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2066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 腔肠动物 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docx

第二章腔肠动物教学设计高中生物教案

第二章腔肠动物教学设计_高中生物教案

第二章腔肠动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知道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低等多细胞动物。

  

(2)知道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识记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

  通过对活体水螅和水螅切片的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对水螅的观察,培养学生爱科学、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

  1.水螅的形态结构和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本课的重点。

因为水螅具备了腔肠动物所有的共同特点。

  2.准备活体水螅是上好本课的关键和难点。

因为进行本课教学时,正值三月上旬,我国许多地方从自然环境中采不到水螅,为此需要提早作好准备。

  教具准备

  活体水螅、水螅纵切切片、显微镜、放大镜、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本章参考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出课题

观察实物

识别结构

作好记录

汇报交流

观察结果

归纳整理知识要点

观看录像认识了解其他腔肠动物;知道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归纳特征

  2.教学过程说明:

  ①本课从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如:

“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还是多细胞动物?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指出:

“在动物界中,只有原生动物是单细胞的,其他动物都是多细胞的。

腔肠动物就是一类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腔肠动物是怎样构成的?

具有什么特点?

常见的种类有哪些?

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这些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由此入手既设置了悬念,又激发了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还导出了本课的课题,为上好本课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关于活体水螅和水螅体壁切片的观察,是本节课学生活动的重头戏,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所在。

有条件的学校最好让学生亲自做一做,没有条件的学校可观察课本上的插图。

处理好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精心组织,正确指导,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备课时,每组要配备观察用具和实物标本各一套,让每位学生都有充分的观察时间,活体水螅应放在小烧杯中,水量应以水螅能充分舒展活动为宜。

有条件时,适当投放一些饵料,还可以观察到水螅的捕食现象。

放水螅的水,要以无污染的自然河水为宜,如用自来水,要事先晾晒几天。

为了使学生在观察时能够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在观察前,教师要发给学生观察提纲,以便规范学生观察活动。

  观察提纲设置下列内容:

水媳形态结构观察提示

  体    色:

 体壁分几层:

  体    形:

 体壁结构中,由细胞构成的有几层:

  长    度:

 体壁的细胞是否相同:

  触 手 数量:

 是否由体壁围成一个空腔:

  触手着生位置:

 这个空腔是否有一个外通的口:

  触手是否能动:

 体壁上是否有凸起:

  有了观察提纲,使学生明确观察目的,在组长带领下,对水螅进行逐项观察,并且作好观察记录,由于学生认识问题的水平不同,对某些问题的结论可能会有一些差异,这没有关系,因为这些差异会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归纳总结得到统一。

  ③汇报观察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在学生观察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汇报交流,并对汇报上来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使之成为系统的知识。

汇报前,教师要深入到观察小组中去,筛选出观察仔细、记录准确、全面的小组,让他们做典型引路。

汇报中,在典型的带领下,各组说出他们的观察结果,教师则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归纳整理出水螅的有关知识。

  ④关于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和腔肠动物主要特征的教学。

由于学生对腔肠动物的感性知识知之较少,不能较多他说出它们有哪些作用,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学中可以播放一些有关腔肠动物的录像片。

通过观看使学生了解更多的腔肠动物,看完之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出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对几种腔肠动物的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共同特点,作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板书设计

第二章腔肠动物

  一、水螅

   1.生活环境:

淡水中

   2.形态体色:

乳黄色或浅褐色 

   3.结  构:

体形:

长圆筒状 

         体壁:

由三层构成

         消化腔:

由体壁围成

         口:

消化腔的开口

         触手:

6~10条

   4.生殖:

出芽生殖或产生生殖细胞

  二、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主要特征

   1.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食用、药用、观赏、石油

   2.主要特征:

(略)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理解矿质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种类和来源

  2、使学生理解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及其与植物根细胞呼吸作用之间的密切关系

  3、使学生理解根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与根吸水的联系和区别

  4、使学生了解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运输方式和利用特点

  5、使学生了解合理施肥、无土栽培原理和实用。

二、能力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与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分析影响根吸收矿质离子的环境因素,训练学生分析实验和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通过在教学中介绍合理施肥、无土栽培原理和实用,增加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讲述了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合理施肥以及无土栽培的基础知识。

  1、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教材在第一章中已经学习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基础上讲述了:

  

(1)什么是矿质元素

  将植物烘干后充分燃烧,植物体中的C、H、O、N元素会以二氧化碳、水分、分子态氮和氮的氧化物等气体形式散失,而矿质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灰分中,所以矿质元素元素也叫做灰分元素,它们主要是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氮元素虽在燃烧过程中散失,不存在于灰分中,但是氮与其它矿质元素一样,也是植物从土壤中以无机盐的形式吸收来的,因此,也将氮归于矿质元素一类。

  

