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6648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8 大小:9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8页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8页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8页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8页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8页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8页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8页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8页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8页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8页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8页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8页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8页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8页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1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docx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

苏大《微观经济学》精要

第一章  导言一、经济学:

关于稀缺性与选择的学问。

稀缺是经济生活中一个显著而普遍的现象。

相对于人们不断发展的对经济物品的需要而言,供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的资源(广义上的)永远是稀缺的。

因为稀缺所以选择是必要的。

必须作出选择不仅是针对每个个人而言,而且是针对整个经济而言。

拥有一定资源的经济主体通过在各种可能的选择(机会集合)之间进行权衡(trade—off),比较各种选择的利弊得失。

资源的稀缺性,用途的竞争性,必然要求经济主体在作出经济决策时进行选择、取舍。

所以,从稀缺性到选择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

Economics—thestudyofthescarceresourcesareallocatedamongcompetinguses.

经济物品(economicgoods)与自由物品(freegoods)

资源  稀缺性  选择

二、经济学的基本问题经济学研究的是我们社会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决定社会资源(包括土地、劳力、机器和其他自然资源)如何被使用的。

有限的资源用于生产某些物品而放弃其他物品的生产;哪些生产的多些,哪些生产的少些;用什么样的技术来生产最为经济、合理…,这些都使得选择问题明确化、具体化,这些问题构成了经济学要研究和回答的基本问题——

1、生产什么,产量多大——What?

供给创造需求并受到需求的引领。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消费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食物开支下降,医疗费用上升,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

是什么导致不间断的革新过程发生,生产总水平也在逐年变动,经济学该如何解释这些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什么和产量多少主要决定于厂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是政府也起一定的作用。

价格的因素在决定什么产品上是关键。

某些物品的价格上升会诱使厂商增加生产以增加利润。

2、产品是怎样生产的——How?

生产产品的方式往往很多。

以纺织品为例,从手工生产——机器生产——计算机控制,哪种技术会被采用——先进技术还是劳动密集型技术?

什么决定技术进步的速度。

在市场经济中,产品的生产方式由厂商决定,但是同样也有政府的参与,政府制定管理条文规范、执行法规,涉及的范围无所不包,从厂商的组织形式到厂商与雇员和消费者的相互作用都包括在内。

3、产品为谁生产——forWhom?

产品被生产出来,就出现了分配的问题。

在每一个社会,谁来消费生产出来的产品?

一般地,高收入的人得以消费更多产品。

那么,又是什么决定着收入与工资的高低?

运气的作用是什么?

这些问题都难以回答。

在经济学家看来,收入是指要素的收入,即要素通过投入到具有价值增殖特点的生产过程中所获得的回报。

要素的占有量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收入高低。

因此,现在我们只简单地说,收入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家庭和厂商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政府用税收和收入重新分配计划进行参与,也起很大的作用。

不同职业的人收入存在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视劳动力市场供需求状况而定。

4、由谁作出决策,以什么程序作出决策——Whomakedecision?

由谁作出关于生产、消费和分配的经济决策是由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所决定的。

在一个社会分工不发达的社会里,交换的规模很小,人们自己生产,自己消费,人们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角色是合一的——生产主要是为了自己消费,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

在社会分工发达,商品交换普遍的社会里,人们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角色是分离的——生产是为了交换。

由于产权结构的差别,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完全的市场经济体制是两个极端:

前者是由一个官员体系发布命令,告诉人们生产什么,用什么方式生产,后者经济主要依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自由交换即价格机制来决定生产什么,以什么方式生产,以及谁来消费。

处在这两极之间的经济被认为是混合经济——公众(政府)决策和私人决策混合在一起,生产者在一定限度内生产他们想要生产的东西,使用他们认为合适的生产方法,产出的东西根据消费者的收入分配给消费者。

总之,经济决策在多大程度上由政府作出,在多大程度上由个人作出,由一个社会的经济体制所决定。

在市场经济中,一般来说,个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买什么汽车,而政府在很多方面介入其中:

对进口车征收的关税,规定汽车排放污染物的限度,提高汽车安全标准等。

  

从经济学对决策的关注可以看出,他们不仅关注经济学如何回答这四个基本问题,而且关注这些问题回答得好不好?

他们要问:

这个经济效率高吗?

它可以在不减少一种物品的同时增加另一种物品吗?

它可以在不损害一部分人的情况下使另一部分人生活得更好吗?

