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4938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3.能够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重点】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课题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

课型

新授

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

技能

1.知道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3.能够归纳出元素周期律。

过程

方法

模拟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发现的艰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引导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

元素周期律的涵义和实质

难点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教学方法

自学和讨论、实验探究、数据分析

教学用具

仪器:

酒精灯、火柴、砂纸、镊子、废液缸等

药品:

镁带、铝箔、酚酞、1mol/L盐酸、蒸馏水。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

视频“四季变化”

观看视频并思考

以生活中的规律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探索

现象背后隐藏的规律。

【活动与探究】

观察下表,每一周期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呈现怎样的规律性变化?

展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图片

 

【学生活动】

结合《课本》第14~15页表格的相关数据,完成下列填空。

1.仔细观察每一周期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的变化情况。

我们发现:

同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由到的周期性变化。

2.仔细观察每一周期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价和最低负价的变化情况。

我们发现:

同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价呈现由到、最低负价呈现由

到的周期性变化。

展示元素化合价的图片,归纳提升。

结论: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知道,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都呈现的变化。

【设疑】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元素的重要性质,它们是

否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呢?

回顾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

[投影]

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的方法:

判断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与水反应的难易程度

(2)单质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判断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单质与氢气反应形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

(2)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3)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思考与交流】

根据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以第三周期为例,思考:

如何比较Na、Mg、Al金属性的相对强弱?

回顾钠与水的反应

【实验探究】

※实验目的:

探究Mg、Al金属性的相对强弱。

※实验药品和仪器:

镁带、铝箔、酚酞、1mol/L盐酸、蒸馏水、酒精灯、火柴、砂纸、镊子等。

要求:

1.各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2.设计完毕,进行交流评价。

3.可以参考《课本》15~16页的【科学探究】。

 

※我们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

利用的实验原理:

选择的实验药品:

预计的实验现象:

【分析】

根据学生的设计方案,判断方案的可行性,不足的提出整改意见,不断完善实验设计方案。

【学生实验探究】

※我们小组的实验记录:

所选药品

实验现象

结论

 

【汇报与交流】

【科学事实】

展示表格,根据硅、磷、硫、氯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形成条件、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和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探究硅、磷、硫、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学生观察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寻找规律并回答。

 

阅读《课本》并填写《学案》对应内容,认识“重复出现”,体会“周期性变化”。

思考、归纳、交流、叙述

 

思考、回忆、讨论、归纳

 

思考、回忆、讨论、回答

 

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派代表发言。

1.取三种金属,分别与水反应,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

2.取三种金属,分别与酸反应,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

 

3.比较三种金属单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

……

 

分析判断

 

分组合作实验,观察现象,

完成实验记录。

 

阅读、讨论、回答

 

从学生熟悉的元素入手,增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亲切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

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并培养学生提炼数据的能力。

 

学生回忆起对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概念,温故知新、学以致用。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复述能力、整合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小组合作精神和实验分析能力,同时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增强感性认识,通过现象的比较,结论呼之欲出,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体会成功的喜悦。

 

提高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

【小结】

倾听,思考,理解

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领会由“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课堂检测】

设计难度适宜的习题,进行巩固检测。

1.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

A.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

B.核电荷数逐渐增大

C.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2.原子序数从11依次增加到1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电子层数相同

B.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C.最高正价数值逐渐增大

D.从硅到氯负价从-4→-1

3.下列递变情况不正确的是:

A.Na、Mg、Al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其金属性依次减弱

B.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对应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增强

C.C、N、O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Na、Mg、Al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依次减弱

4.已知X、Y、Z为短周期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对强弱是:

HXO4>H2YO4>H3ZO4。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X>H2Y>ZH3

B.非金属活泼性:

Y<X<Z

C.原子半径:

X>Y>Z

D.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电子数的关系:

X<Y<Z

 

练习、思考、讨论与交流

 

练习、思考、讨论与交流

 

 

巩固和检测所学知识

 

巩固和检测所学知识

【思想升华】

今天,我们一起经历了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你有哪些感受?

请思考30秒,然后主动和大家分享一下。

学生思考、交流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化学家的思考历程,提高认识。

【作业】

上网查询元素周期律的应用有哪些?