(2)什么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目前,科学家确定的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3种,其中N、P、S、K、Ca、Mg等6种属于大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7种属于微量元素。

  (3)简要地讲述了确定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方法

  在人工配制的培养液中,除去某一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不正常了,而补充这种矿质元素后,植物的生长发育又恢复正常的状态,就说明这种矿质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

  2、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教材主要从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器官、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的主要部位、矿质元素的存在形式、矿质元素被植物吸收的形式、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几个方面介绍了植物对矿质元素离子吸收,其中根吸收矿质元素的过程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个过程教材概括为两步:

首先矿质元素离子通过交换吸附到根细胞表面;然后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

  教材特别强调了根对矿质元素离子吸收与根细胞呼吸作用的密切关系。

  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1)矿质元素的运输

  教材简要讲述了矿质元素进入根毛以后如何最终进入导管和矿质元素如何被利用的知识。

教材还通过列举科学家所做的实验强调了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与根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即植物运输水分和运输矿质元素是一个同一过程;而植物吸收水和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不是同一过程,因此蒸腾作用能促进水的吸收和运输,也能促进矿质元素的运输的道理,但不能促进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教材还提到了植物体除了根以外、叶片等部位也能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及其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的重要意义。

  

(2)矿质元素离子的利用

  教材介绍了矿质元素离子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与其能否被重复利用之间的关系。

  4、教材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概括地讲述了合理施肥的基础知识,并且简要讲述了无土栽培这一新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以及优点。

此外,本节还在“课外生物科技活动”栏目,鼓励学生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

教法建议

  1、引言

  课前指导生物小组的同学用完全培养液和缺素培养液培养出一些植物体,以便课上展示给学生,引发他们对矿质元素对植物生活的作用的思考,以此引入本节内容。

  也可以从分析植物体内化学物质的元素组成入手引入课题。

例如,植物体内的物质中,蛋白质通常含有N,S、叶绿素含有Mg,核酸含有P,但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可从二氧化碳获得C和O,通过根的吸水中获得H和O。

以此引导学生分析出植物体内含有的元素种类与植物吸收的元素种类之间的矛盾,从而很自然地引入植物还可从土壤吸收矿质元素这一事实。

  也可以从根的渗透吸水直接引入,因为学生都知道土壤溶液中还溶解有各种矿质元素离子,这时可引发学生思考:

溶于水的这些矿质元素离子是否是和水一起被吸收的?

从而引入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2、矿质元素的概念

  和根对水分的吸收情况一样,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无机盐吸收有关的初步知识,因此,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矿质代谢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对矿质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讨论了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矿质元素的概念、必需元素的概念、植物体内哪些元素是大量元素、哪些元素是微量元素。

  可把学生讨论的重点放在“如何确定某种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方法?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设计方案,以便渗透研究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研究问题的思路有重要作用。

  3、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1)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交换吸附

  这是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第一步

  可先让学生做《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离子交换吸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或实验结束后,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串引发学生对交换吸附的思考和理解。

  学生在讨论问题时,教师可根据需要适当做一些知识和方法上的提示,最终使学生明白矿质元素离子交换的原理,然后可就上述实验做进一步讨论。

  

(2)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

  可让学生回忆主动运输所需要的条件,即需要ATP和膜上有相应的载体蛋白;进而讨论“为什么矿质元素离子具有选择性?

”等问题

  (3)根对矿质元素离子和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引导学生讨论一些实验问题的基础上加深对上述观点的理解

  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

  

(1)矿质元素的运输

  引导学生讨论出植物运输水分和运输矿质元素是一个同一过程;而植物吸收水和植物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不是同一过程,因此蒸腾作用能促进水的吸收和运输,也能促进矿质元素的运输的道理,但不能促进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老师可向学生介绍植物体除了根以外、叶片等部位也能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及其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的重要意义。

  

(2)矿质元素离子的利用

  教材介绍了矿质元素离子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与其能否被重复利用之间的关系。

  4、教材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概括地讲述了合理施肥的基础知识,并且简要讲述了无土栽培这一新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以及优点。

此外,本节还在“课外生物科技活动”栏目,鼓励学生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第五节植物的矿质代谢

【教学重点】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及其种类;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

【教学难点】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课时安排】实验、授课一共两课时。

【教学手段】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1、引言

  课前指导生物小组的同学用完全培养液和缺素培养液培养出一些植物体,以便课上展示给学生,引发他们对矿质元素对植物生活的作用的思考,以此引入本节内容。

  也可以从分析植物体内化学物质的元素组成入手引入课题。

例如,植物体内的物质中,蛋白质通常含有N,S、叶绿素含有Mg,核酸含有P,但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可从二氧化碳获得C和O,通过根的吸水中获得H和O。

以此引导学生分析出植物体内含有的元素种类与植物吸收的元素种类之间的矛盾,从而很自然地引入植物还可从土壤吸收矿质元素这一事实。

  也可以从根的渗透吸水直接引入,因为学生都知道土壤溶液中还溶解有各种矿质元素离子,这时可引发学生思考:

溶于水的这些矿质元素离子是否是和水一起被吸收的?

