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548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稼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邓稼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邓稼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邓稼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邓稼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邓稼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邓稼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邓稼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邓稼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邓稼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邓稼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邓稼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邓稼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邓稼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邓稼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邓稼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邓稼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邓稼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邓稼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邓稼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邓稼先.docx

《邓稼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邓稼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邓稼先.docx

邓稼先

邓稼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接触并认识“人物散文”这类文章。

2、学习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能力目标:

品读语言,体会字里行间流溢的丰富情感。

情感目标:

了解邓稼先,学习其为国自强独立而献身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了解邓稼先,学习其为国自强独立而献身的爱国精神。

2、学习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理解“传统文化孕育邓,而邓又为祖国作出巨大贡献”这一主题。

2、品读本文朴实的语言饱深厚的情感的特点。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圈点学习法,朗读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今抗日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很多,不断的向人们讲述那段苦难屈辱的历史。

今天,我们终于获得了独立自强,能力和平地坐在这宽敞明亮的教学楼里学习,那是无数英雄努力奉献的结果。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认识一位长期鲜为人知,却为祖国做的强盛做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他就是邓稼先。

二、邓稼先:

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

“两弹元勋”由于所做事关国家机密,长期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三、杨振宁:

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57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现为清华大学教授。

四、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你觉得邓稼先是怎样一个人?

简析:

邓是一个为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有高度奉献精神的一位科学家。

2、初读课文后,你能简单对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做一点介绍吗?

应该主要抓文章的哪一部分?

3、初读课文后,你能说一说作者和邓稼先的关系吗?

文章中哪些地方还能体现这一点?

简析:

文章第三部分第一段交待了作者和邓稼先是有50年友谊的朋友。

文中“第三部分、第四部分和第六部分”都有所体现,文中称邓稼先为“稼先”,给邓夫人发电报等地方都能体现。

做一点补充:

二者都是安徽人,杨振宁比邓稼先大两岁。

邓父和杨父都是清华大学教授,在清华大学校园内又是比邻而居,两人自小在弹玻璃球,赛爬树的玩耍长大。

后一起进入北平崇德中学读书。

抗战时又都在西南联大求学。

48年一同赴美留学,同住一间宿舍。

50年26岁的邓稼先获得博士学位证书七天后回国,而杨留在了美国。

此后,杨回国访问,二人也总会见面叙旧,友谊不断。

4、1986年,邓稼先由于在核试验中受辐射感染而患癌症病逝。

该文写于1993年,是一篇怀恋纪念好友的散文。

从文中你能体会作者对邓稼先的情感吗?

简析:

流露着作者对挚友的怀念思恋及无限崇敬之情。

(暂不做太多分析点至为止)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通读全文,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简析:

1、追述历史背景,引出邓稼先。

2、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3、写邓稼先崇高的人格(与奥本海墨相比)。

4、作者获悉中国独立完成原子弹的设计制造后为朋友为祖国而骄傲。

5、写邓稼先坚守戈壁荒漠,献身核武器发展事业。

6、总体评价:

邓稼先的崇高精神,巨大贡献,坚定的理想信念。

(二)整体把握全文

1、全文六个部分可归纳为几个层次?

简析:

三个层次。

2、读完全文,邓稼先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简析:

巨大的贡献和奉献精神

3、思考一下各部分之间有怎样式联系?

4、板书(结构)

(一)

(1)引出“稼先”

巨大贡献

(2):

侧面表现(4)

(二)追忆“稼先”(结果)

崇高人格(3):

传统文化的孕育

(内因)(根源)

奉献精神

(2)(原因)

具体表现(5)(外在)

(三)(6)评价“稼先”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搜集邓稼先的资料,进一步了解邓的事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详析课文

教学过程:

一、品读第一部分

(1)读完第一部分你觉得邓是一个什么的人?

简析:

1、他是一位科学家。

2、他是一位英雄人物,为国家独立民族自立做出巨大贡献,有重大历史意义。

3、他鲜为人知,默默无闻,甘于奉献。

(2)文章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百年来的历史及巨大转变?

