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7222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docx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笔试+操作B卷

姓名:

单位:

考号:

成绩:

肥城市中医医院

针灸科出科考试试题(B卷)

(总分200分,笔试100分,操作100分,总分120分方可合格出科)

一、单选题(每小题0.5分)

1.《甲乙经》成书朝代及作者是

A.唐代—孙思邈

B.晋代—葛洪

C.宋代—王执中

D.晋代—皇甫谧

E.宋代—王惟一

2.《针灸大成》的作者是

A.王焘

B.李学川

C.杨继州

D.高武

E.李时珍

3.铸造第一个针灸铜人的朝代是

A.唐代

B.晋代

C.战国

D.元代

E.宋代

4.手三阴经在四肢的排列是

A.厥阴、少阴、太阴

B.少阴、太阴、厥阴

C.太阴、厥阴、少阴

D.厥阴、太阴、少阴

E.太阴、少阴、厥阴

5.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交接部位在

A.头面部

B.颈项部

C.胸腹部

D.四肢末端

E.胸部

6.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错误的是

A.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B.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C.手三阳经从胸走手

D.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E.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7.不属于表里络属关系的是

A.手少阴—手太阳

B.足厥阴—足少阳

C.手阳明—手太阴

D.手少阳—手少阴

E.足太阳—足少阴

8.不属于奇经八脉循行的特点是

A.除带脉横向循行外

B.其余均为纵向循行

C.纵横交错地循行

D.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

E.经与经之间有相互交接规律

9.十二经别是指

A.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

B.十二正经离、合、出、入的别行部分

C.十二正经离、出、入、合的别行部分

D.十二正经离、出、合、入的别行部分

E.十二正经离、入、合、出的别行部分

10.不是十二经筋的循行走向

A.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

B.行于体表

C.不入内脏

D.结聚于关节、骨骼部

E.入走体腔

11.不是经络的作用

A.运行气血

B.濡养周身

C.抗御外邪

D.保卫机体

E.活血祛瘀

12.十二经脉中,肾经与心包经的交接部位在

A.肺中

B.胸中

C.心中

D.胸部

E.腹部

13.手三阳经在上肢外侧面的排列顺序是

A.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

B.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

C.小肠经、大肠经、三焦经

D.三焦经、大肠经、小肠经

E.小肠经、三焦经、大肠经

14.腧穴分为

A.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B.十二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C.十四经穴,经外奇穴,特定穴

