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369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92 大小:7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2页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2页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2页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2页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2页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2页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2页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2页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2页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2页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2页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2页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2页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2页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2页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2页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2页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2页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2页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2页
亲,该文档总共9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9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docx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

《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书》

第七部分兼教模块

第一章中文模块

一、中文模块专业简介

(一)专业特点

兼教学科中文模块专业是专为小学教育专业五个选修方向中除综合文科方向以外的其他四个方向(即综合理科、英语、信息技术、科学)开设的专业。

因为小学课程综合化的趋势,此模块专业旨在培养选修其他方向的学生在胜任该方向小学课程的同时具备兼教小学语文课程的能力。

(二)培养目标

该模块专业培养目标是以小学教育专业选修综合文科以外方向的学生为基础,培养其胜任该方向小学课程的同时能够兼教小学语文课程的小学教师。

(三)学习方法

参照“综合文科方向专业学习指导”。

二、中文模块专业课程介绍

(一)儿童文学课程介绍(参见综合文科方向课程介绍)

(二)文艺理论课程介绍(参见综合文科方向课程介绍)

(三)中国文学史课程介绍

1、课程性质与地位

中国文学史是中国三千多年封建社会历史中文学整体发展变化的历史,它源远流长、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影响深远,是一笔具有很高价值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门课程是文科的一门基础学科、传统学科,它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把它作为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主要的文学思潮和流派、各时期的重点作家等,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的分析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质。

2、课程学分学时安排

学分3分,总授课学时32学时。

3、课程目标及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掌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主要的文学思潮和流派,了解并掌握各时期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熟读及记诵一定数量的古代文学名作;了解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阅读、鉴赏能力,以及对文学现象的分析、评论能力。

能写出观点鲜明、文从字顺的学术论文,具备初步的研究问题的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养以及审美水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为发展中华民族新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的主要历史轨迹,选择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若干闪光的亮点,也就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介绍和分析,目的在于让学生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基本线索及其主要的文学思潮和流派,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课程内容分为十五讲:

第一讲介绍《诗经》前的古歌谣形态和《诗经》的地域、时代、编集、整理的相关知识以及《诗经》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第二讲介绍楚辞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屈原的生平与思想以及《离骚》和屈原其他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三讲介绍乐府的概念及其演变、汉代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和影响,并重点分析《孔雀东南飞》的思想和艺术。

第四讲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与思想以及他的诗歌、散文和辞赋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成就、意义和影响。

第五讲介绍李白的身世、生活和思想以及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重点分析了《蜀道难》的思想和艺术。

第六讲介绍杜甫的生活和创作道路以及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重点分析了“三吏”、“三别”的思想和艺术。

第七讲介绍唐前的古小说形态、唐代传奇小说成熟的标志和繁荣的原因,以及唐代传奇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并重点分析《虬髯客传》的艺术构思和人物描写。

第八讲介绍苏轼的生平、思想以及苏轼诗词、散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九讲介绍陆游的生平、思想及其诗词、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十讲介绍辛弃疾的生平、思想及其爱国词的思想内容与其他词作的特色,并着重介绍了他的艺术成就和影响。

第十一讲介绍元杂剧的形成和体制,以及关汉卿的生平、时代和作品,并重点分析了《窦娥冤》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十二讲介绍南戏的发展和明代传奇的体制,以及汤显祖的时代、生平和思想,并重点分析了《牡丹亭》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第十三讲介绍章回小说的形式与《三国演义》的成书情况、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影响。

第十四讲介绍蒲松龄的生平与《聊斋志异》的创作情况、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并重点分析《王桂庵》的思想和艺术。

第十五讲介绍曹雪芹的家世、《红楼梦》的创作情况以及《红楼梦》庞大的思想内容与杰出的艺术成就,并重点分析宝黛爱情悲剧的社会意义及《宝玉挨打》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4、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安排

(1)课内诵读重点作品。

(2)课外阅读和背诵相关作品。

(3)课堂讨论。

(4)写相关论文。

5、课程学习方法建议:

(1)要注重微观与宏观相结合。

中国文学史的学习,应该将文学史和作品选结合起来,以文学史为线索,作品选为基础,既对数千年中国文学的发展有一个史线的理解和宏观的把握,又要对重要作家作品进行深入具体的解读。

(2)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既要掌握基本知识,也要掌握基本技能,注意培养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运用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3)要注重教师启发式讲授和师生课内外讨论、学生课后自学相结合。

