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7116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docx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

篇一: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

《我家门前的小溪流》五年级阅读题和答案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溪流——极平常极平常的溪流。

水位最高时,水面也就四米高;水浅时,鼓足了劲,一下子就能跳过去。

溪岸长着几株婆娑的柳树和一棵小桃树,对岸便是稻田。

这一切,都是那样平常,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地方。

然而,我却非常喜欢它。

“当……当……”时钟刚敲了四下,我就来到了溪边,眼前一片朦胧,过了一会儿,从溪底看见天空中稀稀疏疏地点缀着几颗星星,像有一长串珍珠镶嵌在黑缎子似的天幕上。

夜幕渐渐合拢,眼前的小溪展开了一幅动人的画卷。

瑰丽的朝霞映红了半边天,也将绚烂的色彩柔和地晕染在溪水里。

胭脂红、玫瑰红、金红、橘黄、金黄、柠檬黄、紫罗兰、孔雀蓝、湖蓝,五光十色,美丽动人,像燃烧的熊熊火焰,像销熔的灿灿黄金,像浮动的道道彩绸。

啊,真想不到,小溪竟是这样的美!

从此,我对小溪着了迷。

上学前,放学后,我都要去看看它,好像看望我的老朋友。

我爱溪中的流水声。

我爱溪中变幻无穷的景致。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写下来。

(1)模模糊糊,看不清。

()

(2)向别人显示自己的本领,有功劳。

()

(3)形容不断地改变。

()

2.请用“()”画出文中的一个句。

3.文中第3自然段的第4句话中共有9个颜色的词语,请读一读,记一记。

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4.我会做选择。

(1)作者喜欢小溪的原因是()

a.因为它极为平常,朴实无华。

b.因为它为我们提供用水,默默地为人们奉献。

c.因为它有悦耳的流水声,并且在溪水中能看到五光十色、变幻无穷的景致。

(2)文中画“____”的在文中的作用是()

a.点明中心。

b.过渡段,与上文是递进关系。

c.过渡段,与上文是转折关系。

答案:

1.

(1)朦胧

(2)夸耀(3)变幻无穷…(本文答案在第6页)…3.草绿雪白葡萄紫4.

(1)c

(2)a[1]

篇二: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

篇四:

我家门前小溪阅读答案

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溪流——极平常极平常的溪流。

水位最高时,水面也就四米高;水浅时,鼓足了劲,一下子就能跳过去。

溪岸长着几株婆娑的柳树和一棵小桃树,对岸便是稻田。

这一切,都是那样平常,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地方。

然而,我却非常喜欢它。

“当……当……”时钟刚敲了四下,我就来到了溪边,眼前一片朦胧,过了一会儿,从溪底看见天空中稀稀疏疏地点缀着几颗星星,像有一长串珍珠镶嵌在黑缎子似的天幕上。

夜幕渐渐合拢,眼前的小溪展开了一幅动人的画卷。

瑰丽的朝霞映红了半边天,也将绚烂的色彩柔和地晕染在溪水里。

胭脂红、玫瑰红、金红、橘黄、金黄、柠檬黄、紫罗兰、孔雀蓝、湖蓝,五光十色,美丽动人,像燃烧的熊熊火焰,像销熔的灿灿黄金,像浮动的道道彩绸。

啊,真想不到,小溪竟是这样的美!

从此,我对小溪着了迷。

上学前,放学后,我都要去看看它,好像看望我的老朋友。

我爱溪中的流水声。

我爱溪中变幻无穷的景致。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写下来。

(1)模模糊糊,看不清。

()

(2)向别人显示自己的本领,有功劳。

()(3)形容不断地改变。

()2.请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3.文中第3自然段的第4句话中共有9个描写颜色的词语,请读一读,记一记。

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吗?

4.我会做选择。

(1)作者喜欢小溪的原因是()a.因为它极为平常,朴实无华。

b.因为它为我们提供用水,默默地为人们奉献。

c.因为它有悦耳的流水声,并且在溪水中能看到五光十色、变幻无穷的景致。

(2)文中画“____”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a.点明中心。

b.过渡段,与上文是递进关系。

c.过渡段,与上文是转折关系。

1.