三、市场经济中市场与政府的作用1、市场及其作用市场的现代概念是买卖双方在一起交换物品这种传统的村镇市场的延伸。

今天的市场概念包括任何进行交易的场合。

它包括各类交易及其过程。

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个人作出的决策反映他们的愿望;厂商的决策则以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为目的。

为此,厂商必须生产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并以低于其他厂商的价格进行生产。

在厂商追求利润的相互竞争中,消费者在产品的种类和价格上都得到好处。

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因厂商之间激烈的竞争而变得更有效率,为了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或不致被淘汰出局,企业必须不间断地进行产品创新、技术革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组织创新。

市场经济就是这样回答了上述四个问题中的三个——生产什么,以什么方式生产,以及决策是怎样作出的,而且总的说来,这些回答能够保证经济的效率。

市场经济也给第四个问题——产品为谁生产提供了答案,虽然这个答案并非人人都能接受。

市场把产品分配给那些愿意并且能够付出最高价格的人,但人们愿意并且能够付出多少取决于他们的收入高低。

可能有些人(没有劳动能力)的收入低到没有其他资助就无法生存和教育子女的程度,需要得到政府的援助。

为此而征收的高额税收又可能降低人们工作和储蓄的积极性,从而降低了经济活动的效率。

因此,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是现代经济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在这个问题上,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努力工作的人理应获得高回报,因为只有生产领域的高效率,才能保证财富总量的不断扩大,政府才能获得更多的税源用于转移支付(二次分配)以逼近社会公平目标。

但是,在某种意义上,相对于分配的结果公平与否而言,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公平的发展机会显得更加重要!

2、政府的作用尽管市场总的来说回答了上述基本经济问题,并能够保证经济的效率,但是在某些地方是不够的,当市场运行的不好的时候,或者说人们认为它运行的不好的时候,人们就转向政府,这仅是政府的部分作用。

一般来说,政府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是政府建立了一种法律体系使私有厂商和个人能在此体系下运作,制定法律、法规并保证其得到公正地执行,是经济活动得以有秩序地进行的前提条件。

此外,政府负责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如教育、国防、消防、道路等。

政府通过各种福利计划来构建一个安全网。

3、四个主要市场产品市场:

厂商与家庭之间和厂商之间物品的销售。

厂商出售产品给家庭的市场统称为产品市场(最终产品)。

许多厂商也出售物品给其他厂商,这种交易也被认为发生在产品市场(中间品)。

  

产品生产派生出对生产要素的需求——厂商在劳动市场上购买工人的劳务,在资本市场上取得资金以购买投入品,从土地市场购买土地以取得生产的场地,将劳动和机器、厂房结合以生产物品。

劳动市场:

雇佣工人或购买劳务的交易。

资本市场:

包括厂商(和个人)从其他厂商和个人受中集资所涉及的全部机构。

在经济学家看来,人们在怎样用钱上有两个选择,或者花钱或者存钱,他们所存的钱进入银行帐户、股票帐户或者以其他形式进入市场形成资本。

资本市场不仅为新的风险事业提供资金,而且也帮助新建企业扩大规模或度过难关。

土地市场:

指土地的交易活动。

土地市场是一个基础性的市场,土地,特别是城市土地,由于在用途上存在着很强的竞争,完善的市场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的效率。

四、经济学的分支——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1、两种视点:

整体与个体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Micro—”来自希腊语,其意思是“小”。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Macro—”,其意思是“大”。

微观经济学关注于更小的经济单位,包括厂商和家庭,宏观经济学研究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的总的图画,如果说宏观经济是森林,微观经济则是构成森林的树木。

微观经济学集中于研究构成整个经济的各个单位——厂商、家庭和个人的行为,他们如何作出决策以及影响这些决策的因素,宏观经济学集中研究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行为,尤其是那些总体数字的变化,这些数字告诉我们总体和平均说来的情况,如总的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差额等。

宏观经济学是关于总量经济的研究,微观经济学是对构成该经济的单个单位的研究。

2、两种视角:

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代表对同一个事物的两种观察角度,微观经济学代表自下而上的视角,而宏观经济学代表由上而下的视角。

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行为是以构成经济的个别单位的行为作为基础的。

例如,总的失业率从某中角度说是构成经济的数以万计的厂商的雇工决策的结果,通货膨胀率是数以万计的有关价格的决策造成的结果,同样地,经济增长率是数以万计的有关投资、研究和开发新产品的决策造成的结果。

五、经济学的方法论1、经济学的进展方式经济学家以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方式科学地逼近问题。

福尔摩斯是如何破解谜团的?

