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益稷第五.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4926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卷五 益稷第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卷五 益稷第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卷五 益稷第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卷五 益稷第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卷五 益稷第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卷五 益稷第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卷五 益稷第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卷五 益稷第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卷五 益稷第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卷五 益稷第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卷五 益稷第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卷五 益稷第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卷五 益稷第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卷五 益稷第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卷五 益稷第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卷五 益稷第五.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卷五 益稷第五.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卷五 益稷第五.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卷五 益稷第五.docx

《卷五 益稷第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卷五 益稷第五.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卷五 益稷第五.docx

卷五益稷第五

卷五益稷第五

益稷禹称其人,因以名篇。

  [疏]传“禹称”至“名篇”○正义曰:

禹言“暨益”、“暨稷”,是禹称其二人,二人佐禹有功,因以此二人名篇。

既美大禹,亦所以彰此二人之功也。

禹先言“暨益”,故“益”在“稷”上。

马、郑、王所据《书序》此篇名为《弃稷》。

“弃”“稷”一人,不宜言名又言官,是彼误耳。

又合此篇於《皋陶谋》,谓其别有《弃稷》之篇,皆由不见古文,妄为说耳。

  帝曰:

“来,禹,汝亦昌言。

”因皋陶谟九德,故呼禹使亦陈当言。

○当,丁浪反,本亦作谠,当汤反。

李登《声类》云:

“谠言,善言也。

”禹拜曰:

“都!

帝,予何言?

予思日孜孜。

”拜而叹,辞不言,欲使帝重皋陶所陈。

言己思日孜孜不怠,奉承臣功而已。

○思,徐如字,又息吏反。

孜音兹。

皋陶曰:

“吁!

如何?

”问所以孜孜之事。

禹曰:

“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

言天下民昏瞀垫溺,皆困水灾。

○浩,户老反。

垫,丁念反。

瞀音务,一音茂,本或作务。

溺,乃历反。

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所载者四,谓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輴,山乘樏。

随行九州之山林,刊槎其木,开通道路以治水也。

○乘音绳。

刊,苦安反。

輴,丑伦反。

《汉书》作橇,如淳音蕝,以板置泥上。

服虔云:

“木橇,形如木箕,擿行泥上。

”《尸子》云:

“泽行乘蕝。

”蕝音子绝反,樏,力追反。

《史记》作桥,徐音丘遥反。

《汉书》作梮,九足反。

行,下孟反。

槎,士雅反,下同。

《说文》云:

“袤斫。

”又庄下反。

暨益奏庶鲜食。

奏谓进於民。

鸟兽新杀曰鲜。

与益槎木,获鸟兽,民以进食。

○塈,其器反。

鲜,徐音仙,马云:

“鲜,生也。

”予决九川,距四海,濬畎澮距川。

距,至也。

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

一畎之间,广尺、深尺曰亩。

方百里之间,广二寻、深二仞曰澮。

澮畎深之至川,亦入海○畎,工犬反。

澮,故外反。

广,光浪反。

深,尸鸩反。

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

艰,难也。

众难得食处,则与稷教民播种之,决川有鱼鳖,使民鲜食之。

○艰,工间反,马本作根,云:

“根生之食,谓百穀。

”处,昌虑反。

鳖,必灭反。

懋迁有无化居。

化,易也。

居谓所宜居积者。

勉劝天下,徙有之无,鱼盐徙山,林木徙川泽,交易其所居积。

○懋音茂。

盐,余廉反。

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米食曰粒。

言天下由此为治本。

○烝,之承反。

粒音立。

治,直吏反,下同。

皋陶曰:

“俞!

师汝昌言。

”言禹功甚当,可师法。

○当,丁浪反。

  [疏]“帝曰来”至“汝昌言”○正义曰:

皋陶既为帝谋,帝又呼禹进之,曰:

“来,禹,汝亦宜陈其当言。

”禹拜曰:

“呜乎!