从而引入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

  2、矿质元素的概念

  和根对水分的吸收情况一样,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无机盐吸收有关的初步知识,因此,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矿质代谢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对矿质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比如,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植物收矿质元素离子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②植物矿质元素离子的主要部位是什么?

  ③矿质元素在植物体主要以什么存在?

  ④植物体运输水和矿质元素离子的通道是什么?

知道这些通道在植物体的哪个部位吗?

  ⑤矿质元素离子在植物体内都可以参与哪些生理功能?

  ⑥植物体内矿质元素离子是如何散失的?

等等。

  在讨论了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矿质元素的概念、必需元素的概念、植物体内哪些元素是大量元素、哪些元素是微量元素。

  可把学生讨论的重点放在“如何确定某种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方法?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设计方案,以便渗透研究方法,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研究问题的思路有重要作用。

  3、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过程,是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1)根细胞对矿质元素的交换吸附

  这是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第一步

  可先让学生做《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离子交换吸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或实验结束后,教师通过下面的问题串引发学生对交换吸附的思考和理解:

  ①通过《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的实验,如何理解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实验是一个简单的单因子对照实验。

在单因子对照实验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即,除了要研究的那个因素设置为可变外,其它所有条件都尽量保证一致。

  在该实验中,可变的因子只一个,即染色后的根放入的溶液不同,一个是氯化钙溶液(为实验组),另一个蒸馏水(为对照组),除了这个因素不一样外,该实验要求其它因素都尽量要保证一样,如根发育的时期、剪取的根的条数,剪取的根的长度,染色的时间,两种溶液的体积,等待的时间等等,这个实验虽然很简单,但学生对它包含的对照思想一定要重视并理解。

  ②为什么亚甲基蓝可使根细胞染成蓝色?

  ③为什么实验后蒸馏水与其中的根都没有发生颜色上的变化?

  ④为什么实验后氯化钙溶液变成浅蓝色,而根的蓝色褪去了一些?

  ⑤为什么在实验中要选择生长旺盛的根来做实验?

  ⑥为什么要选择亚甲基蓝这种活体染色剂,如果换成别的能杀死细胞的染色剂的话,这个实验的结果是否不受影响?

  学生在讨论这些问题时,教师可根据需要适当做一些知识和方法上的提示,最终使学生明白矿质元素离子交换的原理,然后可就上述实验做进一步讨论:

  ①在这个实验一共进行了几次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

  本实验过程中实际涉及两次交换吸附,第一次是在染色过程中,亚甲基蓝阳离子与根细胞表面的氢离子交换;第二次是根细胞表面的亚甲基蓝阳离子与氯化钙溶液的钙离子交换;

  ②本实验的对照组是哪一组?

  本实验中用蒸馏水作对照的原因是蒸馏水中基本不含可供交换的离子。

  ③在这个实验中,与亚甲基蓝阳离子发生过交换的离子有哪些?

等等。

  

(2)吸附在根细胞表面的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内

  可让学生回忆主动运输所需要的条件,即需要ATP和膜上有相应的载体蛋白;进而讨论:

[1] [2] 下一页

第七章第二节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知道主要的淡水鱼类及其养殖。

  

(2)知道主要的海洋鱼类及其养殖。

  2.能力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自觉获取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通过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知识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教育,使之树立生态学观点。

  重点难点

  学生对为什么能把某些淡水鱼类混合放养在一起,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淡水养殖的道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海洋鱼类的养殖和增殖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常易混淆,所以养殖和增殖的概念应列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录像、教学软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围绕教学内容播放

录像激趣引学

研讨淡水鱼类及其养殖,海洋鱼类及其养殖

升华感性认识,了解淡水鱼类及其养殖,海洋鱼类及其养殖

  2.教学过程说明:

  本节课可由录像片或投影片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鱼类,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鱼的种类繁多,但主要分为两类,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从而引出本节课题。

  关于我国是世界上鱼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淡水养殖的历史悠久,是淡水养鱼最多的国家,中国式的池塘养鱼,现己被世界上公认为是生态养鱼的杰作。

可以放一些录像片或投影片并简单地给学生介绍一下,也可以通过学生讨论来学习,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

  

(1)我国主要的淡水鱼类

  ①先让学生举出一些我国常见的淡水鱼类,然后告诉学生我国的淡水鱼约有800多种。

最好能通过录像给学生展示我国丰富的淡水鱼类,若找不到录像片,用幻灯片或挂图代替,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各种淡水鱼的图片。

