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8单元 随堂真题演练28免疫调节.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197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7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8单元 随堂真题演练28免疫调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8单元 随堂真题演练28免疫调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8单元 随堂真题演练28免疫调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8单元 随堂真题演练28免疫调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8单元 随堂真题演练28免疫调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8单元 随堂真题演练28免疫调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8单元 随堂真题演练28免疫调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8单元 随堂真题演练28免疫调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8单元 随堂真题演练28免疫调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8单元 随堂真题演练28免疫调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8单元 随堂真题演练28免疫调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8单元 随堂真题演练28免疫调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8单元 随堂真题演练28免疫调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8单元 随堂真题演练28免疫调节.docx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8单元 随堂真题演练28免疫调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8单元 随堂真题演练28免疫调节.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8单元 随堂真题演练28免疫调节.docx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方案练习第8单元随堂真题演练28免疫调节

(2017·高考天津卷)细颗粒物(PM2.5)可影响免疫系统功能.下表相关推论错误的是(  )

选项

对长期吸入高浓度PM2.5

的研究结果

推论

A

损害呼吸道黏膜

影响非特异性免疫

B

改变T细胞数目

影响特异性免疫

C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

影响细胞免疫

D

导致抗体水平升高

影响体液免疫

解析:

选C.皮肤和黏膜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项正确;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所以改变T细胞的数目,会影响特异性免疫,B项正确;B细胞在体液免疫中起作用,C项错误;抗体在体液免疫中发挥作用,D项正确.

(2015·高考四川卷)人体感染链球菌等细菌后可致急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体内存在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出现蛋白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尿,需水浴加热方可呈现出紫色

B、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

C、链球菌的抗原由核糖体合成并经高尔基体运输至细胞膜

D、内环境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解析:

选D.A项,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不需要水浴加热.B项,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下降,血浆中的水分更多流回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水肿.C项,链球菌属于细菌,无内质网、高尔基体等复杂的细胞器.D项,在免疫系统发挥作用时,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协调配合,比如抗原—抗体复合物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2014·高考重庆卷)驻渝某高校研发的重组幽门螺杆菌疫苗,对该菌引发的胃炎等疾病具有较好的预防效果.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口服该疫苗3次较1次或2次效果好,其主要原因是(  )

A、能多次强化刺激浆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

B、抗原的积累促进T细胞释放大量淋巴因子

C、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导致应答效果显著增强

D、能增强体内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免疫记忆

解析:

选C.A项,口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浆细胞并不能识别抗原和接受抗原的刺激.B项,每次口服疫苗后,抗原要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清除,因此其无法在机体中积累.C项,接受抗原刺激的次数越多,则机体中产生的记忆细胞的数量也越多,记忆细胞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会更迅速、更多地产生抗体,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D项,吞噬细胞对抗原无免疫记忆能力.

(2015·高考全国卷Ⅰ)HIV属于逆转录病毒,是艾滋病的病原体.回答下列问题:

(1)用基因工程方法制备HIV的某蛋白(目的蛋白)时,可先提取HIV中的______,以其作为模板,在________的作用下合成________,获取该目的蛋白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随后导入受体细胞.

(2)从受体细胞中分离纯化出目的蛋白,该蛋白作为抗原注入机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可与此蛋白结合的相应分泌蛋白是________,该分泌蛋白可用于检测受试者血清中的HIV,检测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某种菌导致的肺炎在健康人群中罕见,但是在艾滋病患者中却多发.引起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部分________细胞,降低了患者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4)人的免疫系统有________癌细胞的功能.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易发生恶性肿瘤.

解析:

(1)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要想获得相应的目的基因,应以HIV的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cDNA(或DNA).

(2)目的蛋白注入机体后相当于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进行体液免疫,由浆细胞产生相应抗体(分泌蛋白),由于该抗体能与目的蛋白(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所以可通过抗体检测出有无目的蛋白,从而确定体内有无HIV.(3)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或T淋巴)细胞,从而降低机体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4)癌细胞在机体中属于抗原,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监控和清除癌细胞.