简析:

其作用是突出邓稼先所做贡献的巨大,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读第二部分。

(1)试着列一张邓稼先生平年表,以对邓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

简析:

这一环节可以略去。

(2)介绍生平经历中重点突出了什么?

简析:

1、突出了他的巨大贡献:

两弹元勋,核武器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2、突出了他的奉献精神: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这一部分是一篇典范的人物小传,可模仿为自己的祖辈父辈写一篇小传。

简析:

小传中应有“清楚的生平经历,突出的人生业绩,恰当的评价定位”,当然事先需做一番调查搜集资料的准备。

三、品读第三部分。

(1)读完这一部分,你认为邓稼先的崇高人格有哪些?

简析:

谦逊谈泊,真诚坦白,忠厚朴实。

(2)结合全文,你还可以有哪些补充?

简析:

热爱祖国,甘于奉献,如学成归国,献身国防。

(3)作者写奥本海墨的目的是什么?

重点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及最后一段的议论。

简析:

以奥本海墨的锋芒毕露,张扬个性,来突出赞扬邓稼先的“谦逊谈泊,真诚坦白,忠厚朴实”,而这些又是中华传统美德,是传统文化孕育的结果。

文章接着用具体事例说明这些美德在他实际领导工作中所起的帮助作用。

从而结出这样的结论:

只有中华文化能孕育出邓稼先这样的杰出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人能为祖国作出巨大的贡献。

作者探讨了邓稼先成功的根源,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4)这一部分与前边内容的联系?

简析:

这是邓稼先“奉献精神”的内在原因,根源所在。

四、品读第四部分。

(1)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概括主要事件。

简析:

作者获悉中国独立完成原子弹的设计制造而感动。

(与前边有所重复)

(2)写这一部分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简析:

作者为祖国挚友而骄傲自豪,从侧面说明邓稼先贡献的巨大,意义的非凡,感人至深。

五、品读第五部分。

(1)这一部分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简析:

具体写了邓稼先工作于戈壁荒漠的艰险;突出邓稼先超凡的直觉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写邓稼先不避危险,坚守在核武品试验第一线;这一部分是邓稼先奉献精神的具体表现,集中突出地表现了他以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愿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2)说一说《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简析:

突出了荒漠戈壁的荒凉,写出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艰苦,突出献身精神。

(3)说一说引用五四时代歌曲的作用?

简析:

既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碎首黄尘,燕然勒功”,也是对他的高度赞美,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奇丈夫”。

六、品读第六部分。

这一部分作者着重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两者有怎样的联系?

简析:

着重从“巨大的贡献和无私的精神”和“正确的人生目标,坚守的理想信念”这两方面进行评价。

邓稼先的贡献和精神获得永恒的价值,永远为人们所缅怀,而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就是国为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人生目标(方向)”。

七、文章主旨:

文章追忆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赞颂了其为民族为国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表达了作者对挚友的深深怀念和崇高敬意。

阐明了“中华文化孕育了邓稼先这样的杰出人物,也只有邓稼先这样的杰出人物才能为祖国做出伟大的贡献”的道理,体现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

八、小结

1、文章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2、文章语言朴实却饱含真挚的感情。

九、布置作业。

1、进一步查找资料了解邓稼先的事迹。

2、模仿第二部分写一篇人物小传。

板书详案:

(一)

(1)引出“稼先”:

突出其巨大贡献。

(二)追忆“稼先”:

崇敬怀念

巨大贡献:

两弹元勋独立完成

伟大功绩感人至深(4)

(结果)重大意义:

摆脱危机侧面表现

谦逊谈泊真诚坦白

生平经历崇高人格忠厚朴实传统文化孕育(3

(2)与奥对比忠于祖国

鞠躬尽瘁(内因)学成归国

(2)

奉献精神具体表现不畏艰苦甘愿献身(5)

(原因)死而后已(外在)坚定信念坚守戈壁

超凡才能坚强意志

(三)(6)评价“稼先”:

永恒的骄傲高度评价

无私的精神永远被人缅怀

巨大的贡献

正确的人生目标

坚定的信念

课后反思: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

从单元设计来看,学习本文,在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基础上,应让学生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深入领会他言行一致的崇高品格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学习文章的结构技巧和选材技巧。

