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2091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docx

西华师范大学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一、审美现象的广泛存在

1、生活处处见美

2、是生活基本经验

A、在与自然的交道中,能获得审美经验B、在与在、社会他人的交往关系中,即社会生活中。

C、审美更加普遍的体现在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中

D、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审美日常生活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代。

二、哪些是审美现象?

审美如何存在?

——在审美关系中存在《蒙娜丽莎》是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所画。

审美现象所存在的两个条件:

人和美的事物,即主体和客体。

在审美现象中没有离开人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的美。

*只有当人和世界发生审美关系是才会出现审美现象。

在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关系的存在,才能称为审美现象。

三、审美现象的构成

审美现象由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以及审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

原则:

“关系在先”(逻辑上)即先有审美关系的存在,人和物才能成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

审美主客体都是,也只能是在个人与现实世界具体的关系中才能确立。

审美式的知觉,就产生了审美关系,物就成了审美客体,人就是审美主体。

非审美式的知觉,就没有产生审美关系。

“花红”是认识判断,花的“红”不取决于人的存在。

“花美”是价值判断、情感判断。

在时间上,审美关系的建构与审美主客体的生成是同时、同步的,无先后之分。

在逻辑上,则审美关系在先,审美主客体在后,审美关系是什么主客体的确定者,审美关系之前和之外,无所谓审美主客体。

(一)、审美对象A、形式层B、意蕴层C、道、存在

(二)、审美主体A、感官快适B、渗透着情感因素的理解C、整体的生命承担

(三)、审美关系A、静观关系B、对话关系C、存在关系

四、审美现象的历史性。

1、审美现象本身的发展变化:

审美主客体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2、人们岁审美现象的反思、认识也具有历史性。

五、美学的历史从审美时候开始

美学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审美意识、美学思想和美学学科

1、审美意识——不明晰的意识,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述,不成熟、不自觉的

初级审美意识、高级审美意识

2、美学思想——

与审美意识相比:

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围来表达自觉、系统的理论性的思考。

与美学学科相比:

既不是以审美现象为专门的对象而做出整体和独立思考,也不是关于审美现象专题思考的整体表述和独立表述。

大多以哲学的形式和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

3、美学学科——经过漫长的过程,最终从哲学和文艺理论独立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六、美学学科名称的得来

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美学》一书是对以没的方式思维郭的东西所作的共享的理论考察。

学科名称的历史(1750年)和学科本身的历史是两个问题。

七、美学的研究问题

(一)西方:

美本身,艺术,人的审美心理、感受、意识

(二)我国:

美(本质、规律),艺术,人的什么心理、感受与经验,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活动。

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审美活动,而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中最典型、最集中和最高级的形态。

美学作为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以艺术活动为典型的现实的审美活动。

八、美学的学科性质

1、是一门人文学科(离不开人的感受、人的追求等;与各民族文化传统有密切关系;需个人的参与)

2、是一门理论学科(美学理论是哲学的分支)3、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4、是一门交叉学科(艺术、人类、心理、神话、社会、民俗、文化学等)

第二章审美的领域

“美的领域”即没的事物存在的领域,也是审美活动开展的领域,分为形式、社会、自然与艺术四个领域。

第一节自然美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审美价值,是自然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的切合人们审美感觉和审美感情的审美特性。

一、自然美的现象

1、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价值

*自然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及与自然相处的长期实践中赋予自然事物的。

自然美现象设计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

2、自然美分两种:

A、经过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物的美。

讨论:

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物之美来源于什么?

(自然事物的外在形象、色彩、形状、声音等)

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从这些自然物的感性形式上感受和体会到了人们改造自然的劳动实践所显示的人的自由创造的力量。

自然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人们获得一种自我确证、自我肯定、自我赞赏的审美愉悦。

B、未经过人类改造过的自然物的美

原因:

a、它们也在为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服务。

b、作为人和人类生活的象征以及人类思想感情的象征而具有了审美价值——也就是自然美的某些特征可能与人类的性格品质相似。

象征意义不是物固有的,也非自然界本身的产物,而是人类在生产活动中赋予的。

3、从审美主体看,自然美的生成离不开人类心理活动的两方面:

(1)、直感——感官直觉。

主体实际欣赏着的,与其说是物象,不如说是经直感的作用而形成的审美意向。

(2)、移情——无情事物的人情化,即人把自己的情感加入事物。

二、自然美的特征

(一)自然美依存于自然性,即自然美以自然物的自然物质属性为存在的基础。

虽然自然美一村于自然性,但不等于自然性。

(二)自然美侧重于形式美,即自然美主要与自然物美的形式引起人们的美感。

自然美的欣赏重形式轻内容。

(三)自然美具有多面性,即自然美的侧面常给人不同的感觉。

三、自然美的性质

1、依赖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2、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美在意象”

自然美是情景交融,物我同一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是人与世界的沟通和契合。

任何美(审美意象)呈于吾心又见于外物。

如“胸中之竹”是见于自然物,风景。

四、和自然美的性质有关的问题。

(讨论)

(一)、是否所有的自然物都是美的?

