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66201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8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docx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

江西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三模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近代科学兴起以来,人类见证了科学改造世界的力量,也充分享受到了科学成果带来的社会福祉。

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强大的自主性,如果任其无约束地发展,它的潜在成果既有可能造福人类,也有可能摧毁人类。

如何让科学始终朝着善的方向发展,是今天人类亟需解决的问题,科技伦理的兴起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

科技伦理的目标很明确,即通过有效的规范,保证科学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训下,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

科技伦理发生作用的空间结构包括政策环境、研究主体、研究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等,这个研究链条的每个环节内都存在伦理缝隙。

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科学就会从人类福祉变成人类的噩梦。

科学是探索未知的事业,其本性是喜欢自由的研究氛围。

由此,人们自然会认为,不应该为科学研究附加任何的约束,所有这些约束都是研究的障碍。

这种说法在社会上很有市场。

其实,这是一种短见。

哲学家托德·莱肯曾指出:

“我们对人类的有限性的焦虑,致使我们设计出更高级的不变的实在,这就是上帝、形式、道德法则。

”也就是说,我们要设计出一个远离我们的完美王国,去应对我们所面对的不确定现实。

道理很简单,任何时代的人的认知都具有时代局性,总有一些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出现。

如果是好的倒也无妨;如果是恶的,其影响就很难消除。

而且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这种可能性不是变小了,而是变大了。

为此,预先设置一些高于当下实践要求的伦理规范,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危害。

因此,对研究人员进行科技伦理的熏陶、规训,恰恰是引导他们追求善的有效手段,是给他们竖立向善的路标,而非设置研究的障碍。

近代科学是西方的产物,对于中国人来讲,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我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因而在科技伦理上存在先天的不足。

另外,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也缺少这方面的系统训练,从而导致我国科技人员对科技伦理的认识严重不足。

这就意味着,随着中国科技的迅猛发展,科技投入的增加与从业人员的大幅增长,以及功利主义评价模式的形成,部分科研人员完全可能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约束地从事后果高度不确定的研究。

再加上国人对于前沿科技成果的极度期盼,促成需求的扩张,加剧了科技风险出现的可能性,这就无形中助长了科研人员冒险的热情。

因此可以说,践行负责任的研究,恰恰是中国科技界应该展现给世界的一种形象。

(摘编自李侠《科技伦理:

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学具有强大的自主发展力量,既造福了人类社会,也有可能摧毁人类社会。

B.科技伦理的目的是“追求善”,托德·莱肯所说的“道德法则”就是“科技伦理”。

C.科学崇尚自由,而科技伦理既可约束这种自由,也可引导科学研究。

D.人类认识的局限使未来可能出现不确定的状况,科学的发展会加大这种可能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科学研究本身存在的不足为立论的前提,论证了科技伦理的重要性。

B.文章指出科学研究各环节中存在伦理缝隙,有助于理解科学伦理的目标和作用。

C.文章第三段采用先破后立的方式,深入论证了设置科技伦理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D.对于中国科学界科技伦理欠缺的原因,文章从历史和现状两个角度进行了剖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正是因为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科技伦理才得以兴起,受到重视。

B.西方文化有悠久的科技伦理传统,因此能有效避免科研中出现伦理失范的情况。

C.中国科学界在科技伦理上先天不足,与中国在近代以前缺乏科学传统与经验有关。

D.国内科研从业者大增、评价模式功利化等不良因素,增加了科研行为突破科技伦理的风险。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大城市比中小城镇更有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

首先,大城市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更低。

大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公共服务成本会因城市规模的扩大而摊薄,聚集在大城市中的个人、企事业单位都将因相互之间的协调而从中受益。

其次,相比中小城镇,大城市土地利用率更高。

根据住建部数据,从整体来看,2017年我国小城镇、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人均占地面积依次递减,分别为130平方米、125平方米、118平方米、113平方米、99平方米。

