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2128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docx

最新人教版小升初文言文阅读及专题训练

小升初文言文复习专题

小升初复习资料---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一、文言文学习“五读法”:

 1.正音读文

文言文的朗读要求:

 ①要读音正确。

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有通假字、多音字,课文注释中对这些字都注明了读音,要依据注音,认真读准。

 ②要注意停顿,包括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

能正确划分句中停顿和句间停顿,表明了对语句层次和大意的正确理解,这要通过诵读来实现。

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

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

如: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2、捕蛇者/说。

3、陋室/铭。

4、爱莲/说。

5、出师/表。

6、马/说。

7、汉/丞相/诸葛/武侯祠。

2.读注解词3.串讲文意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要从词到句、从句到篇连起来,由部分到整体把全首诗的意思弄清楚,串讲全诗、全文。

4.体会情感(道理)

在理解全首诗和整篇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结合时代背景,体会诗中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文言文中讲明的道理等。

5.熟读成诵

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wèi);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每空2分,共4分)

⑴夸父逐日()⑵夸父与日逐走()

2.在括号里补出句中省略的成分。

(每空1分,共2分)

⑴()饮于河、渭。

⑵()渴,欲得饮

3.翻译下面句子。

(2分)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夸父与日逐走”,他胜利了吗?

为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中词句意思的特点

1.一词多义。

例如,“说”读shuō时,有当说、说明的意思。

“说”读shuì时,当游说、劝说讲,如“苏秦以连横说秦”。

“说”读yuè时,当高兴讲,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古今意义不同。

①词义的扩大。

如:

“河”在古代专指黄河,而现在泛指一般河流。

②词义的缩小。

比如:

“穷”在古代有阻塞不通、生活困难、不得志、不显贵以及穷尽、穷究等多种义项,“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的“穷”,用的就是不得志、不显贵这个意思,这个意思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了。

三、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留、删、补、换、调、变。

1.“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有的文章在句子的结尾会一些语气词,它的作用是增强语气,这样的词语我们就可以不翻译。

3.“补”,就是增补。

⑴加字组词法解词

例如:

“必细察其纹理”

“细”“”;

“察”“”;

“必细察其纹理”“”

⑵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或语句。

注意:

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4.“换”,即换字法解词

例如:

“昂首观之”

“昂”“”;

“首”“”。

5.“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小升初复习资料---文言文字词总结

通假字

1、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

)。

《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伴。

《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见”通“现”,出现。

《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

古今异义

1、绝境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

2、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

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古义:

穷尽。

今义:

经济贫困。

例句: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4、鲜美古义:

鲜艳美丽。

今义:

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布衣古义:

平民。

今义:

棉布衣服。

例句: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

6、感激古义:

感动振奋。

今义:

感谢。

例句:

由是感激。

(《出师表》)

7、可以古义:

可以凭借。

今义:

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

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8、开张古义:

扩大。

今义:

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

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古义:

泪。

今义:

鼻涕。

例句: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10、兵古义:

兵器。

今义:

士兵。

例句:

兵甲已足(《出师表》)

11、狱古义:

案件。

今义:

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12、池古义:

护城河。

今义:

小水塘、池塘。

例句: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古义:

停留、过了。

今义:

居住、住所。

例句:

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4、走古义:

“跑”的意思。

今义:

行走。

例句: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古义:

热水。

今义:

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

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古义:

离开。

今义:

到……去例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古义:

第二次。

今义:

又一次。

例句: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

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矣:

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乎,语气词,吗

文言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

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

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

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

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

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小升初复习资料---小升初择校必考文言文

1、《《陈元方侯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

”元方曰: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

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⑤师,学习。

  老父:

对父亲的敬称。

老,表示敬称的词头。

〔泉〕老爸(父亲)、老母(母亲)。

家君(对他人父亲的尊称)。

君(对他的尊称)

【诗词鉴赏】

  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

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机智应变。

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2、《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

其母曰:

“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遂迁居市旁。

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

其母曰:

“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居学宫旁。

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

“此可以处吾子矣。

”遂居焉。

注释:

①舍:

家.②嬉:

游戏.所以:

 用来.③处子:

 安顿儿子的地方.④墓间之事:

指埋葬,祭扫私人一类的事.⑤贾人:

 商贩.⑥衒卖:

沿街叫卖.⑦俎豆:

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祀仪式.⑧揖让进退:

打拱作揖,进退庙堂等礼节.

 

 3、《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归④,谓其人⑤曰:

“今日病⑥矣,予⑦助苗长矣!

”其子趋⑧而⑨往视之,苗则槁⑩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⑾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⑿无(13)益,而又害之。

(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

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注释]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②长(zhǎng)——生长,成长。

 ③揠(y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其人——他家里的人。

 ⑥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⑦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⑧趋——快走。

 ⑨往——去,到..去。

 ⑩槁(gǎo)——草木干枯。

⑾耘苗:

给苗锄草 ⑿非徒——非但。

徒,只是。

 (13)益:

好处。

 

4、《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卮酒②。

舍人相谓曰③: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

“吾能为之足。

”未成。

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

“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

”遂饮其酒⑦。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

——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

【解释】画蛇时给蛇添上脚。

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有害无益,徒劳无功。

【用法】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

【近义词】徒劳无功、多此一举

【反义词】画龙点睛、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注释]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

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

引,取过来。

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

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翻译:

楚国有一家人,祭过了祖宗之後,便将一壶祭祀时用的酒,留给办事人员喝。

办事人员很多,仅仅一壶酒,到底给谁喝呢?

