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4741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6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3页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3页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3页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3页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3页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3页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3页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3页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3页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3页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3页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3页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3页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3页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3页
亲,该文档总共10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docx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

(财务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学习资料

第一部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出台背景

一、《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1.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我国自2001年开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试点,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

2.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和部门预算改革

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构成。

其中,支出功能分类取消了基本建设支出。

因此,如何全面反映事业单位财务运行情况,改变目前事业财务与基建财务相对独立的状况,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旧规则的政府补助收入只核算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费,不包括外事经费、社会保障费、住房改革支出等。

从2000年开始,实行部门预算改革,要求一个部门将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按照统一的内容和形式在一本预算中反映,做到一个部门一个预算,以保证预算的统一性、完整性。

因此,需要重新界定政府补助收入的核算范围。

3.事业单位收支管理不断规范

近年来,财政部不断出台规范事业单位非税收入、支出管理、结余管理等方面的文件,要求将事业单位的财政性资金,如利息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等,纳入政府非税收入的管理范围,分步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要求事业单位将支出划分为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并分别实行定员定额管理、项目库管理;要求将财政拨款结余资金分为基本支出结余和项目支出结余,并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

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1、1997年5月发布、自1998年1月1日实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则规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基本假设、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各会计要素的定义和内容分类、主要项目的计量方法、会计报表构成等。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虽对事业单位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则作了初步的探索,但缺乏系统性,如欠缺对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目标、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等重大概念问题的阐述。

未对医院、高校等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起到统驭作用。

从这一意义上讲,统驭我国各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制定、为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提供统一的概念基础和制定依据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尚未建立。

2、促进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标准的内在一致性。

我国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各项行业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种类及其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差异较大,既影响了事业单位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也给事业单位的报表汇总,以及未来建立科学的合并报表制度带来难度。

建立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作为各项制度制定的基础和依据,有利于促进提高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的内在一致性,进而增强事业单位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促进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中有关资产等要素的定义没有真正反映各要素的经济特征,没能真正体现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要求。

在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的概念框架中,按照各要素的经济特征重新界定其定义,并明确其确认条件,有利于促进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4、为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出现的、会计制度尚未规范的新问题提供会计处理依据。

在事业单位会计实务中,由于业务的不断发展、创新,一些新的业务或事项在具体会计制度中缺乏规范但又急需处理。

如新《医院会计制度》在修订发布前,因原制度缺乏对科研、教学项目收支核算的规范,从而导致医院会计实务存在科教项目收支核算混乱的突出问题。

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的概念框架,有利于为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会计制度尚未做出规范的新问题提供会计处理依据,提高事业单位会计处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

5、符合国际惯例,并为我国未来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奠定基础。

国际及其他国家会计准则制定经验表明,会计准则体系建设通常都制定有“会计概念框架”,作为具体准则制定的概念基础和应当遵循的基本法则。

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套既借鉴国际惯例又符合中国国情特点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这套体系必将包括基本准则和若干具体准则。

先行建立事业单位统一的概念框架,有利于为建立政府会计基本准则,进而以基本准则为统驭建立政府会计具体准则体系积累经验并奠定基础。

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现行《制度》发布于1997年,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服务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事业单位自身改革发展的逐步推进,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制度》已经难以满足事业单位管理和发展的需要。

1、现行《制度》滞后于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2000年以来,国库集中收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等各项财政改革陆续开展,对事业单位预算编制、资金运转、资产管理等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涉及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的调整和改进。

目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已基本建立,各项改革趋于稳定和完善,对《制度》进行全面修订的时机已经成熟。

2、现行《制度》未涵盖事业单位基建项目,会计信息不完整。

目前,与原《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号)相配套,事业单位基本建设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另设账套核算,与之相关的资产负债未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中得到全面反映,造成会计信息不完整,不利于加强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管理,进而不利于防范和降低财政风险。

财政部今年发布的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68,以下简称《财务规则》)新增了基本建设相关规范条款,同时按照编制部门(综合)预算的要求,有必要同步修订《制度》,增加基本建设会计核算和报表披露内容。

3、现行《制度》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真实价值。

大部分事业单位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使得固定资产在处置之前一直按照原值记录和列示,无法如实反映固定资产在报告时点的实际价值,不能提供固定资产在报告期间的损耗信息,进而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与成本核算。

