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60213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2.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docx

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31页

2020高考地理考前必记自然地理32个核心考点清单

自然地理

一、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及分布

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强,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

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

二、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1.地方时的计算

地方时的计算依据:

地球自转,东早西晚,1度4分,东加西减,经计较,分秒必算。

计算时具体可分为四个步骤:

一定时,二定向,三定差,四定值。

一定时,确定出用以计算的参照时间

昼、夜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分别为12时、24时(或0时),如ND、NB;晨、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分别为6时、18时,如NC和NA

二定向,确定两点的相对东、西方向

图中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E点位于D点以东,应选择“东加”;若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选择“西减”

三定差,确定两点的经度差

如E点所在经线与ND经线相差45°

四定值,所求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经度差/1°

如以D求E点地方时为12:

00+

=15:

00,以B求F点地方时为24:

00-

=21:

00

2.区时的计算

一定时区,确定出两地所在的时区

若已知某地经度,可根据经度确定出所在的时区,方法为:

该地的经度数÷15°,所得商“四舍五入”保留的整数即为该地所在时区数,东西时区根据东西经确定

二定向,确定两时区的相对东、西方向

如果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则东时区在东、西时区在西。

如果两地都在东时区,区号大的在东,区号小的在西;两地都在西时区,区号大的在西,区号小的在东

三定差,确定两个时区相差的个数

如果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相差的时区数即为两区号相加。

如果两地都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差的时区数即为两区号相减

四定值,所求时区的区时=已知时区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如当东八区为18:

00时,西五区为18-13=5:

00;当零时区为3:

00时,东三区为3+3=6:

00

特别提示

(1)求差的技巧——“同减异加”

①经度差:

两地同在东(西)经度,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经度,另一地在西经度,取两数之和。

②时区差:

两地同在东(西)时区,取两数之差;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取两数之和。

(2)求时间的技巧——“东加西减”

先画出表示全球所有经线(或时区)的数轴,标出已知经线(或时区)及其地方时(或区时),再标出所求经线(或时区),计算出两地经度差(或时区差)后,再将其转化为地方时差(或区时差)。

如下图所示:

3.与行程(运动)有关的时间计算

例如:

若有一架飞机某日某时从A地起飞,经过m小时到达B地,求飞机降落到B地的时间。

可以用两种公式计算:

(1)降落到B地的时间=起飞时A地的时间±时差+行程时间(m)。

(2)降落到B地的时间=起飞时A地的时间+行程时间(m)±时差。

三、明确日期范围的确定方法

方法一:

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求出0时所在经线并科学绘图。

例如,当北京时间为12时时,与北京属于同一日期的范围为60°W向东至180°(如上图所示),跨240个经度,占全球的2/3。

方法二:

180°经线的地方时是几点,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进入新的一天的区域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经线的地方时就是几点。

例如:

①当180°地方时为6时,则新的一天占全球的1/4,旧的一天占全球的3/4。

②当180°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时(即180°经线与0时经线重合时),全球为同一天。

③当180°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时(即180°经线与0时经线相对时),全球两个日期各占一半。

四、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及计算

1.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

①对称规律:

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同线等长);南北半球同纬度昼夜长短相反。

②递增规律: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长越长。

另一半球为冬半年,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的范围也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

夜的范围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

太阳直射赤道时(即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③变幅规律: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

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④极昼、极夜规律:

太阳直射点位于

北半球,北极四周出现极昼(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极四周出现极昼(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直射赤道时,全球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发生。

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南、北极圈上,一年中只有一天极昼(极夜),南、北极点各约有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

2.昼夜长短计算

(1)利用已知的日出或日落的地方时来求算

一个地区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反映了该日的昼夜长短状况。

白昼以12点为界,上午与下午时间间隔相等;黑夜以午夜(0时或24时)为界,上半夜与下半夜时间间隔相等。

因此已知某地某一天的昼长,可求出该日的日出、日落时间(地方时),其方法为:

日出时间=12-

 日落时间=12+

相反,根据某地某一天日出日落时间可计算昼长、夜长,其方法为:

某地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正午12点-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正午12点)×2

某地夜长=(子夜24点-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子夜0点)×2

(2)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

方法是:

昼长=白昼弧度数/15°(单位:

小时),即在日照图上某条纬线与晨昏线有两个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弧度数/15°,就是白昼的小时数。

五、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①文字描述: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②图形描述:

③特别说明:

a.同线相等规律:

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b.对称规律:

以直射点所在纬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

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幅度及分布特点

①南北回归线之间: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5°增大到47°),赤道上为23.5°,回归线上为47°。

②回归线至极圈之

间:

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7°)。

③极圈以内地区:

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7°减小到23.5°),极圈上为47°,极点上为23.5°。

④某一地点,太阳高度还有时间的变化,正午时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早上和傍晚最小。

5.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日影最短

,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

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照,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

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一般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

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一般朝北。

(3)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4)确定当地的地理纬度

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多少度,正午太阳高度就差多少度。

根据某地某日(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可判断该地区纬度大小。

(5)确定楼间距、楼高

为了更好地保证各楼层都有良好的采光,楼与楼之间应当保持适当距离,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方楼间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间距较大。

最小楼间距=前楼高度×tanH/1(H为当地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

(6)太阳能热水器的倾角调整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应不断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线与受热板成直角。

倾角α+正午太阳高度角h=90°。

六、太阳视运动

1.太阳周日视运动

①若正东日出、正西日落,说明太阳直射赤道。

此时,北半球正午时的太阳总是在南方的天空,南半球正午时的太阳总是在北方的天空。

北极点上空的太阳总在南方的天空,南极点上空的太阳总在北方的天空。

②若太阳在地平圈以上运行的时间短于在地平圈以下的时间,说明该地处于冬半年;反之,说明处于夏半年。

③根据已知太阳直射点位置和当地纬度位置,来确定太阳视运动图中的方向;或已知不同节气某地纬度的正午太阳位

置来确定图中方向。

原理如下:

不同点观测正午太阳的位置

纬度

北回归线以北

北回归线上

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回归线上

南回归线以南

正午看太阳方向

一直在正南

夏至日在头顶上,其它一直在正南

有时在北,有时在南,最大的太阳高度为90°

冬至日在头顶上,其它一直在正北

一直在正北

2.日出、日落的方位与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北半球)

时间

春分日

夏半年

秋分日

冬半年

昼夜长短状况

昼=夜

昼>夜

昼=夜

昼<夜

日出

时刻(地方时)

6时

早于6时,夏至日最早

6时

晚于6时,冬至日最晚

方位

正东方

东北方

正东方

东南方

日落

时刻(地方时)

18时

晚于18时,夏至日晚

18时

早于18时,冬至日最早

方位

正西方

西北方

正西方

西南方

3.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

①在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②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

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③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全球各地(极昼极夜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

,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七、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其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

具体图解如下:

2.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①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反季节农业,利用玻璃温室育苗等。

塑料薄膜、玻璃能使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棚内或室内,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把热量传递出去,从而使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和玻璃温室内。

②人造烟雾、浇水防冻。

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常用人造烟雾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浇水可增加空气湿度,增强大气逆辐射;水汽凝结释放热量;水的比热容大,浇水可减小地表温度下降的速度和变化幅度,减轻冻害。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①高海拔地区(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

②内陆地区(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③湿润内陆盆地(以四川盆地为例)

(4)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八、逆温及其影响

1.逆温的类型和成因

类型

成因

特点

辐射逆温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强,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

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

愈近地表,降温愈快

锋面逆温

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

出现于锋面附近

地形逆温

冷空气沿斜坡向低谷和盆地流动

出现于山谷或盆地

2.逆温现象的影响分析

成雾

早晨易出现多雾天气,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人们的出行,易出现交通事故

大气

污染

逆温使空气垂直对流受阻,造成近地面污染物不能及时扩散(如雾霾),从而危害人体健康,如果位于盆地内,将会更加严重

沙尘暴

逆温时不利于沙尘扬起

航空

低空逆温造成的多雾天气给飞机起降带来麻烦,而高空逆温对飞机飞行极为有利。

原因是高空逆温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的发展,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九、热力环流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

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十、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判读

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三圈环流

注意:

①风向右偏为北半球,风向左偏为南半球

②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变化。

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十一、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及特点

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和特点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

热带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雨季集中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撒哈拉地区、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

温带季风气候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东北,日本,朝鲜半岛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干旱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西欧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湿润

