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068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6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docx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板块一专题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学案72

专题4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考点一 先秦时期传统主流思想的奠基

1.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加试】

(1)孔子的生平【加试】——(b)

①少年学礼:

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②开办私学:

三十岁时精通“六经”,开始收徒讲学。

③从政失败:

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④周游列国:

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⑤献身文教:

68岁时,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春秋》。

(2)孔子的基本思想与主张【加试】——(c)

①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仁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

将礼和仁结合,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

②礼的思想:

礼即周礼,主张“德,以为仁”,匡正社会秩序。

③中庸思想:

为了协调仁和礼,提出中庸思想。

他认为“克己复礼”,要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④孔子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首开兴办私学风气;注重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

⑤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使中国古典文化绵绵不绝。

《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经典。

(3)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加试】——(c)

①对中国

古代政治:

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其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古代文化:

以仁、礼、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古代教育:

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对世界

亚洲:

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方:

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2.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c)

(1)主张

孟子

战国

①提出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②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君轻民贵”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荀子

战国

①天人关系: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②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对儒学发展贡献

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之处都在“仁”“礼”二字上,其政治思想的核心都在于对民力的重视和德治上。

只是孟子提出人的性善论,而荀子则提出了人的性恶论,但无论性善或性恶都是为了强调礼乐和促使人向善。

3.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

学派

代表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道家

老子

春秋

(1)世界观:

提出道是万物的本原。

(2)哲学观: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

战国

天道和自然无为;齐物;逍遥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变法革新;严刑峻法;奖励耕战

墨家

墨子

战国

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提出“非攻”“尚贤”

4.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加试】——(c)

(1)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2)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3)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枝繁叶茂的时期。

1.百家主张的时代性、阶级性

(1)儒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

②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适应封建统治的要求。

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

(2)道家思想

①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②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

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

(3)墨家思想:

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法家思想:

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封建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

2.先秦儒家思想树立家国情怀的内涵价值

(1)仁爱思想:

孔子主张“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统治者要爱民,得民心。

(2)强调整体精神和群体意识。

在儒家思想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占有重要地位。

(3)提倡人伦价值。

孔子强调“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孟子主张“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强调每个人在社会人伦关系中的地位及其应尽的义务和权利。

(4)注重社会秩序。

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复礼,齐之以礼。

(5)注重道德修养。

追求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

儒家把“至善”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把“圣人”作为最完善的理想人格。

(6)强调修养践履的重要。

儒家认为修身、躬行是提高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

因此儒家关注现实政治,具有理性精神。

(2018·4月浙江选考,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抓题眼] “国家政策应因实际情况不同而适时变化,使其更具实用性、针对性”是史料的中心大意,也是题眼所在,凸显功利性。

[找错点] “民贵君轻”“克己复礼”“精神自由”均与史料主旨不符,可排除A、C、D项,答案为B。

答案 B

[弥补短板]

(1)史实角度:

弄清“民贵君轻”“克己复礼”“精神自由”等对应的史实及内涵。

(2)素养角度:

一方面通过考查儒家思想不同时期的发展,体现文明和文化的传承,突出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另一方面通过中西对比,体现文明的多样性,体会不同文明产生与发展的不同背景及影响,理解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地域性和时代性特征。

三是考查在现实社会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

1.(2017·11月浙江选考)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其观点旨在表达(  )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

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

C.吸收各家思想精华

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

答案 C

解析 “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出自荀子,意思是“他们偏爱自己平时积累的学识,只怕听到对自己学识的非议;他们凭自己所偏爱的学识去观察与自己不同的学说,只怕听到对异己学说的赞美”。

故答案为C。

2.(2016·10月浙江选考)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思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他们的主张(  )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

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积极性

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

答案 B

解析 孟子主张“斯得民矣”,荀子主张“则莫若平政爱民矣”,都强调施政为民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

3.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是人伦日用,不是地狱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来世。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A.体现入世精神B.主张中央集权

C.主张加强君主专制D.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这些思想的共同之处是体现入世精神,故A项正确;主张中央集权只是法家的主张,故B项错误;主张加强君主专制也是法家的主张;故C项错误;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是儒家思想;故D项错误。

考点二 汉代以来儒学思想的趋时更新

(一)汉代儒学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

(1)目的:

为巩固大一统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涵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为加强君主专制,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③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3)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包容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4)影响

①(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积极)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着积极意义。

2.太学的创建——(b)

(1)创立

①中央:

汉武帝时期,在中央创办太学。

②地方:

各郡国皆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①对教育:

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②对社会风气: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文化的传播。

③对统治基础: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④对政坛: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运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加试】——(c)

(1)有利于推动儒学发展,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2)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巩固。

(3)有利于官僚队伍的扩充。

(4)导致科研技术的相对薄弱。

(二)宋明理学

1.儒学复兴运动和理学出现的背景【加试】——(b)

(1)魏晋南北朝:

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归儒的主张。

(3)唐代: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尊道,礼佛,崇儒,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

(4)宋代:

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理学孕育而生。

2.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b)

代表人物

主张

程朱理学

程朱(程颢、程颐、朱熹)

(1)宇宙观:

“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2)方法论:

“格物致知”;(3)伦理观:

“存天理,灭人欲”;(4)著作: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

陆王心学

陆王(陆九渊、王守仁)

(1)宇宙观:

陆九渊:

“心即理也”;王守仁: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2)方法论:

陆九渊:

“发明本心”;王守仁:

“致良知”,“知行合一”;(3)伦理观:

“存天理,灭人欲”

3.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重建儒家信仰【加试】——(c)

(1)形成:

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2)成熟:

南宋朱熹继承二程,全面总结了北宋以来的理学成就,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3)发展: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主要思想家的主张

(1)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的主张。

(c)

(2)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的主张。

(b)

(3)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运动是绝对的,揭露帝王将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b)

2.明清时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加试】——(c)

(1)明清时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具有鲜明的反专制启蒙色彩,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2)尽管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儒学在政治、文化上的统治地位,仍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并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儒学)重新焕发生机。

1.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汉代新儒学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神化王权,强调等级名分,符合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需要。

②汉代新儒学吸收了法家、道家等思想,主张将仁政与法治结合起来,以德为主,以刑为辅。

(2)联系:

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传统主流思想发展的时空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结合社会动荡的时代特点和个人的认识,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发展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期法家、道家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西汉的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新儒学体系。

(4)两宋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有益内容,形成理学。

(5)明朝王守仁吸取佛学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

(6)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们从儒学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又不拘泥于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3.明末清初凸显时代要求,针对时弊的进步思想主张

社会特征

主要思想

政治

君主专制

黄宗羲的批君、限君思想

存天理

李贽“万物皆生于两”;王夫之“理在气中”

灭人欲

李贽“秉赋之自然”;王夫之“天理所寓”

礼教三纲

李贽男女平等;黄宗羲君臣平等

明亡清兴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经济

重农抑商

黄宗羲“工商皆本”;顾炎武“振兴工商”;王夫之“国之司命”

文化

科举教条

李贽否定孔孟权威、强调独立思考

学风空疏

顾炎武“经世致用”

(2018·4月浙江选考,7)思想家王守仁说:

“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  )

①重建儒学信仰 ②人人都有良知 ③无私则无心④道德自我完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抓题眼] “王守仁是心学家”“人天生就具有是非心,追求道德完善”是史料隐含的关键信息,由此可知②④符合题眼立意。

[找错点] “重建儒学信仰”“无私则无心”均与史料主旨无关,排除①③,可知答案为D。

[析错因] 对题干史料信息理解有误,对理学、心学的基本主张识记不准确。

答案 D

1.(2016·10月浙江选考)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

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

该现象反映了(  )

A.儒学地位上升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官立学校出现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答案 A

解析 太学是两汉时期官办中央最高学府,由此可排除B、D项,官立学校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由此可排除C项,故选A。

2.朱熹指出:

“小道不是异端,小道亦是道理,只是小。

如农囿、医卜、百工之类,却有道理在。

”朱熹在此(  )

A.号召重视科学理论探究

B.主张格物以明其中之理

C.倡导科学实验探索真理

D.重视传统经验总结积累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没有涉及科学理论的探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小处也有理,故是理学中格物致知的体现,故B项正确;科学实验起源于近代西方,材料中没有倡导科学实验,故C项错误;重视经验总结是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但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经验的总结,故D项错误。

3.(2017·4月浙江选考)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

上述思想(  )

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

B.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

C.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

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

答案 A

解析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都是反对君主专制,是在思想上走向近代化的先声,故A项正确。

考点三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四大发明的应用与影响

发明

时间

成就

应用及影响

造纸术

西汉前期

已经发明书写用纸

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传入欧洲后,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东汉

蔡伦改进造纸术

指南针

战国

发明司南

促进远洋航行,引来地理大发现时代

北宋

技术成熟,应用于航海

火药

东晋

与炼丹有关,《抱朴子·仙药》

推动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为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唐末

开始用于军事

宋朝

军事上广泛运用,《武经总要》记录多种火药武器

明代

创造了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世界领先

印刷术

隋唐

雕版印刷术成熟

(1)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2)传到西方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北宋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泥活字)

元代

王祯创制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旌德县志》为木活字代表作

明清

铜活字,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是铜活字代表作

1.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及影响发展的因素

(1)特点:

①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②重视社会人文问题,轻视对于自然的探求和技术的总结。

③比较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④多为实用之学,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巩固统治。

(2)影响因素:

①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②政治因素:

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

③经济因素:

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④文化政策因素:

统治者是否重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是否推行了有利于文化、教育发展的政策。

⑤文化交往因素:

各民族之间、中外之间的交往程度,是一定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条件。

⑥前代科技文化的基础。

⑦广大科技文化劳动者积极进取、勤奋钻研的精神。

2.古代科技没有及时转化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1)经济上:

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2)政治上:

君主专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3)思想文化上:

八股取士和文化专制,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4)对外关系上:

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与世隔绝,错失了多次进行生产技术革命的机会。

(5)根本因素:

腐朽的封建制度。

3.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进程的影响

(1)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是人类文字载体的革命;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欧洲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2)指南针发明及应用于航海,促进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欧洲航海家进行地理大发现,为资产阶级开拓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3)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火药武器的广泛流行,扩大了对生铁、铜和钢的需求,促进了冶金业的进一步发展。

(4)印刷术的出现,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

 

(2018·4月浙江选考,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文明传承不仅从未中断,而且内涵丰富。

下表所列信息,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转轮排字盘;《感天动地窦娥冤》;王祯《农书》

定窑孩儿枕;《萍洲可谈》;“气学”

天水放马滩纸质地图;《说文解字》;“井渠”

架火战车;谢环《杏园雅集图》;《天工开物》

A.②③①④B.②④③①

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抓题眼] “按时序排列”是题眼,侧重对主干知识的准确识记。

[定时空] 《农书》成书于元代,“气学”提出于宋代,“井渠”盛行于汉代,《天工开物》成书于明代,由此可确定先后顺序为③②①④,答案为C。

答案 C

[答题感悟]

题干表格中列举的史实并非全部呈现于现行人民版教材,但可依自己熟悉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定位。

1.(2017·4月浙江选考,3)中国古代典籍十分重视技术经验的总结。

下列选项中,同时介绍指南鱼和火药配方的是(  )

A.《抱朴子》B.《武经总要》

C.《萍洲可谈》D.《梦溪笔谈》

答案 B

解析 《武经总要》同时介绍指南鱼和火药配方,故选B项。

《抱朴子》属于道教典籍,《萍洲可谈》是宋代民情风俗与海上交通贸易的书籍,《梦溪笔谈》是宋代沈括的科技著作,上述三部著作都没有涉及指南鱼和火药配方。

2.(2017·浙江名校联合体学考评估)下图是我国古代某工具的剖面图。

这一工具可用于(  )

A.炼制丹药B.制作纸张

C.印刷书籍D.测定方向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图片信息“磁石”“针”等信息可以判断是指南针,因此可用于测定方向,D项符合题意。

3.(加试题)(2016·4月浙江选考)2015年,江西南昌海昏侯墓的重大考古发现震惊世人,出土文物的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工艺之精美,为研究西汉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由此可见(  )

A.考古不仅证实历史,而且是历史的延伸

B.考古工作仅限于寻找证据,以重现往昔的历史

C.历史事实的搜集整理并非缘自问题,而是缘于发现

D.如何证明史实,其实不是史学家的事,而是考古学家的任务

答案 A

解析 “考古工作仅限于寻找证据”,表述过于狭隘,故B项错误;历史事实的搜集整理是为历史研究者提供史料的一种方法或途径,归根结底还是缘自研究的需要,研究时有问题或有新的发现,都需要搜集整理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证明史实是所有历史研究者的任务,包括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故D项错误。

考点四 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b)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b)

东晋

王羲之博采众长,备精诸体,尤擅草书、行书;代表作有《兰亭序》《丧乱帖》等,号称“书圣”

唐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分别创立了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怀素、张旭则擅长草书

北宋

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2.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特征——(b)

(1)特征:

书画同源、注重意境、画中有诗。

(2)代表

山水画

文人画

特点

以自然风景为主要内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

地位

中国画的精粹

又称为“士大夫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加试】

(1)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加试】——(b)

①诞生:

元朝末年到明初,昆山腔形成,是昆曲的灵魂和标志;明中后期,不断革新,出现“水磨腔”。

②兴盛:

明朝后期,昆腔登上戏曲舞台,并传入北京,赢得“官腔”称号;清初,昆曲名称正式产生。

从演出形式来看,出现了折子戏。

③衰落:

清代,号称“雅部”的昆曲在与地方戏“花部”斗争中衰落下来。

究其原因,除了昆曲自身的致命弱点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了其生命力。

(2)昆曲独特的文化价值【加试】——(c)

①昆曲是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国宝”级的“活化石”。

②昆曲对后世中国戏曲均有深远影响,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3)昆曲的拯救与保护【加试】——(c)

①昆曲面临的困难:

人才匮乏、资金短缺、剧场不足、昆曲自身改革问题。

②希望:

抓住新机遇,薪火传承,再创辉煌。

③正确认识拯救和保护昆曲的当务之急:

加强从上到下,整个中华民族对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因为只有认识到位,才能转化为自觉,积极保护昆曲的实际行动才能有效地达到目的。

4.京剧的产生和发展【加试】——(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