在《制度》中引入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以及无形资产计提摊销)的有关核算内容,既能解决上述不足,也符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令第36号)中提出的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4、事业单位出现了一些新要求、新业务,需予以满足和规范。

随着社会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事业单位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管理要求和新的业务活动。

比如,部分事业单位举债数额较大,更注重资产负债率等财务风险分析,而《制度》中未明确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不利于事业单位财务分析。

这些新要求和新业务要求对《制度》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完善。

5、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与报表体系不完善。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体系不完整,核算内容不全面,有关确认计量标准不明确;会计报表列示的项目和内容不尽合理,如资产负债表中列示收入和支出项目;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缺乏对报表附注披露内容的规范。

上述问题需要在《制度》修订中加以解决。

第二部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联系与区别

一、制定的目的和依据不同: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公益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二、适用范围不同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本规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下列事业单位除外:

(一)按规定执行《医院会计制度》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

(二)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对本制度的适用,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三、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是有相同法律效力的部门规章。

2012年2月7日,财政部发布第68号财政部令,公布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

2012年12月6日,财政部发布第72号财政部令,公布修订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二者都是由财政部以部门令公布实施的部门规章,因此它们在法律上具有同等效力。

两者是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的,其内容体现着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基本要求,它们既是国家对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制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以及事业单位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基本依据,也是所有事业单位从事财务活动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

其次、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有相同的适用范围。

适用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这说明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适用的范围是相同的。

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分布于十多个行业,事业单位性质又可以分为许多种,由于行业、性质等方面的差异,原有的财务制度曾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区别对待,引起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报表体系等方面的诸多不同,造成了有关部门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困难。

新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第三、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同为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包括财务规则、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内部制约制度等。

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两项重要制度,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首先,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调整的对象不同。

财务规则针对的是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调整的是财务管理行为;会计准则针对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质量,调整的是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行为。

其次,财务规则与会计准则在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中的层级不同。

财务规则是财务制度中顶层的制度设计,是财务管理方面的政策性设定;而会计准则则是中层的制度设计,是会计方面的方法性的设定。

第三,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在内容上涵盖的范围不同。

财务和会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尽管两者都与资金的运行有很大关系,但范畴是不同的。

财务规则涵盖了财务活动的所有方面包括:

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等活动。

而会计准则则仅涵盖了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几个方面。

财务活动包含会计核算,会计核算仅仅是财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第四,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对财务事项的处理不同。

财务规则是对财务事项的规定和要求。

例如:

第十六条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会计准则则是对经济业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

如会计准则第三十四条、事业单位的收入一般应当在收到款项时予以确认,并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进行计量。

第五,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侧重点不同。

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均有涉及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等内容的章节,但两者的表述不同,条款内容也不相同。

财务规则侧重于管理,会计准则侧重于规范。

总之,作为财务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财务规则和会计准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既制约又补充,组成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

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变化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联系与区别

(一)账户的变化与企业会计趋于一致性

1.资产类账户的变化及原因。

新制度把原“现金”账户转变为“库存现金”账户,“对外投资”账户转变为“长期投资”账户,这和企业会计完全一致。

新制度增加了“存货”账户,把材料和产成品统统归为存货管理。

但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不使用存货账户,而是分别设置“原材料”、“生产成本”、“库存商品”等科目,而把尚未加工材料,加工中的在产品以及加工完成的产成品三部分统一称为存货,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存货的处理进行了简化。

为了便于核算,增加了“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累计摊销”、“待处置资产损溢”账户。

相对于以往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不作摊销,这无疑是一个亮点。

同时创新地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并规定了“虚提”折旧和摊销的创新性处理方法,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

这一处理方式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的程度而发生的价值消耗情况,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数据支持。

对无形资产的摊销方法进行改进,采用了分期摊销法,弥补了一次摊销法的不足。

这些变化与企业会计一致性程度更高。

2.负债类账户变化及原因。

取消了“借入款项”科目,而是设立“短期借款”账户、“长期借款”账户,分别反映短期流动负债和长期借款,这都与企业会计准则相同。

“应付工资”账户转换为“应付职工薪酬”账户。

新制度把原制度中“应缴税金”账户改成“应缴税费”账户,让会计人员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和企业会计结合的也更加紧密,更有利于两者的融会贯通。

