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703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9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全国百强校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六安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中国画是中国的国家文化形象和艺术表率。

国家的文化形象和艺术表率必须最集中、最典型地具备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诸多要素。

中国画具有传统文化精神的鲜明性、独特性,能阅读出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

中国画从形式到理论都自成体系,独一无二地呈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构成了中国画的独特价值体系,从而区别于世界其他造型艺术。

②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画这一民族绘画,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是中国画的理论基础,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以意象、兴象为理念的审美观、创作观,这是中国传统绘画矗立于世界艺术之廉、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传承了数千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

③我们民族的传统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装饰纹样、物体造型等。

传统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戏曲、建筑、园林……甚至中国汉字都具有意象、兴象理念的艺术特征。

意象、兴象理念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许多方面。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民族的象征与精神,龙与传统吉祥物凤凰、麒麟等都是典型兴象理念的杰出作品。

意象、兴象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思想意识形态,是传统文化艺术延续贯穿始终的精神,是我们民族的审美观、创作观。

④中国画是注重主观意识的绘画形式,画家以手中笔墨,抒发胸中逸气,作品倾注着作者的思想和精神,中国画通过形象、意象、兴象而达到寄物移情言志的目的。

绝似物象的绘画、绝不似物象的绘画都不是真正的艺术,唯有有感而发的“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兴象作品才为上乘之作。

如果中国画偏离了以情感为基础的意象、兴象理念的表述,中国画就失去了生命。

齐白石精辟地指出中国画意象、兴象的意义,“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古人作画,不似之似,天趣自然,因曰神品”。

由于中国画是强调主观意识的绘画,山水画需要自我心灵与山水灵性的结合,需要思想情感与山水灵性的结合,意象、兴象理念赋予中国山水画抒情诗的意境。

画家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观审视大自然,山水非眼中之山水,山水就是“我”;画不是单纯摹写自然,画即是“我”。

意象、兴象理念赋予中国山水画内美性格,作品就是画家自我精神的真实写照,画家借山水形象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与美学理想。

⑤传统中国画的程式体系,以意象、兴象理念为基础,笔法线条为基本造型手法。

主观意识超越于自然物象,笔墨表现力高于自然物象的形态结构,神在形似之外。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应物象形”的造型审美法则。

“知白守黑”“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动静相依”“刚柔相济”是中国画“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主要表现方式。

以中国画的有法之法演变为“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创作自由境界,形成自我绘画风格。

“以形写神”突出气韵,讲究“气韵生动”。

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观,用笔墨形式,寄情于物、借物言志,将自我精神与客观世界融合统一,达到“澄怀味象”“以形媚道”。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通过中国画这一一艺术形式而达到人生修为的立本之源。

“成教化,助人伦”是中国画的社会教育功能。

(节选自陈云《弘扬中国画的传统精神》,有删改)

1.根据原文意思,下列说法不符合中国画的民族传统的一项是()

A.“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B.“澄怀味象”“以形媚道”

C.“以我观物,万物皆著我之色彩”

D.“坚强者莫能守,而柔弱者长存焉”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有别于世界其他造型艺术,就是因为它独一无二地呈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构成了中国画的独特价值体系。

B.中国传统绘画能矗立于世界艺术之巅,是因其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而形成了以意象、兴象为理念的审美观、创作观。

C.中国画是重主观意识的绘画形式,画家借笔墨抒发胸中逸气,画作倾注作者思想和精神,以形象、意象、兴象来寄物移情言志。

D.中国画不但是可让画家通过这一艺术形式来达到增进个人的人生修为的源泉,同时也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功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兴象理念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许多方面。

如龙与凤凰、麒麟等传统吉样物都是典型兴象理念的杰出作品。

B.意象、兴象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思想意识形态,中国画如果脱离这种理念的表述,就将失去其艺术生命力。

C.齐白石指出中国画意象、兴象的意义,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强调主观意识、自我心灵与山水灵性的结合。

D.意象、兴象理念赋予了中国山水画抒情诗的意境,还赋予了它内美的性格,画家的自我精神在作品中得到了真实写照。

【答案】1.D2.A3.C

【解析】

1.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意思,下列说法不符合中国画的民族传统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原文说中国画“刚柔相济”,而D项意为“刚强者不能持守,柔弱者可保长存”,强调的是“柔”的一面,对“刚”是否定的。

点睛:

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

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此题选项D属于曲解文意。

2.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就是因为”错,原文除“独一无二地呈现民族文化、精神和特色”“构成了中国画的独特价值体系”之外,还包括“从形式到理论都自成体系”,选项表述不全面。

3.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强调主观意识”“自我心灵与山水灵性的结合”不是齐白石的意思。

且“自我心灵与山水灵性的结合”是山水画的要求,并非指整个“中国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张尚洁

(1)“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2)她望着妈妈房里的表,时针和分针在凌晨两点的空气中纠缠,模糊不清。

(3)床上没有一丝温度,被夜晚的风吹得冰凉。

她看看空空的床,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

借着手机屏上微弱的光,环视房间一周,精致的装饰品褪去了白天的招摇,隐在黑暗中,只剩下一个黑乎乎的影子。

妈妈又走了,还是没有回来?