写一篇《调查报告》。

课下思考、写作

拓展思维,学以致用,提高化学素养。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元素周期律的是高中化学的基础理论内容,但是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可以从资料进行分析而得出的,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去动手实验获取证据,让学生去分析图表、资料获取信息。

具体来说,对于元素的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由学生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观察Na与冷水、Mg与冷水、Mg与沸水、Mg和Al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根据获得的第一手证据,来推导出结论。

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可以让学生阅读材料、观看实验录像或电脑模拟动画,以获得直观的感性的材料。

效果分析

  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来,学生既动手练习,又动脑思考,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认识上升到认知的高度,并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推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获取了证据,通过分析图表、资料获取了相关的信息。

具体来说,对于元素的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学生在观察Na与冷水、Mg与冷水、Mg与沸水、Mg和Al与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等分组实验的基础上,获得的第一手证据,从而推导出了元素周期律。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观看实验录像,得出了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通过有关的实验,学会了观察、分析化学实验现象和推理、探究实验结果,并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了团结合作的品质。

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

通过初三和必修I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一定的无机化学基础知识。

例如初三学习的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本章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通过《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在物质结构的基础上,将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和元素周期律的学习结合起来,将学生在初中和必修I中所学习的氧化还原反应和许多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连汇贯通。

在第三节,通过化学键的学习,可以为今后有志深入学习化学的同学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本节中,这些知识将更加细化,理论性更强,体系更加完整。

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表简介等一些基本的物质结构知识,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元素化合物等知识进行综合、归纳。

同时,作为理论指导,学生能更好的把无机化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本节用第三周期为例,通过典型金属和典型非金属的性质递变,引入元素周期律。

评测练习

1.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

A.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

B.核电荷数逐渐增大

C.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2.原子序数从11依次增加到1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电子层数相同

B.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C.最高正价数值逐渐增大

D.从硅到氯负价从-4→-1

3.下列递变情况不正确的是:

A.Na、Mg、Al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其金属性依次减弱

B.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对应气态氢化物稳定性增强

C.C、N、O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D.Na、Mg、Al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依次减弱

4.已知X、Y、Z为短周期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对强弱是:

HXO4>H2YO4>H3ZO4。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HX>H2Y>ZH3

B.非金属活泼性:

Y<X<Z

C.原子半径:

X>Y>Z

D.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电子数的关系:

X<Y<Z

课后反思

一节课的好坏不是看教师知识教授得怎样,而是要看学生是否学习到了一定的知识、能力、方法,并能通过学习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因为有学生实验,也是本章的第一次学生实验,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节内容的目的是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来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的。

若引导不好,往往易使实验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

因此,在讲授本节内容时,始终注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其既动手练习,又动脑思考,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其认识上升到认知的高度,并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推理能力。

但是个别地方引导的不够简练,所以有些托水带泥的感觉。

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应更注重对不能层次学生的关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元素周期律》课标解读

(一)目标分解

第一步:

分解内容标准和学业水平,确定关键词。

  《内容标准》:

引导学生探索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再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周期表中元素排布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为下一节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奠定基础;同时,以铁元素为例,展示了元素周期表中能提供的有关元素的信息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区;最后以IIA族、VA族、过渡元素为例分析了同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异同。

《学业水平》:

认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第二步:

分析中心词,构建概念图(分析图)

1、依教材文本构建概念图、确定教学重点(教材与课标的一致性分析)。

  教材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再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周期表中元素排布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同时,以铁元素为例,展示了元素周期表中能提供的有关元素的信息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区;最后以IIA族、VA族、过渡元素为例分析了同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异同。

认识元素周期律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2、依据学情确定教学难点(认知的基础、关键点、障碍点、发展点分析)。

在上两节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原子结构知识,从而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关键在于理解并把第一节的知识加以应用。

第三步:

根据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

第四步:

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条件

   概念体系确定行为条件

第五步:

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程度

概念体系行为动词行为程度

课标分解总表

概念体系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认识元素周期律

分析、归纳、总结

分析前18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成周期性变化

准确完整认识元素周期表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观察元素周期表有七个横行和18列纵行组成

准确完整

(二)目标陈述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

2.让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和族的概念,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间的关系。

  3.让学生了解IIA族、VA族和过渡金属元素的某些性质和用途。

  4.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直方图、折线图)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5.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6.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

  7.学习元素周期律,能使学生初步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8.学习化学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

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