(1)朦胧

(2)夸耀(3)变幻无穷2.(从溪底看见天空中……黑缎子似的天幕上。

)3.草绿雪白葡萄紫4.

(1)c

(2)a马上分享给同学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课外阅读。

我家门前的小溪流我家门前有一条小溪流——极平常极平常..”主要考查你对现代文阅读,辨析解释词义,辨析解释字义,修辞方法等考点的理解。

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

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考点名称:

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包括现代诗歌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散文阅读。

小学阶段主要以记叙文为主。

记叙文包括:

(1)划分段落我们所讲的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划分段落常见的方法有:

a、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b、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c、按照空间方位的变换;d、按照事物的性质;e、按照所叙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f、按照重点段。

(2)概括段意段落大意是对文章的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的概括。

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a、找出重点句法。

这些句子多数是总起句、概括句、小结句、过渡句;b、合并层意,归纳段意;c、分清主次,抓住主要事件归纳段意;d、分析中心,归纳段意。

(3)列小标题列小标题要含义明确、用词简练。

方法有:

a、段意中提炼重点词语做小标题。

b、从文章中摘录词、词组、句子等做小标题。

c、自己概括小标题。

(4)归纳主要内容一篇文章内容丰富,作者着力表现的、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就是主要内容。

常用的方法有:

a、综合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b、抓重点段落,归纳主要内容。

c、用过渡短语归纳主要内容。

d、提出问题(文章主要写什么、写谁、做什么等等),归纳主要内容。

e、分析标题,归纳主要内容。

(5)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分两步:

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感情、立场等等。

常见的概括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有:

a、从文章题目入手。

b、从中心句入手。

c、从文章重点段落入手。

d、从主要内容入手。

阅读步骤及技巧:

阅读题一般做题程序:

阅读题目-----阅读文章-----再认真读题-----揣摩原文-----做好标记-----准确答题。

现代文阅读方法:

整体感知----局部阅读-----整体阅读。

第一阶段的整体阅读,只需对文章体裁有一个整体的粗略的了解和把握就可以了。

记叙文:

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

说明文:

作者说明的对象和主要特征。

议论文:

作者针对什么问题,发表了什么见解和主张。

小学现代文阅读一般技巧:

1、理解题目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

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

2、阅读文章浏览一遍文章,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

(1)整体感知:

文章的基本内容(什么人?

什么事(物)?

怎么写的?

为什么要写?

你是怎么看的?

)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

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

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

①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②想像、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

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即可。

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

①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②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譬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的特点;③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2)理清思路:

叙述的基本要素、作者的情感变化、材料的安排、文章的过渡3、认真读题4、再读原文,揣摩语言第二个阶段的整体阅读,是在认真、深入分析了文章细节的基础上,对文章主题、感情基调、结构特征、写作意图等方面的准确把握和总结。

记叙文:

①抓住全文的中心句或主旨句。

②从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性语句入手,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情感。

③从线索入手,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感情脉络,进而领会全文。

④从标题入手,把握文章中心。

⑤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

根据事件的发展过程划分;根据时间先后划分;根据空间的变化划分;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根据感情的发展变化划分。

这次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很快能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阅读与题干相关的语句,截取关键性文字。

揣摩语言:

引领文章主旨的词、句(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使用关联词(如:

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5、准确答题,提炼概括

考点名称:

辨析解释词义,辨析解释字义词义,字义的解释与辨析即是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理解词义的主要方法:

每个词都表示一定的意思,即词义。

1、查字典或词典解释字词;2、分解组合法。

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

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字义辨析:

1、黯然、暗然、岸然:

“黯然”,指“阴暗的样子”,也用来指“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暗然”的“暗”有“光线不足、黑暗”的意思。

“岸然”指“严肃的样子”。

2、爱护、爱戴:

适应对象不同,前者上(长辈)对下辈,后者下(幼)辈对上(长辈)。

3、安详、慈祥、祥和:

“安详“指神态平静、从容稳重。

“祥”指吉利,如“祥云、祥端、发祥”。

“慈祥”形容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

“祥和”指气氛而言。

注意“安详、慈祥、祥和”的写法。

4、安静、宁静:

都指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安静”重在稳定,有使安稳平静下来的意思,它有一个由喧闹到安静下来的过程。

而“宁静”重在平和,一般多指环境或心情平和安静,它描述的是一种很安静的状态或气氛。

“宁静”是高于“安静”的一种情境,除了指环境外,更多的时候是指一种心情上的安宁,是人们追求的不受外界干扰的有质量的生活境界。

而“安静”多指环境没有声音或吵闹。

“安静”的使用范围要比“宁静”大一些。

5、安置、安排:

前者指使人或事物有着落,安放。

后者指有条理,有先后的处理。

b1、必须、必需:

都含有“必要”的意思。

“必须”是副词,有强调语气作用,多作状语。

(1)表示一定要,强调事实或情理上的必要性。

后面带动词或带形容词,有时还可以用在分句前面;

(2)加强命令语气;(3)“必须“的否定形式是“无须、不须、不必”。

“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得有、不可缺少的,作定语或作谓语。

凡是“不可不”的行为就用“必须”。

2、表率、表帅:

“表率”是名词,指“好榜样”。

其中“表”为“榜样、模范”,“率”为“表率、楷模”。

“表率”是由“表”和“率”两个同义语素构成的并列式合成词。

在古代汉语中,“表率”也可用作动词,有“督促率领”的意思。

“表帅”,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用同“表率”的动词意义,表示“督促率领”。

现在一般不用这个词。

因“表帅、表率”同音,“帅”又有“军队中最高的指挥员”的意思,故人们常将“表率”误写为“表帅”。

3、报道、报导:

这是一对等义词。

都指:

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其他形式把新闻告诉群众。

用书面或广播、电视形式发表的新闻稿。

现在人们倾向于用“报道”。

“报道”读bàodào,“报导”读bàodǎo。

4、暴发、爆发:

都是动词,都含有“突然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爆发”的使用范围比“暴发”宽。

暴发:

(1)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有贬义。

(2)指突然发作,多用于山洪、大水或疾病等具体事物。

爆发:

(1)指因爆炸而迅猛发生,多用于具体事物。

(2)指像爆炸那样突然地发生,多用于抽象事物,如革命、起义、运动等重大事变,再如力量、情绪等等。

5、辩驳、辩论、辩(辨)白、辩解:

“辩驳”指提出理由或根据来否定对方的意见;“辩论”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达成共识;“辩白”指说明事实真相,用来消除误会或受到的指责;“辩解”指对受人指责的某种见解或行为加以解释。

6、辨别、辨认、辨析:

“辨别”指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辨认”指根据特点辨别,做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辨析”指辨别分析。

7、表示、显示、显露:

“表示”

(1)事物本身或凭借其他事物显露出某种意义

(2)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显示”明显地表现;“显露”原来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

8、边疆、边境:

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范围较小。

(边界:

地区与地区的界线,多指国界)9、不详、不祥:

前者指不详细、不清楚;后者指不细说。

后者指不吉利。

10、不止、不只:

前者是副词,不停止或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句中一般带有表数量的词。

后者用于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相当于“不但、不仅”。

11、报复、抱负:

前者指对别人反击。

后者指远大的志向。

12、不齿、不耻:

前者指不愿提到。

后者指不以之为耻。

13、不肖、不孝:

前者指品行不好(多指子弟)。

后者指对父母不敬。

14、编辑、编撰、编纂:

“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

“编撰”指编纂、编写。

“编纂”指编写(多指资料、篇幅较大的著作)15、变换、变幻:

前者指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内容转换成另一种。

后者指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

16、把戏、伎俩:

前者指花招,蒙蔽人的手法。

后者指不正当的手段(贬义重)。

17、颁布、公布:

前者指公布(法令条例、大的正规性文件)。

后者指(法令、文告、团体的通知)公开发布。

18、抱怨、报怨:

前者指自己不满情绪很大;后者指向别人报仇。

19、辨(辩)正、辨(辩)证:

“辨正”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辨证”指辨析考证。

20、摈弃、摒弃:

二者都是动词,都含有“排除”的意思,多用于书面语。

“摈弃”表示抛弃,多用于人和具体事物。

“摒弃”表示舍弃、除去,多用于较抽象的事物,较少用于人或具体事物。

c1、沉重、繁重:

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2、刹那、霎那:

前者形容极短的时间,后者指瞬间。

3、斥责、叱责:

都含“用严厉的语言指责别人的错误或罪行”的意思。

“斥责”偏重于严辞指责。

“叱责”偏重于大声喝叱,强调声音大。

4、驰马、马驰:

从前,有个人骑马到乡下去。

路下,马受到惊吓,突然狂奔起来,把行人撞成了重伤。

于是伤者的家属向县衙告状。

县官要骑马人写答辩状。

骑马人在答辩状上写了自己“驰马伤人”。

他写完后向一位朋友请教。

朋友问清了情况,提笔将“驰马伤人”改为“马驰伤人”。

他说:

“‘驰马伤人’的主要责任在你,而“马驰伤人”的主要责任却在马不在人。

”结果,本应重判的骑马人,却因一处妙改而得到了轻判。

“驰马”和“马驰”,只颠倒了一下词序,意思却大不一样。

5、呈现、浮现:

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指具体的事物在眼前显现出来。

“呈现”较清楚,持续的时间长,多是直接看到的(不是想象的);呈现多在事物本身,有时在人的眼前;对象多是现实的事物,如颜色、景色、神情、气氛等。

“浮现”往往是影影绰绰的,持续的时间较短,多是想象的,有时是直接看到的;浮现多在脑中、眼前、脸上等。

对象多是人的形象、印象、往事、表情等。

有时可换用,如“脸上呈现(浮现)出喜悦的神情”。

6、嘲笑、讥笑:

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语意轻重程度不同。

“嘲笑”是一般的取笑,语意比较轻;“讥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语意较重。

7、查看、察看:

前者指检查、观察事物存在的情况;后者指为了解情况而细看。

8、处罚、惩罚:

前者词义轻,后者词义重。

9、沉思、深思、寻思、神思:

“沉思”重在思考的精神贯注;“深思”重在思考的深入;“寻思”重在思考的反复;“神思”指精神、心绪。

10、才能、才华:

前者侧重于做事的能力,后者侧重于在文学艺术方面显露出来的智慧和特长。

11、篡改、窜改:

前者指用作伪的手段对历史、理论、政策等故意改动或曲解;后者是一般意义上的改动。

12、处世、处事:

前者指泛指在社会上的活动、人际交往;后者指指处理事务。

13、查核、察核:

前者指检查核对(帐目);后者指对某事物特性加以利用。

14、查访、察访:

前者指调查打听案情;后者指通过观察访问去进行调查,多公开进行。

15、草率、轻率:

前者指(做事)不认真,敷衍行事;后者(说话做事)随随便便,不经过慎重考虑。

16、常(成)规、陈规:

前者指久已通行的规则(不带贬义);后者指不实用的旧规章。

17、筹划、筹备:

前者指想办法,定计划/筹措(钱粮);后者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准备。

18、陈设、摆设:

前者(动词),指摆设;后者(名词),指供欣赏的艺术品/徒有其表而毫无用处的东西。

19、传诵、传颂:

前者多用于美名;后者多用于事迹。

20、船、船只:

前者表具体的,后者表概括的。

21、查阅、查验:

前者指(把书刊、文件等)找出来阅读有关的部分;后者指检查是否真实。

22、常、长:

“常”有以下几个义项:

(1).一般、普通,如“常识、常事“等;

