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期中文言文复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2717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期中文言文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下期中文言文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下期中文言文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下期中文言文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下期中文言文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八下期中文言文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八下期中文言文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八下期中文言文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八下期中文言文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八下期中文言文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八下期中文言文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八下期中文言文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八下期中文言文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期中文言文复习.docx

《八下期中文言文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期中文言文复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下期中文言文复习.docx

八下期中文言文复习

《马说》

一、解释加点词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呜呼!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二、翻译句子: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三、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其真无马邪

4、文意解读:

1、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人才比作千里马,把愚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反映了古代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也表达作者渴望被赏识,被重用的心理。

2、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根本原因)。

3、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我要毛遂自荐,展示自己的才能。

或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

或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5、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

请举历史和现实生活的例子谈谈你的看法。

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

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6、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的?

  

答: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7、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8、对对联。

上联:

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

有志可成万里驹  

9、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

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答: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

如:

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10、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

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咏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11、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答: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陋室铭》

1、解释下列加点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二、翻译下列句子: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三、划分句读: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四、理解文意:

1、用原文句子回答:

①《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或点明全文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的句子: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清幽、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人物不俗的句子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⑤用典故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⑥《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

孔子云:

何陋之有?

⑦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⑧《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它的前一句:

君子居之。

出自《论语·子罕》。

言外之意是:

自己就是君子,品德高尚,安贫乐道,所居陋室也就不陋了。

用它结尾作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开头“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4、作者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试对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作辩证的分析。

作者讲究择友交往,重视“无友不如己者”的儒家交友之道,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但是作者的这种交友之道,多少反映了他孤芳自赏,清高独傲的思想倾向,这是不足取的。

5、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陋室的特点:

自然环境清幽、交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

6、古代的高雅之士常在诗文中表现他们对居室环境之美的追求,请举一个这样的例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核舟记》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有奇巧人2罔不因势象形

3尝贻余核舟一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6启窗而观

7箬篷覆之8雕栏相望焉

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10石青糁之

11中峨冠而多髯者12如有所语

13其两膝相比者14佛印绝类弥勒

15矫首昂视16神情与苏、黄不属

17珠可历历数也18居右者椎髻仰面

19其人视端容寂20若听茶声然

21其船背稍夷22钩画了了

23长曾不盈寸2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5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26诎右臂支船

27左手倚一衡木2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29木:

能以径寸之木30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以至鸟兽、木石文曰“初平山人”

31奇:

明有奇巧人32有:

明有奇巧人

长约八分有奇长约八分有奇

33为:

为宫室、器皿、人物34而: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启窗而观

为人五;为窗八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35可:

高可二黍许36云:

盖大苏泛赤壁云

珠可历历数也此中人语云

二、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6.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7.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8.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三、划分句读。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尝贻余核舟一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四、文意解读。

1.本文选自清代张潮编的《虞初新志》,而课文作者则是魏学洢。

本文的体裁是说明文,文题中的“记”是摹写的意思。

核舟这件艺术品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嘻,技亦灵怪矣哉!

这表达了作者对雕刻家构思情趣和高超技艺的赞叹之情

2.该工艺品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

(1)用料体积小

(2)所刻事物繁多(3)刻物情态毕备④构思巧妙

3.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

答:

(1)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2)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

(3)三人位置东坡居中

4.文中最后一段运用哪些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答:

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的特点,突出雕刻者技艺的高超、构思的巧妙。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例析[资料比较全]

古人云:

句读之不知,学之不解。

学习古文首先要学会断句,准确掌握句子中的停顿,这对理解文章名单句意和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能力大有帮助。

近几年,不少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出现了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题。

这种题型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以及古代文化常识,它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文言语感,是中考文言文命题的一种好形式。

看来,古诗文节奏划分题将会越来越受命题者的青睐。

因此掌握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很有必要。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⒈故人具鸡黍。

   解析:

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

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

故人╱具鸡黍。

   例⒉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

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

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

"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能误读为: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解析:

"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误读为: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⒈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

"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⒉盖大苏泛赤壁云。

   解析:

"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

盖╱大苏╱泛赤壁云

   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例⒈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解析:

"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

   例⒉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

"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五、"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余闻之也久。

   解析:

这句话应这样划分节奏:

"余闻之也╱久"。

如果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就容易误读为"余闻之╱也久"。

   六、根据语法结构划分节奏。

   例⒈先帝不以臣卑鄙。

   解析:

"先帝"是主语,"以"是谓语,"臣卑鄙"是宾语,"不"作"以"的状语,故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

如果不知道这句话的语法结构,很容易误读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

   例⒉此庸夫之怒也。

   解析:

"此"是这句话的主语,"庸夫之怒"作谓语,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

此╱庸夫之怒也。

不能误读为:

此庸夫╱之怒也。

   七、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

   例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

这是四字骈句,应该两句一顿,即: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例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

这是一个非四字骈字句,可按意义划分节奏,即: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八、根据文意确定停顿。

   例⒈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解析:

"不病",没有生病的人。

"以为功",即,以之为功,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根据文意,这句话的节奏可以划分为: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而不能误读为: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例⒉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解析:

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名词,乐趣、快乐。

"乐其乐"就是以其乐为乐。

据此,这句话可以这样划分节奏: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而不能划分为: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例⒊其一犬坐于前。

   解析:

"其一",其中一只狼。

"犬",修饰动词"作",即"像狗一样"。

因此,这句话的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其一╱犬坐╱于前,而不能划分为:

其一犬╱坐于前。

下面提供一些古诗文朗读停顿方法,供参考:

一、按意义兼顾章节来划分

    四言诗,按意义或节奏可划分为“二二”如:

人生/几何,去日/苦多。

五言诗,按意义单位可划分为“二三”如:

问女/何所思。

按节奏单位可划分为“二二一”如:

大漠/孤烟/直;或是“二一二”如:

举头/望/明月。

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

两岸青山/相对出。

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如:

春风/不度/玉门/关;或“二二一二”如:

人生/自古/谁/无死。

    二、借助古汉语词语特点,做好停顿。

    1、借助古汉语中多单节词,做好停顿。

    例如: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正确的朗读节奏: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借助词的古今义做好停顿。

    例如: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的古义是指“妻子和儿女”,不是今天所说的“妻子”。

这句的朗读节奏为: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又如:

可以一战。

“可”是可以,“以”是“凭借”。

不同于现代汉语中的能愿动词“可以”,朗读时的节奏为:

可/以一战。

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3、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在文章中,有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等语气的句子,若前面有:

“夫、盖、其”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词后稍加停顿。

    例如: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的节奏为: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如还有:

    

(1)、若夫/霪雨霏霏。

               

(2)、其/如土石何?

    (3)、盖/大苏泛赤壁云。

             (4)、盖/追先帝之殊遇。

    (5)、故/君子有不战。

    4、“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例如:

余闻之也久。

此句朗读时的节奏是:

余闻之也/久。

若误将“也”看作是谓语前面的副词状语时,就容易误读为:

余闻之/也久。

   5、在转折连词“而”前,一般要稍加停顿。

   

(1)后/狼止而/狼又至。

(2)人不知/而不愠。

   (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三、借助语法结构,做好停顿。

    读古文时,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分析句子成分结构,并判断构成句子的词或短语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从而把握句子的停顿处。

   主谓之间应加停顿。

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

(2)吾/视其辙乱。

   在动宾短语中,动宾之间应做停顿。

如:

   

(1)恐/前后受其敌。

(2)愿/陛下托臣以计贼兴复之效。

   介宾短语后置的文言句式,朗读时在其前后应稍加停顿。

如:

    

(1)受任/于败军之际。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4、提前的状语,在朗读时应在其后做停顿。

如:

   

(1)今/天下三分。

(2)今/南方已定。

     四、根据文意,做好停顿。

例如:

1、其一犬坐于前。

“其一”,其中一只狼。

“犬”修饰动词“坐”,即“像狗一样”。

这句话朗读时的节奏为:

其一/犬坐/于前。

类似的还有: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一个“乐”用作动词,以……为乐;后一个“乐”是名词,乐趣、快乐。

乐其乐,就是“以其乐为乐”)

    五、掌握古文化知识,做好停顿。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

若遇到这些情况要做停顿。

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2、捕蛇者/说。

    3、陋室/铭。

                       4、爱莲/说。

    5、出师/表。

                       6、马/说。

    7、汉/丞相/诸葛/武侯祠。

    {题型练习}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余得遍观群书    2、然则何时而乐也    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今齐地方千里5、干戈寥落四周星6、盖竹柏影也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日星隐月,山岳潜行。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2、下车引之。

13、生亦我所欲  14、一鼓作气。

    参考答案:

    1、余/得遍观群书    2、然则/何时而乐也    3、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今/齐地/方千里5、干戈/寥落/四周星6、盖/竹柏影也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日星/隐月,山岳/潜行。

9、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1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2、下车/引之。

13、生/亦我所欲  

在新课标实施的大背景下,文言文的考查也出现了新变化。

即强调诵读能力、积累迁移运用能力、语言理解能力以及对文章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而不再把测试重点放在词法、句法上。

文言文停顿作为古诗文的诵读能力之一,也是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应引起考生的关注。

哪些地方非停不可?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我们可以借助于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来确定哪些地方需要停顿。

1.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如:

(1)虽/鸡狗不得宁焉。

(2)故/君子有不战。

(3)盖/一岁之犯死者而焉。

(1)中的“虽”和例

(2)中的“故”是连词,例(3)中的“盖”为语气助词。

2.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4)已而/夕阳在上。

(5)曩/与吾祖居者。

(6)中/轩敝者为舱。

例(4)(5)中的“已而”“曩”是状语,表时间,例(6)中的“中”也是状语,表方位。

3.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7)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8)若/毒之乎?

(9)吾父/死于是。

例(7)中的“滕子京”是名词,作主语;例(8)中的“若”为代词,作主语;例(9)中的“吾父”是偏正短语,作主语。

4.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10)乃重修/岳阳楼。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12)予将告/于莅事者。

例(10)中的“岳阳楼”是名词,作“修”的宾语;例(11)中的“古仁人之心”为偏正短语,作“求”的宾语;例(12)中的“于莅事者”是介宾短语,作“告”的补语。

5.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13)山肴/野蔌。

(1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例(13)中的“山肴”与“野蔌”,例(14)中的“良田”“美池”“桑竹”三个短语之间都是并列短语。

哪些地方不可停顿?

一般来说,以下两种短语间不能停顿,否则会影响古文原来的意思。

1.偏正短语

(15)而/乡邻之生/日蹙。

(16)得道者/多助。

(1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例(15)中的“乡邻之生”,例(16)中的“得道者”,例(17)中的“山林之乐”都是偏正短语,均作句子的主语,所以它们都应连读。

2.介宾短语

(18)不足/为外人道也。

(19)其/如土石何。

例(18)中的“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生”的补语;例(19)中的“如……何”是特殊的固定用法,相当于“把……怎么样”的意思,不能拆开,必须连读。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死搬硬套,而应结合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只有这样,才能顺当地找到正确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