接手案件后,首先到现场寻找证据,然后进行严密的推理,构成一个内在一致的假说,并用以解释隐含的关系。

接下来是验证假说,包括仔细检验该假说的一个或多个假设,以决定它们与证据的一致性。

福尔摩斯:

搜集证据(evidences)——分析推理——破解谜团——找出真凶

经济学家:

考察资料(facts)——分析推理——形成假说——检验假说

2、理论(Theory)科学的两大功能是解释和预测。

理论包括一系列假设(或假说)和从这些假设中得出的结论。

理论是逻辑的演练,如果假设是正确的,必然导致应有的结果(if…,then….)。

经济学家用理论作出预言。

世界很复杂,世界也很简单。

理论使得世界看起来简洁明了,它忽略较不重要的信息,将注意力集中于中心性的关系,理论是是现实的抽象和简化。

“理论不是真实世界的映照,而是真实世界的阐释。

……就经济而言,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真实的现象能成功地被一个复杂的理论所解释过,成功解释所用的理论永远都是那么浅,浅得有点难以置信”(张五常,《学术上的老人与海》,p27,2001)。

理论不是试图解释所有的现象——而仅仅是主要的事件和关系。

理论是建立在一组假定的基础上,从这些假定出发,推导出结论。

然后,根据这些结论的质量(解释和预测的能力)来判断理论的好坏。

  

3、模型(Model)在经济学中,表示理论的另一个词是模型。

模型是用文字、图解或方程式来描述所关注的经济特性。

一个模型可帮助弄清和组织对一个论点的思考过程。

4、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PositiveEconomicsvs.NormativeEconomics)实证经济学关系到“是什么(Whatis)”,关系到经济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即致力于解释现实。

规范经济学则牵涉到对各种不同的行动手段是否合乎要求作出判断,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oughttobe)”的问题。

实证经济学具有客观性,其检验标准是客观事实。

规范经济学则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伦理道德标准不同,对同一个经济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规范经济学以实证分析为基础,如果我们不大知道一项政策的后果(通过实证分析获得)就无法判断它是否合乎要求,好的规范经济学也试图清楚公开地说明它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目标。

所以西方经济学家把规范经济学定义为对于政策行动的福利后果的分析。

六、经济思维(Economicthinking)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经常需要就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作出抉择,因此,经济头脑和经济思维是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它能帮助我们在资源约束下作出理性的决策。

此外,掌握了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或思考方法,能帮助我们象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更好地理解经济学家的语言——经济模型。

1、

理性行为(RationalBehavior)  经济思维的一个基本信条是决策者理性行事。

“理性人假定”是经济学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一个基本假定,由此基本假定出发进行经济分析并构建理论。

即假定人是自私的。

经济学——在局限下争取最大的个人利益。

自私三解自私的三个角度:

第一个角度,现代经济学用的,自私(self--interest)是一个假设——在局限下争取最大的个人利益(PostulateofconstrainedMaximization

),人的本性是否自私毫不重要,重要的是假设任何人,在何时何地的任何行为都是以自私为出发点,没有例外。

这个一般性(universal)假设加上逻辑和理论,可以推出数之不尽的假说(Hypotheses)。

……自私假设是经济科学上的需要,人的本质究竟怎样是另一回事。

第二个角度,自私是基因遗传的,天生下来就是这样,改不了。

斯密看自私,是从第三个角度看,他认为人的本质有同情心,但为了生存不能不自私。

那就是说,自私是不可避免地被逼出来的,斯密看世界是这样的,社会的经济局限和环境迫使人自私,而人的自私行为到头来又使社会的环境及制度有所改变。

——张五常:

自私三解:

论《原富》的重心所在2000/2/27,见《学术上的老人与海》,176-178。

斯密悖论:

在1776年的《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断言:

当人们尽力为自己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并且这样做不受阻碍时,他们最终使社会受益,即便那不是他们的目的,这是怎么一会事呢?

