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6979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213.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docx

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

 

华亭中煦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及重大危险源辨识培训材料

 

安全环保部

二0一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第一部分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

危险因素:

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

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二者并不加以区分而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指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一定限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

隐患:

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事故隐患:

是指作业场所、设备或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不安全行为:

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常识,使事故有可能发生的行为。

风险:

发生特定危险、有害因素事件的可能性及后果的结合。

危险源:

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

也就是说危险源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

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

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对应于危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具体的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危险源。

而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是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中可能某台设备是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

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

单元是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重大危险源辨识应从是否存在一旦发生泄漏可能导致火灾、爆炸和中毒等重大危险物质出发进行分析。

一、设备或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1、工艺设备、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1)设备本身是否能满足工艺的要求:

标准设备是否由具有生产资质的专业工厂所生产、制造;特种设备的设计、生产、安装、使用是否具有相应的资质或许可证。

  2)是否具备相应的安全附件或安全防护装置,如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计、液压计、阻火器、防爆阀等。

  3)是否具备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如超限报警、故障报警、状态异常报警等。

  4)是否具备紧急停车的装置。

  5)是否具备检修时不能自动投入,不能自动反向运转的安全装置。

  2、专业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1)化工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有足够的强度。

密封安全可靠。

安全保护装置必须配套。

适用性强

  2)机械加工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可以根据以下的标准、规程进行查对。

机械加工设备一般安全要求;磨削机械安全规程。

剪切机械安全规程。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

电机外壳防护等级。

蒸汽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程。

热水锅炉安全技术监察规定。

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

  3、电气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电气设备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应紧密结合工艺的要求和生产环境的状况来进行,一般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识别:

  1)电气设备的工作环境是否属于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是否属于粉尘、潮湿或腐蚀环境。

在这些环境中工作时,对电气设备的相应要求是否满足。

  2)电气设备是否具有国家指定机构的安全认证标志,特别是防爆电器的防爆等级。

  3)电气设备是否为国家颁布的淘汰产品。

  4)用电负荷等级对电力装置的要求。

  5)电气火花引燃源。

  6)触电保护、漏电保护、短路保护、过载保护、绝缘、电气隔离、屏护、电气安全距离等是否可靠。

  7)是否根据作业环境和条件选择安全电压,安全电压值和设施是否符合规定。

  8)防静电、防雷击等电气连结措施是否可靠。

  9)管理制度方面的完善程度。

  10)事故状态下的照明、消防、疏散用电及应急措施用电的可靠性。

  11)自动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如不间断电源、冗余装置等。

  4、特种机械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1)起重机械有关机械设备的基本安全原理对于起重机械都适用,这些基本原理有:

设备本身的制造质量应该良好,材料坚固,具有足够的强度而且没有明显的缺陷。

所有的设备都必须经过测试,而且进行例行检查,以保证其完整性。

应使用正确设备。

其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有:

  

(1)翻倒:

由于基础不牢、超机械工作能力范围运行和运行时碰到障碍物等原因造成;

  

(2)超载:

超过工作载荷、超过运行半径等;

  (3)碰撞:

与建筑物、电缆线或其他起重机相撞;

  (4)基础损坏:

设备置放在坑或下水道的上方,支撑架未能伸展,未能支撑于牢固的地面;

  (5)操作失误:

由于视界限制、技能培训不足等造成;

  (6)负载失落:

负载从吊轨或吊索上脱落。

  2)厂内机动车辆厂内机动车辆应该制造良好、没有缺陷,载重量、容量及类型应与用途相适应。

车辆所使用的动力的类型应当是经过检查的,因为作业区域的性质可能决定了应当使用某一特定类型的车辆。

在不通风的封闭空间内不宜使用内燃发动机的动力车辆,因为要排出有害气体。

车辆应加强维护,以免重要部件(如刹车、方向盘及提升部件)发生故障。

任何损坏均需报告并及时修复。

操作员的头顶上方应有安全防护措施。

应按制造者的要求来使用厂内机动车辆及其附属设备。

其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有:

  

(1)翻倒:

提升重物动作太快,超速驾驶,突然刹车,碰撞障碍物,在已有重物时使用前铲,在车辆前部有重载时下斜坡,横穿斜坡或在斜坡上转弯、卸载,在不、适的路面或支撑条件下运行等,都有可能发生翻车。

  

(2)超载:

超过车辆的最大载荷。

  (3)碰撞:

与建筑物、管道、堆积物及其他车辆之间的碰撞。

  (4)楼板缺陷:

楼板不牢固或承载能力不够。

在使用车辆时,应查明楼板的承重能力(地面层除外)。

  (5)载物失落:

如果设备不合适,会造成载荷从叉车上滑落的现象。

  (6)爆炸及燃烧:

电缆线短路、油管破裂、粉尘堆积或电池充电时产生氢气等情况下,都有可能导致爆炸及燃烧。

运载车辆在运送可燃气体时,本身也有可能成为火源。

  (7)乘员:

在没有乘椅及相应设施时,不应载有乘员。

  3)传送设备最常用的传送设备有胶带输送机、滚轴和齿轮传送装置,其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有:

  

(1)夹钳:

肢体被夹入运动的装置中;

  

(2)擦伤:

肢体与运动部件接触而被擦伤;

  (3)卷人伤害:

肢体绊卷到机器轮子、带子之中;

  (4)撞击伤害:

不正确的操作或者物料高空坠落造成的伤害。

  5、锅炉及压力容器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锅炉压力容器是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公用事业和人民生活的承压设备,包括:

锅炉、压力容器、有机载热体炉和压力管道。

我国政府将锅炉、压力容器、有机载热体炉和压力管道等定为特种设备,即在安全上有特殊要求的设备。

为了确保特种设备的使用安全,国家对其设计、制造、安装和使用等各环节,实行国家劳动安全监察。

  l)锅炉和有机载热体炉都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其功能是用燃料燃烧(或其他方式)释放的热能加热给水或有机载热体,以获得规定参数和品质的蒸汽、热水或热油等。

锅炉的分类方法较多,按用途可分为工业锅炉、电站锅炉、船舶锅炉、机车锅炉等;按出口工作压力的大小可分为低压锅炉、中压锅炉、高压锅炉、超高压锅炉、亚临界压力锅炉和超临界压力锅炉。

  2)压力容器广义上的压力容器就是承受压力的密闭容器,因此广义上的压力容器包括压力锅、各类储罐、压缩机、航天器、核反应罐、锅炉和有机载热体炉等。

但为了安全管理上的便利,往往对压力容器的范围加以界定。

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令373号)中规定,最高工作压力大于或等于0.1MPa,容积大于或等于25L,且最高工作压力与容积的乘积不小于20L.MPa的容器为压力容器。

因此,狭义的压力容器不仅不包括压力很小、容积很小的容器,也不包括锅炉、有机载热体炉、核工业的一些特殊容器和军事上的一些特殊容器。

压力容器的分类方法也很多,按设计压力的大小分为常压容器、低压容器、中压容器、高压容器和超高压容器;根据安全监察的需要分为第一类压力容器、第二类压力容器和第三类压力容器。

  3)压力管道压力管道是在生产、生活中使用,用于输送介质,可能引起燃烧、爆炸或中毒等危险性较大的管道。

压力管道的分类方法也较多,按设计压力的大小分为真空管道、低压管道、中压管道和高压管道,从安全监察的需要分为工业管道、公用管道和长输管道。

  锅炉与压力容器的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有:

锅炉压力容器内具有一定温度的带压工作介质、承压元件的失效、安全保护装置失效等三类(种)。

由于安全防护装置失效或(和)承压元件的失效,使锅炉压力容器内的工作介质失控,从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常见的锅炉压力容器失效有泄漏和破裂爆炸。

