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县概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677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23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费县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费县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费县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费县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费县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费县概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费县概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费县概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费县概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费县概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费县概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费县概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费县概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费县概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费县概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费县概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费县概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费县概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费县概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费县概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费县概况.docx

《费县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费县概况.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费县概况.docx

费县概况

费县概况

费县上古系少皞属地,春秋时称鄪邑,战国时称鄪国,西汉初年(公元前201年)置县,属东海郡,至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

费县历史悠久。

上冶镇翟家村、朱田镇兴富庄等大汶口文化遗址和新桥镇西西蒋村、方城镇古城里村等龙山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证明至迟在公元前4000年前,即原始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即有先民在此活动。

 

一:

地理位置

费县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6′—118°18′,北纬35°—35°33′,北依蒙山,与蒙阴县、沂南县相连;南靠抱犊崮,和临沂市兰山区、苍山县毗邻;东与兰山区接壤;西和平邑县搭界。

东距临沂市40公里,距连云港、日照港100公里,距青岛港200公里。

东西长63公里,南北宽58公里,总面积1893平方公里,折合285.6万亩。

境内山岭起伏,沟壑纵横,整个地势呈西北向东南倾斜,全县海拔高度均在70米以上。

平原及湖地一般在70—90米之间,丘陵地区100—200米,山地200以上。

全县共有大小山头1400多座,其中500米以上的山头75个,最高峰海拔1026米。

二、建置沿革

  

(一)建县之前

  上古,费为东夷部落首领少皞近畿之地。

据《尚书·禹贡》记载,唐、虞、夏、商时代,费地均属徐州之域。

《周礼·职方》:

“并徐入青”,故西周初年费属青州。

公元前1056年,徐州之戎和淮浦之夷联合起来进犯鲁国,鲁侯伯禽率领诸侯讨伐,在费地告诫军士。

史官记录伯禽的誓辞,名为《费誓》(见《尚书》),这是最早记载费地的文字。

清代叶圭绶认为西周初年费自为国,为鲁国的附属国(见《续山东考古录》)。

大致在周宣王时代,周王室封鲁懿公之孙为费伯,费地自此成为伯国(见《齐乘》及《书传旁通》)。

《左传·隐公元年》:

“费伯帅师城郎”,说明到鲁隐公(公元前722—前712年在位)时费仍为伯国。

至鲁桓公时,费国沦为鲁国的一个邑。

鲁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鄪邑成为鲁国上卿季友的私邑(见《左传·僖公元年》),又叫采邑。

随着鲁国公室的逐渐衰微,鲁元公二年(公元前427年)以后,季友后裔季孙氏据鄪邑自立为国。

《孟子·万章》有“费惠公”;《吕氏春秋》以“费”“滕”并列;刘向《说苑》有“费君”,均可为佐证。

齐威王(公元前356—前320年在位)时,费国曾一度被齐国吞并,齐威王改武城(今梁邱镇西部及平邑县魏庄乡一带)为南城,并使檀子守南城以拒楚军(见光绪二十五年《费县志》转引《史记·田敬仲世家》)。

秦昭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前后,费国又被楚国吞并(见《楚文化的东渐》)。

石井镇城后村春秋翼城遗址曾出土楚国金币“郢爰”,探沂镇许由城村春秋许由城遗址曾出土楚国金币“陈爰”可资证明。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国为秦国所灭。

两年后,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部,费地属薛郡。

  

(二)建县之后

  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韩信被封为楚王,费地属楚国。

本年,刘邦统一天下,分封诸侯,设立郡县,费地自此建县。

同年十二年,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刘邦改封其弟刘交为楚王,领有薛、东淮、彭城三郡,费县属东海郡。

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韩信部将陈贺被封为费县侯,至其孙陈偃时,因罪被褫夺爵位(见《汉书·功臣表》)。

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武帝又封城阳顷王子刘方为费县侯。

五年后,刘方因罪被夺爵位(见《汉书·五子侯表》)。

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西汉中央政权在全国设置十三部州刺史,费县属徐州刺史部东海郡。

王莽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全国郡县更名,费县改为顺从县(见《汉书·地理志》)。

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元30年),费城改隶兖州刺史部泰山郡,为侯国,属泰山郡十二城之一(见《后汉书·郡国志》)。

