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45258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8.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docx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电子教案全集

授课

教师

课时计划

课时

授课

日期

课题

17.紫藤萝瀑布

共2课时

授课

班级

第1课时

1.了解作家作品相关文学常识,积累文中生字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揣摩文中抒情的句子,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重点

揣摩文中抒情的句子

难点

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课堂

类型

新授课

教学

用具

板书、多媒体

预设

教学内容

落实方式(双边活动设计)

 

 

1、新课导入

同学们都接触过不少花草树木,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植物呢?

为什么?

女同学一般都有自己喜欢的花,譬如我,我就很喜欢向日葵,不为什么,只是看到向日葵就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愉悦感,看到向日葵就开心!

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细心体会,都会从中得到许多启示。

面对不同的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的弟弟身患绝症的时候,面对紫藤萝花产生了联想。

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盛开的紫藤萝,她所见所感是什么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作者的文中去领略一下。

二、检查预习

1.字词学习。

叫嚷麦穗船舱绽放凑合酝酿迸溅挑逗伫立伶仃风帆

依傍忍俊不禁仙露琼浆盘虬卧龙

 

教师由向日葵代表的欣欣向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简单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

 

教师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找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纠正错误,全班齐读正确字词。

预设

教学内容

落实方式(双边活动设计)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文章围绕紫藤萝花来抒发感情,“赏花——忆花——悟花”是作者构思本文的思路,哪位同学来分析一下文章的结构?

看看你们是怎么把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的?

明确:

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1~6):

偶见一树茂盛的紫藤萝。

——爱花

忆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7~9):

睹物释怀。

——惜花

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10~11):

感悟到生命的永恒。

——赞花

2、找出最能体会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

“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迷、手足情的。

本文是一篇睹物释怀、借景抒情的散文。

与紫藤萝盛开的意象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处于特定时期的作者的悲痛、郁闷的心情。

宗璞生活在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就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她和弟弟从小就在清华园中长大。

但就是因为他们知识分子的出生,在文革中,作者一家都受到了迫害。

好不容易熬过了十年浩劫,作者的弟弟,一个才华横溢的航天科技工作者,却身患绝症(肿瘤),生命垂危。

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可以理解,作者的所说的“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是怎么一回事,“生死迷、手足情”指的又是什么。

这句话还可以看出作者心情的变化。

心情变化:

焦虑、悲痛——宁静、喜悦——振奋

 

学生快速朗读文本,将文章划分三个段落层次,并概括每段的段意。

教师明确总结

 

找学生朗读本文作者抒情的句子,并体会其中的含义,

由此,教师引出本文写作背景的介绍,使学生更好的把握内容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概括作者的心情变化

 

 

四、重点研读

文中哪个语句能够捕捉到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和赞美?

它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人和花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在作者看到紫藤萝之前,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她的心上,但当她看到了“闪光的、盛开的藤萝”,她却宁静了、喜悦了、振作了。

作者回顾了花和人的命运,悟到了“人和花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就是说,遇到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

厄运过后,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入到新的事业之中。

在作者揭示出她的感悟之后,紫藤萝就不仅仅是纯自然的生物,而是一个隐喻,一个象征,象征生命的再生,象征心灵之花的重放,象征时代的更迭,象征美的不灭……作者的对紫藤萝的赞礼,是对生命活力的呼唤,是人生在历史沧桑中解脱重负的心灵搏动,表达出作者振奋精神、阔步前行的昂扬状态。

 

 

学生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赏析感悟。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总结。

 

预习本文的第二课时内容1.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2.体会这些写景句子的表达效果。

 

16.紫藤萝瀑布

宗璞

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1~6):

偶见一树茂盛的紫藤萝。

——爱花

忆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7~9):

睹物释怀。

——惜花

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10~11):

感悟到生命的永恒。

——赞花

本课教学中可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阅读方法的训练。

例如眼前紫藤萝与十多年前紫藤萝的比较,是“同中求异”的比较。

授课

教师

课时计划

课时

授课

日期

课题

17.紫藤萝瀑布

共2课时

授课

班级

第2课时

1.积累文中写景的句子,体会这些写景句子的表达效果。

2.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

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难点

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课堂

类型

新授课

教学

用具

板书、多媒体

预设

教学内容

落实方式(双边活动设计)

