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流动教案1 首师大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6454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流动教案1 首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流动教案1 首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流动教案1 首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流动教案1 首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流动教案1 首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流动教案1 首师大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流动教案1 首师大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流动教案1 首师大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流动教案1 首师大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流动教案1 首师大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流动教案1 首师大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流动教案1 首师大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流动教案1 首师大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流动教案1 首师大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流动教案1 首师大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流动教案1 首师大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流动教案1 首师大版.docx

《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流动教案1 首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流动教案1 首师大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科学下册 空气的流动教案1 首师大版.docx

三年级科学下册空气的流动教案1首师大版

2019年三年级科学下册空气的流动教案1首师大版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2、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

教学措施

对应目标

教学效果

一、导入

1、 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这节课我们研究什么呢?

 

2、 看到这个问题,说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是怎么想的呢?

 

3、 那你们的想法对不对呢?

我们做个小试验吧。

 

 

  板书课题

 

进行猜测

 

 

 

 

回顾所学内容

 

 

先进行假设

 

 

 

二、自主学习

1、风的形成

(1)如果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并且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会有什么感觉?

 

(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

 

 

 

分组试验,小组讨论体验

 

板书流动的空气风

 

你们想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空气会流动吗?

 

 

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

知道风的形成是空气的流动造成的

学生自己思考出切实可行的方法

 

2、空气的流动

自然界中的空气又是怎么流动的呢?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   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   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④   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

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   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   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   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

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   冷空气是下沉的

 

 

板书热空气

 

 

演示P6实验二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适当点拨

 

 

让学生自我总结

板书上升

 

 

板书猜想答案(下沉)

 

 

 

 

 

 

 

 

 

 

知道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是上升

 

 

 

 

 

 

 

 

知道冷空气的流动方向是下沉

 

从生活入手,由经验建立新概念更容易

 

3、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

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

为什么?

 

提示:

怎么将看不见的空气显示出来呢?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用实物投影展示

 

 

把观察结果写在P72

 

 

知道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风

 

 

了解冷热空气对流图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学生总结

 

4、热空气的用途

(1) 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

风是怎么形成的吗?

 

(2)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3)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画流动图

 

 

 

板书热气球

孔明灯

 

 

 

了解人类对热空气上升原理的运用

 

初步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工作原理

 

 

三、课外拓展

1、 制作热气球、孔明灯

 

 

动手制作,提高学生兴趣

 

 

 

板书设计

 

流动的空气

 

空气是会流动的热空气上升

冷空气下沉

 

《流动的空气》反思

《流动的空气》在以学生们的猜想课题进入新课的开始,引人入胜,让学生们都积极参与,然后下面进行的就是一个吹气球再对某同学放气的小游戏,通过同学们感觉脸上有凉气。

从而意识到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进而介绍流动的空气形成了风,再通过纸蛇跳舞实验,追问同学们,纸蛇是怎样跳舞的呢,是什么力量呢?

最后通过学生们讨论交流总结是上升的热空气,接下来很自然引出冷空气是如何运动,从生活中打开电冰箱的门观察到什么。

最后拓展为自然界的空气流动,再有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工作原理也是通过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造成。

通过上完本堂课后,我深深意识到科学课上的实验是多么的重要,从实验中学习知识相当容易理解,学生感受最深,并且不容易忘记。

学生们最愿意参与,同时在实验中学生们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附送:

2019年三年级科学下册空气的流动教案2首师大版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探究。

科学课要以探究为核心,因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展开教学。

在通过多次学生活动使学生认识到风就是流动的空气,最后利用模拟试验探究使空气流动起来的原因,从而明白风的形成原因。

整个过程遵循“观察体验”和“学生自主探究”的原则,使学生逐步建构出风的成因。

教师的指导仅仅是提出问题或活动要求,主要是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集体智慧进行探究,使学生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想。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课标》中的位置与要求:

在《课标》中,属于地球与宇宙部分中的“地球的运动与引起的变化”之一的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

《课标》中的内容标准是探究风的成因,观察热空气上升产生风的实验,讨论自然界风的成因。

(二)教学内容分析:

《流动的空气》是小学科学第二册的学习内容,在之前的第一册中学习了《人与空气》,在之后的第四册中还要学习《生活中的空气》。

《流动的空气》是小学科学第二册的第二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即《热空气》、《流动的空气》、《风的观测》、《关心天气》。

《流动的空气》是这个单元的第二课。

在第一课《热空气》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热空气比较轻,会上升。

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在第一课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过来补充,由此而形成风。

进而为后面的学习《风的观测》、《关心天气》做好准备。

(三)学生情况分析

1.认知水平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观察能力还不是很强,经常会忙于实验而漏掉对某些细节的观察,虽然现在他们已经在第一学期,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基本形成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但还不能从事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因此,需要老师来引导学生该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并指导记录。

做到不会遗漏一些对于实验结果起关键作用的实验现象的观察,为进一步的推理扫清障碍。

在知识上:

在与此课有直接关系的热空气一课中,孩子已经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而且了解到一些关于热空气上升的广泛应用。

其中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将作为本课学习的直接知识基础。

2.前认知水平分析:

在本课教学之前,我进行一次前测,题目为“你认为风是怎样形成的?