亚寒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北纬50°~70°之间的大陆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

全年受极地气团控制

冬长严寒,夏短温暖,降水少

寒带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附近的沿海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

终年寒冷,降水稀少

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极地附近内陆

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

终年严寒,降水稀少

2.特殊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

十二、气候的影响因素

气候的形成因素主要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等。

具体分析如下:

(1)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决定了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温度带

最冷(最热)月均温

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

亚热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温带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亚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略高于10℃

寒带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

(2)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和季风环流)

①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

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②风带性质:

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变为温暖湿润。

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

极地东风——寒冷干燥。

③季风环流:

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降水多;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3)海陆位置

①大陆东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主要有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②大陆西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主要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

③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5)洋流

①暖流:

增温增湿,主要气候类型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部分地区的热带雨林气候。

②寒流:

降温减湿,主要有热带沙漠气候。

十三、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名称

成因

分布

风向

性质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冬:

偏北,势力强劲

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寒冷干燥

夏:

东南,势力较弱

来自太平洋,温暖湿润

南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部分地区

冬:

东北,势力较弱

来自亚欧大陆内部,温和干燥

夏:

西南,势力强劲

来自印度洋,高湿高温

十四、锋面与天气

类型

形成

天气变化

我国典型锋面天气

图示和符号

过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天晴、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暖气团控制)

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云、雨、雪、强风等天气现象(冷锋控制)

天晴、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冷气团控制)

春季:

沙尘暴夏季:

暴雨

冬季:

寒潮

一场秋雨一场寒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天晴、气

温较低、气压较高(冷气团控制)

多云和降雨天气(发生于锋前,多连续性降水)(暖锋控制)

天晴、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暖气团控制)

华南:

春暖多晴,春寒雨起一场春雨一场暖

江淮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均力敌

在江淮地区形成长达一个月的梅雨天气

六月份出现梅雨天气

昆明准静止锋

南下冷空气受到云贵高原的阻挡

在云贵高原东北侧(贵州省):

阴雨寒冷,常有冻雨天气(被锋面控制)。

在云贵高原西南侧(云南省):

晴朗温暖(被西南暖气团控制)——昆明“春城

”的形成与此有关

冬半年出现。

在贵州易出现灾害性天气——“冻雨”

天山准静止锋

南下

冷空气受到天山的阻挡

在天山北坡常出现雨雪天气(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南下,被天山阻挡)

冬半年出现。

在北疆易出现灾害性天气——“暴风雪”(白灾)

十五、气旋和反气旋

旋(低压)

反气旋(高压)

气压分布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

心高,四周低

水平气流与风向

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低压气流都从四周流向中心,高压气流都从中心流向四周;无论低压还是高压,南、北半球气流的运动方向都相反

垂直气流与天气

气流形成

天气状况

多云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过境前后气压变化曲线

我国天气典型实例

夏、秋

之交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秋季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冬季我国北方干冷的天气

十六、锋面气旋的判读

近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形成锋面气旋。

它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更多见于温带地区,因而也称温带气旋,其结构图(北半球)如下所示:

判读其结构图,应抓住以下几点:

1.判断锋面的位置

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中,锋线往往与低压槽线重合,如图中的M、N线。

2.判断锋面附近的风向与气流性质

根据北半球风向的画法,可确定锋面附近的风向,如图中①处为偏北风,②处为偏南风,③处为偏南风。

偏北风一般形成冷气团,偏南风一般形成暖气团。

3.判断锋面的类型与移动

(1)锋面类型:

在锋面气旋中,位置偏西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东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

4.判断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

暖锋N锋前③处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冷锋M锋后①处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十七、水循环

1.三大类型及主要环节

类型

环节名称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D降水

1.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

流域面积

(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

(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人类活动

沿岸取水会导致径流量减少

(5)影响下渗的因素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储存有众多的地下水。

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改变地

表径流

人类的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影响地

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

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

如人工降雨

影响蒸发

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影响下渗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可减少下渗

十八、河流水的主要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类型

补给

季节

主要影响

因素

我国主要

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

季节变化

雨水补给

(最主要的

类型)

多雨

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其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单向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

积雪多少、

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单向补给)

主要

在夏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特别提醒

(1)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雨水)。

(2)河流水、湖泊水、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