否。

1、美存在于自然活动之中。

2、美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3、审美活动有具体的情境。

审美的社会性、历史性是不能否定的,人与自然物能否沟通和契合,能否生成审美意象,这取决于社会文化环境的诸多因素,取决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境,因而自然中的东西不可能“全美”。

(二)罗丹: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中两个“美”是否相同?

第一个美指:

自然美的形式、可能。

第二个美指:

人发现的物质属性所呈现出来的美。

(三)自然物的审美价值是否有等级的分别?

无等级分别

(四)自然美与艺术美有无高低之分?

第二节社会美

一、社会生活如何成为美?

它本身充满意味和情趣。

二、人物美

(一)第一个层面:

人体美

由人的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因素构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意象。

人体美和所有美的东西一样,并不在于客观存在的形体本身,而在与情景相融的什么意象。

(二)第二个层面:

人的风姿和风神如:

《洛神赋》《世说新语*容止》

(三)第三个层面:

处于特定历史情景中的人的美

三、日常生活的美

对日常生活,若以一种简单的审美的心态去看待。

《归园田居》其一

1、酒文化2、茶文化

四、民俗风情、节庆狂欢的美“陕西十大怪”、“节日让人回复到本身存在的状态”

五、休闲文化当中的审美意味

第三章艺术美

第一节艺术的存在

一、什么是艺术品?

(一)艺术品:

应该是人们用“艺术品”一词直接称之物。

(二)艺术品是人造物,是人工的产品。

(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

根本上是人的实践产品,这一特性证明了艺术家的必然性,也证明了艺术家实践的必然性。

(三)艺术品是一种精神产品

为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产生制成的,区别于一般的人工产品,区别于一般技艺。

社会性和历史性;艺术品是:

生成——剥离的过程(精神性)、艺术品的生成存在这样的一个过程:

彩陶盆

(四)艺术与技艺分不开的艺术依靠技艺和才能而产生,这是它的技艺性。

(五)艺术品是感性的。

1、感性的2、具体的形象思维3、追求意象世界的获得

二、西方美学史上对艺术的认识

1、模仿说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2、表现说艺术是情感表现、主观的心灵表现、自我表现

3、形式说艺术本体在于形式或纯形式艺术由艺术家创造

克莱夫*贝尔:

“有意味而的形式”(突显了艺术的审美本质)

激发观赏者审美感情的形式

4、符号说艺术是表现情感的符号——苏珊*朗格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5、惯例说——1917年杜尚《家》

三、中国看法

艺术本体是审美意象,艺术品能够呈现一个意象世界,使人产生美感。

“意象”:

是情与景的内在统一,是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感想世界。

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分:

在于看这个作品能不能呈现一个意象世界,能不能使人产生美感。

四、“波普艺术”和“观念艺术”

1、“波普艺术”:

除了实物的拼贴触目之外,却没有任何的意蕴和情感。

艺术的生命不是物而是内蕴这种情意的象。

2、观念艺术:

将观念作为艺术的本质,观念不是艺术,艺术是意象,意象可以使人产生美感,而观念不能。

五、艺术的存在方式

1、艺术首先存在于艺术品中,艺术品是艺术现象中一个最鲜明的显现品。

2、艺术现实地存在于人的审美活动中,审美经验里。

3、艺术存在于艺术创造——艺术品——艺术接受的动态流程中。

第二节艺术创造

一、什么是创造?

