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5289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6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docx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

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客观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这即所谓的乘数效应。

货币乘数主要由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存款比率决定。

通货—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

它的变化反向作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货—存款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通货—存款比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

准备—存款比率是商业银行持有的总准备金与存款之比,准备—存款比率也与货币乘数有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

k=(Rc+1)/(Rd+Re+Rc)。

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

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

货币供给/基础货币。

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

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

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

(1)法定准备金率。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

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2)超额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

显而易见,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

(3)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

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

因此,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

例如银行存款利息率下降,导致生息资产收益减少,人们就会减少在银行的存款而宁愿多持有现金,这样就加大了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

(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

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于活期存款,各国中央银行都针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

这样即便在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改变也会引起实际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最终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

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

总之,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由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比率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等因素决定。

而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因素除了上述四个因素之外,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

货币需求

(二)填空

1.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反映了_____商品流通____决定货币流通这一基本原理。

2.剑桥方程式是从____________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

3.货币数量论最重要的特点是认为_____________对货币需求没有影响。

4.凯恩斯认为,投机性货币需求与_____________负相关。

5.凯恩斯的后继者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也具有______弹性。

6.弗里德曼认为,人们的财富总额可以用___________作为代表性指标。

7.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关于货币需求__________的分析。

8.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的区别在于是否剔除__________的影响。

9.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仅是指对现金的需求,而且包括了对_________的需求。

(二)填空

2.微观3.利率4.利率水平5.利率6.恒久收入7.动机8.物价9.存款货币

(六)计算

我国2000年的M2为137543.6亿元,名义GDP为89404亿元,根据费雪的交易方程式计算货币流通速度。

1.根据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T,可由名义GDP来表示PT。

  V=GDP/M=89404÷137543.6=0.65

(七)简答

1.在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上,凯恩斯的理论与平方根定律的分析有何不同?

(1)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日常交易的方便,而在手头保留一部分货币,基于交易性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就是交易性货币需求。

(2)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认为交易性货币需求只与收入水平有关,是收入的递增函数,而与利率等其它变量无关。

(3)鲍莫尔提出的平方根定律对交易性货币需求进行分析时,引入了存货理论,认为货币的交易性需求同样具有利率弹性。

鲍莫尔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收入的取得与支用之间存在着时间差,所以理性的选择是把暂时不用的现金转化生息资产的形式,需用时再转变为现金,只要利息收入超过变现的成本花费(主要是手续费)就有利可图。

所以说货币的交易需求同样具有利率弹性。

2.简述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区别?

虽然从形式上看,剑桥方程式与费雪的交易方程式没有太大区别,K只不过是V的倒数,但事实上,在理论尤其是分析方法上,二者有很大区别:

(1)重点不同。

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职能;剑桥方程式则强调其资产功能。

(2)费雪方程式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剑桥方程式则重视以货币形式保有的资产存量占收入的比重;(3)强调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不同。

费雪方程式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剑桥方程式则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认为货币需求主要由利率等多项因素决定。

3、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有何不同?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与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有如下不同:

(1)二者认为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不同。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认为货币需求由收入和利率两个因素决定,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变动十分敏感。

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货币需求主要受恒久收入的影响,对利率的敏感性较差,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很小。

(2)二者对货币需求的稳定性看法不同。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不仅不稳定,而且具有不可预测性,货币需求量与总支出没有紧密的联系。

因此,在货币政策机制中,应该以利率而不是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货币需求决定于恒久收入,与利率无关,以为恒久收入是稳定的,因而货币需求也是稳定的。

4.为什么既要从微观角度,又要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

两者应如何结合?

(1)微观角度是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来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

剑桥方程式、凯恩斯货币需求函数、弗里德曼货币需求函数都是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

从微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典型表现是引入机会成本变量;

(2)宏观角度是指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合理的货币供给增长率而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费雪交易方程式分析货币需求的宏观模型。

这些模型不考虑微观主体的心理、预期等因素,也不考察机会成本变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是从收入、市场供给等指标的变动状况来进行考察。

(3)把货币需求的分析分为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只是说明分析的角度和着力点有所不同,并不意味着可以厚此薄彼或相互替代。

在对货币需求进行研究时,需要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方面是因为宏观与微观的货币需求分析之间存在着不可割裂的有机联系,宏观货币需求分析不能脱离微观货币需求,而微观货币需求分析中也包含了宏观因素的作用。

另一方面,因为货币需求既属于宏观领域,又涉及到微观范畴,单独从宏观或微观角度进行分析都有所缺憾。

(七)论述试分析马克思与西方各种货币需求理论对我国货币需求研究的借鉴意义。

(1)各种货币需求学说的主要特点:

①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了金币流通下的货币需要量。

重在反映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一基本原理。

②交易方程式理论也是从宏观角度入手对货币需求进行分析。

费雪认为物价水平是随着流通中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同比例”地变动,在货币数量和物价的关系上,物价是一个被决定的因素。

这一理论仅着眼于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功能来分析。

③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从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入手来研究货币需求。

他将人们的持币动机分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三种。

从每种动机产生的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来分析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

这一理论的突出贡献在于强调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和利率影响的重要性。

(4)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把货币作为一种资产进行分析,强调恒久收入对货币需求的重要影响,同时认为利率的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很小,由于恒久收入是稳定的,从而导出货币需求函数具有稳定性的结论。

(2)各种学说对我国货币需求研究的借鉴意义:

①各种学说为我国的货币需求研究提供了多种分析角度。

对我国的货币需求的分析,可以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需求与物价、经济总量等宏观变量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从微观角度分析经济微观主体的行为与货币需求之间的关系。

既可以借鉴凯恩斯从持币动机入手分析,对货币需求进行研究。

也可以从资产组合角度来分析。

②在对我国的货币需求进行研究时,可以借鉴各种学说的研究方法。

既可以运用逻辑抽象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也可以运用实证方法来研究,如可运用实证方法研究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我国货币需求函数是否稳定等。

③马克思及西方各种货币理论均是在一定的经济背景条件下提出的。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是在金币流通条件下对货币需求的分析。

凯恩斯在分析交易动机时未考虑利率对交易性货币需求的影响,这与当时金融市场不发达,人们对利率的变动不敏感有关。

所有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来分析研究我国的货币需求。

现阶段我国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过程中,经济环境在不断变化,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分析研究我国的货币需求时关注各种条件的变化,考虑发展的因素。

IS-LM模型推导很简单

首先,你想像一下这个世界只有两个市场,一个是商品市场,一个是劳务市场

IS-LM模型就是想说明这两个市场怎么样同时达到均衡,其中IS说明商品市场的均衡,LM曲线说明货币市场的均衡,两个曲线的交点自然就是两个市场的均衡了

然后先分析IS曲线,这个里面有个商品市场均衡的原则是计划支出等于实际支出即E=Y,而实际支出Y又等于C+I+G(封闭的经济没有贸易)即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而消费C又等于人们的可用支出(Y-T)乘以边际消费倾向,这样我们假定税收、边际消费倾向和政府支出都是外生的,因此就可以整理出收入Y(这是E=Y所以收入等于支出)和利率之间的关系,这样一个关系就形成了一条利率和收入Y对应的曲线就是IS曲线了,表示每一个利率都有和他均衡的Y相对应

接下来要分析的就是LM曲线,考虑到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M由央行控制因此外生,而货币需求根据凯恩斯的假设是人们有三个动机,因此与利率和收入有关,因此L=L(i,Y),LM曲线也是反映货币市场均衡的一条曲线,同时MV=PY(意思是货币供给M乘以流通速度等于名义价格乘以实际产出,这里价格、流通速度和货币供给都外生)因此i和Y又组成一条对应关系的曲线即LM

我们吧ISLM和在一起就成为这个模型了,两条曲线的交点就是两个市场都均衡的点,这是最原始的ISLM模型,

金融监管本套测试题的填空、简答、论述部分题目如下:

㈡填空

1.在市场经济中金融监管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看,金融监管的理论依据源于_______。

3.金融监管的具体监管内容主要由三个方面,市场准入的监管、_______、市场退出的监管。

4.我国1995年颁布实施《商业银行法》对业务经营范围进行了具体规定,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实行_______。

5.对金融市场监管的内容主要由三方面:

对金融工具_______的监管,对金融工具_______的监管,对证券市场_______的监管。

6.证券交易所和金融系统内各类行业性协会组织属于金融市场中_______的监管机构。

7.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_______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实施的监管。

8.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关于核心资本与风险资本的比率规定为_______。

9.实现金融有效监管的前提和监管当局采取监管行动的依据是_______。

10.金融市场监管有两层含义:

外部管理和_______。

(二)填空

1.法制性,系统性,社会性  2.一般管制理论  3.市场运作过程的监管

4.分业经营分业管理  5.发行,转让交易,参与者 6.自律性7.国家法律法规  8.4%  

9.金融监管目标  10.内部自律

(六)简答

1.金融监管包含哪些内容?

