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5036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40.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docx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

九年级化学上册计算练习

一、基础计算题

1、为测定贝壳中碳酸钙的含量,小红将贝壳粉碎后,取样品l0g,与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1.76g。

计算贝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称取12.5g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杂质不参加反应)放人烧杯中,向其中加入50g稀盐酸,二者恰好完全反应。

反应结束后称量烧杯中剩余物质的总质量为58.1g(不包括烧杯的质量,且气体的溶解忽略不计)。

试计算石灰石中杂质的质量分数。

 

3、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取10.0克于烧杯中再向其中加入稀盐酸50.0克,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反应),反应后烧杯中物质总质量为56.7克。

求:

(1)生成CO2的质量 。

(2)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4、某补钙剂(有效成分为碳酸钙,其它成分不含钙元素)的说明中标明含钙量为30%.李琳同学为了检验该产品,取10 g补钙品放入100 g稀盐酸中,HCl与补钙品有效成分刚好完全反应(其它成分不与盐酸反应)。

反应后剩余固体和液体的总质量比反应前减少了2.2g 。

求:

(1)补钙品中实际含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所用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2、图表计算题

1、解答表格型化学计算题的方法和技巧:

抓住“突破口”,(质量变化终止、不成比例)

2、表格型计算题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

⑴通过时间变化给出实验数据的计算题

例1:

为了测定实验室中氯酸钾样品的纯度,某学习小组取2.5g该样品与0.8g二氧化锰混合,加热该混合物t1时间后(假设杂质不参加反应),冷却,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重复以上操作,依次称得加热t1、t2、t3、t4时间后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如下表:

加热时间

t1

t2

t3

t4

剩余固体质量/g

2.48

2.41

2.34

2.34

请仔细分析实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________时间后,该样品中的氯酸钾已经完全反应

⑵完全反应后产生氧气的质量

 

例题2:

六朝古都南京的一些古代建筑保存完好,这与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关,该小组从古代建筑维修现场搜集了一些旧墙灰进行研究。

取12.0g旧墙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放入烧杯中,并加入足量稀盐酸(假设其它杂质不参加反应,不考虑H2O、HCl逸出)。

反应开始时,烧杯及所盛物质的总质量为300.0g。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反应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烧杯中物质总质量/g

300.0

299.0

298.0

297.2

296.5

296.0

295.7

295.6

M

295.6

回答下列问题:

⑴该小组因故没有记录反应时间为16min时的数据。

你由表中数据推测M的值是:

⑵反应生成CO2的质量是

⑶旧墙灰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⑵通过一种反应物质量的连续变化给出实验数据的计算题

例3:

为测定石灰石的样品的纯度(样品中的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稀盐酸反应,且耐高温),取10g该石灰石样品,再把100g稀盐酸平均分四次加入样品中,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见下表:

加稀盐酸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剩余固体的质量

6.575g

3.15g

1.5g

1.5g

计算:

⑴石灰石样品的纯度

 

例题4:

我省境内的白石山,因其石灰石呈白色且含杂质少而得名,是国家级石灰岩结构地质公园。

某化学兴趣小组从白石山采集来一些样品,进行下列实验:

取4份质量不同的石灰石样品,分别与27.0g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充分反应(石灰石样品中的杂质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经过滤、干燥,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与所取样品质量的关系如下表所示:

实验序号

石灰石样品质量

稀盐酸质量

剩余固体质量

1

1.0

27.0

0.1

2

2.0

27.0

0.2

3

3.0

27.0

0.3

4

4.0

27.0

1.3

计算:

⑴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⑵所用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

 

例题5:

某同学进行镁跟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其五次实验结果如下表。

次数

镁重(g)

硫酸(mL)

硫酸镁重(g)

第一次

2

70

10

第二次

4

70

?

第三次

6

70

30

第四次

8

70

31.2

第五次

10

70

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上表中第二次实验产生_________g硫酸镁

⑵上表中第五次实验产生_________g硫酸镁

⑶镁在_______g时,恰好与70mL硫酸完全反应。

⑷根据上表判断________次实验中有过剩的镁

 

例题6:

某学生做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的五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

已知烧杯的质量为100.00g,根据表中数据分析:

(假设样品中其它杂质不参加反应,不考虑水、氯化氢逸出)

(1)表格中x=g;y=g;

(2)上述五组实验中,反应后盐酸有剩余的组是(填组序号)。

(3)求:

实验中所用的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详细的计算步骤)。

组序

加入石灰石

的质量/g

盐酸溶液

的质量/g

反应后烧杯和烧杯中剩余物的质量和/g

1

10.00

200.00

306.04

2

20.00

200.00

x

3

40.00

200.00

324.16

4

60.00

200.00

338.00

5

100.00

200.00

y

 

⑶通过学生分组实验给出实验数据的计算题

例7:

为了测定某铜锌合金的组成,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利用该合金粉末与稀硫酸反应,进行了三次实验,所得相关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所取合金质量/g

10

10

20

所用稀硫酸质量/g

50

80

50

生成氢气质量/g

0.2

0.2

0.2

计算:

⑴该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取用合金的质量/g

25

25

50

取用稀硫酸的质量/g

120

160

100

生成气体的质量/g

0.4

0.4

0.4

 

 

三、图像型计算题

⑴以时间为横坐标描述反应情况的计算题

例1:

某同学为了测定汉白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称取20g研碎的汉白玉粉末,放入足量稀盐酸中。

t1时间后,称量整个体系的质量,重复以上操作,依次称得t1、t2、t3、t4时间后体系的总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⑴完全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______;

⑵汉白玉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

此类计算题的特点是体系的质量都减少,而体系质量减少的原因只可能是.有此质量就可以带入方程式进行计算解决其他问题。

⑵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变化为横坐标描述反应情况的计算题,这里的纵坐标可以是另一种反应物质量的变化也可以是生成物质量的变化。

例2: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了解到,某石灰厂有一批石灰石原料,其中含有的杂质为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不溶于水、不能与盐酸反应,高温下难以分解的酸性氧化物)。

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石灰石的纯度,取2g该石灰石样品,用实验室现有的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20g分4次加入到样品中,充分反应后测定剩余固体的质量,每次稀盐酸用量及剩余固体的质量实验数据所绘制的图像见右图。

计算:

⑴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

⑵所用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

 

习题1:

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了解到,某石灰厂有一批石灰石原料,其中含有的杂质为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不溶于水、不能与盐酸反应,高温下难以分解的酸性氧化物)。

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石灰石的纯度,取4g该石灰石样品,用实验室现有的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盐酸40g分4次加入到样品中,充分反应后测定生成气体的质量,每次稀盐酸用量及生成气体的质量实验数据所绘制的图像见右图。

计算:

⑴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

⑵所用稀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___;

1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仪器a的名称是。

 

(2)用A与D相连可制取的一种气体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小明将B与C相连,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操作有:

a.停止加热b.固定试管c.将导管从水槽中取出d.装药品和放棉花e.加热,收集氧气。

上述过程中缺少的一步操作是    ,将该操作编号为f,则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4)查阅资料:

相同条件下,氨气(NH3)的密度比空气小,且易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氨水;加热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固体混合物可制取氨气。

根据所查资料,制取氨气应选择的装置是     (填序号)。

 

5、下列是有关二氧化碳制取的相关问题:

 

①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用鸡蛋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和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如果用右图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不熄灭的可能原因是:

 

 ③实验操作中将鸡蛋壳捣碎的目的是                      

2.竹子是“有节、中空、四季常绿”的植物。

同学们对竹子中的 气体成分展开了探究,测定其成分。

 

(1)收集竹子中的气体。

 

小华提出:

将一节竹子浸没在水中,在竹子上钻孔,用排水法收集气体。

 小刚提出:

可用注射器从竹子中抽取气体。

 

大家认为两人的想法都可行,于是分为A、B两组,在相同的条件下,A组采用小华的取气方法,B组采用小刚的取气方法,分别完成下面的实验。

 

(2)检验气体中是否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及解释 

向所取气体中加入                        有二氧化碳。

化学方程式为                    。

 

(3)测定氧气含量。

 

【查阅资料】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白磷的着火点为40 ℃。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方案一和方案二来测定氧气含量。

 

  

 

  【进行实验】按上述两个方案进行多次实验。

 

【反思与评价】 

a.实验中磷的量应为足量,原因是      。

 

b.两个方案的实验测定结果不同,测定结果比较准确的是方案     ,

原因是     。

 

c.经过A、B两组同学的实验,A组测得的含氧量总是大于B组的,你认为原因是    。

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探究专题复习

一、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

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明显的偏差,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两种):

,。

思考:

该反应之所以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其原理是什么?

1、燃烧消耗氧气

2、生成物为固体

提出疑问

1)燃烧生成物不是固体可以吗

2)生成物是固体是不是就一定可以呢?