所谓泄漏是指工作介质从承压元件内向外漏出或其他物质由外部进入承压元件内部的现象。

如果漏出的物质是易燃、易爆、有毒物质,不仅可以造成热(冷)伤害,还可能引发火灾、爆炸、中毒、腐蚀或环境污染。

所谓破裂爆炸是承压元件出现裂缝、开裂或破碎现象。

承压元件最常见的破裂形式有韧性破裂、脆性破裂、疲劳破裂、腐蚀破裂和蠕变破裂等。

  6、登高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主要的登高装置有:

梯子、活梯、活动架,脚手架(通用的或塔式的),吊笼、吊椅,升降工作平台,动力工作平台。

其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有:

  1)登高装置自身结构方面的设计缺陷;

  2)支撑基础下沉或毁坏;

  3)不恰当地选择了不够安全的作业方法;

  4)悬挂系统结构失效;

  5)因承载超重而使结构损坏;

  6)因安装、检查、维护不当而造成结构失效;

  7)因为不平衡造成的结构失效;

  8)所选设施的高度及臂长不能满足要求而超限使用;

  9)由于使用错误或者理解错误而造成的不稳;

  10)负载爬高;

  11)攀登方式不对或脚上穿着物不合适、不清洁造成跌落;

  12)未经批准使用或更改作业设备;

  13)与障碍物或建筑物碰撞;

  14)电动、液压系统失效;

  15)运动部件卡住。

  下面选择几种装置说明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其他有关装置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可查阅相关的标准规定。

  1)梯子

  (l)首先,考虑有没有更加稳定的其他代用方法,要考虑:

工作的性质及持续的时间,作业高度,如何才能达到这一高度,在作业高度上需要何种装备及材料,作业的角度及立脚的空间以及梯子的类型及结构;

  

(2)用肉眼检查梯子是否完好而且不滑;

  (3)在高度不及5米且需要用登高设备时,由一个人检查梯子顶部的防滑保障设施,由另一人检查梯子底部或腿的防滑措施;

  (4)要保证由梯子登上作业平台时或者到达作业点时,其踏脚板与作业点的高度相同,而梯子应至少高过这一点1米,除非有另外的扶手;

  (5)在每间隔9米时,应设有一个可供休息的立足点;

  (6)梯子正确的立足角,大致是75“(相当于水平及垂直长度的比例为1:

4);

  (7)梯子竖框应当平衡,其上、下两方的支持应当合适;

  (8)梯子应定期检查,除了在标志处外,不应喷漆;

  (9)不能修复再使用的梯子应当销毁;

  (10)金属的(或木头已湿的)梯子导电,不应当置于或者拿到靠近动力线的地方。

  2)通用脚手架常用的脚手架有3种主要类型,其结构是由钢管或其他型材做成,这3种类型是:

  (l)独立扎起的脚手架,它是一个临时性的结构,与它所靠近的结构之间是独立的,如系于另一个结构也仅是为了增加其稳定性;

  

(2)要依靠建筑物(通常是正在施工的建筑物)来提供结构支撑的脚手架;

  (3)鸟笼状的脚手架,它是一个独立的结构,空间较大,有一个单独的工作平台,通常是用于内部工作的。

  安装及使用时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有:

  

(1)设计的机构要能保证其承载能力;

  

(2)基础要能保证承担所加的载荷;

  (3)脚手架结构元件的质量及保养情况良好;

  (4)脚手架的安装是由有资格的人或者是在其主持下完成的,其安装与设计相一致、设计与要求的负载相一致,符合有关标准;

  (5)所有的工作平台应铺设完整的地板,在平台的边缘应有扶手、防护网或者其他防止坠落的保护措施,防止人员或物料从平台上落下;

  (6)提供合适的、安全的方法,使人员、物料等到达工作平台;

  (7)所有置于工作平台上的物料应安全堆放,且不能超载;

  (8)对于已完成的结构,未经允许不应改动;

