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1720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5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嘉兴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嘉兴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嘉兴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嘉兴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嘉兴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嘉兴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嘉兴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嘉兴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嘉兴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嘉兴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嘉兴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嘉兴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嘉兴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嘉兴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嘉兴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嘉兴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嘉兴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docx

《嘉兴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嘉兴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嘉兴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docx

嘉兴市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

1.英国史学家泰勒说:

“德国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绝对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中,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中庸和节制。

”在经历了多次炮火的考验与历史耻辱的冲刷后,伟大的德意志人民终于找到了一条和平崛起的正确道路。

材料主要强调了德国

A.挑起一战,战后任人宰割

B.实行法西斯统治,残酷迫害犹太人

C.发动二战,战后被分区占领

D.走和平合作之路才能迅速崛起

2.“二战”后,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东西方“冷战”的加剧,苏联强行将东欧各国纳入自己已有的固定模式的轨道。

这种“固定模式”的特点是

A.高度集中B.计划与市场结合C.自由放任D.多种所有制并存

3.战后,日本、西欧、美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有(  )

①重视高科技的发展

②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

③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

④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A.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②③

4.叶利钦曾发表讲话说:

“我曾经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冥思苦想苏联的未来,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他发表该讲话的时间最可能是

A.1988年B.1989年C.1990年D.1991年

5.小明正在学习“从欧共体到欧盟”“美国的新经济”“非军事化与日本的崛起”。

据此可知,他学习的主题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

B.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C.东西方冷战背景下的资本主义世界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6.1949年初,苏联外长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声明:

“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回击,以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阵营。

”声明中的“渗透”主要是指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成立华约组织

C.推行杜鲁门主义

D.建立北约组织

7.有人称马歇尔计划是个“一箭双雕”的计划,这里“双雕”的含义是

A.遏制欧洲、称霸世界

B.输出资本、对抗苏联

C.复兴欧洲、干涉中国

D.控制西欧、遏制苏联

8.如下图为1965年一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它反映出

A.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起决定作用

B.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

C.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D.二战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世界贸易

9.“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刚刚散尽,一场新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紧接着又拉开了序幕。

”材料中这场“战争”开始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C.北约组织的建立

D.华约组织的形成

10.1945年5月8日美国驻苏联使馆的凯南说:

“人们在欢呼雀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刚刚开始。

”他说的“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

A.冷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朝鲜战争

D.越南战争

11.1948年2月,美、英、法三国计划将占领区合并,准备发行货币,筹建政权,引起苏联的抗议。

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煤、电、食品等生活物资,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

苏联这一做法

A.表明苏联掌握战略优势B.造成了北约与华约的全面对峙

C.加速了德国的分裂D.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12.法国政治家勃鲁姆说,“在这个和平和稳定的欧洲中使德国不致为害”的惟一途径就是把德国结合到一个“强大的、足以对它进行再教育和加以约束的,并在必要时加以控制的国际共同体之中”,由此他认为欧洲走向联合是为了

A.避免新的战争B.抵制冷战C.重振欧洲经济D.提高国际地位

13.图表数据是历史现象的有力佐证。

下图为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图。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特征是

A.战后繁荣,持续发展

B.经济危机,地位下降

C.通货膨胀,债务加重

D.信息化和全球化

14.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

“要使(欧洲)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

”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A.联合国

B.华沙条约组织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15.某班开展研究性学习,收集了有关“尼赫鲁”“纳赛尔”“纳米比亚独立”“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的材料。

据此推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冷战中的对峙B.动荡的中东地区

C.亚非拉的奋起D.科学和思想的力量

16.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

1948年后,美国好菜坞拍摄了以苏联对美国威胁为主题的《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电影。

这反映的现实背景是(  )

A.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B.美苏冷战中的对峙

C.“一超多强”局面形成D.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17.“英国政府实行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求得平等,牺牲了一些效率。

一些人由于享受保险和救助而达到相当生活水平后,不愿意再勤奋工作。

”由这段材料可知,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

A.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B.暴露出许多的弊端

C.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D.消除了贫富差距

18.下图是1947年美国人画的一幅漫画。

“?

”处对应的正确选项是(   )

A.杜鲁门主义B.马歇尔计划

C.两极格局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19.历史漫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如图漫画形象的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实施的哪一政策?