再次,大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更强。

在创造相同GDP的条件下,大城市污染物排放量远低于中小城镇。

而且,由于规模经济效应,大城市降低单位污染的成本也远低于中小城镇。

最后,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能为外来人口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由于大城市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它们远比中小城镇更能为农村转移人口提供就业机会。

(摘编自潘家林《大城市的聚集效应与规模效应》,《城市发展论坛》2019年1期)

材料二:

图表1:

北京、上海、首尔、东京四城市中心城区出行情况比较

中心城区

面积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

人口密度

(人/平方公里)

轨道交通出行比例

轨道交通

运营里程

私家车

出行

比例

上下班

高峰期

交通状况

北京

668

17774

23%

631

38.7%

重度拥堵

上海

664

17056

25%

683

36%

重度拥堵

首尔

605

15087

69%

1098

20.9%

轻度拥堵

东京

627

14525

62%

2705

14.7%

轻度拥堵

图表2:

全球部分都市人口总数及人口密度比较

(摘编自熊柴等《大城市病主因是人口分布失衡》,《财经》2017年2月)

材料三: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发展本应服务于人的需要,但是许多城市却偏离了人本轨道,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增加,引发了严重的“城市病”。

城市化不是楼宇化,而是家园化。

但是,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却只重表面工程,认为修建高楼大厦就是城市化,违背了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的规律,使得许多城市出现了“千城一面”的情况。

城市的功能化不是产业化。

城市的功能包含生产方面的功能,即人们通常理解的产业规模化,但产业发展不是城市唯一的功能。

城市是人、境、业的综合体,产城一体,人城和谐,才是城市发展的归宿。

不应该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生产产品的机器,城市应是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摘编自李后强等《以人为中心:

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年3月19日)

材料四:

“大城市病”并不是我国所特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种普遍现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东京“城市病”最为严重的时期,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地价上涨、环境恶化、生活成本增加等问题。

为此,东京政府通过制定东京圈基本规划、实施《工业控制法》等举措,让大批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一些重化工业相继迁往郊区、中小城市甚至海外,而聚集更多以研究开发型工业、都市型工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工业。

这一方面增加了地区生产总值,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东京的人口总量。

另外,为减轻办公和商业活动对市中心的压力,平衡城市土地利用强度,东京还分步骤分阶段实施副中心战略,让副中心和中心城区共同承担起东京的城市功能,逐步形成了多中心多圈层的城市格局。

在建设副中心的同时,东京也很重视交通网络体系的建设,修建一条环市中心铁路和众多呈放射状、向近郊或邻近城市延伸的轻轨线,将各副中心串联起来,并在线路末端发展新的中小城市和工业中心。

(摘编自南丽江《应对“大城市病”国外有妙招》,《中华建筑报》2018年4月22日)

4.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图表1可知,北京、上海两城市中心城区私家车出行比例大于轨道交通出行比例,这可能成为两地上下班高峰期重度拥堵的重要原因。

B.由图表1可知,相较而言,首尔、东京两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也很大,但上下班高峰期交通状况更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更强的公共交通运力。

C.在图表1的四市中,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密度与全市人口密度相差最大,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D.由图表2可知,城市人口规模与人口密度关系紧密,相互影响,二者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均占地面积呈递减状态,大城市单位面积土地负载的人口更多,由此可见,城市越大,土地利用率越高。

B.大城市因其更明显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使得个人、企事业单位相互间的协调更顺畅,最终让个人与企业受益更多。

C.许多城市出现的“千城一面”的问题,源于城市化过程中背离城市建设与人类发展规律的错误理念,使得人城和谐的状态受到损害。

D.坚持以人为本,防止人口和劳动力的过度集中,就能从根本上避免“城市病”的发生,使城市真正成为人类成果融合发展的一个有机体。

6.请你站在政府的立场,结合上述材料简要谈谈如何缓解“大城市病”。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甘草

江辉

妈妈从沙发上猛地一蹦:

“我们家出状元了!

原来表姐甘草高考理科第一。

“半夏,去祝贺祝贺!

