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考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5187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docx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信息系统考试.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docx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

一.名词解释:

1.地理信息系统(gis):

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用来支持空间数据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2.元数据:

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是指在空间数据库中用于描述空间数据的内容、质量、表示方式、空间参考和管理方式等特征的数据,是实现地理信息空间信息共享的核心标准之一。

3.像元:

是组成数字化影像的最小单元。

在遥感数据采集,如扫描成像时,它是传感器对地面景物进行扫描采样的最小单元;在数字图像处理中,它是对模拟影像进行扫描数字化时的采样点。

4.数字高程模型(DEM):

是通过有限的地形高程数据实现对地形曲面的数字化模拟,它是对二维地理空间上具有连续变化特征地理现象的模型化表达和过程模拟。

5.数字地形分析(DTA):

是指在数字高程模型上进行地形属性计算和特征提取的数字信息处理技术。

6.可视化:

是将科学计算中产生的大量非直观的、抽象的或者不可见的数据,借助计算机图形学和图像处理等技术,以图形图像信息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

7.矢量空间数据结构:

对矢量数据模型进行数据的组织,它直接以几何空间坐标为基础,记录实体坐标及其关系,尽可能精确地表示点、线、多边形等地理实体,允许任意位置、长度和面积的精确定义。

8.栅格数据结构:

指基于栅格模型的数据结构,将空间分割成有规则的网格,然后在各个网格单元内赋予空间对象相应的属性值的一种数据组织方式。

9.空间分析:

基于空间数据的分析技术,以地学原理为依托,通过分析算法,获取有关空间信息。

10.缓冲区分析:

即邻近度分析,是对空间点线面实体周围形成范围的一种距离空间的分析技术,主要描述地理实体目标的影响范围和服务范围。

11.矢量数据:

是面向地物的结构,即对于每一个具体的目标都直接赋有位置和属性信息以及目标之间的拓朴关系说明。

但在空间表达方面没有直接建立位置与地物的关系。

12.镶嵌数据模型:

采用规则或不规则的小面块集合来逼近自然界不规则的地理单元,适合于用场模型抽象的地理现象;

13.TIN数据结构:

表示和存储曲面要素的基本要求是必须便于连续现象在任一点的内插计算,经常采用不规则三角网来拟合连续分布现象的覆盖表面。

14.影像金字塔数据结构:

用于图像编码和渐进式图像传输,是一种典型的分层数据结构形式,适合于栅格数据和影像数据的多分辨率组织,也是一种栅格数据或影像数据的有损压缩方式,有M-金字塔,T-金字塔等。

15.空间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在进行分析、建模时,常选用其中一个为因变量,其余的作为解释变量,然后根据样本资料,研究解释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16.拓扑关系:

指图形在保持连续状态下的变形(缩放、旋转和拉伸等),但图形关系不变的性质

17.信息:

向人们或机器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的知识,是数据、消息中所包含的意义,它不随载体的物理设备形式的改变而改变。

二.选择、判断

1.空间数据的主要特征:

空间;非结构化;空间关系;分类编码;海量数据

2.地理信息三大特征:

空间特性、时间特性、属性特征

3.地理信息其他特性:

空间相关性、空间区域性、空间多样性、空间层次性

4.3S技术:

RS、GIS、GPS

5.GIS基本功能:

数据采集、数据编辑与处理、数据存储,组织与管理、数据输出

6.GIS组成:

硬件、软件、网络、数据和人(支撑部分是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部分,重点是空间数据,核心是人)

7.高斯-克吕格投影本质:

横轴切圆柱等角投影

8.空间数据模型:

概念模型(场模型、对象模型、网络模型)、逻辑模型(矢量数据、栅格数据、面向对象)、物理数据模型

9.对象模型和场模型都可以表达的现象:

地理现象

10.空间关系:

拓扑、顺序、度量

11.空间拓扑关系:

邻接、关联、包含、连通

12.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对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的意义:

A.根据拓扑关系,不需要利用坐标或距离,可以确定一种地理实体相对于另一种地理实体的空间位置关系;B.利用拓扑数据有利于空间要素的查询;C.可以利用拓扑数据作为工具,重建地理实体。