教法分析:

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裁剪得体,语言生动凝练,感情充沛,可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互动,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认识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升华。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生字词,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方法与过程: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学习闻一多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

2、体会掌握过渡段的作用

教学难点:

1、难理解的文言词语。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敬重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搜集与闻一多先生和臧克家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的好“做人要有做人的原则”,就是说为人处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方法和准则。

这个单元记载的都是名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文章,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并且思考一下,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二、介绍作者和闻一多

臧克家,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

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随着《老马》等诗的广泛流传,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三、字词积累。

地壳qiào仰之弥高mí兀兀穷年wù校补jiào

锲而不舍qiâ沥尽心血lì赫然hâ炯炯目光jiǒng

群蚁排衙yá函寄hán目不窥园kuī迥乎不同jiǒng

漂白piǎo警报迭起diã气冲斗牛dǒu

目不窥园:

窥,从小孔或缝隙里偷偷地看。

眼睛从不暗中看一看家里的园圃,即专心致志。

诗兴不作:

“作”,起的意思。

诗兴不作,不是不做诗,而是写诗的兴致不起、不发。

一反既往:

既,已经。

既往,过去。

与过去完全不一样。

潜心贯注:

用心专注而深刻。

慷慨淋漓:

形容情绪、语调十分激动,说法十分畅快。

四、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

“说”和“做”各有什么特征?

2、围绕这两方面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从中看出闻一多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3、从文中找出高度评价闻一多先生的语句。

“说和做”的特征

“说和做”的特征

主要事例

人物形象

总体评价

学者

1做了再说

2做了也不一定说

1《唐诗杂论》

2《楚辞校补》3《古典新义》而废寝忘食,

为控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废寝忘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十数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

1、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一定说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2、他,是口的巨大。

他,是行的高标。

革命家

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1、起稿政治传单

2、群众大会演说

3、参加游行示威

投身于民主运动,敢取于为人民讲话。

对敌人无所畏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言行一致,大勇的革命烈士。

4、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怎样过渡的?

讨论并归纳:

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句话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

这两个句子关联的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

作者在这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自然。

5、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6、文章两个部分写出了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

闻一多前后期有什么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讨论并归纳:

闻一多先生的前期是一名卓越的学者,后期是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

所走的道路不同,反映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但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五、拓展、延伸

1、探究了闻一多先生这位英雄,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例如: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

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

我们更要学习他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2、人们很崇拜明星,那像闻一多先生这样的民族英雄,我们是否应该去追随?

假如我校要设置闻一多先生的雕像,请设计高度概括闻一多先生精神的话。

例如:

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六布置作业

1、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题。

2、抄写课后词语。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一、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

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

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对比写法。

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作”,起。

“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

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3、闻一多向古代典籍钻探的目的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他想吃尽、消化尽......文化史”“他要给我们......文化药方”

4、“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5、“‘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6、“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精神?

专心致志的研究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

7、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它”指深夜灯火。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8、“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二、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哪些内容分别说明闻一多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及在群众大会上演讲等内容说明他是“口的巨人”;“走到游行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内容说明他是“行的高标”。

2、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

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还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三、拓展延伸二: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中有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事家,由博学睿智的科学家,还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家,你在语文课和课外一定读过不少名人的传记,知道很多名人的丰功伟绩,轶闻趣事,请讲讲你认为最有价值,最感人的故事片断,看谁讲得生动有趣。

四、总结全文: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

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五、作业布置:

在闻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许多文人、学者、革命家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

请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体会人们对这位伟大的诗人的深刻缅怀。

教学反思:

 

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学目标

1、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

2、揣摩语言,理解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和感受。

3、学习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4、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运用外貌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2、揣摩语言,理解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和感受。

教学设想:

以感动中国的无臂钢琴师刘伟导入耳聋音乐家贝多芬,激发学生对人物做进一步的了解,品读贝多芬的心灵世界和独特个性。

贝多芬被称作“乐圣”,其音乐体裁和内容形式丰富多变,所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穿插贝多芬的不同风格的名曲:

《致爱丽丝》、《命运交响曲》、《月光曲》、《爱的纪念》,让学生一边感受贝多芬的音乐魅力一边体验贝多芬的人格魅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引导,配以幻灯片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生平简介。

以无臂钢琴师刘伟的事迹导入,继而介绍贝多芬的生平和作品。

(板书课题,配乐介绍。

二、自主学习。

快速朗读课文,思考:

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讨论:

1、音乐巨人贝多芬在日常生活中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如:

本文第15自然段的“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出善良的微笑”采用了神态描写,让我体验到贝多芬在严肃的外表下面有一颗善良的心。

2、贝多芬说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

你是如何理解的?

如:

第20自然段“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深深触动了我,这句话透露了他对纯净大自然的向往,同时也透露他对现实的无奈,树尚且可以聆听大自然的声音,而自己什么声音也听不见。

四、交流展示。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1、一个巨人(板书)

音乐巨人:

用音乐表达多变的情感和信念,创作了许多旷世名曲。

生活巨人:

独立处理日常杂务,用“心”观察思考人生。

精神巨人:

意志坚强,不向厄运低头;面对打击,决不消沉。

一个凡人(板书)

普通人的情感内心:

有人访问,感动流泪;无端打扰,不耐烦;面对耳聋不免叹息

归纳:

独立骄傲,沉郁坚强,严肃善良。

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2、略。

五、扩展迁移。

以课文中成功的外貌描写指导学生学习外貌描写的写作技巧。

教师引导:

合上书,闭上眼,想一想:

读完这篇课文,留给你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

(教师配乐朗读一段贝多芬的外貌描写)

本文的作者显示了高超的外貌描写技巧,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表现出他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

成功的外貌描写,往往能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方面来重笔刻画。

做到以形传神。

忌面面俱到,忌“脸谱化”。

我们要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个性突出,以形传神。

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还可能用到以下外貌写作技巧:

(1)仔细观察,抓与众不同的方面,突出特点。

(2)抓住“五官”特点,写出人物面部特征。

(3)注意身材体型、服饰打扮,体现人物个性。

(4)区分性别和年龄差异,用词准确。

(5)注意生活经历,符合人物身份。

(6)可以用比喻、夸张,联想等修辞手法。

(7)要有一定的顺序。

(8)……

六、实战演练。

目的:

抓住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的外貌特征,以形传神。

题目:

用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试作一次人物外貌描写的练习。

要求:

1、三分钟人物速写,人物必须是本班师生。

不能出现姓名。

2、要有描写对象的外貌特征。

(以全班同学可判断出是谁为标准)

3、杜绝面面俱到,人物脸谱化。

七、课后延伸。

大家形象生动的外貌描写又让我想起了外貌丑陋而内心坚强的贝多芬---“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青春年少的我们是做勇士,还是做懦夫。

请以“贝多芬,我想对你说……”写一篇作文。

板书设计:

音乐巨人贝多芬

巨人个性突出

凡人以形传神

课后反思: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莫泊桑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学习本文抓住外貌、性格特征写人的描写方法。

3、揣摩比较不同人物不同的描写方法。

4、感受当时欧洲著名的大文豪身上渊博的知识、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质和出色的谈话智慧,努力塑造自己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抓住外貌、性格特征写人的描写方法。

难点:

比较不同人物不同的描写方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本文刻画了四位著名作家的形象,显示了莫泊桑在人物描写上的卓越才能。

在学习时,要着重体会作者从人物肖像、言谈举止、神态等多方面描绘人物的方法。

作者善于抓住人物外貌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进行描绘,同时在叙述和描写中适当地插入抒情议论,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阅读时也要好好体会。

一、人物画像,交流引读

1、画像展示: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四位人物画像。

2、交流引读:

学生交流人物的外貌特点,教师引读:

有人说过: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

”同样的,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我们在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要表现出他们的不同之处,就必须抓住他们的特点。

不少作家善于抓住人物的特点描写人物,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刻画人物的一篇文章: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板书课题,并简介作者。

莫泊桑(1850-1893):

法国文学家,他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