献帝建安三年(公元198年),费城又改隶徐州琅琊国(见《三国会要·舆地二》)。

三国时期,费县属曹魏徐州琅琊郡(同上)。

西晋时期,费县属徐州琅琊国(见《晋书·地理志》)。

永嘉之乱(时在公元307年)以后不久,西晋灭亡,淮水以北地区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占据,历时约120年。

费县隶琅琊郡。

东晋政权建立后,晋元帝司马睿为了安置随其南迁的原琅琊国士族和流民,于大兴三年(公元320年)在江乘县(今属南京市)境内侨置怀德县,属丹阳郡。

咸和“土断”(时在公元326—334年)后,怀德县更名为费县,有实土,属南徐州琅琊郡。

至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公元438年)废置(见《景定建康志》)。

东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晋将刘裕北伐,灭南燕,收复了黄河以南、淮水以北及汉水上游广大地区。

费县一度属东晋及南朝宋之徐州琅琊郡(见《宋书·州郡志》)。

刘裕死后,上述地区又渐次被北魏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占据。

北朝时,费县先属北魏徐州琅琊郡(见《魏书·地形志》),继属东魏北徐州琅琊郡(见《中国历史地图集》),再属北齐北徐州琅琊郡(同上),再属北部沂州琅琊郡(见(北周地理志))。

隋朝初年,实行州县两级制,费县属沂州。

大业年间改州为郡,费县属琅琊郡(见《隋书·地理志》)。

隋末天下大乱,费县先后被徐圆朗、潘当等部农民起义军占据(见光绪《费县志·兵事纪略》)。

唐平隋乱,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重建费县,属河南道沂州琅琊郡。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废沂州,费县属琅琊郡,乾元元年(公元768年)复置沂州,费县属沂州(见《旧唐书·地理志》)。

五代时期,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皆设沂州,费县均属沂州(《新五代史·职方考》)。

北宋,费县属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见《宋史·地理志》。

  靖康之变(时在公元1126年)后,费县一度属张邦昌伪楚和刘豫伪齐两个傀儡政权。

《陶砫山(今属苍山县)普佛寺记》碑为阜昌七年所刻,“阜昌”即刘豫伪齐年号。

刘豫被废黜后,费县属金朝山东东路沂州(见《金史·地理志》)。

金末,费县一度被南宋收复。

宋理宗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南宋承宣使李全变节降元,费县被割让给元朝。

元朝在地方设行中书省,今山东地区直属中书省,称腹里。

费县属腹里山东益都路沂州(见《元史·地理志》)。

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沂州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宁府。

五年,改隶济南府。

七年,属青州府。

十八年,属兖州府。

费县均属沂州(见《明代·地理志》)。

  清朝初年,费县仍属兖州府沂州。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沂州由散州改为直隶州。

十二年,沂州升为府,费县属山东省沂州府(见《清史稿·地理志》)。

辛亥革命后,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府,设道。

费县属山东省岱南道,次年改属济宁道。

十四年(1925年)改属山东省琅琊道。

十七年(1928年)废道,费县直属山东省政府。

二十五年(1936年)设督察专员公署,费县属山东省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见《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中国实业志》等)。

  抗日战争时期,费县一带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权、国民党政权和日伪政权同时并存、辖区互相交错并不断变动的局面。

日军投降后,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政权和国民党政权仍然同时存在并互相交错。

1、人民政权

1937年11月,在尚岩乡沟西村(今属苍山县)成立临郯费峄四县边区联庄会办事处。

1939年2月改称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办事处。

1939年7月,在康埠庄(今属平邑县)成立费县办事处,又称四区(指一、四、五、六四个区)联合办事处。

1940年2月,在大夫宁村(今属平邑县)成立费县抗日民主政府。

6月,划滋临公路以北、汶河以西为费北行署,属鲁中行政区;滋临公路以南的西半路为费南县,属鲁南行政区。

8月,在大冯家楼子(今属沂南县)成立临费沂边联县,属鲁中行政区。

1941年1月,在薛庄成立费东行署。

3月,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办事处改称临郯费峄四县边区抗日民主政府(以下简称四县边联县),