13.确定像元的三个原则;面积占优、中心点法、重要性

14.点、线、面之间的关系:

a.分离、相邻、重合、包含、覆盖b.点—点、点—线、点—面、线—线、线—面、面—面

15.数据模型演化:

层次—网状—关系—面向对象

16.空间数据库特点:

数据量特别大;数据内包括空间数据、属性数据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数据应用广泛

17.矢量数据的管理方式:

文件/关系数据库混合管理、全关系管理、对象关系数据库管理

18.栅格数据的管理方式:

基于文件的影像数据库管理、文件结合数据库影像管理、基于关系数据库管理

19.栅格数据编码方法:

游程长度编码结构、四叉树数据结构、二维行程编码结构、链码数据结构、影像金字塔结构

20.空间数据库引擎:

中间件方式(ESRI公司的ArcSDE)、数据库本身扩展(ORACLE公司的Spatial)

21.空间数据组织:

图幅数据组织(标准分幅、区域分幅)、空间数据的图库管理、属性数据组织

22.空间索引:

对象范围、格网、四叉树空间、R树、R+树

23.属性数据的编码原则:

编码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编码的一致性和唯一性、编码的标准化和通用性;编码的简捷性、编码的可扩展性。

24.数据基础变换:

A.几何纠正:

a.地形图的纠正:

四点纠正法或逐网格纠正法

b.遥感影像的纠正(针对矢量数据的校正)

B.坐标变换:

a.投影变换

b.仿射变换:

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不同的压缩和扩张

c.相似变换:

一个图形变为另一个图形,形状不变(平移、旋转、缩放)

d.橡皮拉伸:

针对几何变形,发生在原图上

25.空间数据质量控制的方法:

传统的手工方法、元数据方法(常用)、地理相关法

26.空间分析:

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窗口分析、网络分析

27.叠置分析:

矢量数据的叠加分析(点与多边形叠置、线与多边形叠置、多边形叠置)、

栅格数据的叠加分析(布尔逻辑运算、重分类、数学运算复合法)

28.缓冲区分析:

点缓冲区、线缓冲区、面缓冲区

29.窗口分析(只针对于栅格数据)三要素:

中心点、分析窗口大小与类型、运算方式

30.窗口分析类型:

矩形窗口(最常用)、圆型窗口、环型窗口、扇型窗口

31.网络分析研究内容:

选择最佳路径,选择最佳布局中心的位置,资源分配,结点弧段的遍历等

32.数字地形分析方法:

A.提取坡面地形因子(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坡面曲率、地形起伏度、粗糙度、切割深度等)

B.提取特征地形要素(流域分析、可视域分析)

C.地形统计特征分析

33.DEM建立的一般步骤:

①采用合适的空间模型构造空间结构;②采用合适的属性域函数;③在空间结构中进行采样,构造空间域函数;④利用空间域函数进行分析。

34.DEM内插方法:

整体插值、局部插值(克里金法)、逐点插值(反距离全中法)

35.数字地形分析:

坡度、坡向(东、南、西、北(0°)、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曲率、宏观地形因子(地线起伏度、地形粗糙度:

R=S曲面/S水平(地表愈粗糙,侵蚀程度愈高,水土流失愈严重)、地表切割深度)

36.流域分析步骤:

DEM洼地填充、水流方向确定、水流累积矩阵生成、流域网络提取

37.可视性分析:

点的通视、线的通视、区域的通视

38.空间插值:

整体内插、局部分块内插、逐点内插

39.克里金插值的基本流程:

分析数据的分布特征,进行必要数据转换、分析数据的空间变化趋势、确定变异方差的函数类型、选择合适的搜索半径和临近数据点数,选择合适的插值方法进行插值

40.缓冲区分析类型:

基于点要素、基于线要素、基于面要素多边形边界

41.确定空间缓冲区半径的模型:

线性函数模型、幂函数模型、指数函数模型

42.试述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传统的手工方法、元数据方法、地理相关法

43.空间图形的不同类元素之间的拓扑关系称为:

(拓扑关联)