同时,专门引入“长期应付款”账户对以融资租赁租入固定资产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这就使负债金额核算更加准确,满足事业单位更高要求的财务分析需要,也更加贴近企业会计的核算方式。

(二)会计核算目标中明确体现了兼顾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的原则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财务报告的目标就是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通过财务报告能够考察受托责任人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即经理的经营绩效,同时通过财务报告反映的财务信息作出对企业有利的经营决策。

在事业单位新制度中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第一次明确体现了兼顾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的原则,这对于以后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使得企业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在会计核算目标上有了一致性。

(三)新制度财务报告中的变化

新制度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取而代之的是在资产负债表中按照流动性和非流动性排列资产负债表项目,这与企业会计的资产负债表相一致。

同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利润表的格式,即“多步式”来核算收入支出表。

这样就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表格式与企业会计报表相统一,增强了科学性和通用性,同时,也兼顾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业绩评价等各方面的信息需要。

(四)企业和事业单位会计趋同性更加明显

企事业单位在业务内容及管理方式的融合在近年来愈发明显,其业务处理、管理方式、会计操作等方面与企业非常类似,这使得两者的趋同性越发突出。

因而新制度中还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

总之,两套会计准则都由财政部会计司来制定,也有利于综合考虑企、事业单位的规范问题。

此外,正是因为企、事业单位会计有基本一致乃至相同的理论依据,这两者才具有可合性和必合性。

第三部分新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比

一、新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比

1、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各项财政改革相继展开,包含有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等,它影响着单位预算、收支、资产、财务核算手段与方法等诸多环节的工作。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各项财政改革逐渐趋于稳定,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各项改革的成果进行了最为全面与深刻的体现,它创新了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内容,充实了财务工作的方法与手段,促进着事业单位自身的稳定、健康发展。

2、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强化了财务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以及精细性

现如今,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也被逐渐应用到了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方面,它对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可靠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而新的财务规则中遵循的是大收大支综合预算管理理念,这有效完善了预算测算依据,强化了对预算执行的监督与控制,很好地反映出了决算与预算的完整性。

3、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为制定会计制度提供支持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正在逐步推进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工作。

而新修订的财务规则给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分别提供出不同的制度供以选择,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事业单位进一步的会计制度制定提供了支持。

4、新旧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则在文字以及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近五十余条规定的变化,同时还增添了二十条左右的内容,概况地讲,新规则首先弥补与健全了原规则使用过程中的部分缺陷,其次能够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把财务改革与财务管理的成果与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连结起来,最后重点强调了财务控制、绩效考核以及资产监督等方面的职能。

具体而言,主要包含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进一步加强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职能。

在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当中,一共增添了一章四条“财务监督”的内容,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内容、监督制度以及监督机制进行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其中第59条对财务监督具体方式进行了明确,即事业单位应该采用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结合,专项监督与日常监督结合的方式展开工作;第60条明确了信息公开、建立监督依据等方面内容,即事业单位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经济责任、信息披露制度的监督,保障信息公开的合规性与合法性

②重新界定收入支出的定义及范畴

(1)重新界定了财政补助收入的定义,即财政补助收入为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其核算内容不仅包括事业费,还包括基建费、社会保障经费、住房改革收入等。

(2)将事业支出分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

(3)强调事业单位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没有统一规定的,由事业单位规定,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4)增设了其他支出,核算与其他收入相应的内容,如捐赠支出、利息支出等。

③规定了基建投资财务管理适应新的财务规则,同时把在建工程纳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新规则的第63条明确规定,事业单位的基建投资财务管理适应新的财务规则,同时在第36条与42条中对在建工程含义以及竣工交付手续进行了规定,在建工程指的是已经产生了必要支出,但未进行交付使用的建设工程,当在建工程可以交付使用时,就应该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办理竣工交付与财务决算。

旧规则没有将事业单位的基建投资财务管理纳进规则当中。

新规则恰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决,将基建投资财务管理纳进单位财务管理的范围当中。

