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小兵自然情景下的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 辰爸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2310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邹小兵自然情景下的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 辰爸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邹小兵自然情景下的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 辰爸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邹小兵自然情景下的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 辰爸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邹小兵自然情景下的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 辰爸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邹小兵自然情景下的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 辰爸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邹小兵自然情景下的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 辰爸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邹小兵自然情景下的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 辰爸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邹小兵自然情景下的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 辰爸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邹小兵自然情景下的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 辰爸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邹小兵自然情景下的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 辰爸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邹小兵自然情景下的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 辰爸笔记.docx

《邹小兵自然情景下的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 辰爸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邹小兵自然情景下的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 辰爸笔记.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邹小兵自然情景下的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 辰爸笔记.docx

邹小兵自然情景下的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辰爸笔记

自然情景下的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辰爸笔记)

邹小兵教授

2016年12月3日于四叶草年会

将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内容相结合,我们对自闭症形成了一些干预的办法。

开始之前,我先将一些家长经常问我的问题列出来,一会还会让现场家长再问一些问题,之后我在讲授中尽量回答这些问题。

邹教授列了一些问题,如:

一些家长特别希望能见到一些医生,能说自己的孩子只是发育迟缓而不是自闭症。

一些家长说我的孩子有些地方像有些地方不像,他到底是不是?

他是不是很轻度?

以后会不会残疾?

自闭症能不能治疗?

以后能不能工作?

孩子注意力为什么这样分散?

干预的方法五花八门我们要怎么选择?

能上幼儿园吗?

孩子要禁食吗?

可以打神经针吗?

等等。

邹教授让现场家长提问。

收集到的有:

自闭症儿童和肠胃问题的关系。

孩子是自闭症,孩子的爸爸是AS,那生二胎女孩还是谱系的机率有多大?

您对PCI怎么看?

孩子与人交往还可以,但学习成绩不好,那留级有效果吗?

大小便特别难?

目前没有出现癫痫,脑波检查也没问题,还能做什么?

孩子不到两岁,目前训练后进步比较大。

那未来的进步有没有规律可循?

疫苗可以打吗?

那些可以打那些不可以?

男孩什么年龄段应该和妈妈不同床?

社交能力会倒退吗?

睡眠障碍能不能用药物干预?

问题收集到此为止。

下面开始讲授。

自闭症,中国北方叫孤独症,南方叫自闭症。

严格讲,是谱系障碍。

但叫谱系障碍,在圈外是不清晰的,因为大多数精神障碍都是谱系的,如焦虑、精神分裂等。

自闭症,指以社会交往障碍、狭隘兴趣、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表现各不相同的神经性障碍的总称。

它不是单个的病,而是一系列的问题。

它的核心问题是社交障碍,这一点是非常明确的。

自闭症可以分轻中重度,以及很多其他类型。

各种类型的孩子,表现很不一样,预后也很不相同。

自闭症目前发病率1%。

自闭症人士容易致残,以美国为例,轻型自闭症人士中70%以上成年后不具备独立生活和学习工作的能力,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

但随着发现的年龄日益早、干预技术日益先进,这个情况正在改变。

自闭症致残的原因,一定是社交障碍,而不是能力或运动之类。

没有社交障碍,不能诊断自闭症。

另一方面,如果确实没有兴趣狭隘、行为刻板,那这种情况叫社交障碍(SCD)。

这种情况比自闭症好一点。

社交障碍随着干预,可能就好了;但不干预,有可能加重,并出现刻板行为,最终达到自闭症的标准。

每个自闭症孩子具体的表现,都不相同。

从核心症状来讲,无交往(重度)——被动交往(中度,如要大声重复的叫孩子几次)——主动交往但有障碍(轻度,如交往的水平和质量较低)。

要挖掘孩子的特殊才能,如果确实有特殊才能,一定要注意培养。

美国研究表明,自闭人士将来的就业,很多就是童年时的兴趣。

自闭症大致可分两类,一是经典自闭症,二是症候群自闭症

经典自闭症特点:

1、病因不明(多基因问题,没确定);

2、早期发育正常;

3、外观多如常(俊俏);

4、早期智力多数正常;

这样的孩子早期干预效果较好。

自闭症是各种致残疾病中,抢救价值最大的。

所以我们对努力的家长进行鼓励,对不努力的家长会批评,使得有些家长不愿意再见我。

症候群自闭症,是孩子符合自闭病标准,但还有别的症状,如头过大或过小;合并癫痫;智障;特殊面容;特殊斑纹;基因有突变;雷特等等。

如脆性X染色体综合症,占到自闭症患者1%的比例。

这些多合并有发育迟缓。

我们对这类儿童的训练效果欠佳。

所以欧美普遍让自闭症儿童去做基因检测,看看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中国目前也有这种检测,但不太建议去,因为要五千到一万,但只能检测出10%—20%的孩子。

有家族史的家庭,生二胎仍是谱系的机率比普通家庭大15到20倍;无家族史的,二胎仍谱系的机率比普通家庭大5到10倍。

自闭症儿童有睡眠障碍的机率高于普通。

自闭症儿童中有7%—10%的机率有特殊才能。

每个孩子都非常不同,所以家长不要去比较,尽力干预。

有的家长到处看医生,对比医生评价中的不同,这很没意义。

都要尽快去干预。

自闭儿童成年后的情况:

1、独立生活学习工作。

这里面,有一些没有被发现的、程度比较轻的人士,也有经过训练恢复得好的。

国外能做到这一点的比例是30%,中国也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而且这是建立在以前我们对自闭症很不了解、没有很好干预的基础上的,所以以后还可以再提高。

另一方面,社会的支持也会越来越多。

2、在一定支持下生活学习工作。

3、在保护下生活学习工作。

如庇护工厂等。

4、居家生活自理或机构生活自理。

其实只要有一个宽容的环境,一种规律的生活,每个自闭症都可以过上这样的生活。

5、不能生活自理。

家长想想这五种结局,争取更好的未来。

列举了一些个案:

1、男孩,三岁发现,经过干预进步显着。

后来上学,父母把注意力完全放到学业成绩上,结果三年纪开始出现情绪问题,自闭症行为再现。

当时我见他时,他就在旁边焦躁地走来走去,嘴里一直在说:

我不要上学不要上学。

这就是因为忽略了对社交上的关注。

就算是普通孩子,在小学中成绩第一第二名的,也不是特别好的事,因为这样的孩子往往到最后不会最好。

这就像长跑,开始领头的最后都落后了。

2、男孩7岁,自闭症明显。

父母是农民、感情和谐,在珠三角打工。

父母商量后认为,他们打工撑不起干预,就带孩子回到农村,天天带着做农活。

这样,给孩子提供了平静、稳定、快乐的生活,孩子情况稳定。

3、“攸”牌饼干:

攸,男孩,严重自闭症,家庭和谐、父母恩爱,早期确诊,之后及时科学干预,但核心进步不大。

之后把日常生活能力和简单劳动能力作为干预方向,现在能自己做比较好的糕点。

4、女孩,四岁,严重智障且自闭症。

家长经济条件较好,反复求医,打针吃药干预一直在做,但不效果。

之后建议他们以生活自理能力为训练内容,医学不能给他们太多帮助。

自闭症成功干预方程式:

最佳成果=(低年龄+正确方法+高强度干预+长期干预+良好家庭支持)/病情严重程度。

低年龄:

这个因素很重要,但如果程度不重,五、六、七岁确诊也没问题。

在美国,AS的确诊平均年龄是9岁。

正确训练方法:

这个后面再讲。

高强度:

对早期、中重度的孩子,高强度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一天一小时,有空搞搞没空算了,这种强度帮助不大。

目前业界普通认为,每周20小时以上干预时间,是最起码的。

如果是家庭干预,这个时间要更长。

长期干预:

就是孩子“好”了,也要支持干预,只是强度和方法内容要变化。

良好家庭支持:

在我的案例里,没有良好家庭支持的,没有父母和谐一致的,孩子的后果多半不理想。

病情程度:

这个做分母。

强调了六个一:

“一定要训练、一定要自然、一定要耐心、一定要有爱、一定要快乐、一定有前途”。

自闭症的科学干预方法:

包括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目前是最有证据支持的方法)、关键反应训练(PRT)、结构化教育(TEACCH)、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后来的PCI、ALP都是从中变化过来)、地板时光(floortime)、早期丹佛模式(ESDM,是一种综合模式)。

其实在当今世界上,不会有所谓别人不知道的方法。

好的东西大家都会去学,理论虽然不同,但最后殊途同归。

在这里,我也提出我的模式,即结构化社交行为干预模式(BSR)。

以后家长再来问我推荐干预方法,我不会再推荐别的方法,就推荐这个。

即:

一、以结构化教育模式作为训练的基本框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训练,适时“去结构”。

其实八九成的家长,训练没有组织没有计划。

二、以社会交往、情绪调控作为训练干预的核心内容,同时兼顾认知、语言、运动、生活自理、行为管理、感知觉能力等。

时刻不要忘记,自闭症干预的核心是社交。

三、以行为疗法为训练干预的主要方法,灵活运用自发的动机、兴趣和活动。

行为疗法其实是源于生活的,即在生活中,孩子表现好就表扬,表现不好就批评。

即:

框架(有组织有计划)、内容(社交)、方法(ABA)。

结构化,有些家长问我,说结构化没什么证据,我们用ABA。

但实际上,ABA就是分析前因(A),行为(B),结果(C)。

而结构化就是针对这个“A”,在前因上进行处理,让问题不出现。

如我们发育中心的门的把手,有一米八那么高,就是因为谱系小孩喜欢开关门,这么高的把手让他们不能开关门。

结构化对于一些孩子,必须遵守;对一些孩子,可以有所变通,但一定要有组织有计划,去解决谁做,什么时候做,这两个问题。

如先让孩子认实物,再认图片,再认文字,再认课程表,等。

如室内分区域,环境单一等。

结构化的计划中,可以把家庭成员编进去。

如安排爸爸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如八点到八点一刻和孩子玩十五分钟。

这样一是泛化,丰富干预内容;二是让其他家庭成员回口气。

自闭症的干预,是世界上各种干预中最辛苦的。

有家长说做的计划,累死了。

如果家长觉得累死了,那是这个计划做得不好。

计划是有紧有松,有教有玩,各种元素都包括的。

这个计划就是把孩子的活动组织起来,什么时候做,在哪里做。

如上街买菜,就可以编入计划,加入训练元素。

这也是训练,不是坐在桌子前面才是训练。

做这些,不需要本科硕士,不需要什么ABA执照,去做就可以了。

如果这样做,做得孩子天天哭闹,那这个计划就有问题。

社交训练为核心:

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家长和机构,在做的时候基本忽略了以社交训练为核心,虽然可能打着各种RDI、地板之类的名目在做。

我们通过以社交为核心的训练,可以让无交往变被动交往,被动交往变主动交往,主动交往变正常交往的下限。

到了正常交往的下限了,就是到顶了。

我们的孩子达到这一点足矣,想把孩子训练得八面玲珑,是不可能的。

家长找我看诊时,提出的问题的核心,都是社交障碍。

也许孩子的感知觉障碍,引发了社交的障碍。

如果一个婴儿,在几个月时发现感知觉障碍,可以不可以通过感知觉上的训练,来减轻自闭症状,这些正在研究。

但我们仍要以社交障碍为核心进行训练。

我看孩子,就是看(看人不)、应(应名)、指(指物)、说(语言)。

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就是不会说话,只要能说话了,就没问题了。

但其实,自闭人士在成年后,百分之八九十都是会说话的,哪怕不做什么训练。

但这些语言可能也没有沟通作用。

还不如孩子会点头、会指物看人等等,更有价值。

早期训练的主要内容:

眼神!

表情!

动作!

语言!