 

1、复习与回顾

1.听写字词

2.三个层次的主要内容

3.作者的情感变化

2、新授课

1.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感受到了它使用的妙处。

文中像这样精妙的比喻还有很多,另外还有拟人和通感的方法。

请到文中去找一找,动情地读一读,然后在旁边空白处写上它的精妙之处。

(1)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

——比喻,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从总体上形象地表现了紫藤萝花的繁密和茂盛,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

(2)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对上一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教师示范:

题目“紫藤萝瀑布”运用的修辞手法,

 

找学生读景物描写的句子,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这些写景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作用。

预设

教学内容

落实方式(双边活动设计)

 

“像迸溅的水花”,比喻,相对“瀑布”而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紫藤萝花生命的活力;“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拟人,贬义褒用。

以“欢笑”和“挑逗”将花瀑拟人化,仿佛盛装的少女在欢歌笑语,细腻地写出了每一朵花不同部位的深浅,突显出顽皮、活泼、可爱的形象,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

(3)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

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

花朵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拟人,虽无人赏花,也没有狂蜂浪蝶,但它们并不寂寞!

而是快乐地独自生长,放出自己生命的异彩!

(4)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比喻,用“帆”和“舱”比喻花朵的外形,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显得生机勃勃。

比作“笑容”而且用“忍俊不禁”来比拟花朵含苞待放的情态,生动而形象地传达出花朵美丽娇媚的特征,显得美好可爱,不仅让人看到了紫藤萝花生命的活力,而且看到了她生的喜悦。

(5)“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怎么把气味说成颜色,说成梦幻?

——香气,诉诸嗅觉;色彩,诉诸视觉;梦幻,是大脑幻觉。

人的各种感觉是可以沟通的。

修辞上称之为通感。

(6)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比喻,物我交融,既写出了一树繁花的壮丽,又书法了愉悦欢畅的心情。

每一小组派一名学生代表,汇报本小组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负责补充。

修辞手法的运用是写景文章用的重要写作手法,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准确判断出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

 

本文所运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通感,通过反复分析,学生能够体会写景文章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好处

 

 

2.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1)怎样理解“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

(2)怎样理解“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

(3)为什么作者在第9段又说“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4)怎样理解后两段的一连串比喻句和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写作手法

1、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2、修辞运用。

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

3、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

 

教师多媒体出示问题组,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第一节课分析的作者心情的变化和情感体会句子的含义。

 

教师总结写作手法,学生理解并识记。

 

1.摘抄文中写景的句子。

2.完成本课练习册。

16.紫藤萝瀑布

宗璞

1、学习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卓越的文字表现力和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2、修辞运用。

经常练笔,不断积累,同时要大胆想象,探索创新。

3、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

补充相关资料,比较阅读,深化对文本主旨的理解。

归纳,这篇文章通过写花,既赞美了生命的蓬勃向上,又表达了对苦难、对生命的思考。

授课

教师

课时计划

课时

授课

日期

课题

18.一棵小桃树

共1课时

授课

班级

第1课时

1、自读文章,了解本文通过对一棵小桃树生长过程的描写来表现它的特点以及凭借小桃树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写法。

 

2、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用于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

重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作者抒发的情感

难点

依托小桃树抒发了作者怎样复杂细微的情感历程。

课堂

类型

新授课

教学

用具

多媒体

预设

教学内容

落实方式(双边活动设计)

 

一、导入 

之前,我们一同学习了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了解到了“托物言志”这种含蓄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写作手法,知道了在文人的眼中,一花一木都可能寄托了他们对这世界的感悟、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那么今天我们就再来读另一位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的《一棵小桃树》,看看这两篇课文有没有什么相似之处。

 

二、自读课文、感知写法 

浏览全文,随手勾画初读中令你有疑惑的语句,并试着填写几个字,用来说明我与小桃树的关系。

 