工作越来越忙,应酬越来越多,妈妈已经很少回家,剩下她一个人,过着三点一线的高中生活。

(4)她滑坐在地板上,眼泪突然就落了下来。

生活什么时候开始起了变化呢?

自从爸爸去世,妈妈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从前温婉的小城姑娘突然变成了叱咤风云的女强人,支撑起了只剩两人的家庭,让房子越变越大,却让温暖越来越少。

(5)她想起了小时候,房子不足五十平方米,晚上三个人只能挤在一张床上,中间挂着一块软软的棉布,她和妈妈睡在这头,爸爸睡在那头,她躺在妈妈温柔的臂窝里,听着棉布那头爸爸讲的故事睡去,心里是安稳的。

而现在,妈妈很少回家,她们之间好像只是靠着每月信用卡上不断增加的数字来维持关系,让她还能感受到妈妈的存在。

(6)“嘭——”她望向门口,是妈妈进了家门。

看见她坐在地上,妈妈吃了一惊:

“还不睡?

”说着便走到镜子前卸妆,一下一下,露出了深深的疲惫。

“学校最近还好吗?

有没有什么费用要交的?

”见她迟迟不出声,妈妈回过头来。

“没有,我……”话音刚起,镜子前的新款三星手机闪烁起来,妈妈神情严肃地接起电话,“嗯”了几声,便抓起口红开始补妆。

她望着妈妈,从来没有这么强烈地感觉到距离的存在感。

“我走了,你自己……好好的。

”妈妈深深地看她一眼,拿起衣服匆匆地、却又恋恋不舍地走出家门。

(7)又剩了她一个人。

(8)凌晨两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9)“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10)她望着机场的落地钟,时针与分针在下午三点的空气中分离,依依不舍。

(11)一排排金属座椅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明亮得让人无法直视。

她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

她又低头看看自己的机票,上面毋庸置疑地印着“墨尔本,下午两点”。

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12)她想起了小时候,学校开家长会,她孤独地在校门口等着妈妈的到来,却只看见一双双高跟鞋从看起来很高档的车上下来,从两边走过。

她始终寻不到属于妈妈的自行车与老布鞋。

正当她灰心想回教室,身后却响起了锁自行车的声音和急促的脚步声,转头,妈妈已在身前冲她温柔地笑。

长大以后,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没有一丝温暖。

(13)这时,一条新信息传进她的手机。

(14)“妈妈在开会,你自己……好好的。

(15)少年时的场景又一次袭来,冰冷的门撞上门框的声音似乎还回荡在耳边。

尽管是午后,阳光温暖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她依然觉得寒冷,刺骨的寒冷。

(16)她猛地站起身,撕碎了机票,将碎屑狠狠地扔进垃圾桶。

“两点飞往墨尔本的航班马上就要停止登机……”大厅中传来航班信息,却被她抛在脑后。

(17)从来没有问过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努力地工作,努力到连家都不顾。

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

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

(18)她冲出机场,拦下一辆出租车,在后座上泪水决堤。

(19)又剩了她一个人。

(20)下午三点,又剩了她一个人。

(21)“你好,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

(22)她望着家门口超市的表,时针与分针在傍晚四点的空气中告别,清晰可见。

(23)楼道里安静得很,只有她的行李箱行走在地上的声音。

她看看家门,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却只传来忙音。

妈妈一定还在工作吧,她苦笑了一下。

良久,她掏出钥匙轻轻插进锁眼,门“咔嗒”一声,开了。

她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回来,回到这个没有温暖的、似乎不值得留恋的家。

她靠近妈妈的房间,房间里没有一丝声音。

走进去,却看见妈妈蜷缩在床头,泪水簌簌地落着,在被单上印下深色的痕迹。

(24)远处,是被摔碎的手机。

(25)她蓦地愣了,心里竟泛起一丝久违的温暖。

(26)“妈,我不走了。

”开口时是微颤的声音。

妈妈抬起红肿的双眼,惊讶又惊喜地望向她。

她突然懂了,妈妈是有多爱她,尽管这爱是走的另一条路,但她们依然是最亲近的人。

(27)她们两个人相拥在一起。

(选自《当代小说》2012年10期)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在机场,“她闭上眼睛,没有记忆中急促的脚步声传来”一句中“急促”表明母亲生活的忙碌和迟到的着急以及“她”想要远离母亲的急切。

B.“自行车与老布鞋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鸣笛声与‘哒哒’的高跟鞋的声音”一句,表明“她”对过去简单却幸福生活的怀念。

C.文章几处环境描写都渲染了温暖的气氛,正面烘托人物形象,使得人物形象鲜活;几处时钟的描写,推动情节的发展,表明“她”不忍离去。

D.文章通过三处精细的场景描写,表现代沟的普遍与可怕的主题;对妈妈的动作心理神态等的生动描写,有力地刻画了妈妈关机的无奈和痛苦。

5.标题“你拨打的电话已关机”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文中划线句子“生活可以漂泊,可以孤独,但心灵必须有所归依,难道家不是最好的依靠吗?

