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杉齿小蠹防治技术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173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杉齿小蠹防治技术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云杉齿小蠹防治技术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云杉齿小蠹防治技术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云杉齿小蠹防治技术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云杉齿小蠹防治技术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云杉齿小蠹防治技术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云杉齿小蠹防治技术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云杉齿小蠹防治技术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云杉齿小蠹防治技术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云杉齿小蠹防治技术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杉齿小蠹防治技术方案.docx

《云杉齿小蠹防治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杉齿小蠹防治技术方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杉齿小蠹防治技术方案.docx

云杉齿小蠹防治技术方案

附件4

云杉八齿小蠹防治技术方案

云杉八齿小蠹IpstypographusL.是严重危害杉类林木的枝干皮下钻蛀性害虫,主要危害红皮云杉、鱼鳞云杉、青海云杉、冷杉等针叶树种,曾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四川、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多个地区造成危害,导致寄主林木大量死亡.云杉八齿小蠹繁殖力强、为害隐蔽,是我国重要的次期性害虫.为有效控制其发生危害,加强防治,制定本方案(云杉光臀八齿小蠹和香格里拉齿小蠹防治可参照此方案).

一、治理对策

森林生态系统失调,如异常气候(干旱、风灾、雪灾)、不适宜的林分结构(林分郁闭度低、混交程度差、林木过熟)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如修路、过度择伐等)是造成云杉八齿小蠹发生和危害的主要原因.因此云杉八齿小蠹的治理应从改善林分环境为切入点,坚持预防为主,防止成灾.可采取信息素诱捕、饵木等措施开展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理.加强森林经营,及时伐除虫源木、清理风折风倒木,适时采伐成过熟林等,保持林分良好的卫生条件,提高林分非寄主树种比例.对于已经成灾的,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防治策略.具体可分为:

(一)弃重.对于死树已经达到50-60%的重度发生区,开展防治也没有实际意义,应放弃防治.

(二)保中.中度发生地区,可根据财力,将部分(或全部)濒死木、被侵害木采伐后开展防治.

(三)防轻.轻度发生区是开展防治的重点区域. 及时发现和清理上一年年末和当年被小蠹虫侵害的林木,根据设置标准设置诱捕器开展防治.

(四)隔离.在发生区边缘和未发生区之间用诱捕器设置隔离带,隔离带宽度200-500米.

二、虫情调查

将60年生以上、云杉比例占2成以上的林分确定为应施虫情调查的林分.

(一)线路踏查.每年4月上旬至5月上旬以林班为单位开展踏查,并填写线路踏查记录表(见附表1).应先目测林分中是否有衰弱木、枯萎木和枯死木,如发现有此类情况,可在林班内选择一条最长的对角线,等距选择100株寄主树进行调查,分别统计健康树、衰弱木、枯萎木和枯死木所占比例,确定该林班是否有云杉八齿小蠹的发生和危害.也可采用信息素开展监测,在林缘10-25m处或林间空地上设置诱捕器,通过调查诱捕到的云杉八齿小蠹成虫数量,来确定林分是否有虫害发生.

(二)标准地调查.经过线路踏查,对于已经达到或超过发生统计起点的林班,要进行标准地调查,并填写调查记录表(见附表2).标准地面积为0.2hm2,通过在林班内均匀抽取30%的小班来设置.调查方法:

按对角线或五点式法选择不少于20株标准株,在距地面树高1.5m左右阳面树干设置10cm×10cm样方,统计羽化孔数量(用于小蠹虫种群动态监测和防治效果计算).

(三)发生程度划分标准.以林班内寄主林木受害株率作为发生标准,将林分划分为重度发生、中度发生、轻度发生和低虫口林分.

表:

云杉八齿小蠹发生危害划分统计标准

发生等级

低虫口林分

轻度发生

中度发生

重度发生

被害株率

≦2.0%以下

2.1-10.0%

10.1-20.0%

≧20.1%以上

三、防治措施

(一)营林预防措施

1.改善林分结构.规划造林时要尽量营造混交林;对云杉纯林,可通过间种或带状种植阔叶树木形成混交林,提高林分自身的抗性.