”妈妈兴奋之情溢满小区,我真是哭笑不得。

这就是一个早更妇女的虚浮躁动么?

小区外妈妈放慢脚步:

小学我们成绩比她好,初中也不相上下呀?

她不是责备我成绩不好,而是怪甘草进步快得不近人情。

妈妈老拿我与人比,只比成绩,有如她与别人只比白,让我觉得学生的成绩等同于女人的肤色。

甘草我太清楚了,成绩不多说,还喜欢烧菜,今天才学,明天就是原创新品。

运气!

对了,我们要找她的运气怎么来的。

妈妈说。

我想起初二暑假,我们去湄子镇陪外公。

甘草带了《红楼梦》,我带了习题。

我对描写贵族女人喝茶吃饭斗嘴的名著实在提不起兴趣。

外公很开心,吃过晚饭就催促早点睡觉,第二天很早就把我们拉出梦乡。

小镇早晨很静,只有蝉们重复晚上的话题。

甘草说,蝉是衬托静谧的,而汽车只添加分贝。

突然一块巨大的黑影迎面扑来。

阴影来自头上的大树,镇上人叫它元宝树,春末夏初,串串小荚如翠翠的元宝,喜气吉祥。

外公摸出两个松子,叫我们扔到树上去,越高越好。

松子连着布片,布片红底黑字看不分明。

我没多想,跟着甘草用力抛了上去,然后顺时针方向绕树三圈。

两张布片在树上微微飘动,像远方的旗帜。

外公很满意,他是一个仪式感很强的人。

外公说,凡是活得超越了同类的生命都值得敬畏。

这树遭过雷劈,被雪压折过,村里其他大树都死了,它却依然郁郁葱葱……

大姨家里,舅舅、舅妈和表弟陈皮已经在了,大家开开心心地恭喜。

大姨说:

明年半夏来个双子星!

大家又笑得热情洋溢。

妈妈趁势把我拽进甘草房间:

明年的状元抓紧学习去!

我知道妈妈的用意。

外面电话此起彼伏,大姨侃侃而谈,但我听来与其他好学生千篇一律,无非是聪慧、自觉、勤奋。

“我们从不去补习班。

”这是学霸家长的傲慢。

其实我知道大姨常逼着甘草去补习,是甘草斗智斗勇他们才妥协的,代价是必须看父母为其选择的鸡汤文。

甘草对我说过,鸡汤文是给大人看的,他们看得醍醐灌顶的东西,在我们眼里一钱不值。

他们自己喝得津津有味的可不是什么正能量,是舍得、放下、活在当下,为自己攀不上去的路找个漂亮的台阶下,给我们的就变成励志汤了。

后来我想通了,高考作文不就是写给阅卷的大人看的吗,我也学学,到高考时熬碗鸡汤给他们喝。

姨妈接受采访时,每人都进来扫视一遍,像机场的安检仪。

甘草房里杂乱无章,她喜欢面上的无序,有时还故意制造混乱,但她非常清楚东西在什么地方。

舅舅捋了一遍书架,舅妈一个踉跄把垃圾桶勾翻了。

那是故意的,大姨说过,甘草刚整理了高考垃圾。

你们是在找一支笔吗?

大家都盯住我。

大姨说:

是吗?

找到没有?

只要对孩子们有益,尽管拿走。

舅舅挠头:

是,笔!

甘甘高考用过的笔,也让我们沾沾灵气。

妈妈说:

我们三姊妹高考轰动了湄子镇,只要看见路人朝外公上班的中药房指指点点,那一定在说我们。

考前,外公都送一支笔,是叫滴水寺大师父开过光的,文殊菩萨加持过。

现在外公没了,这是绝笔了!

我知道笔在哪里。

我说。

大家的眼光齐齐扫过来,灼得我皮肤生疼。

甘草告诉我,有次考砸了,外公给了她一支笔。

甘草说,我知道那个秘密,你且用它去月考吧,让外公帮你杀进前五十!