A.杜鲁门主义B.建立北约C.马歇尔计划D.经互会

20.美国总统杜鲁门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其含义不包括

A.都是为了维护美国的利益B.都以经济和军事援助为主要形式

C.其目的都是为了反苏反共D.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1.1964~1970年和1974~1979年的英国工党内阁以公有化为纲领,试图以此创造出一个富裕的英国工人阶级,但工资的“大锅饭”和高福利(甚至连配眼镜和假牙的费用都由国家报销)导致生产效率降低,通货膨胀和大量失业使工党选举失败。

这体现出二战后英国

A.制定经济发展计划B.经济干预力度减小

C.出售大型国有企业D.高福利政策的挫折

22.1948~1949年,美国飞行员霍尔沃森向西柏林运送生活物资时,都会给孩子空投糖果,被称为“巧克力叔叔”,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柏林危机”爆发B.柏林墙正式形成

C.华沙条约组织成立D.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3.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

“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文中的“安全网”指的是

A.社会扶贫制度B.社会保障制度C.“以工代赈”D.计算机网络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独立浪潮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下列关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纳赛尔发动政变,推翻傀儡政权,建立埃及共和国

B.尼赫鲁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C.1961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

D.1999年,巴拿马正式收回苏伊土运河的主权

25.“对于他来说,道德价值观总是高于物质价值观,而且人类灵魂的进步是印度进步的重要条件。

他信奉非暴力和非暴力反抗,并证明理想可以将不同国家的人民团结起来并实现长足的进步。

”“他”是

A.章西女王

B.赫鲁晓夫

C.甘地

D.玻利瓦尔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德国的历史是一部充满绝对的历史,在这部历史中,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中庸和节制。

”可知,在经历了多次炮火的考验与历史耻辱的冲刷后,伟大的德意志人民终于找到了一条和平崛起的正确道路。

材料主要强调了德国走和平合作之路才能迅速崛起。

题干材料在最后强调了“伟大的德意志人民终于找到了一条和平崛起的正确道路”,ABC都不能体现材料中这个观点,故D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D。

2.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中“固定模式”指的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最显著的特点是政治经济权利的高度集中,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出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西欧、日本等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紧随时代潮流,重视发展高科技,与之相应积极发展教育,培养高科技人才,均根据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及时制定或调整经济政策,实现了经济的快速恢复或发展,①②③点正确,D项符合题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占领日本并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故第四条主要指的是日本,而不包括美国、西欧。

ABC项不符合题意。

所以本题应选D。

4.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我曾经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冥思苦想苏联的未来,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苏联解体,1991年苏联解体,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

故选择D。

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盟、新经济和日本崛起都是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B符合题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西方世界是在一战后,与题干关键词无关,A排除;欧盟建立的时间是1993年,是在冷战结束之后,C排除;题干反映的都是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没有涉及东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所以D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

故选择B。

6.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题干“1949年初”“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政策,在经济方面的重要表现就是实施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控制西欧,在苏联的干预下,东欧国家最后没有参加马歇尔计划,因而材料说的“渗透”主要是指马歇尔计划,A符合题意;成立华约组织是1955年,时间不符,是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与题干中“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不符,排除B;杜鲁门主义是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的宣言书,对苏联发动的宣言书,与题干中“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不符,排除C;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是西方集体防御体系,与题干中“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不符,排除D。

故选A。

【点睛】

题干“1949年初”“美国现在正以经济方式向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渗透,”是解题的关键,结合冷战政策中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来解答此题。

7.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由于西欧国家受到战争重创,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即实施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稳定了局势,有利于控制西欧、遏制苏联,故D项正确。

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8.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图表信息可知,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占世界贸易的绝大部分,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一直主宰世界贸易,故D符合题意;题干信息贸易体现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起决定作用、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与题干信息不符,故ABC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D。

9.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指的是冷战。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故A正确。

BC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CD项。

故选A。

【点睛】

易错项是D项,注意区分冷战开始的标志和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

10.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结束,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实行冷战,美苏进入对峙时期。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时期冷战时期美国发动的局部热战。

所以BCD项与题意不符,A项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时间进行判断。

1945年5月8日是的德国投降的时间,标志着二战的结束,二战后美苏进入冷战时期。

11.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1948年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煤、电、食品等生活物资,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可知,此内容反映了苏联的做法引起了美、英的激烈对抗,加速了德国的分裂,故C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苏联掌握战略优势、造成了北约与华约的全面对峙,故AB选项不符合题意;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在这个和平和稳定的欧洲中使德国不致为害”等可知,材料中反映法国政治家勃鲁姆认为欧洲走向联合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降低未来战争的可能性,避免新的战争,A符合题意;BCD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择A。