44.在栅格数据获取过程中,为减少信息损失提高精度可采取的方法是:

(缩小栅格单元面积)

45.GIS区别于其它信息系统的一个显著标志是:

(空间分析)

46.数据处理是GIS的基本功能之一,对数据从一种数据格式转换为另一种数据格式,包括结构转换、格式转换、类型转换等,这种数据处理为(数据重构)

47.在GIS数据中,把非空间数据称为:

(属性数据)

三.论述题

1.地理信息系统中空间数据有两种主要数据结构,请分别描述这两种数据结构和它们的优缺点。

答:

矢量数据结构和栅格数据结构。

1矢量数据结构:

利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的点、线、面及其组合体来表示地里实体空间分布的一种数据组织方式。

是通过记录坐标的方式来表示点、线、面及其组合体等地理实体。

·优点:

1、提供更严密的数据结构2、提供更有效的拓扑编码,因而对需要拓扑信息的操作更有效,如网络分析3、图形输出美观,接近于手绘

·缺点:

1、比栅格数据结构复杂2、叠加操作没有栅格有效3、表达空间变化性能力差4、不能象数字图形那样做增强处理

2栅格数据结构:

基于栅格模型的数据结构,将空间分割成有规则的网格,然后在各个网格单元内赋予空间对象相应的属性值的一种数据组织方式。

·优点:

1、数据结构简单2、叠加操作易实现3、能有效表达空间可变性4、栅格图象便于做图象的有效增强

·缺点:

1、数据结构不严密不紧凑,需要用压缩技术解决这个问题2、难以表达拓扑关系3、图形输出不美观,线条有锯齿,需要增加栅格数量来克服,但会增加数据量

2.简述高斯-克吕格投影:

(横轴切圆柱等角投影)

A.变形特征:

在同一条经线上,长度变形随纬度的降低而增大,在赤道处为最大;在同一条纬线上,长度变形随经差的增加而增大,且增大速度较快。

在6˚带范围内,长度最大变形不超过0.14%。

B.1:

2.5万至1:

50万比例尺地形图采用6°分带,1:

1万比例地形图采用经差3°分带

C.6°分带法:

从0°子午线开始,自西向东按经差每6°为一投影带,全球共分60个投影带,依次编号为1—60。

我国位于东经72°—136°之间,共包括11个投影带,即13—23带。

D.3°分带法:

从东经1°30´算起,自西向东按经差3°为一个投影带,全球共分为120个带,我国位于24—45带。

3.简述数据概念模型的分类

A.对象模型(要素模型):

·将研究的整个地理空间看成一个空域,地理现象和空间实体作为独立的对象分布在该空域中。

对象模型强调地理空间中的单个地理现象。

•按照其空间特征分为点、线、面、体四种基本对象。

•对象也可能由其它对象构成复杂对象,并且与其他分离的对象保持特定的关系。

如点、线、面、体之间的拓扑关系。

•每个对象对应着一组相关的属性以区分各个不同的对象。

•对象模型把地理现象当作空间要素或空间实体,一个空间要素必须同时符合三个条件:

可被识别、在观察中的重要程度、有明确的特征且可被描述

B.场模型(域模型):

•把地理空间中的现象最为连续的变量或体来看待,如大气污染程度、地表温度、土壤湿度、地形高度以及大面积空气和水域的流速和方向等;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可以表现为二维或三维;

•一个二维场就是在二维空间R2中任意给定的一个空间位置上,都有一个表现某现象的属性值,即A=f(x,y);

•一个三维场是在三维空间R3中任意给定一个空间位置上,都对应一个属性值,即A=f(x,y,z)。

C.网络模型:

•网络是由欧式空间R2中的若干点及它们之间相互连接的线(段)构成;

•网络是由一系列节点和环链组成的,本质上,网络模型可看作对象模型的一个特例,它是由点对象和线对象之间的拓扑空间关系构成的。

4.简述空间数据逻辑模型:

A.矢量数据模型

B.栅格数据模型:

a.栅格数据模型中,点实体是一个栅格单元或像元,线实体由一串彼此相连的栅格构成,面实体则由一系列相邻的栅格构成;每个栅格对应于一个或一组表示该实体的类型、等级等特征。

b.栅格单元的形状通常是正方形,有时也采用矩形,栅格的行列信息和原始的地理位置被记录在每一层中;

c.栅格的空间分辨率确定了描述空间现象的精确程度;

d.若需要描述统一地理空间的不同属性,则被不同的属性将数据分层,每层描述一种属性。

e.确定像元的三个原则;面积占优、中心点法、重要性

C.矢量-栅格一体化数据模型

D.镶嵌数据模型:

采用规则或不规则的小面块集合来逼近自然界不规则的地理单元,适合于用场模型抽象的地理现象;

a.规则镶嵌数据模型

b.不规则镶嵌数据模型:

Voronoi图:

特点:

组成多边形的边总是与两相邻样点的连线垂直,并且多边形内的任何位置总是离该多边形内样点的距离最近,离相邻多边形内的样点的距离远,且每个多边形内包含且仅包含一个样点。

a.TIN模型:

采用不规则的三角网形成对地理空间的完整覆盖

E.面向对象数据模型

5.探索性数据分析基本分析工具:

A.直方图:

适用于空间对象为点和面的属性数据

B.Q-Q图:

a.正态Q-Q图:

用来辅助判断单变量的样本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

b.普通Q-Q图:

用来辅助判断两个数据集数学分布的相似性

C.变异函数:

半变异函数和协方差函数把统计相关系数的大小作为一个距离的函数,是地理学相近相似的定量化。

D.Voronoi图:

Voronoi图中面值的计算:

a.简化:

分配到某个多边形单元的值是该多边形单元的值

b.平均

c.模式

d.聚类

e.熵:

所有单元都根据数据值的自然分组分配到这5级中。

f.中值

g.四分位数间间隔

6.GIS尚待解决的问题及当前的发展趋势

(一)问题:

 

(1)数据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矢量结构方面,其缺点是处理位置关系(包括相交、通过、包含等)相当费时,且缺乏与DEM和RS直接结合的能力。

在栅格结构方面,存在着栅格数据分辨率低,精度差;立地物等问题。

(2)GIS模型存在的问题:

传统GIS模型难以表达复杂的地理实体,更难满足客观世界的整体特征要求。

其对空间数据模型和空间数据结构方面力不从心,逐渐暴露其弊端。

(二)发展趋势: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产业的建立和数字化住处产品在全世界的普及,GIS将深人到各行各业以至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助手。

数据管理方面:

(1)多比例尺、多尺度和多维空间数据的表达;三库一体化的数据结构方向;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知识发现

(2)技术集成方面:

“3S”集成即将遥感、空间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这三种对地观测技术有机地集成在一起;GIS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分布式技术、万维网与GIS的结合;

9.论述点、线、多边形数据之间的叠加分析的内容和方法。

(叠置分析)

(1)点与多边形叠加:

将一个点图层叠加在一个多边形的图层上,以确定每个点落在哪个多边形内。

点与多边形的叠置是通过点在多边形内的判别完成的,它通常是得到一张新的属性表,该属性表除了原有的属性以外,还含有落在那个多边形的目标标识。

(2)线与多边形叠加:

线与多边形的叠加,首先计算线与多边形的交点,将原线打断成一条条弧段,并将原线和多边形的属性信息一起赋给新弧段。

(3)多边形叠加:

多边形叠加将两个或多个多边形图层进行叠加产生一个新多边形图层的操作,其结果将原来多边形要素分割成新要素,新要素综合了原来两层或多层的属性。

叠加过程可分为几何求交和属性分配两步。

几何求交过程首先求出所有多边形边界线的交点,再根据这些交点重新进行多边形拓扑运算,对新生成的拓扑多边形图层的每个对象赋一多边形唯一标识码,同时生成一个与新多边形对象一一对应的属性表。

10.在什么情况下需要用矢量与栅格的互换,如何实现?