D.十二经穴,奇穴,特定穴

E.十四经穴,特定穴,阿是穴

15.十四经穴总数为

A.354个

B.349个

C.361个

D.363个

E.364个

16.五输穴中以所注为

A.井

B.荥

C.输

D.经

E.合

17.十二经的输穴多分布在

A.肘膝关节以下

B.肘膝关节以上

C.腕踝关节以上

D.肘膝关节附近

E.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

18.不是络穴的穴位是

A.脾经—大包

B.肝经—蠡沟

C.胃经—丰隆

D.大肠经—合谷

E.心经—通里

19.下面的骨度分寸不正确的是

A.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

B.岐骨至脐中8寸

C.两乳头之间8寸

D.两肩胛骨脊柱缘之间6寸

E.膝中至外踝高点13寸

20.不属本经的募穴是

A.肺—中府

B.大肠—天枢

C.膀胱—中极

D.肝—期门

E.心—鸠尾

21.根据骨度分寸,内辅骨下廉至内踝高点为

A.18寸

B.13寸

C.14寸

D.16寸

E.12寸

22.属于手太阴肺经的穴组

A.中府、太渊、列缺、曲泽

B.中府、鱼际、列缺、尺泽

C.中府、太渊、尺泽、曲池

D.太渊、少商、孔最、合谷

E.少商、鱼际、商阳、孔最

23.心经的募穴是

A.中府

B.中极

C.天枢

D.巨阙

E.期门

24.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桡侧是

A.曲泽

B.曲池

C.少海

D.尺泽

E.太冲

25.下列穴中、即是输穴又是原穴,还是八会穴的穴位是

A.太溪

B.太渊

C.大陵

D.神门

E.太冲

26.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是

A.鱼际

B.二间

C.三间

D.合谷

E.曲池

27.阳溪穴上3寸是

A.合谷

B.手三里

C.支沟

D.支正

E.偏历

28.属胃经的穴组是

A.足三里、迎香、解溪、承泣

B.上巨虚、丰隆、阳陵泉、下巨虚

C.犊鼻、梁丘、天枢、大横

D.丰隆、足三里、梁门、昆仑

E.承泣、厉兑、解溪、足三里

29.胸正中线旁开4寸是

A.肝经

B.脾经

C.胃经

D.肾经

E.肺经

30.腹正中线旁开4寸是

A.脾经

B.胃经

C.肝经

D.肾经

E.胆经

31.下列穴位中相距3寸的是

A.大陵—内关

B.曲池—手三里

C.阳溪—列缺

D.上巨虚—下巨虚

E.神阙—水分

32.阴陵泉与地机穴相距

A.3寸

B.2寸

C.1.5寸

D.4寸

E.5寸

33.足太阴睥经的络穴是

A.地机

B.公孙

C.太白

D.大都

E.商丘

34.阴郄穴位于

A.神门穴上1寸

B.神门穴上1.5寸

C.神门穴上2寸

D.神门穴上0.5寸

E.神门穴下0.5寸

35.心经的合穴是

A.通里

B.阴郄

C.神门

D.少府

E.少海

36.归属心经的穴组是

A.神门、大陵

B.通里、少冲

C.少冲、少泽

D.天池、关冲

E.极泉、中冲

37.与目内眦和目外眦均发生联系的经脉是

A.小肠经

B.胆经

C.膀胱经

D.三焦经

E.胃经

38.腕骨穴是小肠经的

A.输穴

B.荥穴

C.经穴

D.合穴

E.原穴

39.治疗腰痛的穴组是

A.后溪、太渊

B.委中、后溪

C.人中、鱼际

D.委中、合谷

E.后溪、三间

40.治疗乳少的穴位是

A.养老

B.少泽

C.天井

D.少海

E.少冲

41.听宫穴归属

A.膀胱经

B.胃经

C.小肠经

D.大肠经

E.胆经

42.足小趾外侧端,距趾甲根角旁约0.1寸是

A.足窍阴

B.侠溪

C.行间

D.厉兑

E.至阴

43.两肩胛下角平

A.第5胸椎棘突

B.第6胸椎棘突

C.第7胸椎棘突

D.第8胸椎棘突

E.第9胸椎棘突

44.肾俞穴旁开1.5寸是

A.命门

B.带脉

C.天枢

D.大横

E.志室

45.腹正中线旁开0.5寸是

A.肺经

B.肝经

C.胃经

D.脾经

E.肾经

46.脐旁0.5寸的穴位是

A.肓俞

B.中柱

C.大赫

D.气穴

E.四满

47.照海穴在特定穴中属

A.八会穴

B.俞穴

C.络穴

D.八脉交会穴

E.原穴

48.八会穴中的气会穴是

A.天池

B.膻中

C.乳根

D.俞府

E.以上都不是

49.下列穴中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间使

B.大陵

C.劳宫

D.内关

E.曲泽

50.治疗心、胸、胃之疾的八脉交会穴穴组是

A.公孙—内关

B.内关—外关

C.列缺—内关

D.照海—公孙

E.申脉—内关

51.大陵穴归

A.心经

B.肺经

C.三焦经

D.大肠经

E.心包经

52.手少阳三焦经的穴组是

A.中渚、阳池、关冲、少泽

B.外关、阳池、支沟、耳门

C.中渚、后溪、天井、支正

D.天井、关冲、阳谷、阳溪

E.支沟、偏历、腕骨、天井

53.阳池穴与支沟穴相距为

A.2寸

B.1寸

C.3寸

D.4寸

E.1.5寸

54.足少阳胆经的合穴是

A.足临泣

B.侠溪

C.丘墟

D.阳陵泉

E.绝骨

55.既是合穴,又是八会穴的穴位是

A.阳陵泉

B.委中

C.足三里

D.曲池

E.中脘

56.足厥阴肝经的募穴是

A.太冲

B.行间

C.期门

D.中封

E.曲泉

57.治疗目赤肿痛的穴组是

A.太阳、合谷、太冲、风池

B.太阳、足三里、三阴交、睛明

C.合谷、足三里、手三里、睛明

D.太冲、太溪、后溪、阳溪

E.以上都不是

58.在下列井穴中,具有催乳功用的穴位是

A.中冲

B.关冲

C.少冲

D.少泽

E.隐白

59.不是八脉交会穴的是

A.列缺

B.内关

C.公孙

D.外关

E.中脘

60.捻转补泻法的泻法操作是

A.捻转角度小,频率快,用力轻

B.捻转角度大,频率慢,用力轻

C.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

D.捻转角度小,频率快,用力重

E.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轻

61.提插补泻法的补法操作是

A.先浅后深,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慢

B.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C.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小,频率快

D.先深后浅,重提轻插,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E.先浅后深,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62.平补平泻法用于

