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讲核心考点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7561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9讲核心考点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19讲核心考点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19讲核心考点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19讲核心考点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19讲核心考点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19讲核心考点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19讲核心考点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19讲核心考点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第19讲核心考点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第19讲核心考点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第19讲核心考点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19讲核心考点二.docx

《第19讲核心考点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9讲核心考点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19讲核心考点二.docx

第19讲核心考点二

18、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和意义。

1、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

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2、全民族抗战:

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

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

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3、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

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4、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5、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1)抗日战争的胜利,解除了中国近百年来的沦亡危机,结束了近代中国的民族屈辱史,使中华民族保持了独立生存的民族地位和政治地位。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争取独立自由史册上可歌可泣的一页,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饱经沧桑的一章。

 

(2)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3)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盘的新征程。

(4)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5)锻造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在血与火的考验、生与死的抗争中锻造出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华儿女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

19.、新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经验(简答)

一、统一战线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1、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来领导。

统一战线是完成革命任务的方式,领导权必然由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所派生。

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国无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

2、这是由中国无产阶级的优点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所决定的。

二、必须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

统一战线包含两个联盟:

一是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无产阶级和农民,也包括其它劳动者的联盟;二是工人阶级同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指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劳动阶级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联盟。

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要正确处理好两个联盟之间的关系:

1、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

2、尽可能扩大第二联盟。

3、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三、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四、革命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统一战线只有以强有力的人民武装作后盾,才能巩固和发展。

20、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辨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这个人民共和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经济上实行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即新民主主义文化的方针。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这些社会主义因素,保证了新民主主义能够最终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过渡性质的社会形态,它从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949—1952年,是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1953—1956年,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1、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本质的概括及其意义(简答)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一,突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二,突出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三,突出了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既包括了生产力的问题,又包括了生产关系的问题,同时又包括了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辨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都要经历的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3、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简答)

(1)马恩论述了社会的基本矛盾,但没有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

(2)列宁论述过社会主义社会对抗将消失,但矛盾将长期存在的观点,可惜来不及实施。

斯大林否定社会主社会矛盾。

(3)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敌我矛盾已基本解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毛质矛盾的学说。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着矛盾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有根本的不同。

敌我矛盾是分清敌我的问题,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也就是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策。

诸如,在经济上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政治上,对于政治思想领域内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在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等。

毛泽东强调,在处理各方面人民内部矛盾的时候,必须树立“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思想。

(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论述

1、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2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简答或辨析)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发展是改革的目的,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和改革是稳定的基础,而稳定又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没有稳定什么事都干不成。

因此,稳定又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时,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简答)

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一般市场经济的共性:

一是经济关系市场化;二是企业行为自主化;三是宏观调控间接化;四是经济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的特性: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它是以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第二,在分配制度上,它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体制;第三,在宏观调控上,它是以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利用的宏观调控手段,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能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实现市场调节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经济体制。

26、建设创新型国家(简答)

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提出的原因:

第一,这是我国基本国情的必然要求,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

这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第二,这是参加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当前综合国力的较量是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中心的综合国力较量。

第三,这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和充分发挥我国已经拥有的经济科技实力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建设创新型国家,一要实施正确的方针,努力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二要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三要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四要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五要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27、我们的多党合作制特点(简答或辨析)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

它们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第二,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共同的任务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指引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而奋斗。

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各民主党派的许多领导人和成员担任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机关和行政部门的领导职务,或被选为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历史表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实践上是行之有效的。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一个创造,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它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扩大爱国统一战线,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2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点及意义(简答)

第一,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政权机关;第二,民族区域自治必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第三,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民族自治机关除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政权机关的职权外,还可以依法行使广泛的自治权。

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力;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调动全国各民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和发展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进步;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2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简答或辨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30、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及意义(简答)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六大特征)。

理论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原则(简答)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坚持改革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坚持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32、依法治国内涵及意义(简答)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首先,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

其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第四,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33.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34、“一国两制”的涵义:

(辨析题)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35、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证(简答)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进步。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效地组织和领导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36、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

(简答)

第一,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

第二,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第四,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第五,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

第六,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37,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简答)

第一,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第二,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第三,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第四,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推进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8、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简答)

第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

第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第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

第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进行,保证党始终引领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第五,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注意:

5道时事政治选择题参见冲刺班时事政治那一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