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2508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docx

高考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

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详解

一、选择题(4×12分)

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并解读信息,调用相关知识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

涉及的考点主要有分封制、君主专制两个历史概念,要求考生对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清楚并进行比较,理解两者之间的历史演进关系,进而进行相关的判断。

题干通过设定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这一历史事实为前提,提供了战国秦国和东方六国中有无等级差别现象的对比,说明这些现象反映的历史变化。

A选项与随着经济发展,各国进行改革废除井田制从而使分封制崩溃这一历史事实相悖;B选项中分封制下的等级关系的发展,分化了周王的权力,使周王室不再被诸侯尊重,这与君主集权是对立的;秦国的墓葬显示在东方六国还维护着以等级为突出特征的分封制度的时候,已经秦国君主独尊之外无明显等级差别的时代,说明C项正确;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因为早在春秋时期,东方六国中的齐国已经有不尊重周王而称霸一时的行为,这已经违反了分封制下诸侯对周王要尽的义务。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比较熟知的两个历史概念,墓葬中的现象考生能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题干中的引导语“这表明”体现了试题的思维力度,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整理出有效信息并以此为基础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各选项,而干扰选项中的历史描述与历史事实基本相反,比较容易排除,所以本题应属于中等难度,约在0.5-0.6之间。

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

涉及的主要考点是儒学及其演变的历史、周孔之道与孔孟之道、宗法制度、仁政、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其中周孔之道是命题者为学生提供的新考点,它的基本含义隐含在汉唐以前的儒学发展的史实当中。

题干设定了汉唐儒学发展为宋代以后儒学变化的场景,要求学生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

在四个选项中,A选项明显违背历史事实,中国的宗法血缘关系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是维系统治的主要纽带而不是逐渐瓦解;仁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只能说明儒学的一脉相承的延续性,而不能说明它的变化,B项不符合题意;孟子思想中的道德观(人性观)被程朱演绎成“天理”而大加推崇,从而使理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统治思想,而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中包含对《孟子》的解释,因此C选项正确;陆九渊的心学产于南宋,陆王心学作为一个学派兴起于明代,所以D项晚于这个变化。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比较多,且涉及到儒学发展史中两个阶段的比较,特别是一些考点的知识是隐性的,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把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的含义厘清且形成相应的关联。

题干中的引导语为“促成这一变化的是”,它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并将其转换为“促成这一变化的因素是”这种表达方式,难度相对较大。

但由于选项设计的比较简单,所以本题难度在0.5以上。

26.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                 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                 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古代雅典民主制度的认知,要求学生具有获取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辨别历史解释的能力。

涉及的主要知识体点是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和智者学派。

题干以学者的观点引入设置新的情境,要求学生根据雅典政治领袖的特点分析导致这种特点产生的社会状况。

在分析A项时学生要把选项中的表达转换为“民主政体的产物”,这样学生就能把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与选项建立起关联,认识到在古代雅典为了争取自己的观点被更多的人赞成,并在各级民主机构的投票中获得通过,政治领袖们要千方百计的通过演说阐明自己的想法,必修三中智者学派宣扬的诡辩术就是适应了这一政治需求而产生的;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正因为社会矛盾尖锐雅典才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最终古代雅典也在矛盾丛生中走向衰落;政治领袖与演说的结合不是改革的结果,这种结合推动着改革产生和发展,如梭伦改革前就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所以C项不正确;D项中思想文化的繁荣与“政治领袖和演说家”的结合没有必然的关联,政治领袖与演说的结合体现出的是政治的需要。

本题中涉及的知识点并不多,而政治领袖与演说家结合这一情境的设定比较新奇但学生并不陌生,引导语也是常见的不完全引导词,选项的设置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比较容易建立关联,所以本题难度应该在0.6-0.7之间。

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

涉及的知识点单一,即英国的光荣革命。

题干以英国光荣革命的具体史实为情境,要求学生分析英国议会发动光荣革命的目的。

在分析目的类的问题的时候,要求学生首先要明确目的反映了是行为主体的主观意图,这一意图反映的是行为主体在当时形势下的迫切地要求。

A项显然不是英国议会的迫切要求;B项的表达与题干中的事实不符,也不是此时英国议会的主观需要;C项既不符合史实,也非英国议会的需求。

英国议会赶走了詹姆士二世之后,需要一种合法的力量填补王位空缺,既是体现政变的合法性,也是为了维护英国革命的成果,所以D项是符合议会主观要求的。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单一,内容也是学生熟悉的基本史实,题干中的引导词也是学生常见的“目的”类的内容,而选项干扰性不是很强,所以本题的难度应该为0.75-0.85之间。