当进行空间线性拓扑关系分析以及网络分析,单个实体的定义和操作和对成图精度质量要求高时,具体当进行城市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土地管理等时用矢量数据格式,这时需把栅格数据转换为矢量数据。

当进行缓冲区分析、与遥感影像或其它图像匹配处理、数据共享时,具体当进行大范围小比例尺的环境、农林等区域问题研究时,以及建立地理实体模型和进行DEM地形分析时,需把矢量转换为栅格。

①矢量转换为栅格的实现方法有:

(1)内部点扩散算法;

(2)复数积分法;(3)扫描法;(4)射线法;(5)边界代数算法。

具体步骤是:

(1)选择合理的栅格尺寸;

(2)点的栅格化;(3)线的栅格化;(4)面的填充。

②栅格转换为矢量的过程:

(1)边界提取;

(2)二值化;(3)细化;(4)边界跟踪;(5)拓扑关系生成;(6)去除多余点和边界光滑处理

11.在所学到的几种栅格数据编码方法中,各有什么特点?

(1)游程长度编码结构(无损压缩)的特点:

也称行程编码,是一种栅格数据结构。

它是十分有效又简便的。

事实上,压缩比的大小是与图的复杂程度成反比的,在变化多的部分,游程数就多,变化少的部分游程数就少,原始栅格类型越简单,压缩效率就越高。

因此这种数据结构最适宜于类型面积较大的专题要素、遥感图像的分类结构,而不适合于类型连续变化或类型分散的分类图。

游程长度编码在栅格加密时,数据量没有明显增加,压缩效率较高,且易于检索,叠加合并等操作,运算简单,适用于机器存贮容量小,数据需大量压缩,而又要避免复杂的编码解码运算增加处理和操作时间的情况。

(2)四叉树数据结构的特点:

(无损压缩)也是一种对栅格数据的压缩编码方法。

这种方法重复计算较少,运算速度较快。

四叉树结构按其编码的方法不同又分为常规四叉树和线性四叉树。

常规四叉树除了记录叶结点之外,还要记录中间结点。

结点之间借助指针联系,每个结点需要用六个量表达:

四个叶结点指针,一个父结点指针和一个结点的属性或灰度值。

这些指针不仅增加了数据贮存量,而且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

常规四叉树主要在数据索引和图幅索引等方面应用。

(3)二维行程编码结构的特点:

在生成线性四叉树之后,仍然存在前后叶结点的值相同的情况,因而可以进一步压缩数据,将前后值相同的叶结点合并,形成一个新的线性表列。

这种记录方式类似游程编码,但是所合并的不是栅格单元,而是合并了代表范围大小不一的叶结点,所以称它为二维行程编码。

比较两个表可以看出,二维行程编码又进一步压缩了数据。

(4)链码数据结构的特点(有效压缩):

链码结构可以有效地压缩栅格数据,特别是对计算面积、长度、转折方向和凹凸度等运算十分方便。

缺点是对边界做合并和插入等修改,编辑比较困难。

这种结构有些类似矢量结构,但不具有区域的性质,因此对区域空间分析运算比较困难。

(5)影像金字塔结构的特点(有损压缩):

用于图像编码和渐进式图像传输,是一种典型的分层数据结构形式,适合于栅格数据和影像数据的多分辨率组织,也是一种栅格数据或影像数据的有损压缩方式。

在金字塔结构里,图像被分层表示。

在金字塔结构的最顶层,存储最低分辨率的数据;随着金字塔层数的增加,数据的分辨率依次降低;在金字塔结构的底层,则存储能满足用户需要的最高分辨率的数据。

每一层相当于降低分辨率的图像估计。

9.GIS的功能:

A.数据采集、监测与编辑:

主要用于获取数据,保证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在内容与空间上的完整性、数值逻辑一致性与正确性等。

目前可用于地理信息系统数据采集的方法与技术很多,如手扶跟踪数字化仪;自动化扫描输入。

B.数据处理:

初步的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格式化、转换、概括。

数据的格式化是指不同数据结构的数据间变换,数据转换包括数据格式转化、数据比例尺的变化等。

制图综合包括数据平滑等。

c数据存储与组织:

这是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关键步骤,涉及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组织。