斯密用“看不见的手”去解释合理计算个人物质利益将怎样导致竞争,竞争转而为整个经济体系带来高额的产出和收入,并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

斯密将这一自我调整的过程视作上帝为社会和谐创造的一条自然法则。

简而言之,斯密试图找到一条适用于经济的普遍的自然法则,它将代替中世纪以来指导思考经济的人为法则。

……个人利益可以被信赖,因为每个人被假定能很好地衡量它,即使斯密承认人类动机的多样性与重要性,他仍相信个人物质利益占支配地位,并能产生社会和谐。

斯密悖论,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能否一致——一般均衡论(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LeonWalras首创,1954年Arrow&Debreu证明)但一般均衡的唯一性和稳定性没有被证明出来。

这意味着仅仅个人行为不够产生一个惟一或稳定或稳定的均衡,单单合理的物质驱动的利己主义行为不能实现“看不见的手”——斯密悖论并没有被解决。

——马克·斯考森,肯那泰勒:

《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华夏出版社,2001,22-25

索罗斯与斯密难题——评索罗斯获“代顿和平奖”据报道,因为对慈善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素有“金融大鳄”之称的索罗斯最近获得了第二届“代顿和平奖”。

对此,许多人很是困惑,因为他们怎么也无法把这个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兴风作浪,导致无数人陷入经济困境的金融投机者和慈善家的形象结合在一起。

18世纪末,近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他著名的《国富论》中提出“经济人”的假设,把人抽象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

用这个假设来解释亚洲金融危机中的索罗斯似乎很贴切,因为他的投机行为始终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取向的,即使知道其行为的后果将会使一些国家的金融体系遭受毁灭性的打击,无数人将因此倾家荡产而在所不惜。

但是,作为《道德情操论》的作者,亚当斯密还有一个“道德人”的假设。

在该书中,他认为人生来就是有同情心的人,会把别人的痛苦、灾难视作是自己的,并伸出援助之手,在道德上追求高尚。

用这个假设来解释索罗斯的慈善行为同样十分贴切,因为他不仅捐出巨额财产帮助波斯尼亚地区的人民进行战后重建,成立了专门的量子基金会资助慈善事业,而且表示起死后要将全部财产都捐赠给社会。

亚当斯密的这两种假设在经济学界被称为“斯密难题”,因为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似乎相互排斥的利己和利他心怎么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人身上?

我们今天所谈的索罗斯似乎就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版的“斯密难题”。

在商言商,商业领域的游戏规则是优胜劣汰,不能用世俗社会中的通常的道德标准来衡量商业道德。

商业道德与善待他人、回报社会、完善自身的伦理道德不但不矛盾,甚至还能互动。

与一个窘困的慈善家或一个虽然富有但连个人所得税都在逃避的人相比,索罗斯的“双重人格”难道不更值得嘉许吗?

由此可见,经济上利己心与道德上利他心可以共存,并行不悖。

——汪锋:

索罗斯与斯密难题——评索罗斯获“代顿和平奖”《经济学消息报》,2002/8/2第一版)

一个健康的经济取决于尽职工作的人和尽可能有效率的厂商。

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与厂商之所以有动机努力工作,富有效率,是因为他们拥有财产和保留其工作和生产的一部分利益的机会。

利润动机与私人财产相集合给人们提供了动机。

——斯蒂格里茨,《经济学》〈上册〉p28-29,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有恒产者有恒心。

                                                                  ——孟子

2、

机会集合就一个具有理性的个人或厂商而言,对任何经济选择进行经济分析的第一步是找出什么是可能的,即经济学所谓的“机会集合”,也就是一组实际存在的不同的选择办法。

你可以花很多时间向往集合以外的任何东西,但是到了作选择和决定的时候,只有机会集合内的选择才有意义。

1)预算约束和时间约束  约束限制了选择,约束划定了机会集合的范围,因金钱受限制的机会集合被称为预算约束,因时间而受限制的机会集合被称为时间约束。

一个亿万富翁,仍然摆脱不了时间约束,而一个失业工人有的是时间,限制他作出选择的缺乏金钱而非时间。

例如:

Alice有100美元,激光唱盘10美元/张,录音带5美元/盒,Alice的机会集合和预算约束见表1-1和图1-1。

A

激光唱盘购买量

录音带购买量

预算约束

机会集合

表1-1

Alice的机会集合

录音带

激光唱盘

0

10

2

9

4

8

6

7

8

6

10

5

12

4

14

3

16

2

18

1

20

0

                            图1-1

Alice的预算约束*

*预算约束表明一个人的机会集合和限制,Alice只能在A、B两个极端之间进行选择,选择一种,而放弃另一种,实际的选择E。

整个三角形内的区域表示所有可能的选择,但是不如预算约束上的选择吸引力大。

时间约束

A

学习时间

其他活动

时间约束

机会集合

预算约束和时间约束限定个人的机会集合,这两者都表示一个人为了更多地得到一种东西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东西的量。