28.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伽利略创立的实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理解历史事实的能力。

涉及的知识点近代科学中的哥白尼、伽利略、牛顿、达尔文和《独立宣言》等。

题干以恩格斯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评价为情境,引导语是“他指的应是”,这意味着学生要根据恩格斯的这一评语分析各选项。

在分析选项之前学生先要了解清楚《独立宣言》的特点,它涉及到英国殖民者与北美殖民地关系,也涉及到旧体制与新兴力量发展的关系,《独立宣言》是比较早提出北美大陆从英国殖民统治的体制中脱离出来这类要求的文件。

时间早和从旧体系中脱离是《独立宣言》的两个特点。

在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符合这两个方面特征,B、C、D三项不能兼顾两个方面的特点。

本题涉及知识点多但相对集中,只是学生要理解什么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恩格斯为什么这么说这位科学家的研究成就,只有这样才能比较好地分析各选项。

另外学生还要正确理解选项表达的内容并与恩格斯的评价进行对照,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本题的难度应该在0.5左右。

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结论和历史规律的能力。

涉及的考点有现代化、晚清时期发生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多个)。

题干以一个历史结论为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一结论进行说明。

学生在回答这一题时必须先清楚什么是现代化,知识现代化的含义和多方面表现,这样才能正确分析各个选项。

另外学生也要正确总结中国晚清时期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和规律,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发展线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在四个选项中C、D两项是比较好排除的,C项虽然可以说明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现代化,但不能说明中国自身现代化的发展趋势,D项中的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不符合中国现代化潮流。

A、B项都与中国自身的现代化相关,这就要看二者哪一个更各个符合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线索和规律。

晚清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线索是从器物现代化到制度现代化再到观念的现代化,与这一线索吻合的是B项,所以B项正确。

本题题干以史观及相关的历史结论角度切入,要求学生对史观熟练掌握。

知识点多且分散,而且学生要从现代化角度对这些知识点进行逐一分析,引导语“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说明其他的选项也有可以体现这一趋向的,但不是最能体现这一趋向,这就增加了学生的思维量,但本题的知识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所以本题难度为0.5-0.6之间。

30.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辨别历史解释的能力。

涉及的知识点为1928年中共六大、国共十年对峙(隐含)、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农民斗争、中国革命道路、苏俄革命的模式(隐含)、三大起义和进攻中心城市等。

题干以文字材料设置情境,要求学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各选项,理解当时中共中央在革命道路选择上的特征。

学生在进行选择之前要理解清楚题干所给材料的含义。

从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城市无产阶级革命结合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里有五层意思:

一是农民斗争只有与城市斗争联合才有胜利的可能;二是农民斗争与城市斗争的“联结”后是从属于城市斗争的,以城市斗争为中心,而不是两者并行各自独立发展的;三农民斗争与城市斗争的联结是为了推动“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四农民斗争与城市联结之后的斗争方式是“暴动”;五农民斗争与城市斗争的联结是为了在“1928年”迎接“全国胜利”,从这里面我们可以感受到“左”倾思想的浓浓气息。

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排除A、C、D三项,而选择A项。

本题题干提供的材料与学生的知识准备有些冲突,因为学生普遍认为1927-1928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这时应该十分重视农民斗争,而主要的活动区域也应该在农村,对此时党内关于革命道路的斗争相关史实,给学生理解问题带来障碍,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要学生理解了题干中的材料,选项的分析是比较容易的。

本题难度为0.45-0.55。

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

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

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史实的能力。

涉及的考点比较简单,即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举措和罗斯福新政。

题干以学者对胡佛应对危机的观点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胡佛干预经济措施的再认。

虽然“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为一表述对学生思考问题有一定的帮助,但从选项设置看这个帮助并不大,其一学生如果知道相关的知识可以直接选择,其二仅从一些表述的技巧上可以排除一些选项,如“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就属于自由放任,而不属于干预措施等。