1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发展;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遭受严重打击,经济地位下降。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美国经济缓慢回升,但受通货膨胀困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政府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债务负担加重,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但其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的地位没有改变。

20世纪90年代完成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进入新经济时代,其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14.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要使(欧洲)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

”,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推行杜鲁门主义,有效实施“冷战”,美国在欧洲组建军事政治集团,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12个西方国家代表在华盛顿集会,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形成了西方防御体系,以打到对抗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故C符合题意;联合国、华沙条约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5.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尼赫鲁是二战后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人,纳赛尔领导了二战后的埃及革命。

非洲的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长达五个世纪的历史结束,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巴拿马人民逐步收回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权力。

1999年,收回运河的全部主权。

因此亚非拉的奋起符合题意。

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信息“1948年后,美国好菜坞拍摄了以苏联对美国威胁为主题的《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电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现实背景是美苏冷战中的对峙。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对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

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1949年美国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以便加强对西方国家的控制。

针对北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苏联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从此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以苏联和美国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故正确答案为B。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是1942年;“一超多强”局面形成、世界格局的多极化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之后,ACD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B。

17.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由“英国政府实行高福利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求得平等,牺牲了一些效率。

一些人由于享受保险和救助而达到相当生活水平后,不愿意再勤奋工作。

”这段材料可知,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暴露出许多的弊端,导致了一些工人不愿意勤奋工作,消极怠工,坐享其成。

综上所述,B不符合题意。

ACD与题意无关,排除。

故选B。

18.B

解析:

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马歇尔计划。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漫画揭示的是1947年美国实施的帮助西欧恢复经济进而控制西欧的马歇尔计划;A项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杜鲁门总统1947年提出的帮助希腊、土耳其恢复经济,稳固资产阶级统治,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标志着冷战的开始,与漫画不符;C项两极格局形成于1955年,与漫画创作时间不符;D项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于1949年,与漫画创作时间不符。

故选B.

考点: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册·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发展·欧洲的联合

19.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图片的内容“欧洲经济”“美元”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西欧的经济援助,为此,美国在西欧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其目的是控制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以遏制苏联,所以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并进一步控制了西欧,也遏制了苏联,C项符合题意;AB项是冷战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表现,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D项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组织,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

故选C。

20.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为了对抗苏联、称霸世界,美国提出了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是政治措施,马歇尔计划是经济措施,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都是反苏反共,都是为了美国自身利益,故A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材料“但工资的‘大锅饭’和高福利(甚至连配眼镜和假牙的费用都由国家报销)导致生产效率降低,通货膨胀和大量失业使工党选举失败。

”可知,高福利政策容易导致国家财政负担过大,通货膨胀,同时助长社会人员的懒散,导致生产效率降低等等,材料体现的是高福利政策存在弊端,故D项正确;ABC和题意无关,排除。

故选D。

【点睛】

本题需要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找到试题的主旨,分析选项,得出答案。

22.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1947年前后,美、英、法三国合并在德国的占领区,随后实行货币改革。

苏联指责西方的举动破坏了德国的经济统一。

1948年6月苏联主动出击,实施柏林封锁。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态度坚决,通过空中运输援助西柏林,并对苏占区反封锁,“柏林危机”爆发。

故美国飞行员霍尔沃森向西柏林运送生活物资的背景是“柏林危机”爆发,A项正确;1961年,民主德国为防止居民外流和西方势力的渗透,在东、西柏林之间的己方领土上修筑了“柏林墙”,B项错误;华沙条约组织是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1955年成立,C项错误;1955年,华约组织形成,标志两极格局形成,D项错误。

故选A。

23.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二战后,英、法等国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从而防止贫富分化,稳定社会秩序,这与材料中“防止人们跌入深渊”一致,故B符合题意。

社会扶贫制度是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民生举措;“以工代赈”是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的举措;计算机网络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的科技成就。

故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纳赛尔发动政变,推翻傀儡政权,建立埃及共和国,A符合题意;甘地号召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B不符合题意;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独立年”,C不符合题意;1999年,巴拿马正式收回巴拿马运河的主权,D不符合题意。

所以B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25.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印度”、“他信奉非暴力和非暴力反抗”可知,材料中的“他”指的是甘地,1920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斗争形式为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

群众斗争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

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