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3948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9.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docx

八年下册文言文习题集

《马说》习题

一、原文回答

1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说明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

表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

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7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8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9夸张手法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

一食或尽粟一石。

10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1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其真不知马也;

11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直接原因是: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2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

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3最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5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16本文的主旨是:

其真不知马也

二、简答

1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课文中心内容:

本文托物寓意,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讽刺、针砭和控诉。

3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4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5“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之人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6第—段内容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7“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8“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怎样的遭遇?

此句谈了千里马的命运,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这也是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历史。

9第二段内容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10.“安求其能千里也?

”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反问。

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1第三段内容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1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食马者怎样神情和心理?

洋洋自得的心理和以知马者自居的心理

13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作用?

排比、引用、设问。

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愚妄浅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点明全文主旨:

其真不知马也。

14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

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

15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

为什么?

伯乐更重要。

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或者:

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三、开放题 

1.作者的人才观是什么?

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

.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

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2.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人才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

千里马应充实自己并主动抓住机遇展露才华,而伯乐应该是不拘一格来发现人才。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

请做简要阐述。

如:

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

千里马应具备自人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

  

4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应如何去做?

应从"普通马"做起,然后才能脱颖而出。

5学完《马说》后,你认为应该怎样去“识才和选才”。

结合社会实际谈一谈。

识才和选才的方法现在很多,如考试、自荐、组织推荐、竞争上岗等。

6如果你是“千里马”,没有伯乐,怎么办?

示一:

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

示二:

我要努力完美自己,做得更好。

示三:

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7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

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也写出来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如果没有伯乐,我们也要自己储备知识能量,寻找机会,创造机会,为社会做贡献。

8对于人才,有人主张“待遇留人”假如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者,采取什么办法把人才留住?

简要说明理由?

 尊重人才,给他们施展的空间,让他们爱这里并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和发展。

9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

为什么?

不一样。

马说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是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

10、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就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因为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11、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发挥作用最需要的是什么?

最需要的是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知人善用。

1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

谈你的看法?

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观点?

如:

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

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再如:

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合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

13、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

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

14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

试举两例。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5请写出两个含“马”字的成语。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革裹尸  马失前蹄马首是瞻         

16有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

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

上联:

良马有幸遇伯乐下联:

_贤才无辜逢昏君。

上联:

世上岂无千里马;下联:

人间难得九方皋。

《送东阳马生序》习题

一、第一自然段:

(主要内容:

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写借书的句子:

每假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4写还书的句子: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5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6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7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嗜学        ”与“  家贫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8从哪两方面写求学之难?

(1)得书难:

(2)拜师难

9从那些方面写求教不易:

⑴  路途远;    ⑵  师道严

10作者“因得遍观全书”的原因是什么?

爱好读书,克服家贫和自然条件的恶劣,借书苦学.

11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

他为什么这样说?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

13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

 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

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14作者用大量的文字书写求师之艰的目的是什么?

拿自己的艰苦求学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第二自然段

1、写跋涉之苦的句子:

负箧曳屣,穷冬烈风|

2、写冷冻之苦的句子:

足肤皲裂;四肢僵劲不能动。

3、写衣食简陋的句子:

缊袍敝衣;无鲜肥滋味之享。

4、表现他以求学为乐的高尚追求:

以中有中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略无慕艳意”原因: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中的话作答: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答成“以中有足乐者”亦可。

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以下要点:

①坚守学习信念  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7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8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9.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

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0、全文中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中心的?

拿作者自己的粗袍敝衣与同舍生的豪华穿戴作对比。

通过对比,说明了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是否努力的道理。

11作者写富家子弟衣饰华美,写自己緼袍敝衣,用了什么手法?

有何作用?

对比反衬自得其乐。

说明精神上的富足,能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三、综合

1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谥文宪。

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著有《宋学士文集》。

2序,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两种。

本文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3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幼时求学的艰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4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一定明白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5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写作意图)?

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6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

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

7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8你从作者身上看到了什么优良品质?

①从作者年轻时求学上看:

作者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学习刻苦,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

②从作者写本文的态度上看:

作者德高望重,但却不摆出名人的架势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反映了他高尚的品德,也反映了他对后代人的殷切关怀。

9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

条件何等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

只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10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同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

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

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现在的中学生,认为“读书苦,”几乎成了口头禅。

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

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11读过此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示?

 我为宋濂所折服。

古人尚能在那种环境下苦苦求学,孜孜以求,而我们今天,学习条件是这样优越,无忧无虑,老师苦口婆心地谆谆教导还不听,更谈不上刻苦了。

对比之下,惭愧不已。

我们今后要以宋濂为榜样,以读书为乐,刻苦学习。

将来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2《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

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1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

2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13余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身为当代的中学生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的方式?