”这次共测试了28人,通过前测分析,感觉到学生对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存有一定的错误认识。

能够答出与空气流动有关系的学生有2人,占0.7%,其中1人涉及到冷热空气流动的问题,有认为风是地球转带来的风,有认为跟云有关,有认为是人一走就有风,多数学生不知道,可想,学生对于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并不十分了解。

这个阶段的孩子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其表现为,可以进行具体逻辑推理缺少抽象逻辑能力。

基于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借助具体表象进行推理。

因此在本课中,通过空气是可以流动的,流动的空气形成风,烟的飘动方向再次确认流动的空气就是风的几个步骤的教学,学生最终推理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来补充,这样就能形成风。

有了前面的铺垫,后面的推理才能顺理成章。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教法:

以实验研究和推理相结合的形式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学法:

通过风的形成演示箱的实验,来研究烟的行走路线与方向。

在自然界中我们不能见到整个风的形成的实际事物,学生不能形成直观的认识。

因此,本课特别选用会冒出烟的蚊香,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看不到的事物移到学生的眼前。

学生就可以借助探究烟的行走路线与方向与温度的关系,来进一步推理出自然界中风的形成原因。

(五)教学准备分析:

分组实验材料及用途:

大塑料袋完成实验1,了解空气是可以流动起来的。

气球、小风车完成思考1,了解空气的流动可以产生风。

风的形成演示箱、蚊香、火柴、蜡烛,研究烟的行走路线和方向,认识风的形成原因。

演示实验:

蚊香、火柴观察实验1,猜想空气流动的原因跟冷热空气相遇有关,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多种方法让空气流动起来,感受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2.通过观察教室内不同地点烟飘动的方向不同,推测同一个地区空气温度不同时才会流动,并猜想自然界中风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流过来补充形成的。

3.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知道自然界的风是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来补充形成的。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完成风的形成模拟实验,能够初步进行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推想。

2.经历空气流动就是风的探究过程;

3.初步体验“问题-推测-设计-验证-结论”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的验证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认真观察并记录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活动知道空气流动形成风,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自然界中风的形成。

教学难点:

知道空气能流动起来是因为热空气上升,冷空气补充过来。

(说明:

本课教学重难点是基于上述背景分析进行制定)

四、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探究空气是会流动的

教师打开一瓶香水,在自己的周围喷一下。

问学生:

你闻到香味了吗?

香味是怎样被你闻到的?

预设:

香味随着流动的空气,飘到了我们的鼻子里。

(板书:

流动的空气)

目的:

引出空气是流动的。

(二)初步感受,形成概念

2.生成流动的空气就是风的概念

(1)提问:

我们怎样能够让空气流动起来?

预设:

用嘴吹,用扇子扇等

小结:

生活中你可能有很多使空气流动起来的方法,很可能不止这些。

在使这些空气流动的同时,我们同时感觉到平常人们所说的风的存在。

在学生想出这些办法的同时,初步体会空气是可以流动的。

(2)动手试试让空气流动起来

a.你能使塑料袋里的空气流动起来吗?

自己试做(实验1)

预设一:

两个同学实验时,袋口抓得很紧,感觉袋子在变形,推测出里面的空气在流动。

策略一:

看这样,空气可以借助我们的力量流动起来。

预设二:

两个同学实验时,其中一个学生没有抓紧袋口,空气扑到同学的身体上,从而感受到流动的空气形成风。

策略二:

看这样空气不仅可以流动起来,而且流动的空气还给我们带来一股风。

实验简单,学生自主操作,感受空气可以流动

b.怎样用充满气的气球使小风车转动起来?

(思考1)

教师提醒,学生要先假设,说出实验步骤,实验验证,

说说你的实验方法和感受?

预设:

把扎紧的气球口对准小风车正前方打开,这样风车就可以转动起来。

是气球里面释放出来的空气流动的起来形成风吹动了小风车。

策略:

直接引入,当我们放开气球口地时候,从气球口喷出的空气形成风,直接吹动风车,使得转动起来。

就像平时风吹到小风车上一样。

初步得出结论:

空气流动形成风

(3)小结:

空气流动形成风。

通过让塑料袋里的空气流动起来,让充满气的气球使小风车转动起来这两个实验,了解流动的空气形成风。

(4)你还可以想出哪些办法使空气流动起来?

我们有这么多的方法都能够使得空气流动起来,其实,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建构理论认为,发散思维,是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调取学生已有的知识,形成概念的同化。

以建构新的概念。

(5)过渡:

刚才我们使用的这些方法都是我们人为的制造了风,那自然界的风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三)模拟验证,形成感知

3.探究空气是怎样流动起来

(1)引导猜想空气流动的原因(演示实验1)

a.教师演示实验:

在讲台前、窗户边分别点燃香,观察烟飘动的方向

b.学生汇报看到的现象。

预设:

烟直着向上飘动

c.烟向上飘说明什么?