明明是最亲的人,为什么还会有这么遥远的心的距离呢”传达了作者对于亲情的怎样的体验?

【答案】4.B5.①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三个生动的场面,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②具有象征意义,暗示小说的主题,小说巧借电话的语音提示象征生活的忙碌或亲情的隔阂,暗示电话可能因某种原因而关机,但亲情永不关机,爱的表达方式有多种,陪伴是爱的表达,奔波忙碌也是爱的表达,亲人之间要予以理解、宽容、懂得且好好珍惜。

6.①现实的重压和生活的忙碌常让我们忽略了亲情;②沟通的缺乏拉开了亲人之间心与心的距离;③在忙碌生活中,家是亲人的心灵归依,家是亲人最好的依靠。

【解析】

4.试题分析:

A项中“‘她’想要远离母亲的急切”错误,原文表明“她”对母亲出现的期盼,而非想要远离母亲的急切。

C项错在不是所有的环境描写都正面烘托了人物形象,比如在机场时“阳光温暖地洒在每个人的身上,但她依然觉得寒冷,刺骨的寒冷”,此处描写应该是用阳光的温暖来反衬“她”内心的孤寂和凄冷及对温暖的渴盼。

只有第二场面表现他“她”不忍离去。

D项的主题表述错误,文章应有力地赞扬了传统文化中孝亲文化之美与亲情的可贵等深刻主题。

刻画妈妈,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

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试题分析: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

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

本题从情节结构(线索)的作用和主题的作用作答。

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注意立足根据文本理解文意,首先要将所给的句子放在文本中去理解,根据理解可以得知:

现实的重压和生活的忙碌常让我们忽略了亲情;沟通的缺乏拉开了亲人之间心与心的距离;在忙碌生活中,家是亲人的心灵归依,家是亲人最好的依靠。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①从2017年9月1日的秋季学期起,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审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将在全国所有地区初始年级投入使用。

②教育部相关专家介绍,对统编三科教材要从根本上把好“三关”——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关。

审查教材的思想性,以保证教材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审查教材是否注重学思结合,是否注重知行合一,是否注重以学生为本;审查教材是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内容是否准确,容量是否适当,难度是否适宜,选材是否符合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内容和社会发展的新成果,编排是否体现整体性和系统性。

(据《中国之声》2017年8月报道)

材料二

图一:

语文教材古诗文篇目数量变化

图二:

语文教材阅读要求变化

(图一、图二根据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答记者问绘制)

材料三

在强化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革命传统经典篇目,如《纪念白求恩》《黄河颂》《我爱这土地》等文章。

教材中既有叙写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领袖的文章,也有描绘江姐、雷锋等革命英雄人物的篇目,以及记录钱学森、邓稼先等为新中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的篇章,还有鲁迅、茅盾等著名文学家的作品。

历史教材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建立、发展,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史实,涉及老一辈革命家40多位;完整介绍了中国抗战14年的史实。

道德与法治教材讲述了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中新网北京8月28日,记者阚枫)

材料四

①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2017年上半年完成了全部的编审工作。

②为什么要统编三科教材?

第一,统编三科教材是中央重大决策部署。

第二,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第三,统编三科教材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③三科教材的编写原则:

一是要坚持德育为先,以德塑魂;二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易教利学;三是坚持继承发展,守正创新。

④教育部有序推进教材的编审工作:

第一,组建编写团队。

通过推荐、评审,在全国范围内遴选政治立场坚定、学术造诣精深的一流专家担任三科教材总主编。

同时,调集全国知名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组建了一个140多人的编写团队,主编领衔,集体创作。

第二,精心组织编写的四个环节:

研制大纲-编写样章-撰写初稿-修改完善。

教材编写完成之后,还要强化实践检验,在10多个省300多所学校开展了试教试用。

第三,广泛征求意见。

充分考虑这些征求意见的机构、专家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再一个,注重听取一线的意见,组织了东中西9个省份的特级教师对教材进行精细审读,每科教材请了100多位一线教师进行审读。