在给学生展示各种淡水鱼时,让他们观察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

四大家鱼,还有常见的鲤鱼、鲫鱼。

先让学生说出六种鱼分别叫什么,他们可能会把缩鱼叫“胖头鱼”鲸鱼叫“白维”等,这时老师做些补充指出它们的学名。

  ②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六种淡水鱼后,让学生观察讨论这几种淡水鱼的体形、体色、栖息水层、食性有何不同,引出下面的学习内容。

  

(2)淡水鱼类的养殖

  ①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可让学生在课堂上畅谈一下自己调查到的或是自己知道的养殖淡水鱼类的方法。

也可通过录像片让学生观察,以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如:

除以上六种鱼外还有鲂鱼、鳊鱼,近来又发掘和引进了许多新的养殖品种,如罗非鱼、鳗鲡、虹鳟鱼等。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淡水养殖的方法是什么?

其意义是什么。

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生物知识的能力。

  ②我国淡水养殖业所取得的成就

  这部分知识可让学生看录像或电影,也可以带领学生到养鱼塘去参观。

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淡水养殖业发展十分迅速,许多地方己发展为工业化养鱼,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控制水体的含氧量,温度等条件进行高密度。

高产量和高效率的鱼类养殖生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3)我国的主要海洋鱼类

  ①这部分知识可让学生根据学过的地理知识,分析一下我国为什么有丰富的鱼类资源,然后通过录像(投影片或挂图)向学生展示我国丰富多采的海洋资源。

使学生了解海洋鱼类已知的有1000多种,占世界海洋鱼种类总数的1/6。

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有200种以上。

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是人类动物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

  ②海洋鱼类的养殖

  通过学生研讨的方式(或放录像,投影),使学生了解我国从事海洋鱼类的养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沿海渔民如何进行人工养殖海鱼及什么是人工渔礁。

人工渔礁与大然渔礁的区别。

设置人工渔礁的意义。

  对沿海地区的学生,可让学生畅谈自家海洋鱼类的养殖经验。

向学生布置课后进一步了解一些关于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及鱼类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的知识,为学习下节课的知识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

  一、我国的淡水鱼类

  1.鳙鱼、鲢鱼、草鱼、青鱼、鲤鱼、鲫鱼等栖息水层不同,食性不同

  2.淡水鱼类的养殖

  二、我国的海洋鱼类

  1.我国主要的海洋鱼类

  

(1)我国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

  

(2)常见的海洋鱼类有:

贴图片

  2.海洋鱼类的养殖

  人工养殖:

  增殖:

天然鱼礁

     人工鱼礁

  《激素调节与快乐加减法》的教学设计

  [摘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

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设计和编排更注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根据生物学科的特殊性,本案例大胆尝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拓展教学,并受到了学生的喜爱,课毕本人进行了认真的思考。

  [关键词]:

高中生物、教学案例、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

成长=经验+反思。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

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

新课程的实施标志着教学改革已经进人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它为我们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向教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尤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分析与反思。

这可以反思某一课的教学,也可以反思某一段的教学。

本人从一节课的教学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人和动物体主要的激素。

  辨析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2、能力目标

  描述反馈调节机理。

  探讨动物激素的相互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感恩生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反馈调节机理和血糖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

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策略

  1、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已经学过,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新的知识。

例如让学生说出人和动物体的主要激素及作用,辨析幻灯片上因激素异常引起的病变。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时,学生分成二小组交流,进行知识的比较与归纳,然后再派代表全班汇报。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本节内容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密切相关。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相结合。

这种结合一方面可体现以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背景,分析挖掘这些问题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体现在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如怀特博士的病例分析,寒冷刺激时机体作出的反应分析,与新教材理念相符合。

  四、教学理念

  追求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和谐统一。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

案例导课

  1、展示课件PPT:

快乐加减法一

  忧愁、顾虑和悲观,可以使人得病;积极、愉快、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可以战胜疾病,也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

  巴甫洛夫

  2、案例分析

  保罗.怀特博士是波士顿的心脏病专家,是五十年代最杰出的代表。

保罗.怀特博士是波士顿的心脏病专家,是五十年代最杰出的代表。

她是个年轻的母亲,有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和一个爱酗酒、整天什么也不干的丈夫。

这个女人得了可怕的风湿热,整日卧病在床,就这样维持了3年,医生说最多还能维持一年,她的情绪极度低落。

有一天,她的丈夫不知什么原因离家出走,留下这个可怜的母亲和两个孩子,甚至一点生活费也没有。

但当怀特博士再去看她时,她很坚强地说:

“怀特医生,我一定要起床,我还要照顾、护养我的两个孩子。

”怀特博士安慰说:

“亲爱的女士,我也希望你能尽快康复,可是你的心脏会受不了的。

”不顾医生的反对,年轻的母亲鼓起勇气,下定决心,充满着激情和兴奋,下床开始工作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