的事业。

它是所有企业、行业和部门的总和。

工业系统具有两种功能:

物质转化功能和经济增值功能。

物质转化功能表现在通过适当的工艺和设备将原料加工成产品,同时伴随着废料的产生和环境的污染;经济增值功能表现在投资资本获取利润,资本投资和再投资实际上构成了一个闭环系统。

工业的经济增值功能使资金的周转越来越快,工业的规模越来越大。

这样循环不已的、闭合的经济增值过程推动着基本上是开环的物质转化过程,伴随着物质资源不断地转化为废料的过程,从而使资源不断耗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出现生态危机。

传统工业的两种功能导致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对抗。

传统的工业经济是不顾环境的生产模式,是一种按“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在这种开环型的线性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从地球上提取各种物质和能源,然后又以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形式大量排向大气、水体和土壤,把地球当作“阴沟洞”或“垃圾箱”。

线性经济通过把资源源源不断变成垃圾的运动、通过不断增长的自然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的。

因此,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3、选择一条你熟悉的河流或湖泊描述其污染特征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以淮河流域为例:

淮河为我国第七大河。

全程1078km。

流经河南、安徽,在江苏西部注入洪泽湖。

经湖区调蓄后分支入海。

淮河流域是我国主要农副产品加工、商品粮棉与能源基地,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我国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污染特征体现在:

1、污染状况:

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报道,淮河水系污染严重状况排于海河和辽河之后。

1到3类水占33%左右,4到5类水占40%左右,劣5类水占27%左右。

2、污染物:

淮河的主要污染参数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

3、污染源。

主要污染源分为如下三类: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小化工、造纸、小酿造(十五小)企业迅速发展,星罗棋布,污水排放急剧上升;中小城镇城市化速度较快,生活污水排污量过大;化肥和农药使用过量,农田径流面源污染。

4、水文水资源。

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枯水期多条河径污比在10:

1以下,没有足够的稀释水量。

5、治理力度。

环境治理欠帐太多。

1993年工业废水达标率仅12.4%。

环保投资仅占同期国民总产值的0.28%。

治理措施有:

1、改变观念,正确认识发展工业与环境的关系,考虑环境退化的代价。

2、健全全流域管理体系,齐抓共管。

3、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

4、控制废水的排放,防、治、管结合,重点排污单位必须领取排污许可证。

5、开展清洁生产,推行水污染预防战略,如莲花味精厂的全程控制和循环利用方法。

6、兴建一批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工业污染治理项目,城市污水资源化利用。

4、比较分析清洁生产模式(或污染预防)和环境工程模式(或末端治理)的差异,从而论述开展清洁生产的意义。

环境工程(或末端治理、或污染控制)模式:

与生产过程相脱节,即“先污染,后治理”。

在环境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生产,需要为废水建立废水处理站,为废气安装除尘脱硫装置,为固废配置焚烧炉或填埋场满足达标排放的目的。

缺点是:

只对生产的污染物作被动处理,潜在影响可能估计不足,可能造成二次污染,污染处理投资大,运行费用高,企业负担重,未考虑产品的环境危害,仅在企业层次上。

清洁生产模式(或污染预防):

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清洁生产从源头抓起,实行生产全过程控制,尽最大可能减少乃至消除污染物的产生,其实质是预防污染。

清洁生产是在回顾和总结工业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产品和生产过程预防污染的一种全新战略。

它借助于各种相关理论和技术,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采取“预防”措施,通过将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经营管理及产品等方面与物流、能量、信息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并优化运行方式,从而实现最小的环境影响、最少的资源、能源使用,最佳的管理模式以及最优化的经济增长水平。

更重要的是,环境作为经济的载体,良好的环境可更好地支撑经济的发展,并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所必须的资源和能源,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它综合考虑了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环境风险(资源和环境容量)、成本和经济效益,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对策演变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与以往不同的是,清洁生产突破了过去以末端治理为主的环境保护对策的局限,将污染预防纳入到产品设计、生产过程和所提供的服务之中,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5、从煤炭开采、运输和使用过程,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

1)煤炭开采过程的环境影响

Ⅰ地面生态系统的破坏

A.露天开采对地面土壤等的剥离,破坏大面积耕地、森林、草原等等。

B.地下开采易引起地面发生断裂、塌陷等,使土地不易耕种。

C.煤矸石的堆放可使河流水质变酸,暴雨季节易发生泥石流。

Ⅱ煤矿废水的污染

A.矿井废水:

矿井废水水质呈酸性,含有多种矿物质、颜色发黑。

B.酸性废水:

采矿中的黄铁矿由水浸湿产生酸性废水(2FeS2+2H2O+7O2=2FeSO4+2H2SO4)

C.洗煤水:

洗煤水呈黑色,其中含有粒径小于0.5mm的煤泥、酚、杂醇、硫化物等有害污染物。

D.生活污水:

矿区职工的淋浴用水、生活污水。

Ⅲ矿尘污染

A.煤燃烧过程产生的烟尘等污染物质。

B.煤采掘、装卸、运输等过程中形成的含有矿岩的细微颗粒,人长期呼吸则引起肺组织网纤维增生和肺气肿。

2)煤炭运输过程的环境影响

A、消耗大量能源

B、占据大量土地来堆放

C、在堆放和装卸过程中产生扬尘污染大气

3)煤炭使用过程的环境影响

煤炭燃烧产生大量的烟尘、CO、CO2、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汞等。

A、产生空气污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