由于课程内容丰富,学时较短,要求教师授课时注意指导性、启发性和示范性,讲重点和难点,力求简洁、通俗地讲授教材;同时,注意采取学生自授课、讨论课、课堂对话、背诵古诗词竞赛和课后自学等方法和形式,激发学习热情,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课程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周先慎著.《中国文学十五讲》第一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参考书目:

(无出版时间)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3)章培恒.中国文学史.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4)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5)《文学遗产》(双月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

(6)《中国古代近代研究》(月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社复印报刊资料

7、课程考核与评价

平时作业成绩与期末考查相结合,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

(四)《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相同)

1、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初等教育学院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兼教学科中文模块必修课,是应用性的教学实践能力发展型课程,具有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学科特点。

该课程讲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学目标和实施建议;介绍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理念、内容、方法和原则;注重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发展教学实践能力,为进一步更好地参与小学语文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对全面提高学生的从师素质与从师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2、课程学分学时安排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兼教学科中文模块必修课,总授课学时38学时,其中30学时为理论教学,8学时为实践教学。

学分是2个学分。

3、课程目标及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和能力方面,使学生了解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教学目标,掌握语文教学设计的原则、策略及流程,形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能力。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评析各种类型的教学案例,形成教学评价与反思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和完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践,能够从理论高度加以分析。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的专业思想、专业技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获得教学体验和教学创新的愉悦,具有表现自我教学形象的热情,初步形成探究语文教学的研究能力。

主要内容——

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的教学实践能力发展型课程”,侧重于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教学实践方法的训练和探究。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是理解并掌握小学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流程和设计方法,教学的难点是懂得运用新理念去评析案例并进行教学设计及进行教学实践体验教学。

主要的学习内容为: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本章阐述语文课程标准的涵义、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关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原理。

(2)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通过介绍语文教学设计的分类、功能及教学设计的具体内涵,使学生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与基本流程,并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

(3)新理念下的识字写字教学设计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识字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本章介绍的是识字写字教学的意义和任务,识字写字教学的策略、方法和过程,并介绍了我国传统识字教学的经验和当代主要的识字教学实验,使学生掌握自主识字的方法和习惯的形成,结合教学案例分析,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正确选择识字教学的策略。

(4)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设计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母语教育的主要载体。

本章介绍的是阅读教学的意义和任务、阅读教学的新理念和阅读教学的策略,阅读教学的方法和过程。

(5)新理念下的习作教学设计

习作是小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

习作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章介绍了习作教学的意义和目标、习作教学的策略和过程以及习作教学实验。

(6)新理念下的口语交际教学设计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口语交际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本章主要的学习内容是:

口语交际教学的意义和目标、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7)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本章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和目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分类。

(8)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评价

语文教学评价是对语文教学工作进行价值判断,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分为行为评定法和效果评定法。

本章介绍了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和特点,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内容和主要方式,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改革情况。

4、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安排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学生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是本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

为了提高学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本课程结合学科内容,针对每一模块教学内容,有计划地设计以下实践教学:

(1)课前五分钟说话训练

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与从师者自身的语言素质、心理素质、应变能力、组织能力等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教师职业技能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系统训练。

本课程注意从能力培养的需要出发,在课前5-1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能力的训练。

每次上课前让1-2个学生,讲一个儿童故事或朗读一篇小学课文或围绕思考题阐述自己观点,然后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的方式,形成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训练心理素质和口头言语表达能力,促进基本功的提高。

(2)听课评课训练

根据教学需要,开展听课评课训练,训练的程序是:

观摩课堂教学-记录课堂实况-评析教学案例-撰写教学反思。

在案例评析中,既要关注课堂的整体性,又要关注局部的教学片段和教学细节;要求用所学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审视、评析教学案例的得失,并形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

(3)微格教学训练

在每一章节的理论教学之后,自由选择相应知识模块中的任何一个内容,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制作课件,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微格教学。

之后,进行自评和互评,在评价中使教学能力得以更快提高。

(4)开展从师技能活动竞赛

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种从师技能竞赛活动,如“讲故事比赛”、“小学语文课文朗读比赛”、“小学语文教案设计比赛”、“小学语文微格教学比赛”等。

在这些活动和竞赛中,依托学校的社团进行组织,采取“人人参与、层层选拔”的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