一个孩子一岁半、二岁、三岁刚确诊,还什么都不会的时候,我不认为要去机构做严格的ABA训练,而是完全可以在家里做到训练。

要唤起主动社会交往的兴趣。

1、利用生理需求,制造“饥饿感”。

“看一眼大人,给一块饼干”这种模式,不是不可以做,但要反思,是不是在生活中对孩子照顾得太好。

我建议你们,用充分的时间,去主动的照顾不周到。

如拿不到的牛奶等。

2、制造意外事件(突然的声音、停顿的歌声、错误“愚蠢”的应答、停顿的活动、兴趣行为出现阻碍等等)。

3、建构必须交流的环境。

吃饭穿衣的过程都是可以作为训练。

4、要折腾,从而制造和增加交流的回合。

各类游戏活动中体现社交元素:

看应指说:

目光对视、唤名回头、点头、指人、依令指物等。

和小朋友一起玩时,观察互动情况。

如追逐游戏,这是最简单的社交游戏;抛接球、投篮等,这过程中有合作有对抗。

孩子到了中度轻度之后,这些活动比什么活动都重要。

这些活动的共同特征是,一个人完成不了。

这些活动,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这些活动中,可以有输有赢,不能光赢不输也不可以只输不赢。

我们强调有组织有计划的训练,但这些不是就针对自闭症的。

实际上,一个自闭症儿童要做的活动和普通儿童要做的活动是一样的,没任何两样。

普通儿童做什么,我们的孩子就要做什么。

如上街、买菜、走朋友、讲故事等等。

机构里的活动,也不要和正常儿童的活动太大区别。

如感统,我不反对一些感统内容,但家长要一直想着,做这些感统活动过程中,孩子的社交在哪里。

社交的因素包括:

对话、合作、竞争、对抗、分享、交换、轮流、参照、告诉、显示、显摆、得意、不屑、隐瞒、怨恨、埋怨、抗争、争辩、撒谎、羡慕、嫉妒、规则、胜利、失败、高兴、沮丧等。

孩子做完一件事,不会看父母不会表示,是缺乏显示能力。

回家不说学校得到的表扬或批评,不表达高兴或沮丧等情况等,都是社交方面的欠缺。

孩子摆完拼图,摆完就完了,没有得意炫耀,等等。

以上,无论孩子程度轻还是重,家长都要把握好,让孩子多看一眼多表达一下。

荣誉、耻辱、争荣、避辱、个人荣誉、集体荣誉。

上学了,乱走,发出声音等,被赶出学校,这些不是多动,还是社交缺失。

这是缺乏荣辱感。

普通孩子上课会听,一是觉得好听,就算不好听或知道了,也积极发言,目的是“争荣”;二是避辱,不想给老师批评。

如果孩子在游戏中体现和学会了荣誉感,就会好很多。

父母可以在家里做模拟训练,如模拟上课,爸爸在孩子坐不住之前就起来乱走,妈妈就批评爸爸。

对于孩子的行为,可以在家里设计剧本来演戏,对良好的行为进行奖励,对不好的行为进行处罚。

也就是我的说的“知荣辱,能上学”。

不知荣辱,就算学校很接纳,也迟早出问题,有些问题没办法包容。

对于这些问题,光说没用,要让孩子做几次,模拟几次。

如去到外面,安排自己的朋友抢孩子的东西吃或玩,家长出来呵斥朋友,让孩子学会求助等。

观察、记录、分析、计划、执行,游戏互动十字方针。

如吹牛,都要在家里写剧本训练下。

如找找动画片、绘本,挑里面的社交情景,和孩子来演。

家长可能会说,我回家就按您说的做,但孩子都做不出来啊!

