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单元过关检测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366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0.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6 单元过关检测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6 单元过关检测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6 单元过关检测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6 单元过关检测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6 单元过关检测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6 单元过关检测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6 单元过关检测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6 单元过关检测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6 单元过关检测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6 单元过关检测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6 单元过关检测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6 单元过关检测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6 单元过关检测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6 单元过关检测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6 单元过关检测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6 单元过关检测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6 单元过关检测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6 单元过关检测九.docx

《6 单元过关检测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 单元过关检测九.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6 单元过关检测九.docx

6单元过关检测九

单元过关检测(九)

(时间:

9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

本题共14小题,每小题2分,共2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全国统一考试信息卷三)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这一特征能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子代的性别比例

C.种群数量的“J”型和“S”型曲线均为描述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

D.同一种群在同一环境中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

解析:

选C。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亲代的性别比例,而子代的性别比例正常,B错误;种群数量的“J”型和“S”型曲线均为描述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C正确;同一种群在同一环境中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因环境变化而改变,D错误。

2.(2020·广东汕头一模)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的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大熊猫的最有效措施

C.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D.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解析:

选C。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A正确;就地保护就是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就地保护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B正确;池塘中的全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C错误;森林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提供了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导致动物也出现垂直分层现象,D正确。

3.(2020·江西五市八校一模)密林熊蜂直接在角蒿花的花筒上打洞,盗取其中的花蜜(盗蜜),花筒上虽留下小孔,被盗蜜的花仍会开花,但影响结实率。

密林熊蜂偏爱从较大、较高的花上盗蜜,其身体不会接触到花的柱头。

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

B.该盗蜜行为可能会影响角蒿的种群密度

C.密林熊蜂不会为角蒿传粉,因此不影响角蒿的进化

D.密林熊蜂与正常传粉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解析:

选C。

据题可知,可以通过调查花筒上盗洞的数量调查密林熊蜂的盗蜜频率,因此可以用样方法,A正确;盗蜜行为影响结实率,影响角蒿子代数量,可能会影响其种群密度,B正确;密林熊蜂影响结实率,进而影响被盗蜜的某基因型植株子代数量,改变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的占比,进而影响基因频率,所以会影响进化,C错误;密林熊蜂和正常传粉者均采蜜,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

4.(2020·山东潍坊一中高考预测卷二)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K值)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有右图的Ⅰ、Ⅱ、Ⅲ三种可能性。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

B.a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C.三种可能性中,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受破坏的程度较轻

D.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应采取就地保护

解析:

选D。

环境容纳量受环境的影响,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A正确;a点时种群数量增加,增长率大于零,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时种群数量下降,即死亡率大于出生率,B正确;曲线Ⅰ在原始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栖息地环境的破坏程度较轻,C正确;曲线Ⅲ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被完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生存,因此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迁地保护,D错误。

5.下列关于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物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可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性

B.对动物生长有调节作用的生长激素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C.在生态系统中,某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D.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属于物理信息

解析:

选B。

任何生物,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无法适应环境,A正确;信息传递可发生在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之间或不同物种之间,还可存在于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而动物的生长激素是在生物个体体内发挥作用的,不属于信息传递的范畴,B错误;日照时间的长短属于物理信息,开花与植物种群的繁衍密切相关,所以在生态系统中,某些植物在长日照条件下才开花,说明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C正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属于物理信息,D正确。

6.(2020·江西八所重点中学联考)下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6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图1中,B、C分别属于初级消费者、生产者

B.图1中能表示细胞呼吸过程的只有2、4、5

C.如果A发生瘟疫,D的数量将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D.在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的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解析:

选C。

题图1中C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D是初级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A项错误;题图中的过程3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其实质也是细胞呼吸,B项错误;如果次级消费者A因发生瘟疫而数量减少,则初级消费者D的数量会增加,增加后会导致生产者数量减少,D又会因食物减少而使其数量减少,最后趋于相对稳定状态,C项正确;题图2中的①和②代表兔和狼的摄入量而不是同化量,所以②/①的值不能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项错误。

7.(2020·北京石景山检测)地球上各种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自我调节能力。

与农田、草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自我调节能力特点是(  )

A.种群数量多,调节能力强,抵抗外界干扰能力弱

B.分解力弱,生产力强

C.抵抗力稳定性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弱

D.能量流动速度快,物质循环速度慢

解析:

选C。

与农田、草原等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的组成成分最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强,而恢复力稳定性弱;热带雨林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均较农田、草原等生态系统多,故生产力强,分解力也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紧密联系的,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速度都较快。