       我____________一棵小桃树。

 

三、梳理成长过程,感知双线并行 

   1.快速跳读,补充完整小桃树的成长过程,

时间 成长阶段 生长状态 

好多年前的秋天 我埋下桃核 ①

春天的早晨及第二天 拱出嫩绿,渐渐舒展 ② 

一整个春天  ③二尺来高、极猥琐;被忽视 

 

由旧知识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巩固

 

提示:

若学生只答出“种了”或“赞美”之类的词,则可从内容上给予肯定,借此开始梳理文中对小桃树成长历程的描写;

 

若学生答出了“我就是一棵小桃树”之类的,则可从“托物言志”手法的判断上给予肯定,引入分析借了怎样的“物”托了怎样的“志”。

预设

教学内容

落实方式(双边活动设计)

 

奶奶去世时 还在长着 弯弯的身子,有院墙高;被猪拱折过,差点被砍掉 

如今 开了花 ④ 

今天黄昏下雨时 ⑤小树千百次挣扎、变得赤裸;高高的一枝,在风中摇着,时隐时现 

2.依照表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评价一下,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桃树。

 

回答格式:

这是一棵„„的小桃树,在文中,它„„。

 

3.说说文中的我和小桃树有着怎样的关系,借由这棵小桃树,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悟。

 

提示,文中小桃树是由我种下的,它的坎坷经历和我的经历相似,这树上有我的梦想,有我的影子,我写小桃树的孤独、自卑甚至无用,其实都是与自己的性格、经历息息相通,小桃树就是我,隐喻着作者自己内心的苦痛与寂寞。

4.小结:

文中明为写树,实则写人,双线并行,内涵丰富。

四、关注“奶奶”,完善主旨

思考:

文中除了我和小桃树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人物,那就是奶奶,请再次跳读全文,说说奶奶与我和桃树有什么关联,作者为何要多次写道奶奶。

 答案提示:

 

奶奶带给我的桃子,说含着桃核做梦,梦到开花,就能幸福,我才因此种下小桃树; 奶奶一开始也不看好小桃树,但在我外出读书期间她一直照顾、护着小桃树,给它浇水; 奶奶去世后,我赶回家才重见桃树,看着桃树会想念奶奶。

 奶奶是促成小桃树成长开花的重要人物,也是见证我成长和启发我梦想的人,我非常怀念奶奶。

因此文中也表达了对奶奶的深深怀念和感谢。

 

答案提示:

这是一棵饱经磨难/默默生长/生命力强/平凡瘦弱的„„小桃树。

 

 本文通过对这棵在逆境中刚诞生,在逆境中成长的小桃树的描写,赞美了小树同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也书写了自己曲折的成长经历,通过自我的苦闷引发自我解剖,最终揭示只要不屈不挠的奋斗,定会创造出美好的未来。

 

独立思考,学生小组讨论,各组代表发言交流。

 

 

 

五、反观全文,挑战释疑 

读完了全文,请各位再看看大家初读文章时候勾画的疑问之处,有没有哪句话你现在有了自己的解读,说给大家听听。

 

六、延展思考,个性解读 

文中小桃树的成长经历就是我的成长经历,那为什么作者没有选择按照从儿时到成年的时间顺序依次记叙,而是选择了从这场春雨入手,插叙进行叙述?

如何理解?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

 

完成本课练习册。

18.一颗小桃树

贾平凹

一、

(1)引文,表达“我”对小桃树的深情

二、

(2)写眼前情景,抒发怜悯、自责、惋惜之情

三、(3—8)写小桃树艰难曲折的生长过程

四、(9—14)又回到眼前情景,写小桃树在风雨中的挣扎

 

引导学生体会寻常的情景,不寻常的情感。

让学生体会课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些描写,如写小桃树“没出息”。

散文中这类地方,往往寄托着深意,要仔细体会。

授课

教师

课时计划

课时

授课

日期

课题

19.诗两首

共1课时

授课

班级

第1课时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两首诗。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感受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乐观的思想情感。

重点

背诵诗歌

难点

感受诗人的情怀

课堂

类型

新授课

教学

用具

Ppt

预设

教学内容

落实方式(双边活动设计)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新课

由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然后,启发:

同学们,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你是一味埋怨命运不公,还是勇敢地与命运抗争?