帝,皋陶之言既已美矣,我更何所言?

我之所思者,每日孜孜勤於臣职而已。

”皋陶怪禹不言,故谓之曰:

“吁!

”问其所以孜孜之事如何。

禹曰:

“往者洪水漫天,浩浩然盛大,包山上陵,下民昏惑沉溺,皆困水灾。

我乘舟车輴樏等四种之载,随其所往之山,槎木通道而治之。

与益所进於人者,惟有槎木所获众鸟兽鲜肉为食也。

我又通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於四海。

深其畎澮,以至於川,水渐除矣。

与稷播种五穀,进於众人难得食处,乃决水所得鱼鳖鲜肉为食也,人既皆得食矣。

又劝勉天下徙有之无,交易其所居积。

於是天下众人乃皆得米粒之食,万国由此为治理之政。

我所言孜孜者在此也。

”皋陶曰:

“然。

可以为师法者,是汝之当言。

”○传“因皋”至“当言”○正义曰:

上篇皋陶谋九德,此帝呼禹,令亦陈当言。

“亦”者,亦皋陶也。

明上篇皋陶虽与益相应,其言亦对帝也。

上传云“皋陶为帝舜谋”者,以此而知也。

○传“拜而”至“而已”○正义曰:

既已拜而叹,必有所美,复辞而不言,是知欲使帝重皋陶所陈,言己无以加也。

王肃云“帝在上,皋陶陈谋於下,已备矣,我复何所言乎”是也。

既无所言,故言已思惟日孜孜不敢怠惰,奉成臣职而已。

孜孜者,勉功不怠之意。

○传“言天下”至“水灾”○正义曰:

“瞀”者眩惑之意,故言“昏瞀”。

“垫”是下湿之名,故为溺也。

言天下之人遭此大水,精神昏瞀迷惑,无有所知,又苦沉溺,皆困此水灾也。

郑云:

“昏,没也。

垫,陷也。

禹言洪水之时,人有没陷之害。

”○传“所载”至“治水”○正义曰:

《史记·河渠书》云:

“《夏书》曰:

‘禹湮洪水十三年,三过家不入门。

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橇音蕝,山行即桥丘遥反。

’”徐广曰:

“桥一作輂几玉反,輂,直辕车也。

”《尸子》云:

“山行乘樏,泥行乘蕝子绝反。

”《汉书·沟洫志》云:

“泥行乘毳,山行则梮居足反。

”毳行如箕,擿行泥上。

如淳云:

“毳谓以板置泥上,以通行路也。

”《慎子》云:

“为毳者,患涂之泥也。

”应劭云:

“梮或作樏,为人所牵引也。

”如淳云:

“梮谓以铁如锥,头长半寸,施之履下以上山,不蹉跌也。

”韦昭云:

“梮,木器也。

如今舆床,人舆以行也。

”此经惟言“四载”,传言所载者四,同彼《史记》之说。

古书尸子、慎子之徒有此言也。

輴与毳为一,樏与梮、舆为一。

古篆变形,字体改易,说者不同,未知孰是。

禹之施功,本为治水,此经乃云“随山刊木”,刊木为治水,治水遍於九州,故云“随行九州之山林”。

襄二十五年《左传》云:

“井堙木刊。

”“刊”是除木之义也。

《毛传》云:

“除木曰槎。

”故曰“刊槎其木,开通道路以治水”。

○传“奏谓”至“进食”○正义曰:

黎民阻饥,为人治水,故知“奏谓进食於人”也。

《礼》有鲜鱼腊,以其新杀鲜净,故名为鲜,是鸟兽新杀曰鲜,鱼鳖新杀亦曰鲜也。

此承“山”下,故为鸟兽,下承水后,故为鱼鳖,其新杀之意同也。

既言刊木乃进鲜食,食是除木所得,故言“与益槎木,获鸟兽,人以进食”。

○传“距至”至“入海”○正义曰:

“距”者相抵之名,故为至也。

非是名川不能至海,故“决九州之名川通之至海”也。

《考工记》云:

“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

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

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

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

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

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澮。

”是畎、遂、沟、洫、澮皆通水之道也。

以小注大,故从畎、遂、沟、洫乃以入澮,澮入於川,川入於海,是畎内之水亦入海也。

惟言“畎、澮”,举大小而略其馀也。

先言决川至海,后言濬畎至川者,川既入海,然后澮得入川,故先言川也。

○传“艰难”至“鲜食之”○正义曰:

“艰,难也”,《释诂》文。

禹主治水,稷主教播种,水害渐除,则有可耕之地,难得食处,先须教导以救之,故云“众难得食处,则与稷教人播种之”。

易得食处,人必自能得之,意在救人艰危之厄,故举难得食处以言之。

於时虽渐播种,得穀犹少,人食未足,故决川有鱼鳖,使人鲜食之。

言食鱼以助穀也。

郑玄云:

“与稷教人种泽物菜蔬艰厄之食。

”稷功在於种穀,不主种菜蔬也。

言后稷种菜蔬艰厄之食,传记未有此言也。

○传“化易”至“居积”○正义曰:

变化是改易之义,故“化”为易也。

“居谓所宜居积者”,近水者居鱼盐,近山者居林木也。

“勉劝天下徙有之无”者,谓徙我所有,往彼无乡;取彼所有,以济我之所无。

“鱼盐徙山,林木徙川泽,交易其所宜居积”,言此“迁”者,谓将物去,不得空取彼物也。

王肃云:

“易居者不得空去,当满而去,当满而来也。

”○传“米食”至“治本”○正义曰:

《说文》云:

“粒,糂也。

”今人谓饭为米糂,遗馀之饭谓之一粒、两粒,是米食曰粒,言是用米为食之名也。

人非穀不生,政由穀而就,言天下由此穀为治政之本也。

君子之道以谦虚为德,禹盛言己功者,为臣之法当孜孜不怠,自言己之勤苦,所以勉劝人臣,非自伐也。

  禹曰:

“都!

帝,慎乃在位。

”帝曰:

“俞。

”然禹言,受其戒。

禹曰:

“安汝止,惟几惟康,其弼直,言慎在位,当先安好恶所止,念虑几微,以保其安,其辅臣必用直人。

○好恶,上呼报反,下乌路反,又并如字。

惟动丕应徯志。

徯,待也。

帝先安所止,动则天下大应之,顺命以待帝志。

○应,应对之应。

徯,胡启反。

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

”昭,明也。

非但人应之,又乃明受天之报施,天又重命用美。

○施,始豉反。

重,直用反。

帝曰:

“吁!

臣哉邻哉!

邻哉臣哉!

禹曰:

“俞。

”邻,近也。

言君臣道近,相须而成。

  [疏]“禹曰都”至“曰俞”○正义曰:

禹以皋陶然已,因叹而戒帝曰:

“呜呼!

帝当谨慎汝所在之位。

”帝受其戒,曰:

“然。

”禹又戒帝曰:

“若欲慎汝在位,当须先安定汝心好恶所止,念虑事之微细,以保安其身,其辅弼之臣必用正直之人。

若能如此,惟帝所动,则天下大应之,以待帝志。

以明受天之布施,於天其重命帝用美道也。

”帝以禹言已重,乃惊而言曰:

“吁!

臣哉近哉,臣当亲近君也!

近哉臣哉,君当亲近臣也!