金融监管的具体监管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即市场准入的监管、市场运作过程的监管、市场退出的监管。

  

第一、市场准入的监管。

所有国家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监管都是从市场准入开始。

市场准入的监管内容主要包括

(1)确定金融机构设立的程序;

(2)规定金融机构设立的组织形式;(3)审查批准申请设立金融机构的可行性报告(4)审查批准金融机构拟定的章程;(5)规定最低的资本金要求;(6)审查批准金融机构的经营方针和营业场所;(7)审查法定代表人及主要负责人的任职资格;(8)金融机构的设立采用特许制度的国家,经监管当局审查批准后,颁发给新设立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或营业许可证,凭许可证到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并领取营业执照。

第二、市场运作过程的监管。

金融机构经批准开业后,监管当局要对金融机构的运作过程进行有效监管,以便更好地实现监管目标的要求。

各国对金融机构市场运作过程监管的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但一般都将监管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的合规性、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流动性、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内部控制能力。

第三、市场退出的监管。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原因和方式可以分为两类:

主动退出与被动退出。

主动退出是指金融机构因分立、合并或者出现公司章程规定的事由需要解散,因此而退出市场的。

被动退出则是指由于法定的理由,如由法院宣布破产或因严重违规、资不抵债等原因而遭关闭,监管当局将依法关闭金融机构,取消其经营金融业务的资格,金融机构因此而退出市场。

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当局都要对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过程进行监管,保持其退出的合理性和平稳性。

2.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的手段和方式有哪些?

各国的金融监管主要依据法律、法规来进行,在具体监管过程中,主要运用金融稽核手段,采用“四结合”并用的全方位监管方法。

(1)依法实施金融监管。

金融机构必须接受国家金融管理当局的监管,金融监管必须依法进行,这是金融监管的基本点。

要保证监管的权威性、严肃性、强制性和一贯性,才能保证它的有效性。

而要做到这一点,金融法规的完善和依法监管是绝对不可少的。

(2)运用金融稽核手段实施金融监管。

金融稽核,是中央银行或监管当局根据国家规定的稽核职责,对金融业务活动进行的监督和检查。

金融稽核、检查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

业务经营的合法性、资本金的充足性、资产质量、负债的清偿能力、盈利情况、经营管理状况等。

(3)“四结合”的监管方法,现场稽核与非现场稽核相结合、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全面监管与重点监管相结合、外部监管与内部自律相结合。

(七)论述

1.从存款货币银行特征角度,说明对其应实施监管的必要性。

(1)存款者一般难以判断银行真实经营情况,往往是银行倒闭了存款者才醒悟,他们存款选择不当。

但评价银行的可靠性决不是单个存款者力所能及的。

为了维护存款者利益和金融业的稳健经营与安全,设立负责存款保险的机构,加强监管是必要的。

(2)流通中货币量的主要部分是由商业银行创造并提供的,一旦发生银行倒闭风潮,通过派生存款倍数缩减机制,相当部分的货币供给就会突然消失,由此将造成严重的经济震荡甚至萧条。

(3)整个社会转账支付系统是以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为依据的,庞大的支付系统中哪怕只出现一个短暂的故障,也会引起支付链条的中断并造成极大的混乱和损害,因此必须力求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及资本充足性给予足够重视。

(4)防止由于挤兑引起银行连锁倒闭。

当公众看到某些银行倒闭时,他们也可能向其它银行提取存款,造成挤兑风潮。

如无监督管理,这种挤兑也会导致那些经营良好和安全的银行随之倒闭。

此外,为了限制大银行不合理的扩张,为了保护银行顾客不受歧视等要求,在某些国家也都成为必须对商业银行进行严格监管的理由。

2.试述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的关系,我国应怎样处理二者关系?

(1)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是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源于两个不同的金融主体,为了达到各自的目标而分别进行的金融活动。

①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对立的一面:

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发展、提高金融运行效率的同时,不断地对现存的金融秩序、金融监管的制度造成冲击,为金融体系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因素,甚至破坏金融安全。

而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管当局为了防范金融风险、维持金融秩序、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而采取的种种措施和手段。

通过限制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范围,限制金融创新,控制金融价格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

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统一的一面:

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同时也在对立中统一,把它们两者结合起来的共同目标是金融发展。

在适度的金融监管下进行金融创新,会促进金融体系在改革中发展。

推陈出新的金融创新活动,会打破旧的金融监管制度和秩序,为金融监管带来新的课题,带来新的制度和规范,从而推动金融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