④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加大了对外投资的控制力度

新规则的第44条明确指出,事业单位必须对对外投资行为进行严格的控制,要在保障单位良好发展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对外投资,同时还要保障审批程序的规范性与严肃性。

此外,事业单位不能利用财政拨款以及结余展开对外投资,不能从事股票、基金、期货等投资。

这些规定都是以事业单位的本质为出发点进行考虑的,事业单位最应该追求的应该是社会效益,并不是经济效益或经营效益。

从这一角度考虑,再结合目前诸多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不良状况,新规则才在这一方面进行了规定,加大了对对外投资行为的控制力度,明确规定事业单位的拨款应用于事业发展,而不是去考虑怎样获取利润。

⑤新规则要求事业单位加强资产管理:

(1)适度提高了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把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从500元提高到1000元、专用设备从800元提高到1500元。

(2)明确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事业单位出租、出借资产,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3)要求事业单位应当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资产共享、共用。

⑥充分借鉴企业财务规则改革的成功经验

(1)引入了绩效管理概念

(2)规定部分行业可根据需要在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引入权责发生制

(3)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加强经济核算、实行内部成本核算

(4)明确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较少的单位可以实行固定资产折旧、不计提修购基金等。

⑦预算管理办法的转变旧有规则中,事业单位实行的是结余留用这一预算办法,而在新的财务规则中对这一情况进行了修订,将其转变成为结转与结余要按规定使用,新的预算办法加大了财务管理的灵活性与实用性,促进着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⑧强化净资产管理

新规则要求事业单位强化净资产管理:

一是要求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其中财政拨款结余不得用于结余分配;二是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加强事业基金的管理,遵循收支平衡的原则,统筹安排、合理使用,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

⑨完善了财务报表,细化了财务情况说明书

旧规则下,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由原来的两张主表(资产负债表、收支情况表)、有关附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

新规则增加了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和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两张主表,将收支情况表改为收入支出表,同时细化了财务情况说明书的内容,即财务情况说明书,不仅要说明事业单位收入及其支出、结转、结余及其分配、资产负债变动情况,还要说明对外投资、资产出租出借、资产处置、固定资产投资、绩效考评等情况。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原准则相比,有十大变化,主要体现在:

一是扩大了准则的统驭范围。

现行准则仅统驭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准则将统驭范围扩大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二是首次确立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标。

新准则首次明确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和会计信息使用者。

三是重新界定了会计基础。

新准则第九条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

四是首次建立了“费用”要素。

考虑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有些采用权责发生制,有些采用收付实现制,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非纯粹的收付实现制,为增强准则统驭性,新准则将旧准则中的“支出”要素修改为“支出或费用”要素。

五是首次提出了六个质量要求。

新准则针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突出问题,强化了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在对原可靠性、及时性、可比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原则要求进行重新表述和排序的基础上,增加了“全面性”要求。

六是新增了“在建工程”资产类别。

新准则在非流动资产项目构成中新增加了“在建工程”。

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全面性要求,为各会计制度将基建项目并入会计“大账”提供了依据。

七是统一了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一般原则。

适应统驭范围扩大的新定位,也考虑各会计制度的具体情况,新准则不再对各会计要素所包括的具体项目的确认计量原则(交由会计制度规定)进行规定,而是统一规定了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一般原则。

八是首次引入了折旧和摊销要求。

新准则规定“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由财政部在相关财务会计制度中规定”,从而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真实反映资产的消耗水平提出了统一要求,有利于为加强资产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行公共产品或服务成本核算提供信息支持。

九是调整了净资产项目的构成。

新准则适应统驭范围扩大的新定位,对各会计制度净资产构成中的共性项目作了规定。

十是首次引入了财务报告概念。

借鉴企业会计改革和国际惯例,新准则引入了“财务报告”概念,“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这一变化兼顾了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使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更为完整,以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原制度相比较,主要有八大方面的变化:

一是配套新增了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改革相关的会计核算内容;

二是《征求意见稿》规定对事业单位除文物文化资产之外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计提摊销,以反映资产因使用中的消耗而发生的价值减少,从而真实体现资产价值。

为兼顾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需求,《征求意见稿》中采用了“虚提”折旧和摊销模式,即在计提折旧和摊销时冲减净资产“固定基金”(而非计入当期支出)。

三是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