(2).经常、固定不变的,如”常备不懈、常客、常量等;(3).常常、时常,如“常来常往、常见面“等。

”“常”和“常常”都侧重于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次数多,但“常常”在证据上比“常”要强,而且否定式多用“不常”,极少用“不常常”,例如多说“他不常来”,很少说“他不常常来”。

“时常”强调有一些时候常发生,较多用于口语,如“近来他时常发病”。

“经常”和“常常”“时常”区别不大,可以通用;但有时指较长时间接连地、比较有规律地反复出现,强调一贯性,如“由于经常锻炼,他身体棒极了”。

这时则多少有点不同。

另外,“经常”除作副词外,有时还有形容词意义,如“经常的工作、经常性”等,这跟“常常、时常”的区别就更明显了。

“长”本义是“长”,又可指长度;指距离远,如”源远流长、长途跋涉“”等;时间长,如“长夜、长寿”等;再引申一步,可指永远,如“长逝、长眠、长生不老”;还表示长处、擅长,如“特长、一技之长、长于技击”。

因为“常”和“长”同音,有时不注意可能混用,如有人把“语重心长”和“长年累月”的“长”误写作“常”。

又因为“长”有经常的意思,也有人把“细水长流”误写成“细水常流”。

d1、哆嗦、颤抖:

前者多用于口语,后者多用于书面语。

2、惦记、思念:

前者指(对人或事)心里老想着,放心不下,多用于口语;后者指对景仰的人、离别的人或环境不能忘怀,希望见到,多用于书面语。

3、陡峭、峻峭:

前者侧重于山的坡度大而陡直,后者侧重于山势的高而险。

4、电讯、电信:

前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的消息;后者指用电话或电报传播消息的通讯方法。

5、独立、独力:

前者指不依靠别人;后者指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某项任务。

6、典雅、高雅:

前者指优美而不粗俗;后者指高尚而不粗俗。

7、抵制、抵御:

前者指阻止有害的事物,使不能侵入或发生作用;后者指抵挡、抵抗。

8、对于、关于:

都是介词,前者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

后者指

(1)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状语;

(2)引进某种事物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定语,后面要加“的”。

注意:

表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指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兼有两种情况时可以互用;“关于”有提示性质,用“关于”组成的介宾,可以单独作标题,用“对于”组成的介宾,只有跟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才能作标题,如对于政策的认识。

9、戴、带:

“戴”作动词的一个意思是把东西放在头、面、颈、胸、臂等处。

如“戴帽子、戴红花、戴袖章”。

引申出来了有关的词如“戴高帽子、戴绿帽子”。

“不共戴天”的“戴天”是头顶着天,“戴罪立功”的“戴罪”是顶着、承担着罪名。

“戴孝”是身穿孝服、臂缠黑纱等表示哀悼,也常常写作“带孝”。

在实际运用中,说“带孝”或“带着孝”更为常见。

因为有的人并不一定作“戴孝”的穿着,只是一定的期间里很多方面有所节制而已。

10、度过、渡过:

“渡”的本义是“横过水面”,如“渡河、渡江”,也可引申为“由此到彼”,如“渡过难关、过渡时期”等。

而“度”的其中一个义项虽也是“由此到彼”、“过”的意思,但专指时间,如度日、欢度春节、度假、虚度光阴等。

不过,在文言文中,“度”有时也通“渡”;如《南史·孔范传》:

“长江天堑,古来隔绝,虏军岂能飞度?