  (9)对结构要有检查,首次是在建好之后,然后是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内,通常是周检,检查的详情应有记录并予以保存。

  3)升降工作平台一般来讲,此类设施由3部分组成:

  (l)柱或塔:

用来支持平台或箱体;

(2)平台:

用来载人或设备;(3)底盘:

用来支持塔或者柱。

  升降工作平台在安装及使用时主要的危险、有害因素有:

  

(1)未经培训的人员不得安装、使用或拆卸设备;

  

(2)要按照制造商的说明来检查、维护及保养设备;

  (3)要有水平的、坚实的基础面,在有外支架时,在测试及使用前,外支架要伸开;

  (4)只有经过认证的人员才能从事维修及调试工作;

  (5)设备的安全工作载荷要清楚标明在操作人员容易看见的地方,不允许超载;

  (6)仅当有足够空间时,才能启动升降索;

  (7)作业平台四周应有防护栏,并提供适当的进出装置;

  (8)只能因紧急情况而不是工作目的来使用应急系统;

  (9)使用地面围栏,禁止未经批准人员进入作业区;

  (10)要防止接触过顶动力线,为此要事先检查,并与其保持规定的距离。

  7、危险化学品包装物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1)包装的结构是否合理、有一定的强度,防护性能是否好。

包装的材质、型式、规格、方法和单件质量(重量),是否与所装危险货物的性质和用途相适应,以便于装卸、运输和储存。

  2)包装的构造和封闭形式是否能承受正常运输条件下的各种作业风险,不应因温度、湿度或压力的变化而发生任何渗(撒)漏,包装表面不允许粘附有害的危险物质。

  3)包装与内装物直接接触部分,是否有内涂层或进行防护处理,包装材质是否与内装物发生化学反应而形成危险产物或导致削弱包装强度。

内容器是否固定。

4)盛装液体的容器是否能经受在正常运输条件下产生的内部压力。

灌装时是否留有足够的膨胀余量(预留容积),除另有规定外,能否保证在温度55℃时,内装液体不致完全充满容器。

  5)包装封口是否根据内装物性质采用严密封口、液密封口或气密封口。

  6)盛装需浸湿或加有稳定剂的物质时,其容器封闭形式是否能有效地保证内装液体(水、溶剂和稳定剂)的百分比,在贮运期间保持在规定的范围以内。

  7)有降压装置的包装,其排气孔设计和安装是否能防止内装物泄漏和外界杂质进入,排出的气体量不得造成危险和污染环境。

  8)复合包装的内容器和外包装是否紧密贴合,外包装是否有擦伤内容器的凸出物。

  9)盛装爆炸品包装的附加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1)盛装液体爆炸品容器的封闭形式,是否具有防止渗漏的双重保护;

  

(2)除内包装能充分防止爆炸品与金属物接触外,铁钉和其他没有防护涂料的金属部件是否能穿透外包装;

  (3)双重卷边接合的钢桶,金属桶或以金属做衬里的包装箱是否能防止爆炸物进入隙缝。

钢桶或铝桶的封闭装置是否有合适的垫圈;

  (4)包装内的爆炸物质和物品,包括内容器,必须衬垫受实,在运输中不得发生危险性移动。

  (5)盛装有对外部电磁辐射敏感的电引发装置的爆炸物品,包装应具备防止所装物品受外部电磁辐射源影响的功能。

  二、作业环境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有危险物品、工业噪声与振动、温度与湿度和辐射等。

  1、危险物品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1)危险物品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生产中的原料、材料、半成品、中间产品、副产品以及贮运中的物质分别以气、液、固态存在,它们在不同的状态下分别具有相对应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危险危害特性,因此,了解并掌握这些物质固有的危险特性是进行危险识别、分析、评价的基础。

  危险物品的识别应从其理化性质、稳定性、化学反应活性、燃烧及爆炸特性、毒性及健康危害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识别。