答案:

(1)RNA 逆转录酶 cDNA(或DNA)

(2)抗体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3)T(或T淋巴)

(4)监控和清除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草药灌胃)、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阳性对照组(免疫增强剂A灌胃),并检测免疫指标.

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

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一结果至少可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还发现:

实验组小鼠的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这一结果说明:

该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的T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通常,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________因子,受到抗原刺激的________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________,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解析:

(1)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经过抗原的刺激后,T细胞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识别并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3)在体液免疫中,抗原可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使受抗原刺激的B淋巴细胞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和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

答案:

(1)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 

(2)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 (3)淋巴 B 抗体

[课时作业]

1、(2018·银川模拟)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主要依赖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

B、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浆细胞会分裂并产生抗体

C、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病

D、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可以发生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也可以发生在特异性免疫中

解析:

选D.机体调节内环境稳态的主要方式是神经调节,A错误;浆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再分裂,能分泌抗体,B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过敏反应,C错误;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可以发生在非特异性免疫中,也可以发生在特异性免疫中,D正确.

2、(2018·陕西咸阳模拟)下列关于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记忆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B细胞

B、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T淋巴细胞

D、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

解析:

选A.记忆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浆细胞,A错误;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淋巴因子能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HIV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T淋巴细胞,C正确;在体液免疫过程中,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D正确.

3、(2018·湖南十三校联考)将由H7N9禽流感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注入人体后,体内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浆细胞产生针对该禽流感毒蛋白的抗体

B、效应T细胞消灭被疫苗感染的细胞

C、B细胞受刺激分化成记忆细胞

D、吞噬细胞处理和呈递抗原

解析:

选B.由禽流感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不会进入细胞,不会引起机体产生细胞免疫,不会有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B符合题意.

4、某研究小组发现了胎盘生长因子抗体——PLGF抗体,该抗体与肿瘤内的胎盘生长因子结合,阻断了胎盘生长因子与毛细血管结合的通路,削减了对肿瘤的养分供给,癌细胞分裂速度减缓,低于免疫系统杀死癌细胞的速度,使肿瘤明显缩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内只有癌变的细胞内存在原癌基因

B、PLGF抗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合成与分泌需多种细胞器的参与

C、癌细胞容易转移,是由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增多,细胞之间的润滑作用增强

D、该抗体与肿瘤内的胎盘生长因子结合属于细胞免疫

解析:

选B.正常细胞内也存在原癌基因,A错误;癌细胞容易转移,是由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C错误;由抗体发挥免疫效应属于体液免疫,D错误.

5、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对于细胞1、2、3、4、5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化成熟的场所相同

B、都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接受抗原刺激后都能增殖分化

D、都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

解析:

选D.据图分析可知,细胞1、2、3、4、5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和B细胞的来源相同,但是成熟场所不同,A错误;物质a为抗体,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吞噬细胞能识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识别能力,B错误;吞噬细胞和浆细胞不具有增殖分化能力,C错误;所有细胞都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但只有细胞4中合成物质a的基因进行表达,D正确.

6、(2018·河南新乡一中月考)当细胞癌变后,它会表达某种特殊的蛋白质于细胞表面而成为肿瘤表面抗原,但此时不能引发免疫反应.只有当部分抗原释放后,并与H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才可被“抗原提呈细胞”识别,从而引发免疫反应,将肿瘤细胞清除.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中的“抗原提呈细胞”可能是吞噬细胞,该细胞可参与人体第二、三道防线的防护作用

B、除癌变细胞之外,图中具有增殖分化能力的细胞是甲细胞和乙细胞

C、研制抗癌疫苗时最好提取抗原—蛋白复合物

D、癌变细胞在丙细胞的作用下裂解属于细胞坏死

解析:

选D.图中的“抗原提呈细胞”可能是吞噬细胞,该细胞可参与人体第二、三道防线的防护作用,A正确;图中甲为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增殖分化为丙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乙为记忆T细胞,其在再次接受同种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因此甲细胞和乙细胞具有增殖分化能力,B正确;癌细胞表面抗原不能引发免疫反应,而抗原—蛋白复合物能引发免疫反应,因此研制抗癌疫苗时最好提取抗原—蛋白复合物,C正确;癌变细胞在丙细胞的作用下裂解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7、(2018·南昌联考)正常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肯定不会发生的变化是(  )

A、将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

B、有相应的过敏反应症状

C、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

D、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加强

解析:

选D.正常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可能会引起二次免疫反应,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出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因此能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A、C正确;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引起的组织损伤和功能紊乱,因此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症状,B正确;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不会因为再次接触抗原而增强,D错误.

8、(2018·山东潍坊模拟)某人注射白喉毒素疫苗和感染白喉杆菌后,体内抗体产生情况如图所示.据图推测合理的是(  )

A、感染白喉杆菌后记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B、抗体与白喉毒素结合后会产生沉淀

C、该免疫过程没有淋巴因子的参与

D、淋巴细胞上的载体能特异性识别该抗原

解析:

选B.第二次感染白喉杆菌后,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通过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A错.抗体与白喉毒素结合后会产生沉淀,被吞噬细胞吞噬溶解,B正确.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需要淋巴因子的刺激,C错.淋巴细胞上的受体能特异性识别该抗原,D错.

9、(2018·广东广州模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为逆转录病毒,由于逆转录酶缺乏校正修复功能,因而HIV的变异频率非常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能摧毁大多数病毒

B、共用注射器和文身器械是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

C、逆转录酶能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病毒蛋白质

D、同一被感染个体不同时期体内HIV的基因存在较大差异

解析:

选C.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能摧毁大多数病毒,A正确;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所以共用注射器和文身器械是传播艾滋病的危险行为,B正确;逆转录酶能催化以病毒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C错误;同一被感染个体不同时期体内HIV的基因有较大差异,D正确.

10、(2018·河北唐山调研)《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一项研究,证实由厦门大学夏宁邵教授研发的戊型肝炎疫苗能够提供至少4.5年的持久保护.这是世界首例获得批准的戊肝疫苗.下列关于该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接种该疫苗,机体发生的免疫反应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戊型肝炎疫苗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C、戊型肝炎病毒侵入机体后,能被内环境中的效应T细胞和浆细胞特异性识别

D、注射戊肝疫苗能够得到持久保护的原因是机体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

解析:

选D.戊肝疫苗对于人体来说是抗原,此疫苗对其他的病原体不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A错误;戊型肝炎疫苗制成是经过处理、减少毒性或失去了毒性的病原体,不是免疫活性物质,B错误;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错误;注射戊肝疫苗经过体液免疫,使机体产生了记忆细胞和抗体,从而使免疫能力能够得到持久,D正确.

11、(2018·辽宁大连十一中段考)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下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请回答问题:

(1)DC细胞能通过________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取入细胞内,将其分解;同时,免疫调节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功能.

(2)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具有________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称为细胞间的________________.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________可作用于已被少数抗原刺激的________细胞,并促进其增殖分化.

(4)DC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DC细胞,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些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还可诱导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________________精确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功效,该免疫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_免疫.

解析:

(1)DC细胞可通过胞吞方式将抗原摄入细胞内.免疫调节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2)吞噬细胞与DC细胞功能相似,具有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的功能,DC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是通过细胞外特定物质与T细胞表面具有识别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来实现的,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3)T细胞可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并促进其增殖分化.(4)DC细胞可诱导T细胞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来杀伤肿瘤细胞,该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答案:

(1)胞吞 防卫、监控和清除

(2)识别 信息交流 吞噬细胞

(3)淋巴因子 B

(4)效应T细胞 细胞

12、(2018·广西钦州模拟)据报道,春节过后全国多个省市出现了人感染H7N9型禽流感疫情.H7N9型禽流感是由H7N9病毒(一种非逆转录单链RNA病毒)引起的禽类急性传染病,该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损伤,导致患者出现咳嗽及发热等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某人出现流感症状,在化验时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来鉴定其呼吸道上皮细胞是否已被H7N9型病毒感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感染H7N9型禽流感病毒后,“致热源”直接作用于____________中枢,该中枢通过传出神经能促进____________等腺体分泌相关激素,促进机体增加产热.

