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考前复习指导.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2556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考前复习指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考前复习指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考前复习指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考前复习指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考前复习指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考前复习指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高考语文考前复习指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考前复习指导.docx

《高考语文考前复习指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考前复习指导.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考前复习指导.docx

高考语文考前复习指导

高考语文考前复习指导

一、字音、字形、成语、病句:

(整理做过的试卷与练习)

二、古诗文默写:

(背诵资料)

三、文学类文本:

1、与以往略有不同点:

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去年)——精彩语言表现力的品味(今年):

品味语句或词语

2、考前准备:

(技巧准备)

⑴小说:

常考题型(人物、环境、情节、主旨设题)

情节的作用、情节的补写、环境描写的作用、赏析环境描写、次要人物的作用、人物形象或人物心理的分析、标题的作用、主旨的探讨、文章带给你的思考。

⑵同一题目不同问法,侧重点也会不同。

赏析景物描写:

一是考虑景物描写的作用;

二是考虑景物描写涉及到的手法。

3、考场应用:

五个注意:

一是速读文章,概括主旨;

(找出体现主旨的关键语句)

二是审题要细要准;

(找题干关键词,有几问有几答,问什么答什么)

三是有分点意识;

四是找准答题角度;

五是尽量做到语言简洁、用词准确。

四、文言文:

1、考查实词:

可采用代入法,同时结合全文内容。

2、考查虚词:

可采用由课内语句推知课外语句

3、原文赏析:

必须通读全文

4、断句题:

一般5—6处(根据断句的方法与句意)

5、翻译题:

以直译为主,落实重点实词或虚词

五、古诗鉴赏:

1、快速准确的把握诗歌主旨:

五个关键点:

抓题目、抓注释、抓作者、抓情感语言、抓意象的特点。

2、考点:

⑴诗歌的形象:

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⑵诗歌的语言:

炼字、炼句、语言风格;

⑶诗歌的表达技巧:

抒情手段、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构思技巧

⑷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概括主旨、评价思想感情、评价观点态度

六、《论语》:

熟悉《论语》教材的十篇课文的思想精髓。

七、作文考前准备(五件事):

1、明确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评分标准(阅卷老师阅卷关注:

打造亮点。

2、整理审视身边的生活(回顾中学以来的生活历程和心路历程,关注身边的生活、关注内心的思考)

2011年《我的时间》:

隐含这样的诉求:

请走回你的内心。

3、准备涵盖自我、社会、自然三个角度8——10个经典的作文素材。

两种素材回避:

一种是古人的老旧素材;二种是当下用得过多过热的热点素材。

可准备:

①近现代名人名字为人所知,而事件不为人所知的素材;

②多关注文化名人方面的素材。

4、积累15句可以适用于多个话题的名言警句。

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

“众里寻他千XX。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5、整理搜集自己的好文章(随笔或文章)。

3——5篇自己最满意的文章:

修改、打磨、思考

 

★写作:

能写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

(一)基础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二)发展等级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八、语言运用题:

1、语段的压缩:

新闻概括题:

首先全文仔细阅读,其次抓住关键句、关键词,最后注意字数限制。

2、语句的扩展:

3、图文转换:

表文类转换题:

看懂图表数字、结合图表外其他相关文字。

徽标类转换题:

漫画类转换题:

公益广告、评价其创意。

4、句式的选用、仿用和变换:

仿写题:

首先要会联想,其次仿写句式,最后还要注意修辞等的题目要求。

九、小阅读:

(实用类、论述类)

与以往略有不同点:

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及自己的见解。

1、通读全文

2、二道选择题:

首先根据理解判断,其次找出文中相应句子对比判断。

3、第三道主观题:

首先根据原文内容作答,其次看是否需要联系生活或自己的理解、感悟。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

“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

 

1、2006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

闲居。

②素秋:

秋天的代称。

问: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

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评)

 

2、       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

试略作分析。

答:

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

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

(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评)

 

   3、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

司春之神。

问:

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

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

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

(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

(评)

 

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与情景交融不属于一个术语层面。

前两者是修辞,后一种指意境。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借景抒情的落脚点在情上,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借景抒情不一定能够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

比如:

窗外的柳枝轻拂着,是我对你温柔的爱。

这句话的重心是抒情。

但绝对不是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则重在景,写景中含有情感。

比如:

我们相互依偎在柳树下,柳枝们在温柔地相互缠绕。

这句话的第二句不是抒情,只是讲了柳枝在风中缠绕的事实,但是含有情在其中。

情与景交融在了一起。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寓情于景”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

二者如果“表现出色”,就称作“情景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