5、课程学习方法

本课程是一种“应用性的教学实践能力发展型课程”,侧重在“教学方法”的建构和实践功能,不重“论”,但也有深刻的教学理论的探究建构,更重视教学实践方法的指导训练和实践探究学习,将理论融会贯通到实践应用的学习过程中,理论要成为一种分析和设计的工具。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在学习方法上应该做到两个结合:

(1)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要求课程的学习,一方面,能够运用语文教学的思维方式和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去观察、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现象,就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思路与方法,以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增强语文教学的意识。

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实践(如教案设计、微格教学等),进一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以校正和发展理论,实现理论创新,在更高层次上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获得系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较快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能力。

(2)实践与研究相结合

对一个教师来说,重要的是教学思想和教育视野的建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应用性的教学实践能力发展型课程,教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试讲、教学反思等是水乳交融的,教学探究能力和教学探究品格的形成,是将来从事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坚实基础。

在本课程学习中,应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相结合,针对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中遇到的比较突出和典型的问题,展开研究,并以案例分析或教学反思、论文等形式呈现研究结果,在参与研究中提升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增强对学习本课程的理性解读能力与变革能力。

6、课程选用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书:

参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

7、课程考核与评价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课程考核根据理论学习和教学活动的比重实施双向测评,平时成绩实行分项量化打分,占总成绩的30%,按1+1+1权重进行量化评定。

其中书面作业(教案设计)占10%;课内实践教学活动(包括课堂讨论发言及其提纲的准备、每课案例评析)占10%,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参与10%(包括小学语文教学情况调查,参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学习)。

期末考试成绩占70%。

考核通常采用开卷笔试的形式。

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

第二章数学模块

一、数学模块专业简介

兼教课程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的培养方向;使课程的广博性、专业性、实践性三者有机结合,符合小学教师专业化、综合化的要求,注重专业分方向培养,形成专门化的专业(职业)意识、态度和情感,掌握专业的知识、技能,使学生获得专业活动的初步体验,具有从事小学数学和科学课程教学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懂得小学数学教育规律。

通过对这部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开阔视野,获得作为高素质小学教师基本的教育知识、教学理论、形成小学教师工作的基础技能、技巧,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组织、指导教育教学,适应未来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学习、实践和教师基本技能相结合。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培养学生将来执教学科的知识素养,充分体现小学教育理科方向的特征。

兼教课程体现知识经济时代实施素质教育对小学教师素质上“一专多能”、“科研型”的新要求。

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使他们走教育科研成才的道路。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身素质结构的能力方面有重要意义。

使学生具备改进与革新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能力;不断研究和解决小学教育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

二、数学模块专业课程介绍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1.课程性质与定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其任务在于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以正确的小学数学教育思想为指导,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的基本环节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提高从事小学数学教学能力。

2.课程学分学时安排

学分2分,授课学时30学时。

3.课程目标及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

知识:

◆各项教学技能的执行程序和要求;

◆师生交流的艺术;

◆教学评价的要领;

◆教师教学科研的形式。

能力与技能:

◆能依据《标准》分析教材;

◆能根据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设计出不同课型、不同教法的教案;

◆通过训练能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点把教学技能应用于教学实践。

态度与情感:

喜欢讨论数学及数学教学问题,对探究小学老师如何开展数学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技巧等问题有较浓厚的兴趣;对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有较高的热情;对当好小学数学教师有较强的信心。

主要内容——

第一章备课艺术

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问题

第二章讲课艺术

导入和收尾,节奏和过渡,举例和提示,练习指导

第三章组织调控艺术

组织课堂讨论,表扬和批评,自学课指导,营造良好氛围

第四章教学的基本技能

教态,教学语言,教学演示,板书,提问和作答

第五章多媒体教学的艺术

多媒体的简介,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第六章师生交流艺术

向学生学习,师生交流方法

第七章思维方法指导艺术

系统思维方法指导,创新创造思维方法指导

第八章教学评价艺术

听课评课,教学评价

第九章教师教学科研指导艺术

教学经验,教学随笔,教学论文

4.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安排

(1)优秀教学录像观摩

(2)到南宁市小学进行见习及教学实践

5.课程学习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树立正确的小学数学教学思想,着眼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能力。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结合教学实践领会所学的理论,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

同时应重视自学,努力提高自学能力。

本课程每章后均附有练习,自觉独立完成这些练习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手段。

6.课程选用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

《小学数学实用课堂教学艺术》吕菊芬.第一版.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参考书:

(1)张德祥等,《中小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小学数学》第一版,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

(2)张显元.《小学数学实用教学90法》第一版.南海: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

(3)李希华,李晓梅等.《教学策略导航》(数学)第一版.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7.课程考核与评价