最后是严格审查把关。

按照编审分离原则,专门有一部分专家进行审查,实行四审(思想政治审查、学科审查、专题审查、综合审查)制度,严把“三关”,最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投入使用。

(摘编自教育部网站8月28日《义务教育三科教材有关情况》)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AB.BC.CD.D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从2017年秋季学期幵始,由教育部统一新编的三科义务教育阶段教材将在全国所有地区的各个初始年级投入使用。

B.新编语文教材古诗文数量小学阶段大幅增加,初中只是略有增加,可见,新教材更注重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

C.由图二可知,统编语文教材变精读几乎一统课堂为精读、略读和课外自读三分天下的情况,强调阅读形式多样化。

D.根据材料二的数据分析,统编语文教材整体上突出了学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面,同时引导师生更加重视阅读。

E.统编语文教材收录大量革命传统篇目,像历史和道德与法治教材一样强化革命传统教育,难免会冲淡其文学属性。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三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耗时五年才最终编定的原因。

【答案】7.D8.CD

9.①目标要求高,关系重大,落实慎重:

要把好“三关”,坚持编写三原则;②教材编写流程严密、精细,审查把关严格。

【解析】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D项,“依据样章撰写初稿”的表述不准确,应该是“依据大纲,参考样章撰写初稿”才符合文意。

点睛:

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A“各个初始年级”的表述不准确,扩大了教材的使用范围,应是“义务教育阶段相应的初始年级”。

B“教材更注重小学阶段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说法理由不充分。

E“难免会冲淡其文学属性”的结论不能成立,革命传统篇目多不意味着它们的文学性不强。

9.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

题目要求概括说明三部义务教育阶段教材耗时五年才最终编定的原因。

材料一“教育部相关专家介绍,对统编三科教材要从根本上把好“三关”——政治关、理念关和科学关”,这说明教材编写目标要求高,关系重大,落实慎重。

材料四“教育部有序推进教材的编审工作”,“最后是严格审查把关。

按照编审分离原则,专门有一部分专家进行审查,实行四审(思想政治审查、学科审查、专题审查、综合审查)制度,严把‘三关’。

最后,报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投入使用”,这说明教材编写流程严密、精细,审查把关严格。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

少为县吏,折节读书。

大平兴国二年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洪州,恕以乡里辞。

改澧州。

澧自唐季为节镇兼领,吏多缘簿书干没为奸。

恕尽擿发其弊,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

会契丹引去,召入为户部郎中、户部副使,迁右谏议大夫、知澶州。

驿召为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

大宗谕以农战之旨,恕对曰: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太宗曰:

“卿第行,朕思之。

”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

俄知代州,入判吏部选事,拜盐铁使。

恕有心计,厘去宿弊,太宗深器之,亲题殿柱曰“真盐铁陈恕”。

恕每便殿奏事,大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

恕敛板蹴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

俟意稍解复进,悫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或至三四。

太宗以其忠,多从之。

迁礼部侍郎。

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

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

“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

”真宗嘉之。

咸平二年,帝北巡,充行在转运使。

俄以母老求解,拜吏部侍郎。

五年,知贡举。

恕自以洪人避嫌,凡江南贡士悉被黜退。

又援贡举非其人之条,故所取甚少,而所取以王曾为首,及廷试糊名考校,曾复得甲科,时议称之。

恕事母孝,母亡,哀慕过甚,不食荤茹,遂至赢瘠。

起复视事,迁尚书左丞、权知开封府。

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

真宗曰:

“卿求一人可代者,听卿去。

”是时寇准罢枢密使,恕即荐以自代,遂以准为三司使,恕为集贤学士、判院事。

准即检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以为册,及以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恕第请判押。

恕亦不让,一一押之,自是计使无不循其旧贯。

(节选自《宋史·陈恕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B.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C.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D.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县官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女子15岁举行及笄礼时所取,以供长辈称呼。

B.解褐,是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即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C.吏部,古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起复,又称夺情,指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丧尚未满期而应召赴任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恕为官清廉,精于吏治。

他辞去洪州通判之职之后,改任澧州通判,到任后就揭发澧州官吏利用账簿欺上瞒下,投机图利的所有弊端。

B.陈恕性格直爽,公忠体国。

真宗曾责令他奏报国库情况他因为皇上年轻,如知府库充实,会生奢侈之心而迟报,此举颇受真宗赞许。

C.陈恕非常孝顺,事母尽心。

母亲年老,他曾请求解官回家服侍,未被批准。

当母亲死后,他又因过度哀伤,不吃荤腥,以至于痩弱不堪。

D.陈恕擅长识才,举贤任能。

他为集贤殿学士、判院事时,就推荐当时被罢枢密使之职的宼准,举荐他代替自己,真宗就任寇准为三司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己,营田之议遂寝。

(2)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

【答案】10.B11.A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