”言君臣当相亲近,共与成政道也。

禹应帝曰:

“然。

”言君臣宜相亲近也。

○传“言慎”至“直人”○正义曰:

此禹重戒帝,覆上“慎乃在位”。

“当先安好恶所止”,谓心之所止,当止好不止恶,言恶以刑好也。

《大学》云:

“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

”“好恶所止”谓此类也。

传意以上“惟”为念,下“惟”为辞,故云念虑几微,然后以保其好恶所安宁耳。

○传“徯待”至“帝志”○正义曰:

“徯,待”,《释诂》文。

帝先能自安所止,心之所止,止於好事,其有举动,发号出令,则天下大应之,顺命以待帝志。

谓静以待命,有命则从也。

○传“昭明”至“用美”○正义曰:

《尧典》已训“昭”为明,此重训,详之。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人之所欲,天必从之。

帝若能安所止,非但人归之,又乃明受天之报施。

天下太平,祚胤长远,是天之报施也。

“天又重命用美”,谓四时和祥瑞臻之类也。

或当前后非一,故传言“又”也。

○传“邻近”至“而成”○正义曰:

《周礼》“五家为邻”,取相近之义,故“邻”为近也。

禹言君当好善,帝言须得臣力,再言邻哉,言君臣之道当相须而成,郑玄云:

“臣哉,汝当为我邻哉!

邻哉,汝当为我臣哉!

反覆言此,欲其志心入禹。

”  帝曰:

“臣作朕股肱耳目。

言大体若身。

○股音古。

肱,古弘反。

予欲左右有民,汝翼。

左右,助也。

助我所有之民,富而教之,汝翼成我。

予欲宣力四方,汝为。

布力立治之功,汝群臣当为之。

予欲观古人之象,欲观示法象之服制。

○观,旧音官,又官唤反。

日、月、星辰、山、龙、华虫,日月星为三辰。

华象草华虫雉也。

画三辰、山、龙、华虫於衣服旌旗。

○虫,直弓反。

作会,宗彝,会,五采也,以五采成此画焉。

宗庙彝樽亦以山、龙、华虫为饰。

○会,胡对反,马、郑作绘。

彝音夷,马同,郑云“宗彝,虎也。

”藻、火、粉、米、黼、黻、絺、绣,藻,水草有文者。

火为火字,粉若粟冰,米若聚米,黼若斧形,黻为两己相背,葛之精者曰絺,五色备曰绣。

○藻音早,本又作。

粉米,《说文》作<黹分><黹米>,徐米作纟米,音米。

黼音甫,白与黑谓之黼。

黻音弗,黑与青谓之黻。

絺,徐敕私反,又敕其反,马同,郑陟里反,刺也。

绣音秀。

背音佩。

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天子服日月而下,诸侯自龙衮而下至黼黻,士服藻火,大夫加粉米。

上得兼下,下不得僣上。

以五采明施于五色,作尊卑之服,汝明制之。

○衮,工本反。

僣,子念反。

予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忽,以出纳五言,汝听。

言欲以六律和声音,在察天下治理及忽怠者,又以出纳仁义礼智信五德之言,施于民以成化,汝当听审之。

○出如字,又尺遂反,注同。

纳如字,又音内。

予违,汝弼。

汝无面从,退有后言。

我违道,汝当以义辅正我。

无得面从我违,而退后有言我不可弼。

钦四邻。

庶顽谗说,若不在时,四近前后左右之臣,敕使敬其职。

众顽愚谗说之人,若所行不在於是而为非者,当察之。

侯以明之,挞以记之,当行射侯之礼,以明善恶之教。

笞挞不是者,使记识其过。

○挞,他末反,又他达反。

笞,敕疑反。

书用识哉,欲并生哉!

书识其非,欲使改悔,与共并生。

工以纳言,时而飏之,工,乐官,掌诵诗以纳谏,当是正其义而飏道之。

○飏音扬。

格则承之庸之,否则威之。

”天下人能至于道则承用之,任以官。

不从教则以刑威之。

○否,方有反,徐音鄙。

任,汝鸩反。

  [疏]“帝曰臣”至“威之”○正义曰:

帝以禹然己言,又说须臣之事:

“作我股肱耳目。

”言已动作视听皆由臣也。

“我欲助我所有之人,使之家给人足,汝当翼赞我也。

我欲布陈智力於天下四方,为立治之功,汝等当与我为之。

我欲观示君臣上下以古人衣服之法象,其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合五采而画之。

又画山、龙、华虫於宗庙彝樽。

其藻、火、粉、米、黼、黻於絺葛而刺绣,以五种之彩明施於五色,制作衣服,汝当为我明其差等而制度之。

我欲闻知六律,和五声,播之於八音,以此音乐察其政治与忽怠者,其乐音又以出纳五德之言,汝当为我听审之。

我有违道,汝当以义辅成我。

汝无得知我违非而对面从我,退而后更有言,云我不可辅也”。

既言其须臣之力,乃总敕之:

“敬其职事哉,汝在我前后左右四旁邻近之臣也。

其众类顽愚谗说之人,若有所行不在於是而为非者,汝当察之以法,行射侯之礼,知其善恶以明别之。

行有不是者,又挞其身以记之。

书其过者以以识哉。

所以挞之书之者,冀其改悔,欲与并生活哉!

工乐之官以纳谏言於上,当是正其义而显扬之,使我自知得失也。

”又总言御下之法:

“天下之人有能至於道者,则当承受而进用之,当任以官也。

不从教者,则以刑罚威之,当罪其身也。

此等皆汝臣之所为。

”○传“言大体若身”○正义曰:

君为元首,臣为股肱耳目,大体如一身也。

足行手取,耳听目视,身虽百体,四者为大,故举以为言。

郑玄云:

“动作视听皆由臣也。

”○传“左右”至“成我”○正义曰:

《释诂》云:

“左、右、助,虑也”,同训为虑,是“左右”得为助也。

立君所以牧人,人之自营生产,人君当助救之。

《论语》称孔子適卫,欲先富民而后教之,故云“助我所有之民,欲富而教之”也。

君子施教,本为养人,故先云助人,举其重者。

以其为人事重,当须翼成,故言“汝翼”。

次显君施教化,须臣为之,故言“汝为”。

次明衣服上下,标显尊卑,故云“汝明”。

次云六律、五声,故云“汝听”。

各随事立文,其实不异。

○传“布力”至“为之”○正义曰:

《诗》云“四方于宣”,《论语》云“陈力就列”,是布政用力,故言“布力立治之功,汝群臣当为之”。

○传“欲观”至“服制”○正义曰:

“观示法象之服制”者,谓欲申明古人法象之衣服,垂示在下使观之也。

《易·系辞》云: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象物制服,盖因黄帝以还,未知何代而具彩章。

舜言己欲观古,知在舜之前耳。

○传“日月”至“旌旗”○正义曰:

桓二年《左传》云:

“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三辰谓此日月星也,故“日月星为三辰”。

辰即时也,三者皆是示人时节,故并称辰焉。

传言此者,以“辰”在“星”下,总上三事为辰,辰非别为物也。

《周礼·大宗伯》云:

“实柴祀日月星辰。

”郑玄云:

“星谓五纬也,辰谓日月所会十二次也。

”“星”、“辰”异者,彼郑以遍祭天之诸神十二次也,次亦当祭之,故令“辰”与“星”别。

此云画之於衣,日月合宿之辰,非有形容可画,且《左传》云三辰即日月星也。

《周礼》“司常掌九旗之物”,惟日月为常,不言画星,盖太常之上又画星也。

《穆天子传》称天子葬盛姬,画日月七星,盖画北斗也。

草木虽皆有华,而草华为美,故云“华象草华虫雉”也。

《周礼·司服》有“鷩冕”,鷩则雉焉,雉五色,象草华也。

《月令》五时皆云其虫,“虫”是鸟兽之总名也。

下云“作服,汝明”,知“画三辰、山、龙、华虫於衣服”也。

又言“旌旗”者,《左传》言“三辰旂旗”,《周礼·司常》云“日月为常”,王者礼有沿革,后因於前,故知舜时三辰亦画之於旌旗也。

下传云“天子服日月而下”,则三辰画之於衣服,又画於旌旗也。

《周礼·司服》云:

“享先王则衮冕。

”衮者,卷也,言龙首卷然。

以衮为名,则所画自龙已下,无日月星也。

《郊特牲》云:

“祭之日,王被衮冕以象天也。

”又曰:

“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

”郑玄云:

“谓有日月星辰之章”,“设日月画於衣服旌旗也”。

据此记文,衮冕之服亦画日月。

郑注《礼记》言《郊特牲》所云“谓鲁礼也”。

要其文称王被服衮冕,非鲁事也。

或当二代天子衣上亦画三辰,自龙章为首,而使衮统名耳。

《礼》文残缺,不可得详,但如孔解,舜时天子之衣画日月耳。

郑玄亦以为然。

王肃以为“舜时三辰即画於旌旗,不在衣也,天子山、龙、华虫耳。

○传“会五”至“为饰”○正义曰:

“会”者合聚之名,下云“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知“会”谓五色也。

《礼》衣画而裳绣,“五色备谓之绣”,知画亦备五色,故云“以五彩成此画焉”,谓画之於衣、宗彝。

文承“作会”之下,故云“宗庙、彝樽亦以山、龙、华虫为饰”。

知不以日月星为饰者,孔以三辰之尊不宜施於器物也。

《周礼》有山罍、龙勺、鸡彝、鸟彝,以类言之,知彝樽以山、龙、华虫为饰,亦画之以为饰也。

《周礼》彝器所云牺、象、鸡、鸟者,郑玄皆为画饰,与孔意同也。

《周礼》彝器无山、龙、华虫为饰者,帝王革易,所尚不同,故有异也。

○传“藻水”至“曰绣”○正义曰:

《诗》云“鱼在在藻”,是“藻”为水草。

草类多矣,独取此草者,谓此草有文故也。

“火为火字”,谓刺绣为“火”字也。

《考工记》云:

“火以圜。

”郑司农云:

“谓圜形似火也。

郑玄云:

“形如半环。

”然《记》是后人所作,何必能得其真?

今之服章绣为“火”字者,如孔所说也。

“粉若粟冰”者,粉之在粟,其状如冰。

“米若聚米”者,刺绣为文,类聚米形也。

“黼若斧形”,《考工记》云:

“白与黑谓之黼。

”《释器》云:

“斧谓之黼。

”孙炎云:

“黼文如斧形”,盖半白半黑,似斧刃白而身黑。

“黻谓两己相背”,谓刺绣为“己”字,两“己”字相背也。

《考工记》云:

“黑与青谓之黻。

”刺绣为两《己》字,以青黑线绣也。

《诗·葛覃》云“为絺为绤”,是絺用葛也。

《玉藻》云:

“浴用二巾,上絺下绤。

”《曲礼》云:

“为天子削瓜者副之,巾以絺。

为国君者华之,巾以绤。

”皆以絺贵而绤贱,是絺精而绤粗,故“葛之精者曰絺”。

“五色备谓之绣”,《考工记》文也。

计此所陈,皆述祭服。

祭服玄纁为之,后代无用絺者,盖於时仍质,暑月染絺为纁而绣之以为祭服。

孔以“华象草华虫雉”,则合华虫为一,《周礼》郑玄注亦然,则以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画於衣也。

藻、火、粉、米、黼、黻六章绣於裳也。

天之大数不过十二,故王者制作皆以十二象天也。

顾氏取先儒等说,以为“日月星取其照临,山取能兴云雨,龙取变化无方,华取文章,雉取耿介”。

顾氏虽以唬骸蔼虫为二,其取象则同。

又云:

“藻取有文,火取炎上,粉取絜白,米取能养,黼取能断,黻取善恶相背。

”郑玄云:

“会读为绘。

宗彝谓宗庙之郁鬯樽也。

故虞夏以上,盖取虎彝蜼彝而已。

粉米,白米也。

絺读为黹。

黹,紩也。

自日月至黼黻凡十二章,天子以饰祭服。

凡画者为绘,刺者为绣。

此绣与绘各有六,衣用绘,裳用绣。

至周而变之,以三辰为旂旗,谓龙为衮,宗彝为毳,或损益上下,更其等差。

”郑意以“华虫”为一,“粉米”为一,加“宗彝”谓虎蜼也。

《周礼》宗庙彝器有虎彝、蜼彝,故以“宗彝”为虎蜼也。

此经所云凡十二章,日也,月也,星也,山也,龙也,华虫也,六者画以作绘,施於衣也;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此六者紩以为绣,施之於裳也。

郑玄云“至周而变易之,损益上下,更其等差”,《周礼·司服》之注具引此文,乃云:

“此古天子冕服十二章也。

王者相变,至周而以日月星画於旌旗。

冕服九章,登龙於山,登火於宗彝,尊其神明也。

九章,初一曰龙,次二曰山,次三曰华虫,次四曰火,次五曰宗彝,皆画以为缋;次六曰藻,次七曰粉米,次八曰黼,次九曰黻,以絺为绣。

则衮之衣五章,裳四章,凡九也。

鷩画以雉,谓华虫也。

其衣三章,裳四章,凡七也。

毳画虎蜼,谓宗彝也。

其衣三章,裳二章,凡五也。

”是郑以冕服之名皆取章首为义,衮冕九章,以龙为首,龙首卷然,故以衮为名。

鷩冕七章,华虫为首,华虫即鷩雉也。

毳冕五章,虎蜼为首,虎蜼毛浅,毳是乱毛,故以毳为名。

如郑此解,配文甚便,於絺绣之义,总为消帖。

但解“宗彝”为虎蜼,取理太回,未知所说谁得经旨。

○传“天子”至“制之”○正义曰:

此言“作服,汝明”,故传辨其等差。

天子服日月而下十二章,诸侯自龙衮而下至黼黻八章,再言“而下”,明天子诸侯皆至黼黻也。

士服藻火二章,大夫加粉米四章。

孔注上篇“五服”,谓“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则卿与大夫不同,当加之以黼黻为六章。

孔略而不言,孔意盖以《周礼》制诸侯有三等之服,此诸侯同八章者,上古朴质,诸侯俱南面之尊,故合三为一等。

且《礼》诸侯多同为一等,故《杂记》云“天子九虞,诸侯七虞”,《左传》云“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是也。

孔以此经上句“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尊者在上,下句“藻、火、粉、米、黼、黻”尊者在下,黼黻尊於粉米,粉米尊於藻火,故从上以尊卑差之,士服藻火,大夫加以粉米,并藻火为四章。

马融不见孔传,其注亦以为然,以古有此言,相传为说也。

盖以衣在上为阳,阳统於上,故所尊在先。

裳在下为阴,阴统於下,故所重在后。

《诗》称“玄衮及黼”《顾命》云“麻冕黼裳”,当以黼为裳,故首举黼以言其事如孔说也。

天子诸侯下至黼黻,大夫粉米兼服藻火,是“上得兼下”也。

士不得服粉米,大夫不得服黼黻,是“下不得僣上”也。

训“彰”为明,以五种之彩明施於五色,作尊卑之服,汝当分明制之,令其勿使僣滥也。

郑玄云:

“性曰采,施曰色。

”以本性施於缯帛,故云“以五采施於五色”也。

郑云:

“作服者,此十二章为五服,天子备有焉,公自山龙而下,侯伯自华虫而下,子男自藻火而下,卿大夫自粉米而下。

”亦是以意说也。

此云“作服”,推据衣服,所以经有“宗彝”,及孔云旌旗亦以山、龙、华虫为饰者,但此虽以服为主,上既云“古人之象”,则法象分在器物,皆悉明之,非止衣服而已。

旌旗器物皆是彩饰,被服以明尊卑,故总云“作服”以结之。

○传“言欲”至“审之”○正义曰:

此经大意,令臣审听乐音,察世之治否以报君也。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物各出其音,谓之“八音”。

八音之声皆有清浊,圣人差之以为五品,宫、商、角、徵、羽,谓之“五声”。

五声高下各有所准则,圣人制为六律,与五声相均,作乐者以律均声,声从器出。

帝言我欲以六律和彼五声八音,以此乐之音声,察世之治否。

《诗序》云: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此则听声知政之道也。

言今听作乐,若其音安乐和平,则时政辨治而修理也;若其音怨怒乖离,则时政忽慢而怠惰也;是用乐之声音察天下治理及忽怠者也。

知其治理,则保以修之;知其忽怠,则改以修之;此治理忽怠,人君所愿闻也。

又乐之感人,使和易调畅,若乐音合度,则言必得理。

以此乐音出纳仁义礼智信五德之言,乃君之发言,合彼五德,施之於人,可以成其教化,是出五言也。

人之五言,合彼五德,归之於君,可以成讽谏,是纳五言也。

君言可以利民,民言可以益君,是言之善恶由乐音而知也。

此言之善恶,亦人君之所原闻也。

政之理忽,言之善恶,皆是上所愿闻,欲令察知以告己,得守善而改恶,故帝令臣,汝当为我听审之也。

六律、六吕,当有十二,惟言“六律”者,郑玄云:

“举阳,阴从可知也。

”传以“五言”为“五德之言”者,《汉书·律历志》称五声播於五常,则角为仁,商为义,徵为礼,羽为智,宫为信,《志》之所称必有旧说也。

言五声与五德相协,此论乐事而云“出纳五言”,知是出纳五德之言也。

乐音和,则五德之言得其理;音不和,则五德之言违其度;故亦以乐音察五言也。

帝之此言,自说臣之大法。

於舜所听,使听韶乐也。

襄二十九年《左传》吴季札见舞韶乐而叹曰:

“德至矣哉,大矣!

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

”然则韶乐尽善尽美,有理无忽,而并言“忽”者,韶乐自美,取乐采人歌为曲,若其怠忽,则音辞亦有焉,故常使听察之也。

○传“四近”至“察之”○正义曰:

《冏命》云:

“惟予一人无良,实赖左右前后有位之士,匡其不及。

”知“四近”谓前后左右四者近君之臣,敕使敬其职也。

更欲告以此下之辞,故敕之。

众顽愚谗说之人,若有所行不在於是而为非者,当察之。

知其非,乃挞之书之。

此与以下发端也。

“庶顽谗说”谓朝廷之臣,“格则承之”乃谓天下之人。

舜之朝廷当无谗说之人,故设为大法,戒慎之耳。

四近之臣,普谓近君之臣耳,无常人也。

郑玄以“四近为左辅右弼,前疑后承”,惟伏生《书传》有此言,《文王世子》云“有师保,有疑承”,以外经传无此官也。

○传“当行”至“其过”○正义曰:

《礼》射皆张侯射之,知“侯以明之”,“当行射侯之礼,以明善恶之教”。

射礼有序宾以贤,询众择善之义,是可以明善恶也。

“笞挞不是者,使记识其过”,谓过轻者也,大罪刑杀之矣。

古之射侯之士,无以言之。

案《周礼·司裘》云:

“王大射则供虎侯、熊侯、豹侯、设其鹄。

诸侯则供熊侯、豹侯,卿大夫则供麋侯,皆设其鹄。

”郑玄注云:

“虎九十弓,即方一丈八尺。

熊七十弓,方一丈四尺。

豹、麋五十弓,方一丈。

”郑又引《梓人》“为侯,广与崇方,三分其广,而鹄居一焉”。

则丈八之侯,鹄方六尺。

丈四之侯,鹄方四尺六寸大半寸。

一丈之侯,鹄方三尺三寸少半寸,此皆大射之侯也。

《射人》云:

“王以六耦射三侯,五正。

诸侯以四耦射二侯,三正。

孤卿大夫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