  物质特性可从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中获取,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主要由“成分/组成信息、危险性概述、理化特性、毒理学资料、稳定性和反应活性”等16项内容构成。

  进行危险物品的危险、有害性识别与分析时,危险物品分为以下9类:

  

(1)易燃、易爆物质:

引燃、引爆后在短时间内释放出大量能量的物质由于具有迅速地释放能量的能力产生危害,或者是因其爆炸或燃烧而产生的物质造成危害(如有机溶剂)。

  

(2)有害物质:

人体通过皮肤接触或吸入、咽下后,对健康产生危害的物质。

  (3)刺激性物质:

对皮肤及呼吸道有不良影响(如丙烯酸酯)的物质。

有些人对刺激性物质反应强烈,且可引起过敏反应。

  (4)腐蚀性物质:

用化学的方式伤害人身及材料的物质(如强酸、碱)。

  腐蚀性物质的危险有害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人的化学灼伤。

腐蚀性物质作用于皮肤、眼睛或进入呼吸系统、食道而引起表皮组织破坏,甚至死亡;二是腐蚀性物质作用于物质表面如设备、管道、容器等而造成腐蚀、损坏。

  腐蚀性物质可分为无机酸、有机酸、无机碱、有机碱、其他有机和无机腐蚀物质等五类。

腐蚀的种类则包括电化学腐蚀和化学腐蚀两大类。

  腐蚀的危险与有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①腐蚀造成管道、容器、设备、连接部件等损坏,轻则造成跑、冒、滴、漏,易燃易爆及毒性物质缓慢泄漏,重则由于设备强度降低发生裂破,造成易燃易爆及毒性物质大量泄漏,导致火灾爆炸或急性中毒事故的发生。

  ②腐蚀使电气仪表受损,动作失灵,使绝缘损坏,造成短路,产生电火花导致事故发生。

  ③腐蚀性介质对厂房建筑、基础、构架等会造成损坏,严重时可发生厂房倒塌事故。

  ④当腐蚀发生在内部表面时,肉眼不能发现,会形成更大的隐患,如石油化工设备由于测厚漏项而造成设备或管道破裂导致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5)有毒物质:

以不同形式干扰。

妨碍人体正常功能的物质,它们可能加重器官(如肝脏、肾)的负担,如氯化物溶剂及重金属(如铅)。

  有毒物质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如下:

  ①毒物是指以较小剂量作用于生物体能使生理功能或机体正常结构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病理改变、甚至死亡的物质。

毒性物质的毒性与物质的溶解度、挥发性和化学结构等有关,一般而言,溶解度越大其毒性越大,因其进入体内溶于体液、血液、淋巴液、脂肪及类脂质的数量多、浓度大,生化反应强烈所致;挥发性强的毒物,挥发到空气中的分子数多,浓度高,与身体表面接触或进入人体的毒物数量多,毒性大;物质分子结构与其毒性也存在一定关系,如脂肪族烃系列中碳原子数越多,毒性越大;含有不饱和键的化合物化学流行性(毒性)较大。

  ②工业毒物按化学性质分类,在物质危险识别过程中是经常采用的分类方法,工业毒物的基本特性可以查阅相应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工业毒物的危害程度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中分为:

Ⅰ级——极度危害;Ⅱ级——高度危害;Ⅲ级——中度危害;Ⅳ级——轻度危害。

  列入我国国家标准中的常见毒物有56种,其中Ⅰ级13种,Ⅱ级26种,Ⅲ级12种,Ⅳ级5种。

  工业毒物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是以急性毒性、急性中毒发病情况、慢性中毒患病情况、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高容许浓度等六项指标为基础的定级标准。

  ③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卫生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铁道部、交通部、中国民用航空总局于2003年6月24日联合公告了2003年第2号《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共收录了335种剧毒化学品。

  (6)致癌、致突变及致畸物质:

阻碍人体细胞的正常发育生长,致癌物造成或促使不良细胞(如癌细胞)的发育,造成非正常胎儿的生长,产生死婴或先天缺陷;致突物干扰细胞发育,造成后代的变化。

  (7)造成缺氧的物质:

蒸气或其他气体,造成空气中氧气成分的减少或者阻碍人体有效地吸收氧气(如二氧比碳、一氧化碳及氰化氢)。

  (8)麻醉物质:

如有机溶剂等,麻醉作用使使脑功能下降。

  (9)氧化剂:

在与其他物质,尤其是易燃物接触时导致放热反应的物质。

  GB13690-92《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将145种常用的危险化学品分为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含自燃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等八类。

  2)生产性粉尘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生产过程中,如果在粉尘作业环境中长时间工作吸入粉尘,就会引起肺部组织纤维化、硬化,丧失呼吸功能,导致肺病。

尘肺病是无法治愈的职业病;粉尘还会引起刺激性疾病、急性中毒或癌症;爆炸性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爆炸下限浓度)时,遇火源会发生爆炸。

  ①生产性粉尘主要产生在开采、破碎、粉碎、筛分、包装、配料、混合、搅拌、散粉装卸及输送除尘等生产过程。

对其识别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根据工艺、设备、物料、操作条件,分析可能产生的粉尘种类和部位。

用已经投产的同类生产厂、作业岗位的检测数据或模拟实验测试数据进行类比识别。

分析粉尘产生的原因,粉尘扩散传播的途径,作业时间,粉尘特性来确定其危害方式和危害范围。

  ②爆炸性粉尘的危险性主要表现为:

与气体爆炸相比,其燃烧速度和爆炸压力均较低,但因其燃烧时间长、产生能量大,所以破坏力和损害程度大。

爆炸时粒子一边燃烧一边飞散,可使可燃物局部严重炭化,造成人员严重烧伤。

最初的局部爆炸发生之后,会扬起周围的粉尘,继而引起二次爆炸、三次爆炸,扩大伤害。

与气体爆炸相比,易于造成不完全燃烧,从而使人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③爆炸性粉尘的识别。

形成爆炸性粉尘的4个必要条件:

粉尘的化学组成和性质;粉尘的粒度和粒度分布;粉尘的形状与表面状态;粉尘中的水分。

  可以依此来辩识是否为爆炸性粉尘。

  注:

固体可燃物及某些常态下不燃的物质如金属、矿物等经粉碎达到一定程度成为高度分散物系,具有极高的比表面自由焓,此时表现出不同于常态的化学活性……爆炸性粉尘爆炸的条件为:

可燃性和微粉状态;在空气中(或助燃气体)搅拌,悬浮式流动;达到爆炸极限;存在点火源。

  2、工业噪声与振动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噪声能引起职业性噪声聋或引起神经衰弱、心血管疾病及消化系统等疾病的高发,会使操作人员的失误率上升,严重的会导致事故发生。

  工业噪声可以分为机械噪声、空气动力性噪声和电磁噪声等三类。

  噪声危害的识别主要根据已掌握的机械设备或作业场所的噪声确定噪声源、声级和频率。

  振动危害有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可导致中枢神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血压升高,也会导致设备、部件的损坏。

  振动危害的识别则应先找出产生振动的设备,然后根据国家标准,参照类比资料确定振动的危害程度。

  3、温度与湿度的危险、有害因素识别

  1)温度、湿度的危险、危害主要表现为:

高温除能造成灼伤外,高温、高湿环境影响劳动者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及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

当热调节发生障碍时,轻者影响劳动能力,重者可引起别的病变,如中暑。

水盐代谢的失衡可导致血液浓缩、尿液浓缩、尿量减少,这样就增加了心脏和肾脏的负担,严重时引起循环衰竭和热痉挛。

在比较分析中发现,高温作业工人的高血压发病率较高,而且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加。

高温还可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使工人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力分散,肌肉工作内能力降低,有导致工伤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