所以学者的观点对于解决学生的选择没有太大影响,如果学生有相关的知识基础,把学者的观点删去,只保留“胡佛采取的干预经济的措施是”学生也可以做出这道题来。

从选项设定看,四个选项的内容并非各版的教材都有,所以学生不太容易判断哪些是胡佛的措施,哪些是罗斯福的措施。

各版本教材没有对胡佛干预经济的政策内容进行如选项那么详细介绍,因为从课程标准看,对胡佛应对经济危机有关内容的介绍是为了使学生能深刻理解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在教学中老师们在组织教学资源时也是从自由放任这个角度处理的,所以学生缺乏对胡佛干预经济举措整体把握。

总之学生回答这道题的知识准备是不足的,这样设置的选项对考生来说有失公平。

为说明问题下面对几个版本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列举:

人教版:

但胡佛还是被迫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

人民版:

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拒绝稳定股市的建议,否决国会的救济方案。

他只要求工商界和劳工组织自愿联合起来,共同维持生产和投资,稳定工资和物价,并削减个人和公司所得税,以鼓励企业投资。

1930年,胡佛政府大幅度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国家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

……

   1932年是总统大选年,为了赢得选举,胡佛不得不采取了两大措施:

一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大银行、大企业、大农场提供贷款,并允许复兴金融公司向各州发放贷款,进行救济;二是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扩大公共工程项目。

但是,胡佛依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

岳麓版:

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延续自由放任政策,胡佛总统反对由政府采取大规模的救济措施,认为只要把失业、救济等问题交给各种非政府的慈善组织去处理,危机很快就会过去,结果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

……

1930年,美国决定提高多种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

北师大版:

胡佛上台后,面对空前严酷的经济危机,虽然采取过一些小规模的国家干预行动,如收购部分农产品,增加对公共建筑和道路建设等的投资,但基本上死死抱住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不放,反对国家对经济作过多的干预。

初中教材没有相关内容的介绍。

从上面引用的相关内容可以看出只有人民版对胡佛的干预政策介绍的比较多一些,正确选项D的相关内容就在其中。

由于命题都把各选项设计成学生对所学知识再认方式,当学生没有相关知识基础的时候,这种题就做不下去了。

另外这种题目也对中学教学产生误导,它使得老师们坚信,把各版本的教材整合起来形成一本内容更丰富、知识量更详细的大教材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本题选项涉及到的内容基本是这几个版本的教材内容的集合。

这与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材料、新情境下的新问题的时代是相对立的,它势必引导师生们再去进行以知识传授、记忆、复制、得分为主的课堂教学。

本题知识点虽然单一,但它隐含着对学生的太多的要求,要全面知道胡佛干预措施和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其中也没有全部涉及到选项中的内容)。

而且一般要经过确认是不是胡佛干预措施,准确知道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确知罗斯福新政的某一项内容是不是借鉴了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这样的思维过程,而本题中确认是不是胡佛的干预措施这第一个环节就出了问题。

从题干看要求学生了解胡佛干预措施中对罗斯福新政的借鉴作用内容,加大了学生的思维量。

虽然引导语仅是要求对已有知识的再现,但本题难度应该较大。

大约在0.3左右。

32.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

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

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屡遭战争重创                   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                   D.历史上关系紧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用所学知识,辨别历史解释的能力。

本题涉及的知识点单一,就是欧洲的联合。

本题以史实陈述为情境,要求学生理解欧洲联合原因的相关解释。

本题引导语是“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从实际情况看在当时的背景下六国联合或欧洲煤钢联营的直接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战争导致欧洲衰落,衰落的欧洲又面临美苏对峙的威胁,欧洲国家感到联合的必要性;二从起因上看是法德为消除两国之间的战争恐惧由法国提议建立的;当时只所以提议成立煤钢联营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三个角度对六国联合的直接原因进行解释:

一是联合自强,一是避免再次卷入战争,一是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经济发展。

这样B、C、D三个选项就可以排除了,只有A项比较符合要求,实际上A项表述也有问题,它给人的感觉是历史的教训导致联合,这应该是历史原因而非直接原因。

另外本题与31题一样,题干中的一大段陈述对分析选项的意义不大,直接表述为“法、德、意等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学生也可以做出来。

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单一,而且是学生熟知的内容,对学生理解不会有太大的麻烦。