2.合理间伐、适时采伐.每次间伐比例应不超过20%,两次间伐之间要间隔8年以上;及时清除林内风折风倒木、衰弱木、虫害木和枯死木;适时采伐成过熟林.应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规程限制伐根高度并对伐根进行剥皮处理,梢头和枝桠等采伐剩余物要及时清理干净,并运出林外进行除害处理.

3.原木管理.采伐下来的寄主原木要及时运出,严禁采伐下来的带皮寄主原木存放在伐区内过夏;贮木场应设置在距寄主林分较远的地方.对于在贮木场内存放时间较长的寄主原木,应在小蠹虫扬飞高峰期定期喷施微胶囊剂,触杀在寄主原木上产卵的成虫.对虫害木要及时进行剥皮或药剂熏蒸处理,严禁调运未经除害处理的虫害木,防止人为扩散.

(二)除治技术

1.虫害木除害处理.虫害木的伐除应在小蠹虫幼虫期进行.伐下的虫害木要在成虫羽化前运到贮木场进行剥皮或药剂熏蒸处理.熏蒸处理方法:

将0.12mm厚的农用塑料薄膜做帐幕,覆盖在楞垛上,在楞垛四周开沟将塑料薄膜帐幕边缘埋入沟中压实,在帐幕上开孔施药.药剂及用量:

溴甲烷15g/m3、或磷化铝3g/m3、或硫酰氟30g/m3,密闭2-3天.

2.饵木诱杀.在春季小蠹虫扬飞高峰期前,选择新鲜的小径级的云杉原木或较粗梢头作为饵木,堆放在林中地势较高、郁闭度较低地方,每hm2设5-6堆,每堆3-4根,诱集小蠹虫产卵.在饵木上喷施1.5%α-蒎烯,可明显提高饵木诱集效果.7月上旬,小蠹虫幼虫尚未化蛹前,对饵木进行剥皮处理.

3.设置信息素诱捕器.用于监测和预防的信息素诱捕器应设置在未发生小蠹虫危害或轻度发生的林分,设置在林缘以外、距离林缘10-25m的空地上,在春季小蠹虫扬飞高峰期前一周设置完毕.在中度以上发生林分设置的用于预防和诱杀的信息素诱捕器,除同于以上方法设置以外,还需在林间空地上设置.诱捕器间距控制在30-50m.诱捕器设置高度为诱捕器底部距地面1.5m处,不能用云杉枝干作支架,以避免小蠹虫在支架上产卵.对引诱到的小蠹虫应及时进行收集并作除害处理,一般每周收集一次,小蠹虫扬飞高峰期视诱捕情况每1-3天收集一次.有关技术环节参见所附办法.

4.化学防治.对水源涵养林、风景林等特殊林分及零星受害木,可在6月上、中旬使用背负式打孔机在受害木树干距离地面40-50cm处四周均匀打孔,孔与孔之间的距离为7cm左右,孔向下倾斜45°左右,深度1.0-1.2cm,每孔注射40%氧化乐果乳油1.5ml,也可使用康复多(吡虫啉)原液等内吸性药剂.打孔注药后可用泥堵孔.

5.保护和利用天敌.在防治小蠹虫过程中,严禁滥用化学农药,以保护和利用小蠹长尾金小蜂、郭公虫、埋葬甲等多种小蠹虫天敌,创造对天敌有利的森林生态环境.

四、防治效果调查

防治效果可用受害株率减退率、虫口减退率和成灾率等3个指标表示.调查时按100hm2不少于4块标准地、1000hm2不少于10块标准地进行.