预设:

没有风

d.演示实验:

把窗子打开一条缝,在观察烟飘动的方向

e.学生汇报现象,说明什么?

f.指导学生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提出使空气流动起来的原因的猜想。

此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从前测中不难发现,多数学生联想不到空气流动起来与温度的关系,增加这一演示实验和分析的环节,意图在于利用学习过的对比实验,帮助学生分析只有出现冷热空时,空气才会流动起来,为探究活动中的猜想提供帮助,同时突破本课的难点。

(2)明确探究方法,模拟实验探究风的形成原因

a.谈话,要证明我们的猜想要怎样做?

b.出示实验材料,风的形成演示箱,蜡烛。

c.小组讨论实验方法

d.汇报讨论结果,学生交流完善。

e学生实验,填写实验记录,画出烟飘动的方向。

方法提示(ppt):

在横向箱体的左端点燃蚊香,使蚊香头少量插到箱体中。

点燃蜡烛,扣好透明箱盖。

注意安全用火。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观察所发生的实验现象。

填好实验记录。

演示装置图

蜡烛的状态

烟的飘动方向

箱内外的温度

是否产生风

点燃前

点燃后

熄灭后

结论

f.汇报交流

重点,烟飘动的路线和方向

ⅰ.没有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时,实验箱的内外空气的温度是否相同?

烟是怎样飘动的?

说明了什么?

ⅱ.点燃实验箱内的蜡烛后,实验箱的内外空气的温度是否相同?

哪里比较热?

哪里比较冷?

烟又是怎样飘动的?

说明什么?

ⅲ.熄灭蜡烛后,试验箱内外的温度是否相同?

烟是怎样飘动的?

说明了什么?

小结:

通过对比,当箱内的蜡烛点燃时,箱内的温度升高,热空气向上流动,箱外的温度较低,冷空气遍流过来补充箱内原来空气的位置,因此烟就会横向向箱内飘动。

随着飘动温度上升,热空气再上升,又向上飘动。

得出结论热空气比较轻,可以上升,此时冷空气会流过来补充。

教学重点突出出来ppt展示示意图。

此部分的教学是以具体事物作支撑,简单直观,便于学生观察与思考。

因为这时的儿童的思维虽然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四)合理推测,明确成因:

4.认识自然界风的成因

实验说明,自然界的风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

(1)学生小组推测,分组活动。

(2)汇报交流。

教师图片展示海滨风景图。

预设一、学生不能正确推测出自然界中风的形成。

策略一、教师引导学生,在海滨,太阳出来的时候,陆地和海洋升温一样吗?

陆地上和海洋上的温度一样吗?

如果不一样,哪里温度高,那里温度低?

空气应该怎样流动?

预设二:

学生能正确推测出自然界中风的形成。

策略二: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描述自己的推测。

大自然中,不同地区空气的冷热程度是不同的,当空气较热时,热空气上升,冷空气来补充,这样我们就感觉到了风的存在。

小结:

自然界的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

当两地冷热不同时,热地方的空气就会上升,这样,冷的地方的空气会向热地方流动,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于是就形成了风。

运用ppt展示本段小结。

在学生接触新知识时,都是先要和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对比以求关联,然后主动地对新的知识进行分析,整理,获知。

在这里就要充分借用模拟实验的结果来说明问题。

(五)拓展延伸,以期巩固

你能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推测,在冬天北京地区为什么经常刮西北风吗?

六、学习效果评价

1.教师随堂评价:

用眼神、微笑、语言对学生及时评价

2.自我评价:

针对课上的学习情况评价

 

非常好

一般

需提高

能认真倾听他人发言

 

 

 

 

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

 

 

 

 

能与他人主动合作,认真完成实验操作

 

 

 

 

针对实验现象,能够做到细心、认真地进行观察比较。

 

 

 

 

我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3.后测

(1)()形成风。

(2)当两地冷热不同时,热地方的热空气酒会(),这样,冷地方的冷空气会向热地方(),来补充热空气()后留下的空间,于是就形成了()。

七、教学设计特点

风的成因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时,我尽量让学生在感性方面去认识风,如用塑料袋、气球、扇子、气筒、电扇等,通过这些学生知道了风是空气的流动,这些物体能让空气流动,所以感受到了风。

这里面的核心概念是——空气流动形成了风。

当学生知道了这个道理之后,一个新的课题出现了——自然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那么,下面的所有活动都会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所以说,这个问题是这节课的锚,也是学生所有活动的动力所在。

也是这节课的特点之一。

学生为了解决这样的课题,就职要进行实验设计,这时是学生主动的学习,教师这时就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一定支持(思想、方法、设备、手段)。

那么学生的积极性也就被调动起来了。

这也是本课的特点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