平时成绩30%+期末开卷考试70%

(二)《小学数学典型教学示例》

1.课程性质与定位

《小学数学典型教学示例》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其任务在于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以正确的小学数学教育思想为指导,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际,熟悉小学数学课的类型和结构,提高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能力。

2.课程学分学时安排

学分2分,授课学时30学时。

3.课程目标及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

知识:

◆小学数学课的类型和结构;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原理;

◆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一般规律;

◆掌握不同课型的不同评价指标体系。

能力与技能:

◆能依据《标准》分析教材;

◆能根据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设计出不同课型、不同教法的教案;

◆能根据不同课型的不同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课。

态度与情感:

喜欢讨论数学及数学教学问题,对探究小学生如何学习数学、小学老师如何开展数学教学等问题有较浓厚的兴趣;对帮助小学生学习数学有较高的热情;对当好小学数学教师有较强的信心。

主要内容——

第一章小学数学课的类型和结构

小学数学课的类型,小学数学课的结构

第二章低年级典型课示例

小学低年级数学典型教学设计评析

第三章中年级典型课示例

小学中年级数学典型教学设计评析

第四章 高年级典型课示例

小学高年级数学典型教学设计评析

4.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安排

(1)优秀教学录像观摩

(2)到南宁市小学进行见习及教学实践

5.课程学习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树立正确的小学数学教学思想,着眼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能力。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结合教学实践领会所学的理论,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

同时应重视自学,努力提高自学能力。

本课程每章后均附有练习,自觉独立完成这些练习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手段。

6.课程选用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

《小学数学典型课教学示例》方运加.第一版.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参考书:

(1)曾超益.《小学数学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第一版.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

(2)《人民教育》编辑部.《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小学数学卷)第一版.海南出版社,2002年.

(3)斯苗儿.《小学数学典型课例评介》第一版.上海:

渐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7.课程考核与评价

平时成绩30%+期末开卷考试70%

(三)《数学思想方法》

1.课程性质与定位

《数学思想方法》是小学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本课程是以数学哲学为基础,通过对数学的发现过程、数学概念的联系、数学运算的相互转化、数学中的矛盾、数学美学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认识到数学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课程学分学时安排

学分2分,授课学时30学时。

3.课程目标及主要内容

课程目标——

知识:

◆高等数学的主干学科: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概率统计等课程中的主要概念、重要定理和法则形成的思想过程及相互联系;

◆高等数学中的辩证思想方法;

◆数学美的主要特征和类型;

◆我国数学思想的特点,我国高等数学思想的萌芽和发展过程,我国高等数学落后于外国的客观原因;

◆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主要发展方向。

能力与技能:

◆能用辩证思想方法去处理数学中的问题;

◆能运用数学美的观点去分析和处理数学中的问题。

态度与情感:

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数学的思想与方法,感受数学美,从而使数学素质成为人的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内容——

绪论

数学课程目标概述,数学的研究对象、特征与发展,影响数学课程目标的因素,国际数学课程目标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小学数学课程目标的演变与分析,现行小学数学课程目标评析

第一章波利亚的数学启发法

四种具体的解题模式,怎样解题,数学中的合情推理

第二章数学发现的逻辑与关系映射反演方法

拉卡托斯的数学发现的逻辑,化归原则与关系映射反演方法,其他的研究

第三章问题解决的现代研究

曲折的前进,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关于“问题解决”的再思考

第四章数学抽象的方法与抽象度分析法

数学抽象的定性分析,数学抽象的若干方法论原则,抽象与分析法

第五章数学美与数学直觉

庞加莱论数学美与数学直觉,数学中的美学方法,数学直觉的特性及数学直觉能力的培养

第六章数学活动论

数学活动的客体成分,数学传统

第七章数学文化论

数学发展的动力,数学发展的规律

4.实践性教学内容与安排

(1)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讨论活动,体会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2)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查询数学家的趣闻轶事,数学概念的起源,古今数学方法的简单对比等等资料,让课堂从冰冷的美丽恢复到火热的思考。

(3)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闪光点”,如π、黄金数等等,展示数学美的简洁性、和谐性、奇异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运用数学的热情。

5.课程学习方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清本课程对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着眼于提高自身的数学素质。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领会所学的理论,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

同时应重视自学,努力提高自学能力。

本课程每章后均附有练习,自觉独立完成这些练习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手段。

6.课程选用教材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