生产实践可以分为创造和制作两类

创造制作

主客合一主客分立

主体为确证、实现自己的整体为一个有限的目的产品服务于人的目的

痛并享受着的过程主体的劳动是痛苦的,是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通过对象显现创作者的存在劳动的结果是强化主体的某种欲望

二、艺术家的基本素质

1、艺术敏感2、艺术想象力3、艺术技巧

三、艺术创造的过程

艺术的主体是审美意象:

无——意——文(双重转化)

触发——孕育——生产(艺术创造过程的三阶段)

1、触发阶段——“遂有画意”(开始阶段,感)

“感于物而动”的状态

2、展开(孕育)阶段——“胸中之竹”

这个阶段是艺术想象力充分发挥的阶段,主要的内容就是,在一定主旨的主导下,对艺术意象进行孕育和创造。

3、生产阶段——手中之竹

将获得的意象加以物态化或物化表达,最终形成艺术品。

第三节艺术作品

一、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家审美活动的产物,必然要一定的物质媒介和审美意象来表达艺术家在自己的人生实践中所体验和把握到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徐悲鸿《愚公移山》、《负伤之狮》巴弟陶《自由女神像》

我们把艺术作品的结构划分为四个层面:

(一)物质材料层面

指艺术作品赖以在现实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

如大理石、画布、颜料、舞台、银幕等。

(二)符号形式层

各种艺术都有指向意象世界的独特符号形式。

如绘画:

线条、色彩。

音乐:

音符、节奏。

符号的能指(语词音响形象)和所指(语词所表达的概念和意义)

符号形式是介乎物质实体和思想意识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存在方式。

如:

罗丹《巴尔扎克像》

(三)意象世界层

是指建立在两个层面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是艺术作品的核心层次。

如:

《断臂的维纳斯》、《欧米埃尔》罗丹

意象生成于接受者鉴赏时的心理活动中——审美意象具有非现实性。

(四)超验意境层“象外之象”

“意境”是意象中最富有形而上意味的一种类型,是审美意象背后所蕴含着的形而上的人生哲理,它是艺术作品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中国园林建筑意境突破小空间进入大空间,而引发一种有哲理的人生感和历史感。

中国画的留白艺术——远:

平远、深远、高远,以本有形体的山水突破有限形体,人的目光从有限空间伸向无限。

意境: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超越具体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空之中,从而对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超越意境”,并非一切艺术作品都能达到这一高度。

四个层面的关系:

每一个后面的层面总是以前面的层面为基础。

二、艺术作品的分类:

(一)从自身存在的形式出发,可以分为:

时间艺术:

音乐、戏剧、舞蹈、文学、影视艺术等

空间艺术:

建筑、雕塑、绘画、摄影

区别:

时间艺术:

具有动态的特征,表现事件或形象,总在一定时间里展开

空间艺术:

静态在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中

(二)、各类艺术的审美特征

建筑:

是一种审美与实用之间,反映了人再物质需求之上的精神追求

1、建筑具有的装饰性材料

2、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对其艺术价值的提升有这直接的影响。

艺术家借助物质材料。

塑造一定的艺术形象,并在其中显现自己的主观情感和认识,因此追求的是思想意蕴与外在形式的统一。

作品的内涵与主题更加明确。

例如:

雕塑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群雕具有弥补缺憾的作用。

以静态的方式暗示某种丰富的含义和意境,是雕塑艺术的根本特征。

3、绘画——平面艺术

绘画是空间艺术中最接近时间艺术的形态绘画的艺术表现的自由度大大增强

(三)时间艺术

1、戏剧:

是最接近空间艺术的时间艺术

A、戏剧舞台本身就是艺术作品B、剧中人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富有生命的雕塑

C、舞台背景可以看做是绘画作品

第三节艺术的接受

*一、艺术鉴赏:

是指受众(接受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关照欣赏获得审美愉快和体验的活动。

1、对艺术鉴赏有一定影响的艺术范式大致有三类:

A、作者中心论:

把作者看成是批评的核心对象,总是从作者的生平事迹、生活经历、趣味爱好和心理特征出发,对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特征作出解释与判断。

如:

传记批评、创作论研究“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

B、文本中心论:

强调文本乃是艺术的本体存在,关注文本的形式、结构、技巧、语言、符号等。

缺点:

切断了艺术作品与作者、读者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吧作品置于完全封闭和孤立的位置。

C、接受美学理论:

真正给予受众的鉴赏活动以应有的重视。

受众的鉴赏不仅促成了既定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而且直接影响了艺术家对于新作品的创造。

姚斯是代表人。

P370

2、接受美学理论的突破与重新与创新。

艺术鉴赏时一种审美再创造活动。

如:

开放式的电影结局

特点:

a、不仅是肯定、印证作品已有价值,还是通过鉴赏增添新的审美价值。

b、受众在欣赏活动中也是一种再创造活动。

3、艺术鉴赏中,受众与作品的关系。

A、受众在鉴赏中,要受到来自作品的制约和规范。

B、受众在作品的制约下,有一定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4、原因:

a、是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思想、性格气质和审美情感的不同,以及每次鉴赏时的不同心境和外部条件。

b、不同时代的受众也具有不同的欣赏趣味和审美需要,固其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C、受众在鉴赏活动中可以对作品进行新的创造。

A、审美修养(怎样提高审美修养?