这个一是要坚持,二是对中重度的孩子,一开始是要用强度很大训练来做,运用强化等技巧。

但之后要逐渐消退强化。

有家长说自己不专业。

但其实家长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这个了解就是专业。

其他疗法:

生物疗法、排毒、补充维生素、神经营养、电刺激、磁刺激、干细胞、中医、针灸、按摩、感统。

以上疗法,我都不认为是特别有效的疗法。

其中感统还好点,是一种运动和游戏;而其他疗法都是介入性的,要向身体里输入刺激。

这个刺激有没有害,很难讲。

干细胞,是医学界研究的重要方向,但目前对自闭症还无效。

对于这些方面的资讯,我肯定比你们知道早,我天天研究这些。

如果真有了有效的治疗,我一定会先告诉你们。

对于带有探索性的研究性质的新治疗方法,前提是家长要知情同意,告知可能获准和可能的伤害,通常是免费甚至有补偿的。

自闭症文化浅谈:

正常人类是多样的。

自闭症也极具多样性。

我们要保护儿童行为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对人类的进步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我们之所以干预孩子,是因为他有不能被人接受的行为。

对于中重度的孩子,则是希望通过训练减少抚养者和社会的负担。

自闭症干预三原则:

任何时候都想想这三原则

一、理解、容忍、接纳、尊重。

理解: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容忍:

不是什么行为都不可接受的。

接纳:

神经多样性。

尊重:

一些行为特别而有价值。

二、快乐适度地改变。

如果改变不了,就回到第一原则。

运用科学的方法干预,对严重破坏规则和秩序的行为要消除。

进行行为矫正,强化鼓励好的行为,对不良行为进行温和处罚,不打骂不唠叨。

三、特殊能力的发现、培养和转化。

培养,但不要沉迷,特别是低年龄时不要沉迷。

要充分的进行转化,把兴趣转化为有益的学习。

父母要走在孩子前面,主动出击,不被动防御。

如有预演、预案,有在家的训练等。

我赞成一个观点:

人的没有成就,和他的过度交流有关系。

至少在科学方面没有成就是这样的。

经研究,自闭人士的职业倾向是:

科学、理工、工程、数学。

干预不是什么高科技,用不了初中以上的知识,就是父母和一岁二岁三岁四岁孩子玩的游戏。

现场答家长问题:

问:

能不能推荐一些可以学习的网站?

邹:

四叶草的资讯已经很多。

除此外,目前国内的官方网站还不成熟,懂英文的话推荐美国自闭之声等。

问:

到底有哪些预防针不能打?

邹:

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说明预防针和自闭症有关联。

我认为国家法定的预防针都要打。

国家法定之外的针打不打,家长自己判断。

目前世界人口的平均寿命能达到七十多岁,主要原因就是有了预防针。

没有预防针,可能只有五十岁。

家长追问:

乙脑预防针上写着,神经系统有障碍的人士建议不打。

邹:

如果您所在的地区,乙脑流行比较严重,那还是建议打。

因为如果真的得了乙脑,代价就太大了。

打疫苗,很重要。

虽然有极低的比例会因为疫苗引发问题(如百万分之一),但对比取舍后果,还是要打。

问:

您刚才讲了一个三四年级时复发的例子,这个能不能深入讲一下?

有什么建议?

邹:

仍建议是长期的,以社交为核心的干预,坚持刚才讲的三个原则。

孩子在学业上、人际上出现困难时,硬压着孩子去改变,孩子可能就会出现倒退。

能上学的,一般都是轻度自闭症。

中重度的孩子,上正常学校可能上不下去。

我们让孩子在平静的环境下成长,就不会倒退。

问:

癫痫问题,刚才您没说。

邹:

过去认为,有四分之一自闭症孩子,合并患有癫痫。

但现在看来,百分之十都没有。

因为过去诊断的自闭症,多数是中重度。

现在确诊的孩子,至少有百分之五十到六十是轻度的。

轻度自闭症的孩子,几乎没有并发癫痫的。

而且自闭症合并癫痫,是自闭症严重程度的显着加分。

癫痫可能致残,但有很好的药可以控制。

但如果控制得不好,可能训练的成果全部丧失。

家长追问:

脑电图异常,是癫痫吗?

邹:

单纯的脑电图异常,不能诊断为癫痫。

脑电图异常和癫痫发作同时发作,才能诊断。

只有脑电图异常,要不要治疗,在医学界也有两派之争,没有定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