有人提议让每人在地上画一条蛇,谁画得快画得好,就把这壶酒给他。

大家都认为这办法很好。

有一个人很快就把蛇画好了。

这壶酒就归他所得。

这时,他回头看别人,都没有画好,就得意扬扬地说:

“你们画得好慢呀,等我再画上几只脚吧。

”正在他画蛇脚的时候,另一个人已经把蛇画好了。

那人把酒壶夺了过去说:

“蛇是没有脚的,你怎麽画上了脚?

”说罢,就喝起酒来。

英文:

drawasnakeandaddfeettoit—ruintheeffectbyaddingsth.superfluous蛇本来没有脚有人却给它加上脚,故事见《战国策·齐策二》。

比喻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技。

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5、《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

“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

“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

“北土亦有此物否?

”答曰:

“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选自《缘箩山人集》)

 注释:

1.并:

连同。

2.去:

去除。

3.欲:

想要。

 4.坐:

因为,由于。

 5.或:

有的人。

 6.而:

却。

 7.曰:

说。

 8.菱:

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性喜温暖和充足阳光,盛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

果实有硬壳。

9.北人:

北方人。

10.以:

用来。

11.强(qiǎng):

本文中指“勉强”。

12.仕:

(仕途)在……做官。

13.啖:

吃。

 14.并壳:

连同皮壳一起吞下。

 15.食:

食用。

 16.何:

哪里。

17.识:

见过,见识

翻译:

北方有个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有一次)在酒席上吃菱角,(那个人)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

有人说:

“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

”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

“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

”有人问道:

“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

”他回答说:

“前面的山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寓意:

其寓意是讽刺那些不懂装懂的人。

告诫人们:

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但不能不懂装懂。

如果不懂装懂,就难免露馅出丑。

  

省略成分:

我非不知。

并壳者,(我)欲以(其)清热也。

  

 

6、《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

嫌淡无味。

主人闻之,更为益盐。

既得盐美,便自念言: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无智,便空食盐。

食已口爽,返为其患。

注释:

①食:

食物②闻已:

听罢③益:

增加④更:

改变 ⑤空:

空口 ⑥口爽:

口味败坏⑦返是通假字,同反,反而的意思。

翻译: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

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

加盐之后菜的味道鲜美,这人便想:

“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

”这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便不要菜,只吃盐。

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7、《父善游》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

婴儿啼。

人问其故。

曰:

“此其父善游!

”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ju)急善游哉?

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注释:

过于江上:

经过江边。

故:

缘故;  善:

擅长;  岂:

难道;  这:

的人;  方引:

正带着,牵着。

;方,正在。

  遽急:

立即。

  以此任物:

用这种观点来对待事物。

任,对待。

任物:

对待事物。

悖:

违反常理,错误。

  引:

带着,抱着。

翻译:

有个人经过江边,看见一个人正带着一个小孩想把他投到江里,小孩吓得直哭。

这人问他原因,那人回答:

“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

”孩子的父亲即使擅长游泳,这个小孩难道也立即会游泳吗?

.用这种观点对待事物,也一定是违反常理的。

含义:

世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就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小升初复习资料---冲刺班小升初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基础训练 

1.对牛弹琴

公明仪为①牛弹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⑤也。

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⑥,即掉⑦尾奋⑧耳,蹀躞⑨而听。

【注释】①为:

给。

②清角之操:

高雅的曲子。

③伏:

趴着。

④故:

从前。

⑤耳:

耳朵听。

⑥鸣:

鸣叫声,作名词。

⑦掉:

摇摆。

⑧奋:

竖直。

⑨蹀躞(diéxiè):

小步走。

1.解释:

①为:

②如故:

③鸣:

④奋:

2.翻译: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

3.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2.《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_______;为设果,是_______为_______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_______从文中______________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______________出自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中_______是_______是知音,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高山流水比喻_______人们把知音比作_______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

诲________惟:

_______援:

_______俱:

_______

"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我知道在"之"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是指_______:

思援弓缴而射之是指______________;是虽与之俱学是指_______。

2、理解句子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回答问题

那你知道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

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曰:

"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

 1、去人近及日中孰为汝多知乎

 "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

此不为读()孰为读()。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

 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

 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科学知识。

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_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______________

 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_______射大地中午太阳_______射大地

6、精卫填海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填空。

"精卫"的样子是____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__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______________的精神。

7.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_______原因是(文中原话)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1、理解词句意思。

夸父与日逐走,_____________________

渴,欲得饮,______________邓林是指______________

2、夸父追日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

"吾忘持度!

"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

1、理解词句意思。

  履:

_______度:

_______遂:

_______

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则_______故事,告诫我们做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使楚。

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晏子不入,曰: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

王曰: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晏子对曰: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王曰:

"然则何为使子?

"晏子对曰:

"齐命使,各有所主。

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

1、理解词句意思。

 短:

_______更读音():

_______不肖读音():

_______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