通过审美时间来提高审美修养

1、受众因艺术家的创造的艺术形象打动,鉴赏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2、想象活动的发挥才能对艺术品加以把握

3、理解活动在艺术鉴赏活动中也很重要

B、艺术鉴赏经验

1、受众需了解艺术形象的规律和技巧如:

音律、节奏、绘画色彩的搭配

2、要以文化传统为基础如:

中国梅兰竹菊艺术品的象征意义:

高洁品质

C、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也影响艺术鉴赏效果。

5、艺术鉴赏过程

以各种审美心理要素参与下,填补作品中存在的空白,继而对价值意义进行判定。

过程一:

艺术品向审美对象的转变

A、只有当手中对艺术品进行审美活动是,艺术品的什么价值和现实才能实现。

B、艺术家并对作品以完整的存在,而是留白,让读者参与对艺术形象的审美。

如:

戴望舒《雨巷》

艺术品的空白存在多种可能,鉴赏活动对于空白的填补就是让这种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

过程二:

受众对在的审美价值,作出评价和判断;艺术鉴赏是作品和受众之间循环往复和交流;受众在鉴赏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可以给予艺术作品新的意义。

*二、艺术批评:

是一种判断活动,批评家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价值标准,对各种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所作出的判断和评价。

第四章美是什么(美学的中心问题)

首先对“美”的概念作两个区分

1、日常生活中的美(满足生理快感)与美学学科领域中的美

2、广义的美:

包括一切审美对象,即优美、崇高、悲戏剧、荒诞剧、丑、沉郁、飘逸等。

狭义的美:

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即单纯、完整、和谐的古希腊式的美,是生活中用的美。

如:

罗敷的美、西湖景色的美

一、柏拉图对美开始讨论

《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没的对话录。

对话主人公:

苏格拉底、希庇阿斯

柏拉图区分了美的事物、美的现象与美本身。

美本身的问题也就是使一件东西成为美的东西的原因,他认为这个神圣的、永恒的、绝对的、奇妙无比的“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式”(美的理念)

几千年来对没的本质的看法

1、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毕达哥拉斯学派:

“美是和谐”的命题,和谐是以数的比例关系为基础

2、从客观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

分为两种情况:

A、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明美的本质如柏拉图的“美的理式”

B、从观赏者的主观的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代表人物:

英国的休谟

以上两种看法皆用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为前提。

20世纪,海德格尔批评“主客二分”

二、20世纪50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讨论

(一)、蔡仪:

美是客观,主张自然物本身就是美的。

(二)吕荧、高尔泰:

美是主观的,美在心里不在物,是美感决定了美

(三)李泽厚:

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美在于物的社会性,但这种社会性是物客观具有的,与审美主体无关。

(片面的)

例如:

欣赏梅,不是赏其本身,而是赏其傲雪怒放的品质属性

(四)朱光潜:

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认为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心物关系上。

朱光潜提出“物”和物的形象的区别,美感的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的形象。

三、美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

提出一个思想:

自然景物要成为审美对象,成为“美”必须要有人的审美活动,人的意识去发现它、照亮它。

理解:

1、美不是天生的,离不开观赏者,而任何观赏者都有创造性。

2、美并不是对任何人都一样,同一外物在不同的人面前且视为不同的景象,具有不同的意蕴。

3、没具有历史性,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段,美一方面有共同性,另一方面有差异性。

总结:

美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美”离不开人的审美活动。

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

“心不自心,因色固有”——马祖道

五、美在意象(美是人的心灵与世界的沟通)六、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

第五章美感(具有超理性)

一、美感是体验

美学界过去吧审美活动看作是认识活动,从而把审美活动纳入了“主体——客体”的结构模式

1、认识活动是人(主体)通过自然,力图把外物或实体的本质与规律,其所以荣女士的只能是“是什么”如:

薰衣草是一种“芳草药草”

2、审美活动并不是要把握外物“是什么”,并不是要把握外物的本质规律,而是要通过体验来把握,“生活世界”来达到世界交融。

如:

《天净沙*秋思》用主客二分看待内心活动

3、所以没敢不是认识,而是体验

4、美感是生命的人生写意相联的,是要创造一个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而意识则可以脱离人的生命和人生而孤立的把事物作为物发世界来研究。

二、审美态度,美感不是认识

1、心理的距离瑞士的布洛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审美态度。

2、时间的距离和空间的距离有助于产生美感,在实质上仍然在于和实用拉开距离

A、老子提出“涤除去签”命题B、庄子提出“心离”和“坐怠”

C、其他提出“平常心”、意心、闲心

三、美感与移情

1、在审美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审美情感

2、没有审美情感,就没有审美意象(胸中之竹)也就是没有情感

移情的作用:

把自己的情感转移到外物上,仿佛觉得外物也具有同一的情感

A、通过移情作用:

情景实现交融,互相渗透,物我同一,使审美活动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意象

B、审美必须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而代之以“人——世界”合一思维模式

C、所有的审美活动都有移情作用,而审美意象必定是在情感和形成的渗透和契合中诞生。

四、美感和快感如《问列十九》白居易

美感:

特征是愉悦性,是精神享受,广义的享受是一种美德

快感:

指生理快感

人的美感离不开感官获得快感,快感转化为美感必须转化为精神的。

五、美感的综合描述:

(一)、无功利性:

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没有直接的实用功利的考虑

康德:

“物一切厉害关系的愉快对象”

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审美活动中,超越了主客二分。

意味着主体获得一种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美感具有理性并不是反理性的,审美对象不同于实体对象。

(二)、创造性(重要特性)

意象世界是“情”与“景”的契合,是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具有唯一性和一次性。

审美意象:

一半是事物中呈现的,也有一半是观赏者的当时的性格和情趣而外摄出去的。

(三)直觉性:

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美感具有理性并不是反理性,在审美直觉中包含了理性的成分。

(四)超越性:

指对主客二分的关系的超越,也就是对“自我的超越性,是对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超越。

美感的超越就是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

(五)愉悦性(最明显的特征)

人们在美感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可和多种色调的情感反应结合在一起,而并不仅仅局限于平常理解的一种单一的和谐感和喜悦感。

六、美和美感的社会性(李泽厚、朱光潜观点的关注)

产生原因

(1)、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2)审美活动是在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影响审美活动的因素:

(一)自然地理环境:

(生活方式、精神兴趣)如:

中西海洋文明的不同

(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政、经、哲、宗、文化传统、风俗习惯)

(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审美趣味——是一个人的审美偏爱、标准、理想的总和。

A、它制约着一个人的审美行为,决定一个人的审美指向

B、它影响着每人每次的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

如《洛神赋》

审美趣味是个人文化的产物,也是个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表现在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

审美格调或品位——是一个人审美趣味整体表现

(四)、审美风尚和时代风貌

(五)审美风尚——时尚,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时期社会上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

第六章审美形态(重点)

研究不同种类的美,审美形态研究不同美感的种类和表现形态。

审美形态就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某一类型的审美意象共有的风格。

第一节崇高

希伯来文化和基督教文化来源于崇高

一、中西美学史对崇高的述评

1、西方评述

(1)朗吉努斯崇高观最早提出这一范畴《论崇高》

“庄严伟大的思想,慷慨激昂的情感”辞藻修饰

将崇高扩及到对人的评价:

说明人对自然的崇高感受不是一种单纯的被动,人不甘于卑微而去追求伟大。

(2)、博克成果:

崇高产生的原因

A、人的生殖欲和社交愿望

B、安全的需要(第二种愿望促生崇高)

一切崇高的对象都具有可恐怖性

崇高事物的基本特征:

巨大的体积、表面凹凸不平和奔放不羁、直线条的、即使偏离直线时也往往做强烈的偏离,阴暗朦胧、坚实笨重。

(3)康德的崇高观(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

认为崇高的外观特征是无形式。

所谓无形式,即对象形式的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

2、中国美学史对崇高的表述

称为“大”、“阳刚之美”、“壮美”这是和崇高相似的意思。

中国美学中的优美与壮美和西方的崇高、优美的区别:

A、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

B、中国优美来源于《优美》,中国的古典美学中的壮美与优美不相互排斥,而西方美学中的二者有不可调和的关系。

二、(崇高)的本质与特征

(一)特征

1、崇高在外形上,往往具有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

如:

巍巍泰山,滔滔长江。

2、在威力上,具有强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以及压倒一切的雄伟气势。

如:

火山、雷电。

3、在心理感受上,给人以心理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