成灾率=

×1000‰

附表1

云杉八齿小蠹线路踏查记录表

填表单位名称:

林分编号

林班及小班名称

林龄

树种组成

随机选择寄主株数

受害株数

实际调查面积(hm2)

受害株率(%)

 

 

 

 

 

 

 

 

 

 

 

 

 

 

 

 

 

 

 

 

 

 

 

 

 

 

 

 

 

 

 

 

 

调查日期:

年月日调查人:

附表2

云杉八齿小蠹标准地调查记录表

调查单位名称:

地点

 

标准地编号

 

林班及小班名称

 

树种组成

 

林龄

 

平均胸径(cm)

 

平均树高(m)

 

林分面积(hm2)

 

实际调查面积(hm2)

 

海拔(m)

 

坡度

 

坡向

 

踏查受害株率(%)

 

标准株号

羽化孔数(个/株)

标准株号

羽化孔数(个/株)

标准株号

羽化孔数(个/株)

1

11

21

2

12

22

3

13

23

4

14

24

5

15

25

6

16

26

7

17

27

8

18

28

9

19

29

10

20

30

受害株数

受害株率(%)

调查日期:

年月日调查人:

     

小蠹虫聚集信息素使用办法

小蠹虫在我国广大林区危害日趋严重.利用小蠹虫聚集信息素对小蠹虫进行监测和防治,是目前最为行之有效的生物技术,欧美等国经过30多年的研究和应用,监控和防治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一、确认优势小蠹虫,对症使用小蠹虫聚集信息素

由于我国区域辽阔,林业资源丰富,小蠹虫发生种类比较多,不可能全部生产对应的聚集信息素,因而需要根据不同寄主及区域差异,确认先锋小蠹虫或优势小蠹虫—即对寄主最早进行侵害并造成危害的小蠹虫.如,青海省青海云杉优势小蠹虫为云杉八齿小蠹,重齿小蠹,青海省油松优势小蠹虫为横坑切梢小蠹,六齿小蠹等,而在河南,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油松优势小蠹虫危害,则是红脂大小蠹.因此需要针对各地为害的优势小蠹虫虫种,对症使用小蠹虫聚集信息素.

二、划分危害等级,采取不同防控措施

小蠹虫侵害因时间及地理位置等关系,其危害程度不一,必须尽快对受害区域进行等级划分,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一)建议等级划分标准为:

未受侵害区域——树木生长健康,无小蠹虫侵害.

轻度侵害区域——零散发生,有个别死树.

中度危害区域——有明显成块受害区域(5-10棵死树或濒死树).

重度危害区域——有较多明显成块受害区域或有成片死树.

高度危害区域——有多个中心受害区域(死树达40%以上).

也可以根据小蠹虫聚集信息素诱捕器在1个扬飞期内诱到的小蠹虫数量来划分危害等级.

(二)建议应对措施

1.未受侵害区域,以防为主.在周边较大区域没有小蠹虫发生的地区,可做一般性监测,即在较大的区域内有选择的设置监测点.周边区域已有小蠹虫发生的地区,应做好重点监测,即在毗邻已发生小蠹虫危害的区域边缘,每5公顷设置一个诱捕器,既可作为监测,也作为防止其侵入的防控措施.

2.轻度侵害区域,以控为主.轻度侵害区域仅为零散发生,死树尚不明显,比较容易控制,应尽快采取措施,尽量将小蠹虫诱出林外,将危害控制在已发生范围内,严防扩散和危害加重.

3.中度危害区域、重度危害区域以及高度危害区域,以治为主.大部分小蠹虫侵害林木造成林木死亡的情况,都需要一定的虫口密度,因此,已造成危害的林区,其主要措施就是利用小蠹虫聚集信息素尽快降低虫口密度,从减少死树着手,到降低危害,再到控制危害,使其危害程度逐步降低,最终达到不再造成危害.

(三)小蠹虫聚集信息素使用方案的制定

在确认某一区域为害的优势小蠹虫并就其危害程度进行初步划分后,需要制定具体的小蠹虫聚集信息素使用方案.根据欧美经验,连续3—4年使用小蠹虫聚集信息素,可使重度危害林区,降到轻度危害;连续1—2年使用小蠹虫聚集信息素,可从轻度危害降到只需要监控的程度.

1.在未发生小蠹虫侵害的林区使用小蠹虫聚集信息素对小蠹虫进行长期监测,既防止小蠹虫入侵,也可以及早发现小蠹虫侵入,尽快采取措施,成本较低,效果也最好.建议各地都制定长远的监测方案.