让我们看看俄国诗人普希金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二)了解作者

(三)研读课文

 

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诗歌(或用录音机播送课前录制的配乐朗诵带),有音像效果营造诗美的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

预设

教学内容

落实方式(双边活动设计)

 

 

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2)怎样理解“生活欺骗了你”?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4)从刚才初步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了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面对困境时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可是,从诗句上看,我们只能说“不要悲伤”是一种乐观;可诗人又说“须要镇静”,“镇静”岂不就是“忍耐、忍让”?

那不就是消极、无所作为吗,难道这也能说是“积极乐观”?

(5)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成为亲切的怀恋”?

(四)课堂小结

 

播放音乐,让学生和着音乐吟诵这首诗,以加强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领悟和诗歌艺术美的品味。

 

 

《未选择的路》

1.诗人选择了自己的路,可为什么题目却是“一条未走的路”?

2.在诗歌表现出的情绪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与《一条未走的路》有什么不同?

3.这两首诗可能会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学生以学第一首为例,自学第二首老师根据学生的困惑进行辅导

1.练习册

2.背诵第一首诗并默写

19.未选择的路

一条未走的路

弗罗斯特哲理诗

自然之路无奈

 

诗意地回忆过去,温馨地展望未来,挫折里有经验教训。

我们不能仅仅为了学习诗歌而学习诗歌,应给学生一个铺垫,让学生们激起创作的兴趣,尽可能地挖掘他们的才华。

 

授课

教师

课时计划

课时

授课

日期

课题

20.古代诗歌五首

共3课时

授课

班级

第1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难点

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堂

类型

新授课

教学

用具

多媒体

预设

教学内容

落实方式(双边活动设计)

 

《登幽州台歌》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

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作者背景介绍

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迁右拾遗。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科辞官还乡,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于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教师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介绍作者,教师补充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预设

教学内容

落实方式(双边活动设计)

 

三、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四、分析

1.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2.通过这首诗的品读,你认为作者当时登上幽州台时,诗人有怎样的感想呢?

     

前代的贤君既不可复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而自己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时间绵长、空间辽阔) 

3.文章第四句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

      

五、生诵读课文 教师小结:

 

从诗歌看,指诗歌本身看,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

《望岳》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国家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

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

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

“五岳归来不看山”。

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

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二、新授课

1.简介作者。

杜甫: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人称诗圣;其诗被喻为“诗史”;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其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范读课文,强调字音、字形。

3.初读课文,了解诗句大意。

4.精读课文,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

首联远望泰山,表现了作者惊叹之情;那么颔联、颈联、尾联又分别从哪些角度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情感

教师提示: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

 

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教师强调字音如:

岱宗、夫如何、决眦

同学们自读课文,借助文中的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阅读后同学之间可以相互提问词句的含义。

然后老师将点名抽查掌握情况。

 

 

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

讨论一下,然后我请同学来读。

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远望之景,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望”字成了全诗的线索。

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5.品读课文,理解景色的特点,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诗中哪两句最能体现?

这两句诗中还蕴含了一番哲理,即:

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6.同学们一齐将这首诗再朗读一遍,领略诗中美景,感悟诗人的豪情。

 

教师PPT出示关于泰山的资料

背诵古诗,掌握诗人情感

登幽州台歌望岳

陈子昂杜甫

前两句:

俯仰古今写时间之绵长远望:

地域广,气势雄伟

后两句:

自己找不到明君的郁闷近望:

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细望:

山势高、幽深(夸张)

愿望:

勇攀人生高峰

 

这些哲理诗对初中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时,可通过具体词语、诗句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还可补充资料,适当拓展,促使学生深入理解。

授课

教师

课时计划

课时

授课

日期

课题

20.古代诗歌五首

共3课时

授课

班级

第2课时

1.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重点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