活动探究一、对燃烧生成物不是固体地进行探究

常见的物质有:

木炭、蜡烛、硫磺,请同学们就这几个物质讨论分析,是否可以用于测定氧气含量,如可以如何设计实验。

以硫磺作为实验对象,演示实验。

活动探究二、对燃烧生成物是固体地进行探究

可供选择的物质有:

铁丝,铝箔

讨论分析:

上述物质可否用来测定氧气含量?

补充的物质有:

白磷,化学性质与红磷相似,燃烧生成P2O5;镁条

可直接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物也是固体

镁条实验演示

根据实验现象思考:

燃烧生成固体的,还需要考虑什么因素?

小结:

选择什么药品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要综合考虑那些因素?

1、要能和氧气发生燃烧

2、生成物最好是固体,如果是气体要能被吸收。

3、不能和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发生反应

二、实验装置的再设计

讨论分析:

上述选用的装置有哪些不足之处?

请指出来。

请你选用上述可以用的药品,设计一个更好的装置,并简单说明设计的理由。

一些测定氧气含量的装置,说出它的优缺点

 

二、分子运动

【问题情景】在课外活动中,小斌按照课本实验(见图1)探究分子的运动时,闻到了刺激性的氨味,于是,小斌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装置,进行同样的实验,结果不再有刺激性的氨味,并且快速出现实验现象,得到了和课本实验同样的结论。

    【实验探究与结论】小斌用图2装置进行实验。

(1)滴入少量浓氨水后,湿润的酚酞滤纸条发生的变化是                      。

从分子运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从浓氨水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此现象可说明的结论是                          。

(2)用初中的化学知识分析,固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                            。

(3)和课本实验比较,小斌改进后的装置的优点是(写出两点)①         ;②        。

【思维拓展】

小媚受小斌实验的启发,将图2装置进一步改装成图3装置,用于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1)打开活塞K滴入稀硫酸后,两条用紫色石蕊试液润湿的试纸发生的相同变化是       ,不同变化是      ,小媚从课本实验中知道,二氧化碳和水本身都不能使石蕊变色,因而她认为以上两个变化验证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依序是         、         。

(2)小柔认为小媚的装置还可以同时验证:

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②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小柔为完成自己的两个验证实验,对小媚的实验进行的简单改进是:

          、   、

三、催化剂:

某兴趣小组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进行了氧气的制备实

验。

(1)甲同学选用如右图所示的装置制取氧气。

①写出仪器B的名称:

______。

②甲同学应选取的试剂是Mn02和_______(填化学式),

   Mn02固体在该反应中起_______作用。

③除用排水法外,甲同学还可选择_____法收集氧气。

④实验前,甲同学先向仪器A中加入水,然后将导管放人水槽中,并打开仪器A的活塞,观察导管口是否有连续的气泡出现。

该实验操作的目的是__________。

 

(2)乙同学称取一定质量KMn04放在大试管中,将温度控制在250℃加热制取O2,该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实验结束时,乙同学发现收集到的O2大于理论产量,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l:

反应生成的MnO2分解放出02;

   猜想Ⅱ:

反应生成的K2Mn04分解放出O2

   做出上述猜想的理由是_______。

   【实验验证】同学们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以下实验:

   ①第一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Mn02,在25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冷却后

   测得Mn02的质量不变。

则猜想________________错误。

   ②第二组同学取K2Mn04在250℃条件下加热,没有用测定质量的方法得

   出了猜想Ⅱ正确的结论。

该组同学选择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延伸】实验发现,K2MnO4受热只能部分分解,经分析可能是生成物K2O对其分

   解产生影响。

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

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通过以上实验探究,你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有何认识?

_________。

 

四、质量守恒定律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

小刘、小李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

(1)提出假设: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2)设计并进行实验:

小刘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A所示,小李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①这两个实验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小刘的实验:

小李的实验:

②实验结论:

小刘认为:

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

小李认为:

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总质量与反应物总质量不相等。

③你认为的结论正确,导致另一个实验结论错误的原因是:

④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的原因:

⑤使用上述实验装置,请你选择另外两种药品进行实验达到实验目的,这两种药品可以

是和(填化学式)[注:

以上四种药品均不能再用]

 

五、气体制备、收集

1、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两个气体制备、收集、净化的多功能装置。

(1)若用于制氢气,且产生的气体中不含酸性杂质气体,则试剂X常用___  _____,用图示放置的乙装置收集氢气,A应与________(填“B”或“C”)相连。

(2)若X是稀盐酸、Y是石灰石,用甲、乙两装置可组成发生、净化、收集CO2气体的系列装置。

若乙中放入饱和NaHCO3溶液,则该溶液的作用是除去_____      ___;若乙中放入浓硫酸,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X是水,Y是CaC2固体,则从A中放出乙炔(化学式:

C2H2)气体,同时还生成一种碱。

乙炔微溶于水,密度与空气接近。

若用乙装置收集乙炔,则乙中还应该装入____;生成乙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和小明一起进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

(1)选择药品。

小明对三组药品进行了研究,实验记录如下:

组别

药品

实验现象

块状石灰石和稀盐酸

产生气泡速率适中

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

产生气泡速率缓慢并逐渐停止

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

产生气泡速率很快

从制取和收集的角度分析,一般选择第①组药品,该组药品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不选择第③组药品的原因

是。

(2)选择装置。

通过对制取氧气装置的分析,他选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

你认为他选择的依据是。

(3)制取气体。

将药品装入所选装置制取气体,并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验满方法是。

(4)气体检验。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因此他确定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他的检验方法是否正确?

请说明理由。

4、实验室中可以用右图装置来制取氧气。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在装药品前应首先进行;

收集氧气的方法还可以用。

(2)在实验室中该装置还可以用于制取的气体有  。

(3)右图装置中锥形瓶可用下图中的哪些仪器替代(填序号)。

 

(4)某同学用了上图中的a、d、g、h仪器组装成氧气发生装置,请你推测该同学选用

的化学药品是。

(5)带火星的木条在盛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不能复燃,而在加热或加入二氧化锰后能

复燃。

请你归纳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有等。

你认为带火星的木条能否复燃与有关。

 

六.环境问题是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温室效应被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抑制全球范围内气候持续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1).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为减少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我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只填2种):

;。

(2).为减缓二氧化碳使全球变暖的趋势,有科学家提出大胆设想:

将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压缩使其液化,然后将其压入到冰冷的深海中。

但也有科学家担心海水中富含二氧化碳后酸度会增加,可能会杀死一些海洋生物,甚至会溶解掉部分海床,同时气候变化也可能改变海洋环流,把海底的二氧化碳又带回海面,另外把二氧化碳压入海底所消耗的能源可能会再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

⑴二氧化碳气体转变为液体时将会能量(填“释放”或“消耗”);

⑵二氧化碳使海水酸度增加的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⑶二氧化碳在深海中的溶解度比在通常状况下的水中的溶解度,原因是

(3).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变化。

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⑴请根据上图实验装置和下表的操作方法,将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入下表中:

所选

装置

操作方法

实验现象

A

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水中

试管内的液面略有上升

B

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

C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

D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锥形瓶

E

将胶头滴管中氢氧化钠溶液挤入烧瓶

⑵若再分别向A、B装置的烧杯中滴入少量氯化钙溶液,将会看到的现象是:

A:

;B:

(4).二氧化碳在化学家的眼里是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可以像发生光合作用那样将二氧化碳转变为所需要的产物。

二氧化碳可以为化工合成提供足够的碳元素,既可以减少化工产业对煤和石油的消耗,又可以缓解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⑴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光合作用转变为葡萄糖和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⑵化肥厂用二氧化碳与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尿素[CO(NH2)2]和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5).我国科学家陈乾旺等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440℃和800大气压条件下,二氧化碳和金属钠反应产生金刚石和碳酸钠,合成的金刚石最大达1.2mm,完全可以满足工业用途。

⑴二氧化碳与金属钠反应生成金刚石和碳酸钠的化学方程式为:

⑵请从人类生存的角度分析,金刚石与水相比谁更宝贵?

理由是:

七、碳的还原性.

(梧州)梧州市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按照课本实验方法(如图19甲),做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发现很难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却往往有暗红色固体出现。

他们决定对这个实验进行探究和改进。

C+CuO

澄清的

石灰水

 

【提出问题】暗红色的固体是什么?

如何选择合适的条件,使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更明显?

 

【查阅资料】铜有+1和+2两种化合价,通常情况下,氧的化合价为-2,碳的化合价为+4或-4。

【猜想与假设】

(1)同学们认为这种暗红色固体可能是一种化合物,并猜测它的化学式为。

(2)同学们还认为,通过改变反应物的状态、质量比,以及反应装置,可以使该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减少出现暗红色固体的情况。

【分析与交流】

(1)小吴建议用超细炭粉与氧化铜粉末进行实验。

你认为这样建议的原理是。

(2)小周建议用图19的乙装置替代甲装置。

与甲相比较,乙装置中将试管直立放置的作用是。

(3)对下列三种氧化铜和碳的质量比例,小施建议选择(填选项序号)的比例。

A.32︰3B.40︰3C.4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