2)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Curve商业性厂商和全社会都受到约束。

一个厂商或社会在一定量的土地上,用一定量的劳动力和其他投入品可以生产的物品被称为它的生产可能性。

一个常用的例子。

一个社会,它的全部经济生产都分为两类:

军用品和民用品。

把军用品简化为“大炮”,把民用品简化为“黄油”。

大炮和黄油的可能组合就是机会集合。

机会集合的边线——在生产同样数量的黄油时可以生产的最大量的大炮,以及生产同样数量的大炮时可以生产的最大量的黄油——被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

社会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社会的机会集合

黄油

大炮

表1-2

经济的可能性

大炮

(万门)

黄油

(万吨)

100000

0

9000

4000

7000

7000

4000

9000

0

10000

图1-3

大炮——黄油替换

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

Ø

效率

效率是经济学要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也许是唯一的中心问题。

效率意味着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不存在浪费。

当经济在不减少一种物品的生产的情况下,就不能增加另一种物品的生产时,它的运行便是有效率的,这时经济是处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

如果一家厂商或社会在它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以下进行生产,它就被认为是低效率的,因为它本来可以在不减产一种物品的情况下多生产另一种物品(或两者都增加)。

Ø

稀缺性

生产可能性曲线提供了社会选择的清单,限定一家厂商或社会的机会集合,代表它可以生产的物品的各种可能的集合。

Ø

边际收益递减

生产可能性曲线凹向原点,一种产品(如大炮)增加同样数量,逐渐地,要以另一种产品(如黄油)更大数量的减少为代价,即替换的可能性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存在着边际收益递减。

Ø

成本(机会成本)

生产可能性曲线表明了一个基本事实:

充分就业的经济在生产某一物品时总是必须以放弃某种其他物品的生产为代价,即在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替代乃是必然规律。

因此,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必须考虑资源利用的机会成本。

3、

决策——成本与收益的权衡(Trade--off)成本与收益的变化以可以预见的方式影响到结果,当一项行动的收益增加或成本降低时,这一行动变得更有可能发生。

这一图景给经济学家提供了用于分析人类行为和预测一个改变了成本和收益的项目的后果的有力框架。

预算约束、时间约束或生产可能性曲线所表明的各种机会集合的好处是,它们具体地指出集合中的一种选择所引起的以损失集合中的另一种选择来表示的成本。

如果一个人、厂商或社会在约束线上或曲线上运行,它在多获得一种物品的同时,只能牺牲一定量的另一种物品。

多获得每一单位物品的成本即不得不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

经济学家就是这样在集合的范围内考虑成本问题的。

预算约束、时间约束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等机会集合中包含了机会成本、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的含义。

当需要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事时,机会成本是一个很有用的概念;当决定一件事要做到什么程度时,要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机会成本资源被用于某一种用途意味着它不能被用于其他用途。

机会成本是使用任何资源的代价,衡量它要看使用这种资源的第二种最好的用途,这一用途是机会成本的正式度量。

沉没成本如果一笔已经付出的开支无论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具有理性的人只能忽视它,这种成本就称为沉没成本。

例如,你已经花了5元钱买了一张电影票,看了半小时,你最担心的事被证实了,影片槽透了,你应该留在电影院吗?

在作这个决定时,你应当忽略那5元,它是沉没成本,无论你离开影院与否钱都不会被收回。

这时唯一有意义的选择是如何度过剩下的90分钟,是看这个糟糕的电影还是去做其他事。

边际成本经济学家强调成本的第三个方面是增加的成本和增加的收益,即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

我们最难作出决策的不是做某事还是不做某事,而是多作些还是少做些,很少有人浪费时间去决定是否工作,我们必须工作,要作出决策的是多工作几小时还是少工作几小时。

当我们在购买房子时,难题在于买一套较大的还是较小的。

一个国家不需要考虑是否拥有军队,他需要决定的是这只军队的规模是较大还是较小。

理性选择的基本步骤:

1、

明确机会集合

2、

确定替换

3、

正确计算成本,计入机会成本、沉没成本和边际成本

4、假设前提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牢记: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前提(Proposition)或假定基础之上的。

当你通过逻辑严密的经济分析得出一定的结论时,别忘了检查你的假设前提,无论是明显的还是隐含的。

一般来说,逻辑上的矛盾并不难发现,而隐含的假设却容易为作者或读者所忽略或视为当然。

假设前提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提与结论是一体的,只想到结论而忘记了结论据以推导出的前提,就会导致结论的滥用、误用,犯错误、闹笑话。

确定适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