”而“渡”却不能通“度”,二者是混淆不得的。

11、到、倒:

为了避免混淆,特别要注意这几点。

(1)“倒霉”,也作“倒楣”,里面的“倒”不用“到”。

(2)副词“到底”跟“进行到底”里都是用“到”,如“你到底去不去、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问题”。

(3)副词表示跟意料相反的“倒”,不能写成“到”。

如“这样一来倒省事了、听你一说我倒想起来了、我倒要听听”。

(4)副词表示让步、转折的“倒”,不能写成“到”。

例如:

“我有倒有,可是不在身边。

”“学倒学过,可是早忘了。

”(5)表示催促、追问的副词“倒”,不能写成“到”。

如“你倒快唱呀、你倒会不会呀”。

这里的“倒”是“倒是”的意思,不是“到底”的意思。

以上几句中的“倒”都可以说成“倒是”。

e1、而后、尔后:

都是连词,常用于书面语言。

而后:

以后,然后,表示在某事之后。

尔后:

从此以后,此后。

“尔”有指代义,相当于“这”“此”。

2、恩惠、恩赐:

前者是名词,给予或受到的好处。

后者是动词,泛指因怜悯而施舍。

3、偶然、偶尔:

前者指不一定要发生而发生(相对于必然)。

后者指间或,有时候(副词,相对于经常)。

f1、幅、副:

都作量词,“幅”是巾旁,跟巾帛、呢绒等有关,因此用来形容布匹、面料的宽度,如幅面、单幅、宽幅。

有时泛指宽度,如:

幅度、幅员。

“幅”用作量词时,一般修饰布料、丝织品,也用来表示图画、布匹等。

“副”的意思是居第二位,属辅助性的,如副业、副官、副产品。

当它作量词时,表示成套的东西,如:

一副对联、全副武装;有时也用于表示面部表情,如:

一副笑脸。

2、发奋、发愤:

“奋”本义指鸟振翅飞翔,后来引申为振作、鼓动。

“愤”指因为不满意而感情激动。

“发奋”指振作起来,如发奋努力、发奋有为等。

发愤指决心努力,如发愤忘食、发愤图强等。

“发奋”强调精神振作;“发愤”突出精神受到刺激而产生向上的内动力。

“发奋”使用的范围要比“发愤”大,“发奋”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群体或国家,而“发愤”一般指个人。

功能上,“发奋”可以说“奋发”,而“发愤”则不能说“愤发”。

3、抚养、扶养:

都有“供养”之意。

前者包含“教养、爱护”之意,多用于长辈对晚辈。

后者多用于晚辈对长辈、平辈之间或对残疾人;或用于法律关系(父子、夫妻等)。

4、发现、发明:

前者词义侧重于找到,后者词义侧重于创造。

5、法制、法治:

前者指有关的法律制度。

后者表示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

6、复员、复原:

指军人退出现役而转入地方。

指病后恢复健康或事物遭破坏后恢复到原来的善状况。

7、风气、风俗、风尚:

“风气”指社会上或某个集体流行的爱好和习惯;“风俗”指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和,范围较大;“风尚”指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8、妨害、妨碍:

前者指有害于事物发展(程度重);后者指使事物不能顺利进行。

9、肤浅、浮浅:

前者指学识浅,理解不深;后者指浅薄。

10、反映、反应:

“反映”指把情况告诉、传达到有关部门(多用于对上级);“反应”指由外来刺激引起的某种活动或回应。

11、富裕、富余:

前者指财物充足;后者指足够而有剩余。

12、赋予、付与:

前者指(上对下)交给,是特殊用法;后者指拿出、交给,是一般用法。

13、废除、废黜、解除:

“废除”指取消、废止(法令、制度、条约等);“废黜”指罢免、革除(官职),现多指废除特权;“解除”指去掉、破除(警报、顾虑、武装、职务等)。

14、凡响、反响:

“凡响”指平凡的音乐;“反响”指事物所引起的回响,反应。

15、负心、腹心:

前者指背弃情谊(多指转移爱情);后者指

(1)比喻要害或中心部分

(2)比喻极亲近的人(3)比喻诚意。

16、抚育、哺育、抚恤:

“抚育”指照料、教育儿童或照管动植物;“哺育”指喂养,比喻培育;“抚恤”指(国家或组织)对因公受伤、牺牲或残废人员的家属进行安慰并给以物质帮助。

17、分辨、分辩:

“分辨”是指把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区分开,有分析辨别的意思。

而“分辩”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