A.脏腑病

B.经脉病

C.不盛不虚证

D.虚中夹实

E.内脏下垂

63.直接灸法分为

A.艾炷灸、艾条灸

B.艾条灸、白芥子灸

C.化脓灸、非化脓灸

D.化脓灸、疤痕灸

E.非化脓灸,无疤痕灸

64.散刺法为

A.皮肤针操作法

B.皮内针操作法

C.耳针操作法

D.毫针操作法

E.三棱针操作法

65.最早记载“角法”的是

A.《肘后备急方》

B.《五十二病方》

C.《针灸大全》

D.《针灸大成》

E.《阴阳十一脉灸经》

66.操作皮肤针时使用的是

A.腕力

B.肘力

C.臂力

D.指力

E.压力

67.三棱针的操作方法是

A.经刺、点刺、挑刺、散刺

B.点刺、散刺、挑刺、急刺

C.经刺、散刺、点刺、平刺

D.点刺、挑刺、散刺、刺络

E.经刺、挑刺、斜刺、点刺

68.用俞募配穴法治疗小儿遗尿选

A.关元、肾俞

B.气海、膀胱俞

C.天枢、肾俞

D.中极、膀胱俞

E.中极、肾俞

69.针灸治疗肠痈时以

A.任脉、冲脉经穴为主

B.足阳明经穴为主

C.任脉、手阳明经穴为主

D.足厥阴经、任脉穴为主

E.足少阳经、冲脉穴为主

70.治疗肺系、喉咙、胸膈之疾的穴组是

A.列缺、照海

B.照海、太溪

C.列缺、临泣

D.照海、公孙

E.列缺、公孙

71.肺虚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补

A.列缺

B.太渊

C.孔最

D.尺泽

E.少商

72.肝经实证,采用“补母泻子法”,应泻

A.太冲

B.曲泉

C.行间

D.大敦

E.中封

73.治疗呕吐的基本穴组是

A.内关、公孙、三阴交

B.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C.内关、足三里、丰隆

D.内关、阳陵泉、中脘

E.内关、足三里、中脘

74.治疗实证癃闭的穴组为

A.三阴交、中极、阴陵泉、膀胱俞

B.足三里、关元、阴陵泉、膀胱俞

C.三阴交、气海、阳陵泉、膀胱俞

D.中极、地机、曲泉、膀胱俞

E.中极、三阴交、关元、气海

75.治疗眩晕之实证以

A.胆经、督脉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

B.肝经、心经、胆经、任脉经穴为主

C.任脉、脾经、心经、胆经穴为主

D.督脉、胆经、脾经、心经穴为主

E.心包经、督脉、胆经、胃经穴为主

76.胃肠积热之风疹,治法为

A.直接灸法

B.毫针泻法

C.平补平泻法

D.穴位注射法

E.三棱针点刺法

77.男,59岁。

诉腰部疼痛,值天气变化时加重,酸麻,有时甚至不可俯仰,舌淡,脉紧。

针灸时选

A.手足太阳经和夹脊穴为主

B.手足阳明经和足太阳经为主

C.手足少阳经和手足阳明经为主

D.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E.手足阳明经和肝经为主

78.女,28岁。

诉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闷胀痛。

大便不调,脉弦。

针灸时选

A.百会、神门、行间、三阴交

B.上星、神门、合谷、阿是穴

C.水沟、内关、神门、太冲、曲泉

D.率谷、神门、侠溪、阿是穴

E.合谷、神门、行间、三阴交

79.痰湿侵肺型的咳嗽,针灸时选

A.足太阴脾经与手阳明为主

B.足太阴与足阳明经为主

C.手太阴与足太阴经为主

D.手太阴与足阳明经为主

E.手足三阴经

80.男,63岁。

患有哮喘病10余年,时作时止,昨晚又出现呼吸急促,喉间痰鸣,语言无力,动则汗出,舌质淡,脉细无力。

针灸时选

A.尺泽、肺俞、太渊、列缺

B.肺俞、太渊、太溪、足三里、气海

C.膻中、尺泽、鱼际、足三里

D.太渊、尺泽、鱼际、足三里

E.肺俞、中府、尺泽、太渊

81.湿热下注型癃闭,针灸时以

A.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穴为主

B.足厥阴和足太阴经穴为主

C.足少阳和足太阳经穴为主

D.足太阴和足太阳经及相应俞募穴为主

E.足阳明和足太阴经穴为主

82.女,28岁。

2年前经期淋雨后出现痛经。

经期腹痛拒按,经色紫红有块量少,得暖痛减,苔白腻,脉沉紧。

针灸时选

A.肾俞、大赫、命门、关元(灸法)