引导语“直接原因”对学生理解定位提供了方便,但由于选项设置的含糊可能会导到本题难度加大,本题难度约在0.6左右。

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

“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

”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

本题进行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理解历史现象,辨别历史解释的能力。

涉及的知识点是斯大林体制。

题干以1952年苏共十九大报告的论断为情境,要求学生结合这些文字信息对选项进行分析。

1952年正是斯大林执政的后期,这时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已经产生严重后果,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所以A项表述是错误的;从1928年起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已经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所以B项错误;在斯大林时期农业改革尚未进行,C项错误;马林科夫在报告中的论断明显是要掩饰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掩盖农业方面出现的问题,维护斯大林模式,所以D项正确。

虽然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单一,但由于引导语是“这一论断”这种不完整的表述,表明学生在分析各选项时必须结合题干材料和所学知识。

这样对材料的整体把握就成了解题的关键,一方面学生必须注意1952年这个时间,第二学生要对斯大林体制有全面了解,第三学生要对马林科夫报告中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符合当时实际的判断,即在特定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这样才能得到他要掩饰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掩盖农业方面出现的问题,维护斯大林模式这样的结论。

此外学生还要对苏联工业化、农业改革等内容有清楚的认知。

所以本题难度还是较大的,约为0.5-0.6。

34.图6中①②③④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

符合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③②④①         B.④③①②    C.①④③②       D.④①②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读取地图信息,调用所学知识,把握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涉及到的知识点为德国四个发展阶段。

题干以四幅历史地图的方式设置情境,考查学生识别和解读地图,并确认地图所代表的历史时期,由此进行历史梳理确认其排序。

题干中的图①中主要信息为德国和奥匈帝国,这些信息表明图①体现的历史时期是德国统一后,更主要的是奥匈帝国存在期间(1876年到1918年间);图②主要信息是图上包括德国、波兰、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其中德国的首都是柏林,说明德国还没有分裂,这种状态体现的二战后到1949年德国分裂前这一时期的德国;图③的信息是图上包括德国、波兰、匈牙利,德国的首都是柏林,波兰的面积被压缩,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波西米亚及摩拉维亚保护国。

这反映的是二战前夕的德国;图④中信息是德国、波兰、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另外还有一块东普鲁士,这反映的是一战结束后的德国的情况。

由此排序可知C项正确。

高考资源网

对于考生而言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内容是比较陌生的,四幅图所给出的信息虽然很多,但学生对根据信息有指向性地迁移和调用相关知识的认知是模糊的,而图②所给的信息中缺少了匈牙利这一个国家,容易导致学生误解,以为匈牙利当时是不存在的。

从引导语看,选项的排序要依据对图片信息的准确判断和准确指向已学知识。

所有这些都将导致学生解题时非常为难。

本题难度为0.2-0.3之间。

本题主要的史实来源于初中教材,如奥匈帝国的史实、一战前后欧洲版图变化、二战前后欧洲版图的变化等(图①在《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中有反映、图③在《1935-1942年法西斯对北非和欧洲的侵略》一图和相关文字中有反映、图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一图中有反映等),但对于初中的知识学生记住的不多(这提示我们一定要关注考试大纲中关于考试内容的相关表述)。

高中必修部分涉及到的史实只有德国统一(这部分没有相关地图呈现)、德国分裂和选修三的知识,如果学生没有选择选修三为选修内容,就会大大吃亏,导致不公平,试题的信度大打折扣。

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比信息,调用知识,辨别历史事物,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

考查的知识点涉及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题干以俄罗斯学者的观点设置情境,要求学生对改革开放和新经济政策进行对比,找出共同点。

在进行选项分析时要求学生一方面要全面掌握改革开放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把握二者所处的时代特征,二是要准确把握相关的概念。

A项表达不正确,最起码苏俄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与中国是不同的;B项理解是正确的,当时苏俄经历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时期,而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也在经历着从原有的计划经济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苏俄没有出现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C项错误;在苏俄时期还没有提出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D项错误。

由于考查的知识点和选项中相关史实的表述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在理解上也没有太大的难度,这种比较类型的引导语也是学生常见常练的,所以本题难度约在0.7-0.8之间。

二、非选择题(52分)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

“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

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

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

海关税收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