(3)与健康人相比,艾滋病患者更容易患H7N9流感,根本原因是HIV主要感染和破坏了患者的T淋巴细胞,降低了患者的____________(填“非特异性”或“特异性”)免疫功能.此外,艾滋病患者更容易发生恶性肿瘤,这说明人体的免疫系统还具有____________人体内癌细胞的功能.

解析:

(1)不论是否被H7N9型病毒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都含有RNA,经吡罗红染色都会观察到细胞质中的红色区域,所以不能利用吡罗红染液染色来确定某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是否已被H7N9型病毒感染.

(2)感染H7N9型禽流感病毒后,“致热源”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促进甲状腺、肾上腺等腺体分泌相关激素,促进机体增加产热.(3)T淋巴细胞参与的是特异性免疫;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监控和清除人体内癌细胞的功能.

答案:

(1)不能 不论是否被H7N9型病毒感染,呼吸道上皮细胞都含有RNA,经吡罗红染色都会观察到细胞质中的红色区域

(2)下丘脑体温调节 甲状腺(或肾上腺或甲状腺和肾上腺)

(3)特异性 监控和清除

13、(2018·河北滦南一中月考)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解析:

选B.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B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说明胸腺被破坏.输入造血干细胞后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说明骨髓被破坏;输入造血干细胞后丙组仍然丧失特异性免疫功能,说明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14、(2018·湖南长沙一中月考)某些种类的糖尿病是由自身的一些抗体导致的,病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由自身抗体导致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

B、图示中浆细胞一定来自于B细胞的增殖分化

C、在血糖调节的神经调节中,胰岛B细胞属于效应器

D、Y1、Y2、Y3导致的糖尿病中,①②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缓解

解析:

选B.自身产生的抗体对自身组织发生免疫反应导致的疾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浆细胞来源于B细胞或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B错误;在血糖调节的神经调节中,下丘脑通过传出神经支配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C正确;Y1、Y2、Y3分别破坏胰岛B细胞上的葡萄糖受体、胰岛B细胞、靶细胞上胰岛素受体,其中①②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缓解,D正确.

15、黏附分子是一类介导细胞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跨膜糖蛋白分子,广泛分布于几乎所有细胞的表面,某些情况下也可从细胞表面脱落至体液中.黏附分子参与信号转导、细胞活化、增殖与移动等,是免疫应答、炎症反应及肿瘤转移等一系列重要生理与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

(1)黏附分子参与信号转导体现的细胞膜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免疫应答过程中,黏附分子可介导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失去寄主的病原体最终会被________细胞降解、清除.

(3)肿瘤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表达异常,是肿瘤浸润和转移的第一步.肿瘤细胞可以通过________运输转移到其他部位,容易转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炎症反应的分子基础是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相互作用.炎症反应过程中,不同的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穿越血管内皮细胞并向炎症部位渗出的具体过程是不完全相同的,根据炎症反应的分子基础对此进行合理的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细胞膜的主要功能包括将细胞与外界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和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参与信号转导,体现的细胞膜的功能是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的病原体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并彻底清除.(3)肿瘤细胞可以通过体液运输转移到其他部位,肿瘤细胞容易转移的原因是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细胞的转移能力增强.(4)根据炎症反应的分子基础可以推知,不同的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穿越血管内皮细胞并向炎症部位渗出的具体过程不完全相同应该与不同种类的黏附分子功能不同有关.

答案:

(1)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吞噬 (3)体液(或血液和淋巴) 黏附分子表达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细胞的转移能力增强 (4)不同白细胞的渗出过程或渗出过程的不同阶段所涉及的黏附分子是不尽相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