2.使用小蠹虫聚集信息素对小蠹虫进行防治要考虑危害程度,危害的面积,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但都应尽量和优先用于危害较轻、相对较独立的区域,制定出3—5年的方案,连续使用;每一防治区域,要根据危害程度,确保使用足够的诱捕器,以达到防治效果.聚集信息素及诱捕器建议用量如下:

未受侵害区域:

1个/5公顷  

轻度侵害区域:

1-2个/公顷 

中度危害区域:

3-7个/公顷  

重度危害区域:

8-10个/公顷  

高度危害区域:

12-15个/公顷 

3.各种危害程度防治成本及经济损失比较

越是及早发现小蠹虫危害,及早采取措施,其防治成本及对林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越低.小蠹虫从发生到中度危害需要2-3年的时间,到高度危害也只需要3-5年,若遇到干旱等特殊情况,还要更快一些.

根据国外经验,现将各种危害程度防治成本及经济损失比较列表如下:

危害程度 诱捕器用量 防治成本(死树株数/公顷)

未受侵害 1个/5公顷  1—3%0

轻度侵害 1-2个/公顷7—13%3—5

中度危害 4-6个/公顷 27—40%10—20

重度危害 8-10个/公顷 53—67%30—60

高度危害 12-15个/公顷 100%80以上

三、具体使用小蠹虫聚集信息素中的注意事项

(一)聚集信息素配套诱捕器及其在林区的设置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小蠹虫诱捕器为ABS塑料制作的漏斗形诱捕器,由上盖,十字交叉撞击板,漏斗,小蠹虫收集瓶等内容组成,可重复使用3—5年.其在林区的设置应按照以下几点来执行.

1.现在使用的小蠹虫聚集信息素其有效距离一般为200—300米,条件允许的话,聚集信息素及诱捕器应设置在林缘空地,距离林缘10—25米,距林缘太近有可能使小蠹虫对边缘林木入侵,太远则降低引诱效果.在未发生小蠹虫侵害或轻度侵害的林区,尤其要遵循这一设置原则,这样就可为健康林木做一个保护墙,即使偶有小蠹虫入侵,也会把它引到林外来诱杀.

2.对于小蠹虫中度危害乃至高度危害林区,为了尽快降低虫口密度,除在林缘设置聚集信息素及诱捕器外,也可以在林间较大的空地设置诱捕器.在林间设置诱捕器原则上要距最近的林木5—8米,即设置诱捕器需要林间有直径在10—16米以上的空地.

3.诱捕器间距,从经济的角度讲,最少应在20米以上,若是因为危害较重及地理位置的原因,间距最小也应大于10米,否则会相互影响引诱效果.林区空地间诱捕器间距应为10—15米.

4.一般小蠹虫聚集信息素诱捕器设置高度为诱捕器底部距地面1.5米处.若诱捕器与地面间有灌木丛,诱捕器要高于灌木,或把灌木砍掉.

(二)由于受到大量小蠹虫侵害的濒死木和枯立木,本身就是巨大的聚集引诱剂的原因,因此在使用聚集信息素的林分,应该将受小蠹虫侵害的濒死木,枯立木清理掉,否则,不但能引来大量的小蠹虫侵染周边的健康树,同时也严重影响聚集信息素的引诱效果.

(三)聚集信息素及配套诱捕器至少应在春季扬飞期的前7天设置.聚集信息素持效期一般为8—10周,此后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更新.

(四)用于一般性监测的聚集信息素及配套诱捕器,需要每7—10天对诱到的小蠹虫进行统计.用于重点监测的聚集信息素及配套诱捕器,需要每1—3天对诱到的小蠹虫进行统计.

(五)用于防治的聚集信息素及配套诱捕器,根据虫口密度,可每2周对诱到的小蠹虫进行处置.

(六)一般情况下聚集信息都是在使用前1—2个月生产,若有铝箔等密封避光包装,可以冷藏保存1—2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