而在新的监管空间下,会为金融创新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和新的动力。

这种良性循环的最终结果,就是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监管当局的货币调控能力和手段得到提高,金融市场上各种风险和收益组合的工具越来越多,投资者用以避险或投资的渠道增加,整个金融系统的效率提高,安全性增强,金融市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③金融监管也可以为金融创新创造好的发展环境。

有效的金融监管一方面要为金融创新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政策环境,鼓励各种创新活动;另一方面也要最大程度地消除和防范金融创新给金融市场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因素,保障金融安全。

(2)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促进金融创新

①放松管制,是促进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的前提。

我国以前的金融管理工作某种程度上就是更多地倾向于强化管制,金融市场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比较弱。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金融机构将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灵活的经营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水平,与国内金融机构开展竞争。

面对开放的市场环境,防范金融风险再也不能靠强化管制,相反,只有通过放松管制,才能提高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和创新力,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②完善金融监管模式,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

放松管制并不等于放松监管,相反对监管力度及监管水平作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全球混业经营的趋势的加强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现有的分业监管将面临着更大的冲击:

在金融开放的过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通常都会大量引进发达国家已经存在的金融创新产品;在华外资金融机构集团内交易会给监管带来难度;同时,分业监管的模式也会带来监管真空等。

 因此,在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的过渡中,我们监管体系的改革应分步实施:

在目前国内的现实条件下,应坚持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模式,但应建立金融监管合作制度:

一是加强中央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的合作,增强监管当局的政策协调性;二是加强国内金融监管当局和国际及地区金融监管当局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我国金融监管水平。

在条件发展成熟时,根据国际金融新趋势,结合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混业经营对金融监管的新要求,我国的金融监管应逐步走向“混业经营,统一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以及以金融监管为主体,完善的金融机构内控制度为基础,行业自律为纽带,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四位一体的复合型金融监管体系。

③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监管当局进行依法监管的前提条件。

我们既要为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留出尽可能的宽松政策空间,同时也应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对金融创新活动加以规范和引导,消除金融创新有可能带来的各种消极影响。

因此,应建立一套系统性、连续性,具有前瞻性的法规体系,对金融创新进行先导性的管理和监督,要严格界定各类金融创新的性质、功能、范围和风险防范措施,严格分类管理,制止不正当竞争。

货币政策㈡填空

1.现代通常意义上的货币政策是狭义的货币政策,即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_______,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

2.货币政策工具中属于对货币总量调节的三个传统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于反映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此增彼减的交替关系的曲线是_______。

4.所谓“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实际是指那些介于_______与_______之间的变量。

5.间接信用控制的货币政策工具有_______和_______。

6.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是_______。

7._______通常被认为是货币政策最猛烈的工具之一。

8.我国在_______年取消了对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管理。

9.我国中央银行在1996年以_______为对象进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正式启动。

10.内部时滞与外部时滞的划分是以_______为界限的,_______时滞中央银行很难控制。

11.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_______主要是解决结构问题,单独使用“双紧”或“双松”主要是解决_______问题。

12.我国中央银行在_______年首次规定各专业银行应缴存准备金。

1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一般包括三个基本环节,在整个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_______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㈡ 填空

1.货币供给量  2.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3.菲利普斯曲线  

4.操作指标、最终目标  5.窗口指导、道义劝告 6.“保持货币的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7.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8.1998年  9.国债  

10.中央银行、外部时滞  11.“一松一紧”、总量  12.1984年  13.金融市场 

㈥简答

1.选定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标准是什么?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处于最终目标和操作指标之间,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操作和传导后能够以一定的精确度达到的政策变量,如市场利率、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和汇率。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取要符合以下三个标准:

(1)可测性,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得这些指标准确的资料数据,并进行相应的分析判断;

(2)可控性,这些指标能在足够短的时间内受货币政策的影响,并按政策设定的方向和力度发生变化;(3)相关性,该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又极为密切的关系,控制住这些指标就能基本实现政策目标。

2.简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

选择性政策工具主要有:

(1)消费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

(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保证金比率进行制,并随时根据证券市场的状况加以调整,目的在于抑制过度的投机。

(3)不动产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性措施,以抑制房地产投机和泡沫。

(4)优惠利率,是中央银行对国家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如出口工业、农业等,所采取的鼓励性措施。

(5)预缴进口保证金,是指中央银行要求进口商预缴相当于进口商品总值一定比例的存款,以抑制进口过快增长。

3.简要叙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

 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一般有三个基本环节,其顺序是:

(1)从中央银行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首先影响的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准备金、融资成本、信用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