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遍的现象。

这里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学生完全可以与老师平等交流,各述己见,甚至可以展开激烈的讨论,因为没有圣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14通过本文的阅读,你如何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有影响,但不是绝对的。

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

15请写出关于苦读、勤学的名言诗句及事例。

名言诗句:

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2业精于勤荒于嬉。

3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事例:

闻鸡起舞(东晋、祖逖)悬梁刺股(孙敬、苏秦)凿壁偷光(西汉,匡衡)囊萤读书(晋朝,车胤)。

 王冕僧寺夜读。

 杨时程门立雪。

16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成语: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头悬梁,锥刺骨   闻鸡起舞 程门立雪

17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

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

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

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启示:

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8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

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19读完此文后,请用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概括你对本文的理解。

勤学不畏寒苦,苦读岂惧艰难。

 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

《小石潭记》习题

1《小石潭记》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人,所以世称柳河东,曾经在柳州做官,所以又称柳柳州。

这篇文章是他被贬永州(地名)时所作的一篇山水游记,这一时期所作的山水游记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

2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3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文章哪一句清楚的说明了水清脆悦耳的原因)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或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⑴写鱼静态的句子:

日光……不动;;⑵写鱼动态的句子:

俶尔……翕忽⑶写鱼情态的句子:

似与游者相乐 

6《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7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8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9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1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凄清”

简答

1潭上有什么景物?

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动词,说明小石潭是个怎样的地方

水清、石奇、树茂、鱼欢用了“隔、闻、伐、取、见”等动词。

(2)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之处。

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然后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再寻到小谭。

3、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因为这个小水潭完全是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4、小石潭的主要特征:

全石为底、潭水清澈、竹树环合(幽静)

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往来翕忽 ”

6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

运用什么写法?

1.主要写了潭水的清澈。

2.侧面描写(或者叫反衬)。

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写潭水的清澈。

7文中写游鱼一节,极为细腻传神地表现了游鱼怎样的情态?

“似与游者相乐”展示了作者怎样的境界?

表现了游鱼自由自在,天真活泼的情态。

展示了物我合一,乐而忘我,乐儿忘形的境界。

8小石潭溪水的流向是怎样的?

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是在潭的哪个方位?

依据是什么?

小石潭的溪水是由西南流向东北;作者观赏景物时站在小石潭的东北方向;依据是: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潭西南而望”

9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溪流的特点:

蜿蜒曲折(斗折蛇行)岸势的特点:

参差不齐 (犬牙差互)比喻

10“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起源”写了潭源神秘莫测,暗含着作者怎样的寄寓作者回忆自己的人生境遇,面对前途和未来,正如这“不可知起源”的源头,实在是茫然而又遥远。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心情?

凄清寂静;寂寞忧伤;作用揭示主旨,画龙点睛。

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1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

”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

这与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的处境联系紧密,他借景抒情寄情山水为摆脱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只是暂时的,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便会流露出来

13文章作者的感情“先乐后忧”,谈谈你的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寄情山水是为了排解郁闷。

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忧伤悲凉的情绪就随之而来。

14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

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小石潭是活水。

15、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

其中要恰当引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或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句。

(限在40字以内)能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等名句中的其中一句恰当地融合于内容之中。

 

 16、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著述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7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句子: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理由:

运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游鱼的情态和作者喜悦的心情,间接表现潭水的清澈。

句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理由:

写潭西南边的小溪,作者抓住了它的特征,用了“斗折”、“蛇行”、“犬牙差互”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出来,非常真切。

既肖其貌,又传其神,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理由: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18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

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19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作者不仅描绘山水之美,而且把个人思想感情寄托在对山水的描绘中去,做到情景交融。

如借游鱼的嬉戏来表达纵情山水的乐趣;小石潭幽深的环境引发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之叹,都是抓住景物特点寄予作者思想感情的。

20作者写在潭上所见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

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忧伤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放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1作者为小石潭作记的原因小石潭景色美丽而凄清,这与作者被贬后郁闷而又故作解脱的闲情逸趣和谐一致,

22.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

示例: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用“随”“入”两字将“山”、“江”、“半野”、“大荒”四个意象贯穿,抽绘出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抒发了诗人离家渐远、乡情渐浓的思乡情。

23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

如写石:

“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

如写潭:

“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

如写鱼:

“影布石上”是静,“俶尔远逝”是动。

④虚实相生。

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鱼,实为写水 ,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24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定点特写的手法,作者抓住小石潭的幽静特点,写出了自己幽深冷寂,孤凄悲凉的感受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景物,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用文中原词)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忧伤的心情

25“潭中鱼可百许头……乃记之而去。

”这几段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乐、悲(由乐到悲),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26①闻水声,如鸣佩环鸣佩环”比喻“水声”的嘹亮。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空”,意为空中,比喻水的透明度③似与游者相乐不是比喻,“似”表示作者的猜想。

27柳宗元以高超的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