1942年5月,费北行署改称费北县,属鲁中行署。

6月,析费南县南部和滕县东部成立费滕边办事处,又称鲁南实验县。

8月,成立临费办事处。

11月,成立费西办事处。

1943年1月,成立临西办事处。

本年秋,改费东行署为费东县

10月,撤销费滕边办事处。

成立费滕峄办事处,又称费滕峄县。

11月,撤销费西办事处。

1944年1月,撤销临费办事处。

成立温河县。

费南县改称费县。

2月,四县边联县改称赵鎛县。

临费沂边联县改称沂临边联县。

6月,沂临边联县改称沂临县。

8月,临西办事处撤销。

本年,费滕峄县改为双山县。

1945年10月,撤销沂临县,大部并入沂南县。

1946年1月,费东县、费北县合并为蒙山县。

4月,费县改称平邑县。

温河县改称费县,隶属鲁南行政区第一专区。

双山县改称麓水县。

1947年3月,赵鎛县分为赵鎛、苍山二县。

10月,成立白彦县和临西县。

1948年1月,费县改隶鲁南行政区第三专区。

7月,费县又改隶鲁中南行政区第五专区。

10月,临西县并入临沂县。

1949年7月,费县隶鲁中南行政区台枣专区。

2、国民党政权

这一时期,国民党费县政权沿袭抗日战争之前的建置,但随着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国民党政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和日军占领区失去控制。

1939年1月,日军侵占费县城后,国民党县政府撤到蒙山前,此后主要与国民党县党部一起活动。

先在薛庄北新围子,后到青云庄一带。

本年12月又南迁到崮口。

1940年间迁到老君崖西刘家庄。

1941年又迁到东程庄、南坡一带,此后一度垮散。

1945年后在临沂西部花园村又成立了流亡县政府,后一度流亡到徐州。

1947年春国民党军进攻费县时,国民党县政府进驻县城。

7月,县城解放,国民党县政府流亡临沂,先在义堂南楼,后到后乡村。

1948年10月在郯城垮散。

3、日伪政权

费城被日军占领后,滋临公路沿线和全县重要集镇如平邑、柏林、仲村、上冶、梁邱、诸满、沈家村等相继沦陷。

日军先以宣抚班宣传建政,同年建立伪县公署,沿用原国民政府建置和区划。

开始属伪山东省鲁南道,后又改属伪沂州道。

1945年8月7日,驻费城日伪军逃往临沂,费县日伪政权垮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5月,麓水县、赵鎛县撤销,费县改隶临沂专区。

1953年8月,白彦县撤销。

1955年11月,费县人民政府改称费县人民委员会。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1967年3月,费县革命委员会取代了费县人民委员会,隶属临沂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8年7月,费县革命委员会属临沂行署。

1981年5月,费县革命委员会改称费县人民政府。

1994年12月,临沂行署改称临沂市政府,费县仍隶属之。

三、境域变化

  建县之前,费地无论为邑为国,其境域均无专文记载。

大致说来,为伯国时,按周代制度,封土为方圆七十里(见《汉书·地理志》)。

为季氏采邑时,因季孙氏在鲁国的特殊地位,费邑面积较他邑为大。

北界蒙山,西临颛臾国,东邻防邑和祊邑,南部达今苍山县文峰山一带(见元代王良弼《重修季文子庙记》),东南达今苍山县仲村一带(见《吴翟村东禅觉寺伪周造像碑》)。

此后的费国,西邻鲁国,南部包括南城一带(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曾子时,武城属费”),东临启阳,方圆达百里以上。

  西汉至唐朝,费县境域逐步扩展。

初建县时,东有华县(今县境东北部及兰山区西北部),西北有南武阳县(今平邑县城一带),西南为南城县,北隔蒙山与蒙阴县相望。

费县境域包括今费县中部、东南部、北部及今平邑县东北部。

东汉初年,华县一度并入费县,南城县更名为南武城县。

南朝宋时,废华县,其他大部分并入费县。

南武城县又恢复旧名。

北齐时,废南城县,其地并入费县。

隋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南武阳县改为颛臾县。

唐朝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颛臾县并入费县。

至此,汉初四县归而为费县。

  自唐朝迄于民国,费县境域相对稳定。

据清康熙二十八年《费县志》载:

“费境东至沂州周井铺界六十里,西至泗水县泽沟铺界百二十里,南至峄县埠阳店界九十里,北至蒙阴县紫荆关界七十里。

南北计百六十里,东西计百八十里”。

又据清光绪《费县志》载:

“自县城东至兰山县界周井铺六十里,东南至兰山县界中村七十里,南至兰山县界埠阳村九十里,至高桥九十里,西南至滕县界青山岭一百二十里,西至泗水县界舜王庙一百二十里,西北至泰安县界浃干村一百三十里,北至蒙阴县界紫荆关七十里,东北至沂水县界黄草关六十里。

  费县于明初设四乡六十二社,后分为七十五社。

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并为四十二社。

康熙年间改为四十八社,乾隆年间又改为四十二社,清末仍为四十二社,共有村庄1272个。

1930年,费县辖7个区,42个乡。

  抗日战争时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费县境域发生了巨大变化。

日军侵占费城后,逐步在滋临、临滕、临平、费蒙、费枣五条公路沿线各集镇修筑据点,将费县分割成大小七块。

  出于抗日斗争的需要,中共山东省委、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八路军一一五师、八路军山东纵队及中共鲁南区委等先后在费县一带组建了临费县委、临郯费峄四县边联县委、临费沂工委(后改为沂临边联县委)、费北县委、费南县委、鲁南实验县委、天宝工委、温河县委等县级党组织,这些党组织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与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逐步创建起北部以蒙山为依托的东蒙山、仲村等抗日根据地;西部以天宝山为依托的天宝山抗日根据地;南部以抱犊崮为依托的鲁南抗日根据地及崮口山区抗日根据地等。

随着形势的发展,又以这些根据地为中心先后建立了十几个县级人民政权(见前文)。

这些政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建在边缘地区,以形成对日军占领区的包围态势。

另一个特点是随着斗争形势的变化,这些政权的名称和区划不断变更。

基于此,历史上传统的区划被打乱,不断形成新的组合。

日军投降后,经过三年的较量,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人民政权日渐巩固,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现有的政权区划已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新的境域概念基本形成。

大致说来,十年间费县境域变化如下:

  抗日战争期间,以滋临公路为界,其北,汶河之西属费北县、太宁县,汶河之东属费东县;其南,东半部属温河县、双山县,西半部属费南县。

解放战争期间,蒙山之阳属蒙山县。

滋临公路以南,东为费县,西为平邑县。

  此外,原属费县,后划属邻边县的村庄计有:

  ①外峪子、西马山直至文峰山阴诸村,清末属石桥社,1930年属七区高桥乡。

1941年3月起属四县边联县。

1944年2月改属赵鎛县。

建国后大部分并入苍山县,外峪子等个别村庄划属枣庄市。

  ②棠林、凤凰庄、南坡、上流井以南,中村、石坑、保合庄以北诸村,清末属中村社及接舆社,1930年属二区棠林乡。

1941年属四县边联县。

1944年2月改属赵鎛县。

1947年分属苍山县和临西县。

建国后属苍山县。

  ③砚台岭、大葛庄、西葛庄、周井铺、下坡诸村,清末属东蒋社,1930年属二区朱保乡。

1941年后隶属费东行署。

1943年后属费东县。

1947年10月后属临西县,1948年10月后属临沂县。

  ④葛疃、东土单、大朱保、小朱保、九庄、芝房诸村,清末属接舆社,1930年属二区朱保乡。

抗日战争开始后为国民党地方顽固势力王洪九部所盘踞,成为拉锯地带。

1947年10月划归临西县,1948年10月后改属临沂县。

  ⑤沙亭峪等村,清末属东汪社,1930年属三区汪沟乡,1941年后改属费东行署,1943年后属费东县。

1947年10月属临西县。

一年后改属临沂县。

  ⑥井泉庄、窝庄、朱家崖子、吉拉子等十余村,清末属相家庄社,1930年属三区诸满乡。

1940年6月起属临费沂边联县,1941年1月起大部分改属费东行署(后改为费东县),井泉庄、陈家寨、吉拉子、孙家庄四个村归属沂临边县(后改为沂临县)。

1946年1月,上述十几村均划归沂南县。

建国前,由温河县更名而来的费县,境域不足原费县的四分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调整,费县境域有所扩展并趋于稳定。