栅格模型、矢量模型或栅格/矢量混合模型是常用的空间数据组织方法。

空间数据结构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系统所能执行的数据与分析的功能。

D.空间查询与分析:

空间查询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许多其它自动化地理数据处理系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分析功能;而空间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功能,也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其它计算机系统的根本区别,模型分析是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分析和解决现实世界中与空间相关的问题,它是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深化的重要标志。

E.图形与交互显示:

地理信息系统为用户提供了许多用于地理数据表现的工具,其形式既可以是计算机屏幕显示,也可以是诸如报告、表格、地图等硬拷贝图件,尤其要强调的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地图输出功能。

10.举例说明GIS在某领域的应用

城市建设规划涉及的因素很多,如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等;在开发建设中,若各工程项目之间不协调,可能引起混乱,利用GIS对各种信息进行管理并进行分析和辅助决策,可有效地防止混乱局面的出现;还可以随时更新城市基础数据库,以保证信息的时效性并管理城市日常建设活动。

其作用主要分三个方面:

(1)地图更新:

对城市地块变化后的空间和属性数据进行更新。

(2)土地区划管理

(3)建筑审批处的内部工作管

12、空间数据库的数据模型及特点。

①层次模型:

表达数据间的隶属、主从关系,是以记录类型为结点的有向树,主要表达一对一,一对多的关系,不能表达多对多关系。

②网络模型:

以记录类型为结点的一种网状结构,路径交叉成网状,能表达一对多的关系,且能减少冗余度,但比较复杂,对用户要求比较高。

③关系模型:

是一种数学化模型,把数据的逻辑结构归结为一张满足一定条件的二维表,通过公共项来反映数据项之间的关系。

对数据的描述有一致性、对称性。

简单易行,各行列间可以进行数学运算(逻辑和代数运算),而且存储路径隐蔽。

主要缺点是在表示复杂关系是较为困难,不能很好地表达地学空间关系。

④面向对象的数据模型:

面向对象的定义是指无论怎样复杂的事例都可以准确地有一个目标表示,这个目标是一个包含了数据集和操作集的实体。

除数据与操作的封装性外,面向目标的数据模型还涉及到分类,概括,聚集和联合四个抽象概念,以及继承和传播两个语义模型工具。

它包含了其他模型在数据模拟方面的很多概念,能很好地模拟和操纵复杂对象。

四.分析

1.为了完成城市道路拓宽改建分析,论述需要那些空间数据,并描述在GIS支持下的分析流程。

1空间数据:

利用建立缓冲区、拓扑叠加、特征提取,计算一条道路拓宽改建过程中的拆迁指标。

2分析流程:

(1)明确分析的目的和标准:

目的:

计算由于道路拓宽而需拆迁的建筑物的建筑面积和房产价值,

标准:

a)道路从原有的20m拓宽至60m;b)拓宽道路应尽量保持直线;c)部分位于拆迁区内的10层以上的建筑不拆除。

(2)准备进行分析的数据:

一类是现状道路图;另一类为分析区域内建筑物分布图及相关信息。

(3)进行空间操作:

首先选择拟拓宽的道路,根据拓宽半径,建立道路的缓冲区。

然后将此缓冲区与建筑物层数据进行拓扑叠加,产生一幅新图,此图包括所有部分或全部位于拓宽区内的建筑物信息。

(4)进行统计分析:

首先对全部或部分位于拆迁区内的建筑物进行选择,凡部分落入拆迁区且楼层高于10层以上的建筑物,将其从选择组中去掉,并对道路的拓宽边界进行局部调整。

然后对所有需拆迁的建筑物进行拆迁指标计算。

(5)将分析结果以地图和表格的形式打印输出。

2.已知一伐木公司,获准在某林区采伐,为防止水土流失,规定不得在河流周围1km内采伐林木。

另外,为便于运输,决定将采伐区定在道路周围5km之内。

试论述:

找出符合上述条件的采伐区需要哪些空间数据,并描述在GIS支持下的操作步骤。

(1)所需数据:

区域的道路分布图、河流分布图、森林分布图;

(2)操作步骤:

a、将该地区具有相同比例尺且进行配准的道路分布图、河流分布图、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