B.肾俞、肝俞、太溪、太冲

C.中极、地机、次髎、三阴交

D.气海、地机、太冲、三阴交

E.关元、阴陵泉、昆仑

83.男,21岁。

上体育课时左踝扭伤,疼痛不能走路,血肿明显。

采用

A.局部隔附子饼灸

B.水针

C.艾炷灸

D.隔姜灸

E.刺络拔罐

84.男,30岁。

右上齿痛两天,伴龈肿口渴,口臭,便秘,脉滑数。

某医师予针灸治疗,取合谷、颊车、下关,还可取

A.二间

B.内庭

C.外关

D.太溪

E.太冲

85.一气虚便秘病人,针灸治疗时选

A.天枢、归来、支沟、脾俞、气海

B.天枢、肝俞、支沟、阳陵泉、内庭

C.外关、支沟、足三里、天枢、太冲

D.行间、侠溪、天枢、上巨虚

E.天枢、足三里、行间、内庭

86.对肾绞痛病人,针灸治疗时以

A.肾经、肝经穴为主

B.肾经、胃经穴为主

C.肾经、心经穴为主

D.督脉经、肾经穴为主

E.足太阴经及相应背俞穴为主

87.女,40岁。

因近日工作紧张,休息欠佳,双目肿痛,兼口苦,烦热,便秘,脉弦滑。

针灸治疗以

A.肝经、胆经、大肠经穴为主

B.大肠经、肝经、膀胱经穴为主

C.小肠经、胆经、肝经穴为主

D.肝经、膀胱经、肾经穴为主

E.肺经、肝经、胆经穴为主

88胃痛经治,疼痛大减。

1周后,胃痛隐隐,周身乏力,纳谷不香,大便溏薄。

其正确的原络配穴是:

A.太白、公孙

B.冲阳、丰隆

C.太白、冲阳

D.冲阳、公孙

E.太白、丰隆

89.李某,男,45岁,大学老师。

咽喉疼痛15年。

曾经喉镜检查,发现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时有呛咳,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八脉交会配穴法治疗,应取:

A.内关、公孙

B.列缺、照海

C.申脉、后溪

D.足临泣、外关

E.内关、照海

90-91.陈某,女,30岁。

妊娠定期保健检查发现胎位不正,医生建议用艾灸治疗。

首选穴位是:

A.足通谷

B.昆仑

C.太溪

D.至阴

E.京骨

矫正胎位的最佳时机是:

A.妊娠6个月

B.妊娠7个月

C.妊娠8个月

D.妊娠9个月

E.妊娠10个月

92-93.何某,胃脘隐痛4年,服用中西药物其效不显。

近2年又增心悸胸闷,疲劳为甚:

舌质偏黯,苔薄白腻,脉象弦细,偶显结代。

治疗旧病首选穴位是:

A.郄门

B.内关

C.间使

D.大陵

E.劳宫

今日突然胃脘部剧痛难忍,呈绞榨感,放射至左肩胛,脉促,时而欲绝。

其新病最佳穴位宜

选:

A.郄门

B.内关

C.问使

D.大陵

E.劳宫

94-95.仲某,男,48岁。

右肩疼痛两月,入夜尤甚。

原因不明。

初始以肩峰前部疼痛为主,近1月以肩峰后部疼痛为主。

舌脉无明显异常。

肩峰前疼痛局部应取:

A.肩髃

B.肩髎

C.肩井

D.肩中俞

E.肩外俞

肩峰后疼痛局部应取:

A.肩髃

B.肩髎

C.肩井

D.肩中俞

E.肩外俞

96-97.郑某,女,56岁。

宿患胆结石,拒于手术。

且平素动辄踹筋挛缩,某医院诊断为钙质缺

乏。

近因工作不顺及家庭琐事,情绪波动,自觉口苦耳鸣,胁肋胀痛。

舌偏红,脉弦数。

根据原络配穴,下列穴位应选:

A.风市足临泣

B.太冲 蠡沟

C.丘墟 光明

D.太冲 光明

E.丘墟 蠡沟

踹筋挛缩,首选穴位是:

A.太冲

B.光明

C.阳陵泉

D.丘墟

E.蠡沟

98-100.周某,男,68岁。

头发全脱10年。

近因头痛来诊。

王医师决定取其头部百会、上星等穴治疗。

正常情况下,取头部穴位所依据的前发际至后发际的骨度分寸是:

A.8寸

B.9寸

C.10寸

D.11寸

E.12寸

99.对于头发全脱的周某,王医生定取头部穴位的方法是:

A.两耳尖距离酌情折算

B.两耳后乳突间9寸酌情折算

C.大椎到胸椎的距离酌情折算

D.眉心到大椎为18寸折算

E.两颧骨间与两瞳孔间距离酌情折算

100.百会后发际直上与上星入前发际的寸数分别是:

A.1.0寸、5.0寸

B.2.0寸、6.0寸

C.1.0寸、7.0寸

D.1.5寸、8.0寸

E.1.0寸、9.0寸

 

2、简答题(每小题10分)

1.针灸科优势病种“项痹病”的常见主要证型有哪些?

 

2.针灸科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常用穴位有哪些?

(最少列5个)。

 

3.脐疗常用于治疗哪些疾病?

 

4.针灸科开展的现代医疗技术有哪些?

 

5.针灸科中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目标是什么?

 

三、操作:

隔姜灸(10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