  1952年3月,蒙山县撤销,原蒙山县东半部上冶、白埠、薛庄、诸满、汪沟五个区划归费县。

  1956年2月,由吾区由平邑县划归费县,改为朱田区。

自此,费县辖一个乡镇、十五个区,境域未再变动。

至1998年底,费县的四至是:

以县城为中心,东至汪沟镇石家村30公里,抵兰山区界;东南至探沂镇王富庄21公里,抵兰山区界;南至新庄镇崇山头村22.5公里,抵苍山县界;西南至石井乡胡山头村36公里,抵滕州市界;西至水连峪乡西北哨村25公里,抵平邑县界;北至大田庄乡紫荆关29公里,抵蒙阴县界;东北至竹园乡柴胡山村30公里,抵沂南县界。

南北最大纵距58.7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64.25公里,总面积1903.75平方公里。

全县辖费城、上冶、方城、探沂、薛庄、马庄、朱田、汪沟、新庄、梁邱十个镇,胡阳、新桥、竹园、刘庄、石井、城北、南张庄、大田庄、郝家村、岩坡、芍药山、许家崖、员外、水连峪、马头崖十五个乡。

有行政村1052个,总人口913198人。

四、县治变迁

(一)鄪城

  鄪城位于今上冶镇南部古城、西毕城、宁国庄一带。

伯禽誓师时,即为人烟辐凑之地。

自春秋迄秦,是鄪邑、费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自建县至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是费县治所。

  鄪邑筑城始见于《春秋》,“襄公七年(公元前566年),夏,城费”。

《左传》对此作了说明:

“七年……夏……南遗为费宰。

叔仲昭伯为隧正,欲善季氏,而求媚于南遗。

谓遗:

‘请城费,吾多与尔役。

’故季氏城费”。

这个“季氏”,指的是季友的曾孙季武子(季孙宿)。

季孙氏自鲁宣公九年(公元前600年)起与孟孙氏、叔孙氏在鲁国轮流执政,史称“三桓”(均为鲁桓公后裔),其中以季孙氏势力最大。

此时季武子正执鲁国政柄,所以叔仲昭伯要巴结他。

由此可知,最初的鄪城是动用了大批奴隶筑成的,在当时的鲁国具有特殊地位。

自季武子之后,经几代人的惨淡经营,到季桓子(季孙斯)时,鄪和成(属孟孙氏)、郈(属叔孙氏)已经超出了大夫之邑不能过“百雉”的规定,成为鲁国最强固的城邑。

随着三桓势力的日益增强,逐渐形成了主弱臣强的局面。

难怪2200多年后,清高宗弘历凭吊鄪城遗址时,会发生“食邑有如此,应知公室微”的慨叹。

三桓在鲁都供职,城邑由其家臣经营,这些家臣往往占据城邑发动叛乱。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叔孙氏家臣侯犯据郈邑发动叛乱。

时任鲁国司寇的孔子为了强化公室,打击三桓,于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趁机提出“今三家过制,请皆损之”(见《孔子家语·相鲁》)的主张,得到鲁定公和三桓同意后,通过时任季氏费邑宰的子路(孔子弟子)去具体实施。

季孙氏家臣公山不狃闻讯,在鄪邑率先发动叛乱,偷袭鲁都。

孔子命鲁大夫申句须、乐颀率兵打败了公山不狃,拆毁了费邑和郈邑。

由于三桓的醒悟,结果成邑未被拆除,孔子也因此失去了鲁国贵族的信任,与子路同时去职。

这就是孔子“堕三都”事件。

此后,季孙氏继续在鲁国执政,鄪邑又得到修复。

到战国时代,鄪邑成为费国的都城,规模进一步扩大。

  建县之后,作为费县治所,凭借旧有的规模,更兼背倚蒙山前临治水(今名浚河)的有利地势,再加陈贺、刘方等人的先后就国,鄪城的地位与郡治郯城相伯仲,远在其他县城之上。

在东海郡所属38县中,仅鄪城为郡都尉治所(见《汉书·地理志》)。

“都尉秩比二千石,与太守分治军民,开府置吏如太守”(见《西汉职官制》)。

自汉高帝六年起,七百年间,费县一带历经兵燹。

如王莽天凤四年(公元17年)的赤眉起义,东汉建武三—六年(公元27—30年)的庞萌、董宪起义,永初三年(公元109年)滨海张伯路起义,延熹三年(公元160年)泰山叔孙无忌起义等,都曾把鄪城作为进攻目标。