8.(2020·湖北孝感六校期末)某环保部门在凌晨2点选择某养猪场附近河流的四个不同地点测量其溶氧量,结果如下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点3附近需氧型微生物活动旺盛

B.污染最可能从地点2附近开始

C.地点3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D.地点4数据表明该河流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

选C。

地点3溶氧量最少,说明污染最严重,A正确;水中溶氧量从地点2开始减少,说明污染最可能从地点2附近开始,B正确;地点3溶解氧减少主要是由水中有机物较多,需氧型细菌消耗氧气增多引起的,C错误;地点4数据表明该河流具有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即具有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9.20世纪80年代初,生活污水被排放到大多数河流后,河水仍能保持清澈,但随着污水排放增多,河流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学生科技实践小组在某河流上设置了3个监测点,相关水质指标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河流受到轻微污染保持清澈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B.发生水华现象最严重的是2号监测点

C.测定水体中藻类的种类是在种群水平上进行的研究

D.可以利用捕食关系治理河流水华现象

解析:

选C。

河流受到生活污水的轻微污染后仍能保持清澈,体现的是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正确;由题图中物质含量相对值可知,2号监测点的水华现象最严重,依据是该监测点藻类叶绿素a浓度最大,溶氧量最低,B正确;研究藻类的种类属于群落水平上的研究,C错误;可以通过对水体投放适量植食性鱼类来治理水华现象,植食性鱼类以藻类为食,存在捕食关系,D正确。

10.某农田营养结构中各营养级(甲、乙、丙)之间的部分能量流动模型如图所示[单位为J/(km2·a)]。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中有一部分由乙来实现

B.丙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乙同化能量的一部分

C.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占其同化量的百分比不到5%

D.乙和丙两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

解析:

选D。

甲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甲的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另一部分为被乙摄入后以乙粪便的形式被分解者分解,A正确;丙粪便中的能量来自乙,属于乙同化的能量,B正确;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占其同化量的百分比=(7×105)/(2.25×107)×100%≈3.1%<5%,C正确;能量传递效率为两相邻营养级间同化量的百分比,结合题中数据可计算乙和丙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25×107)/(7.5×108)×100%=3%,D错误。

11.下图1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了生物群落,图2为相关食物网。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1中缺少两个箭头,分别是无机环境→丁以及甲→丙

B.图1中的丁、丙分别和图2中的A、E相对应

C.图1中的甲对应图2中的D、C、B

D.图1中甲和乙之间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解析:

选B。

图1中丁是生产者,丙是分解者,所以图中缺少无机环境→丁以及甲→丙的两个箭头,A正确;图2中的E是次级消费者,不是分解者,B错误;图1中的甲应代表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图2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是B、C、D,C正确;图1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碳都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D正确。

12.(2020·北京大兴区高三一模)2018年3月20日,世界上最后一只雄性北部白犀牛——苏丹,在肯尼亚的奥佩杰塔自然保护区被安乐死。

作为地球上第三大陆生动物、食物链的顶级营养级,北部白犀牛曾经遍布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东部、中部地区。

由于传统医学和手工艺品对犀牛角的需要,多地的北部白犀牛被彻底猎捕,到了1984年,野外仅剩15只幸存。

苏丹的离世使得世界上只剩下两只雌性北部白犀牛。

下列关于北部白犀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北部白犀牛濒临灭绝是由其不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的

B.北部白犀牛的灭绝将导致食物链中断,能量流动受阻

C.北部白犀牛现存数量过少,不能体现生物多样性

D.可尝试利用克隆技术保护濒危野生动物

解析:

选D。

北部白犀牛濒临灭绝是由人类的乱捕滥猎导致的,A错误;北部白犀牛位于顶级营养级,其灭绝不会导致食物链中断,不会使能量流动受阻,B错误;北部白犀牛作为一个物种,含有特有的基因,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错误;苏丹的离世使得世界上只剩下两只雌性北部白犀牛,不能通过有性繁殖增加个体数量,可通过克隆技术繁殖,D正确。

13.(2020·福建漳州模拟)人们利用恢复生态学技术改造盐碱化草地,可使重度盐碱化草地恢复至中度盐碱化草地,并最终恢复至轻度盐碱化草地和良好草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改造盐碱化草地的过程中,群落的空间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B.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有益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C.在不同阶段种植不同种类的牧草来改善盐碱化草地可提高生物多样性

D.盐碱化草地生态系统中能量循环的速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恢复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解析:

选D。

在改造盐碱化草地的过程中,随着群落的演替,群落的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也会发生变化,A正确;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有益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B正确;种植不同种类的牧草来改善盐碱化草地可提高生物多样性,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循环流动,D错误。

14.我国的许多谚语、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生物学道理,下列诗词或言语所涉及的生态学观点不正确的是(  )

A.“一山不容二虎”的原因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的功能

D.“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解析:

选B。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A正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恢复力稳定性,B错误;落红(花)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后又可被植物吸收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的特点,C正确;绿水青山可以美化环境,减弱温室效应,可以为人们创造经济等价值,且有很大的潜在价值,“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价值,D正确。

二、不定项选择题:

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5.下图表示某鱼类种群增长速率与时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OP段出生数量增大,死亡数量减小

B.P点时捕捞该鱼效果最好

C.PQ段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Q点时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

解析:

选CD。

根据题图可知,OP段增长速率在增大,由此可推出出生数量-死亡数量在增大,但不能推出出生数量在增大、死亡数量在减小,A错误;P点时种群数量为K/2,鱼类捕捞时,最好将捕捞后的鱼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故P点之后捕捞效果最好,B错误;PQ段增长速率下降,但其种群数量依然在增长,因此该段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正确;Q点时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D正确。

16.某湿地生态系统因旅游开发,植被类型发生了如下所示的变化。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海三棱草群落→芦苇群落→芦苇→柽柳群落→旱柳群落

A.由海三棱草群落演替至旱柳群落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芦苇种群在旱柳群落中仍可能找到

C.该演替中群落是以占优势的种群命名的

D.在该演替过程中,该群落中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发生变化

解析:

选D。

该演替过程中,土壤条件并没有被破坏,原有的植物还存在,应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群落演替过程是“优势取代”,是占优势的种群发生变化,一般不会导致原种群完全消失,故旱柳群落中仍可能存在芦苇种群,B正确;群落由多个种群构成,每个群落都存在占优势的种群,该演替中四种群落均以其优势种群命名,C正确;在一个群落中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随着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而变化,D错误。

17.为了研究水生生物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去除作用,研究人员从某城市内河中取水样分别设置水葫芦、鲢鱼、“水葫芦+鲢鱼”等不同处理组进行实验,分别取样检测水体中总磷浓度变化,结果如下图。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对照处理的水体中不含水生生物,总磷浓度上升

B.第2、3、4次检测结果显示水葫芦单独处理能降低总磷浓度

C.为保护内河生态环境稳定,需控制水葫芦和鲢鱼的投放数量

D.“水葫芦+鲢鱼”的处理方法,对水体中磷去除效果要低于水葫芦单独处理

答案:

AD

18.某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

下列措施中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是(  )

A.通过人为补充光照,延长家禽接受光照的时间,提高产蛋量

B.通过人工遮光或补光,控制作物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的目的

C.通过人工合成性引诱剂并在田间释放,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D.通过人工灭虫灭鼠,减少食物链,使能量流向有经济效益的部分

解析:

选ABC。

人工灭虫灭鼠能减少能量的损失,但并非运用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原理,而是应用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原理。

19.下图表示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及相关食物网(甲、乙、丙为3种鱼,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如果图示食物网遗漏了一个箭头,且甲、乙、丙、丁所处营养级不受影响,则该箭头不可能起始于水草或藻类

B.图中甲和乙属于同一个种群,而处于第三、四营养级的丁属于不同的种群

C.如果没有丁,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会堆积如山

D.属于三级消费者的丁与处于第三营养级的丙之间为捕食关系

解析:

选AD。

如果该食物网中遗漏的箭头起始于水草或藻类,那么箭头无论是指向丙还是丁,都会使丙或丁所处营养级发生改变,这与题述矛盾,又由于甲不摄食藻类,所以该遗漏的箭头不可能由藻类指向甲,A正确。

尽管甲和乙处于同一营养级,但由于两者是不同种的鱼(不同物种),所以属于不同的种群;虽然丁处于第三或第四营养级,但它们为同一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所以属于同一个种群,B错误。

将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的是分解者,图中丁为消费者,C错误。

由题图可知,属于三级消费者的丁以处于第三营养级的丙(即次级消费者)为食,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D正确。

20.(2020·临沂重点中学联考)某人工湖盛产鲢鱼和鳙鱼,有一次暴发了水华,造成鱼产量急剧下降。

藻类水华的发生通常被认为是N、P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为探究这次水华暴发的原因,研究者分析并调查了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结果如图1;图2为11年间该湖总氮(TN)与总磷(TP)变化的曲线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箭头可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B.依据图2分析,“水体富营养化”不能很好地解释该湖这次水华发生的原因