说完咯咯地笑。

高考前,我去还过。

她说,这笔太粗不合手,怕影响书写速度,你先收着,以后还我。

这支笔适合纪念。

妈妈低着头。

舅舅欲言又止。

大姨轻轻地说:

这丫头,什么都能借。

大姐,二姐,你们看这样好不好,这个笔明年夏夏高考就给夏夏。

考好了后年皮皮高考就再给皮皮。

笔断了。

我说。

前几天皮皮找我问数学,没带笔,拿着就用。

他不停地拗笔,终于拗断了。

回去时又一把把笔的残骸塞到书包里。

大家再不说起这支笔的事。

媒体狂轰滥炸,甘草红遍全市。

一天,她叫我一起去湄子镇看看,回来还要试试手艺。

她的手艺我毫不怀疑。

她甚至喜欢洗碗。

她说油腻的东西被一通抚摸,变得白玉一般,好唯美哦!

她说洗碗是改头换面,烧菜则是事物质的提升。

这里面有想象,想象到达的地方就是菜品的高度;有判断,什么材质做什么菜;有协调,油盐酱醋糖要恰到好处;有度,把握好火候、时间;有针对性,对菜更对人,宜蒸、宜炒、宜生……看完《红楼梦》又说要搞个红楼菜系,要有宝玉吃的糖腌玫瑰膏,贾母吃的牛乳蒸羊……

外公生前就特别爱吃甘草做的菜。

外公墓前,我向她说了笔的事情。

她说最好的纪念在心里。

她拿出毛巾认认真真地在外公墓碑上擦拭起来。

我知道,甘草比我更懂外公。

树上满是红色的字条,金榜题名、爱情甜蜜、健康平安……一直爬升着,直到大树顶端。

有人问,当年老中医为两个外甥女的祈福条子挂在哪里?

有个长者吩咐,滴水寺和尚说了挂得不要超过状元的高度。

我说,他们要是知道你就是状元,还不把你贴成红纸人。

甘草说,我们挂在树上的布条还在吗?

我们几乎同时看到了一支笔!

透明胶黏合了它的断肢,如缠着绑带的英雄身躯。

此刻,它跟一条红色的字条一起,在大树的树芯里摇晃。

突然,甘草说:

大树病了。

我一看,确实,树叶反卷。

大树病得不轻。

我们绕行大树三圈,然后离开。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人物鲜活生动,取名暗示了外公与孙辈微妙的联系;大量人物对话采用不完整对话形式,把对话拆开、混淆在叙述之中,拉近了叙述者与阅读者的距离。

B.作者善于制造起伏变化的摇摆效果,“寻笔”相关的情节里,不断地制造悬念、给出希望,又接连突转,使人物期望破灭,一波三折,极富戏剧效果。

C.小说情节在现实与人物回忆中反复穿插,充分地解释了主线相关情节的缘由,使情节更为合理,同时细节的叠加也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形象、可感。

D.小说结尾蕴含深意,再次出现的笔暗示了舅舅一家的不甘;“大树病了”一语简洁隽永,富有象征意义,以树的衰亡透露出了甘草对未来生活悲观消极的态度。

8.有论者认为,甘草的形象是“成人世界对比的镜像”。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小说以“甘草”为题,为什么以半夏的视角叙述故事?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宋濂,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

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

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

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

时已改宁越府,命知府王显宗开郡学,因以濂及叶仪为《五经》师。

明年三月,以李善长荐,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

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

濂亦首用文学受知,恒侍左右,备顾问。

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

“《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

”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

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历据汉、唐故实,量其中而奏之。

甘露屡降,帝问灾祥之故。

对曰:

“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

《春秋》书异不书祥,为是故也。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

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

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

“此不敬,此诽谤非法。

”问濂,对曰:

“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

“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于是帝廷誉之曰:

“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

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诮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

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

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

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

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

下礼部议,复其官,春秋祭葬所。

正德中,追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十六》)

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B.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C.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D.太祖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剖符:

剖分信符。

汉朝封功臣时,将作为信物的符节,剖分为二,一分交给受封者保存。

B.爵:

君主国家贵族封号。

中国古代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C.五经:

易、书、乐、礼、春秋五部经典,汉时订为五经。

为儒家讲学的重要典籍。

D.黍:

黍是中国最早用于耕作的植物之一,也俗称的“五谷”所指的五种谷物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宋濂为官谨慎,为人正直。

茹太素上万言书惹皇上震怒,宋濂让皇帝心平气和。

茹太素的意见才全都被采纳。

B.宋濂文风可与古代作者媲美。

外国前来进贡的使者都知道宋濂,高丽、安南、日本甚至出双倍价收购宋濂文集。

C.宋濂是明朝开国时期的著名文臣。

宋濂很有才学,做官后以文学之长受到朱元璋的赏识,作为顾问随侍朱元璋左右。

D.宋濂为人孝顺父母。

宋濂因举荐被授为翰林编修,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而到龙门山闭门著书。

13.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

(2)“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

”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清江曲

苏庠

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

白蘋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

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

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通过描绘属玉、鸳鸯、白蘋、芦花、扁舟、林越、华发、明月等意象,营造了幽美清新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放任自由的情感。

B.“万事不理醉复醒”句表现了作者不问人事,不与世事、寄情山水,纵酒行乐、自由不羁,对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C.“长占烟波弄明月”句写出诗人小楫轻舟,荡漾在烟波江上,优哉游哉得观览风景,玩赏月色的舒心惬意的隐居生活。

D.本诗给人以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受。

手法上颇具李白辞气夸张、清新自然、不饰雕琢的丰富的想象力和挥洒飘逸的风格。

15.本诗前三联写了诗人隐逸生活的一日,请各用两个字概括首、颔、颈三联的活动内容,并作简要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______”两句蕴含哲理,表明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2)苏轼《赤壁赋》中详细描写了悲恻动人的洞箫声,其中属于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感叹的方式收束对蜀道凶险的描写,转入后文对人事的关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连环画从它萌芽的时候起,就与文学有________。

明、清时期的许多文学书籍都绘有线描插图,有的书一回故事就有一幅插图,即“回回图”。

这种“回回图”既使线描插图受人民大众所熟悉和喜爱,又增加了书籍视觉美。

当20世纪20年代连环画正式诞生的时候,人民大众已经熟悉了这种绘画形式并________地接受了它。

可以说,连环画是插着文学的翅膀飞向人民大众的,是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形式之一。

(   ),所以连环画很快地普及开来,并逐步走向成熟。

1950年至1985年是中国连环画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当时的连环画已经走出单纯少儿读物的范围,成为全民的读物。

单册连环画的印量也从几万册增长到100万册,甚至300万册。

连环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变得________,线描、素描、水墨、木刻、漫画、电影、国画、彩色等绘画技法都在连环画中出现了。

连环画成了各种绘画艺术________的大舞台。

人民大众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绘画艺术的熏陶。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藕断丝连大势所趋五花八门尽态极妍

B.不解之缘自然而然丰富多彩争奇斗艳

C.藕断丝连自然而然丰富多彩争奇斗艳

D.不解之缘大势所趋五花八门尽态极妍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种“回回图”既增加了书籍视觉美,又使线描插图受人民大众所熟悉和喜爱。

B.这种“回回图”既使线描插图为人民大众所熟悉和喜爱,又增加了书籍视觉美。

C.这种“回回图”既增加了书籍视觉美,又增加了线描插图被人民大众熟悉和喜爱。

D.这种“回回图”既增加了书籍视觉美,又使线描插图为人民大众所熟悉和喜爱。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受到人民大众的欢迎

B.由于还是正式诞生的时候

C.由于人民大众喜爱连环画

D.由于插上了文学的翅膀

20.下面是某市草拟的通告,其中有五处语言不得体或者格式错误,请找出并修改。

(5分)

通告

广大市民:

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相互交流,我市将于9月14日——15日举办“江西省第九届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暨第二届龙船调文化艺术节”。

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将对沿江路滕王阁附近路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