特别是东晋大兴三年(公元320年)徐州刺史蔡豹对徐龛的讨伐,后赵建武元年(公元335年)晋将淳于安对费县的进攻,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南燕慕容德对琅琊一带的劫掠,宋泰始七年(公元471年)北琅琊太守垣崇祖对蒙山的占领,作为县治,费阝城都是首当其冲。

  鄪城的规模,据1980年省、地考古工作者对其遗址的实地勘察,全城呈长方形,城墙长度分别是西面2170米,北面954米,南面1077米,面积约2.1平方公里。

  

(二)费城

  北魏太和二十年,费县治所由费阝城移到祊城(今县城新华钟益楼、影剧院以南),称费城。

后一度迁至阳口山(今薛庄镇吉山)一带。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又迁回祊城。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县城被潘当部农民起义军拆毁。

唐武德四年重建费县后,仍以祊城为治所。

历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国,至今1300年间,县治未再迁徙。

  自唐代至抗日战争时期,费县一带又曾多次遭遇战乱,其中危及县城的有:

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县城曾两次被霸州刘六、刘七、戚宴明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陷,连县署也被拆毁,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军南下,费城军民在知县李培源、典史王璞、训导孙振祚等领导下,曾进行了坚决抵抗,县城被攻陷后,清军进行了血腥镇压,城内设施遭到极大破坏。

1934年10月,巨匪刘桂堂部攻进县城,绑票勒索,对万升恒等商号进行了洗劫。

1939年1月起,县城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时间长达七年之久。

  兵祸之外,费县城又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

据康熙二十八年《费县志》和光绪《费县志》记载,仅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到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119年间,县城就遭遇四次洪水和三次地震。

其中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3年)淫雨四十日,东门塌损,城墙倾泻。

”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自五月大雨,至八月,城垣倾坏。

”特别是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六月十七日戌时的地震(即郯城8.5级大地震),“山摇水沸,声如雷,震塌乡城房屋,压死老幼男妇不可胜数。

文庙、城楼、县堂、上司公署、城隍庙、鲁公祠俱已震毁。

自隋代起,费县县城经历了一个位置不断北移,面积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城墙由夯土到砌石逐渐加固完善的过程。

  隋代,县城“周八里”(见光绪《费县志·城池》下同)。

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经县令张弃鸠工修葺,城墙“周千九百八十步,高丈有五尺,其广倍焉”。

  “明洪武初,截其南偏,存四里。

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五尺。

池阔二丈,深一丈。

”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知县殷礼砌以石,建城楼四门,东曰“望沂”,南曰“映文”,西曰“仰圣”,北曰“瞻蒙”。

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知县郑伦创修外城,即南关外洪武年间被截去的部分。

“其高一丈五尺,其厚视高数,东、西、南三面工约四里许。

”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鄜州王建亳筑东门瓮城。

  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知县宁国珍补修东城楼。

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知县汪连萼又于东门外修月城(未竣)。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知县祥恩重修。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知县周鹍重修外城。

至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时,内城“城垣均高一丈八尺,城隍宽一丈五尺,里墙均高八尺。

”周围“共五百四十二丈五尺,计三里有余。

”外城“共四百六十一丈三尺,计二里半有余。

  1947年1—7月,盘踞费城的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群众进行了血腥镇压。

华东野战军一、四纵队于7月1日发起费城战役。

经七昼夜鏖战,全歼守敌国民党军冯治安部三十三军五十九师三十八旅,费城回到人民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1年8月,费县人民政府自埠下迁进县城。

当时内城面积为0.554平方公里,四门城楼尚在。

1955年,旧城四门城楼全部拆除。

数十年来,千年古城按照人民的意愿不断展现新的姿容。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县城规划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

五:

行政区划

费县辖14个镇、4个乡,分别是:

费城镇、朱田镇、梁邱镇、石井镇、新庄镇、马庄镇、刘庄镇、探沂镇、新桥镇、汪沟镇、方城镇、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