C.控制鲢鱼、鳙鱼的捕捞量和增加投放量可一定程度上降低水华发生

D.水华发生时,藻类、水生动物的相继死亡会加剧水体的恶化,导致生态系统崩溃,该调节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

解析:

选AD。

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只能由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图1表示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因此箭头不能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A项错误;N、P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图2显示,水华发生时总氮和总磷量低于之前若干年,因此,“水体富营养化”不能很好地解释该湖这次水华发生的原因,B项正确;图1显示,鲢鱼、鳙鱼主要捕食藻类,因此控制鲢鱼、鳙鱼的捕捞量和增加投放量可一定程度上降低水华发生,C项正确;水华发生时,藻类、水生动物的相继死亡会加剧水体的恶化,导致生态系统崩溃,该调节机制属于正反馈调节,D项错误。

三、非选择题:

本题包括5小题,共54分。

21.(9分)(2020·江西重点中学一模)下图甲表示某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情况,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群落的演替过程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____________被____________替代的过程,据图甲分析,可表示为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表示),期间一般会发生生物进化,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

(2)假设该地区变成茂密的乔木林后,图乙表示某野兔迁入该地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A、B图中能反映该野兔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图中的________曲线。

此野兔繁殖过快,容易泛滥成灾。

若要保持该系统的生态平衡最好是在图示的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时间________(填“前”或“后”)控制兔子的种群数量。

若要调查该野兔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一段时间内决定该野兔种群数量波动的直接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群落的演替过程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

题图甲中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每一个演替阶段(a→b→c→d)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会发生进化,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野兔迁入该地生态系统后增长速率先增加到最大后减慢,当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后,不再变化,应为“S”型增长曲线,题图中的B曲线符合。

对该生态系统而言,野兔属于外来物种,过多容易泛滥成灾,应该在t1时间前控制其数量,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捕杀后野兔种群容易恢复。

野兔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大,要调查该野兔的种群密度,应采用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一段时间内决定该种群数量波动的直接原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答案:

(1)一个群落 另一个群落 a→b→c→d(a→d也可)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B t1 前 标志重捕法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22.(10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生态宜居”摆在乡村振兴战略五大目标任务的第二位,足见其重要性。

下表是某农田弃耕之后40年间的变化,请回答下列问题:

年数

物种数量

植物类别     

1

4

15

25

40

草本

28

27

26

30

34

灌木

0

3

4

12

19

乔木

0

0

0

14

23

总计

28

30

30

56

76

(1)表中所示的群落演替属于演替类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演替的进行,该地生态系统稳定性________(填“降低”“不变”或“提高”)。

(2)采用样方法调查第25年某种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时,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若同时统计各样方中物种的种类,可以调查该群落的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弃耕农田的某些区域,不同种群的明显分层分布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____________等环境因素有关。

解析:

(1)由题可知,表中所示的群落演替发生在某农田弃耕之后,农田弃耕之后,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因此属于次生演替。

由题表可知,随着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的组分越来越多,食物网越来越复杂,因此生态系统稳定性提高。

(2)调查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取样时要注意随机取样,若同时统计各样方中物种的种类,可调查该群落的丰富度。

(3)不同种群的分层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

答案:

(1)次生演替 农田弃耕之后,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 提高 

(2)随机取样 丰富度 (3)垂直 光照

23.(12分)下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及其桑树到蚕的能量流动情况。

回答下列问题:

(1)桑基鱼塘的营养结构简单,但依然能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蚕沙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同化的能量。

蚕沙中的碳元素以________的形式流向鱼,而鱼体内的碳元素以________的形式流向桑树,该现象可反映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桑树到蚕的能量流动情况,可知蚕同化的能量有________kJ,而用于蚕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有________kJ。

解析:

(1)桑基鱼塘属于人工生态系统,虽然营养结构简单,但在人为因素的干扰下,也能保持相对稳定。

(2)蚕沙是蚕未同化的能量,所以属于桑树同化的能量;蚕沙中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故其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向鱼,而鱼体内的碳元素通过呼吸作用以CO2的形式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所以鱼体内的碳元素以CO2的形式流向桑树,这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3)从题图中能量流动情况可知,被蚕食入的能量为756-337=419(kJ),被蚕同化的能量为419-219=200(kJ),用于蚕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200-146=54(kJ)。

答案:

(1)存在人为因素的干扰 

(2)桑树 有机物 CO2 生态系统的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3)200 54

24.(12分)(2020·湖南株洲一模)贝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