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7725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

中考物理练习专题二十一实验含13年真题及答案解析

专题二十一实验

1.(2013•绵阳)如图所示,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出玻璃板后,比空气密度大的二氧化氮进到了上面的瓶子.这个现象说明(  )

A.气体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气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C.气体是由分子组成的D.温度越高,气体分子运动越剧烈

1.A.

解析:

虽然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密度,但是它也会运动到上面的瓶子内,这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现象是扩散现象.

2.(2013•安徽)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

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

2.D.

解析:

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说明声音的响度和振动的幅度有关.钢尺伸出桌边越短,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说明音调与振动的快慢有关.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进一步推论得: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2013•南宁)如图是小明利用两个相同的大铁钉制成电磁铁,并对电磁铁进行实验探究.由图可知:

电磁铁A的磁性比电磁铁B的磁性  (选填“强”或“弱”);电磁铁A的N极是它的  (选填“上”或“下”)端.

3.强;下

解析:

电磁铁磁性的强弱用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表示,如图,电流一定时,线圈的匝数越多,吸引的大头针越多,磁性越强,故B的磁性强.根据安培定则,A的下端为N极,上端为S极.

4.(2013•沈阳)物理老师用矿泉水瓶为同学们演示了以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矿泉水瓶内装半瓶沙子,拧紧瓶盖,用厚毛巾包住,手握毛巾用力快速晃动瓶子约五分钟后,沙子变热,这是通过的方式使沙子内能增加的(选填“热传递”或“做功”).

(2)用矿泉水瓶从饮水机接水的过程中,听到瓶中传出的声音的音调越来越.

(3)如图所示,将细线系在矿泉水瓶下部,沿水平方向拉动细线使其沿同一水平桌面匀速移动,发现拉满瓶水比拉半瓶水需要的力大,此现象表面在接触面的相同时,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4.

(1)做功;

(2)高;(3)粗糙程度;压力.

解析:

(1)用力快速晃动瓶子,人对瓶子、瓶内的沙做功,沙子变热,这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2)往矿泉水瓶中灌水时,瓶内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随着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越容易振动,因此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越高.

(3)此现象表面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5.(2013•常州)小明发现:

水滴可使平行光发生如图

(1)

(2)所示的变化,且水滴变凸,其焦距(变小/不变/变大).把写有“爱物理”字样的纸条先后放在左右两水滴下方的桌面上,小明从水滴上方看到的像如图(3)、(4)所示,这种放大功能类似于

 (放大镜/投影仪),且水滴变凸,其放大功能(变小/不变/变大).列文虎克当年也有类似发现,他制作玻璃球以观察青蛙卵.用高温火焰加热玻璃棒的一端使其熔化,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如图(5)所示,由此可知玻璃是(晶体/非晶体);用镊子将液态玻璃球取下并使其自然冷却(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固态玻璃球;透过玻璃球观察直径为1.0mm的青蛙卵,成的像与刻度尺比对情况如图(7)所示,该青蛙卵像的直径为cm,此时该玻璃球的放大倍数为倍.

5.变小;放大镜;变大;

晶体;凝固;1.00;10.

解:

如图

(1)

(2)可知,

(2)中的折射光线先相交与一点,该点称之为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称之为焦距,故水滴越凸,其焦距越小;如图(3)、(4)可知,像都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该功能类似于放大镜,并且(4)中的像更大,故水滴变凸,其放大功能变大;根据图(5)可知,玻璃熔化时,没有固定的熔点,因此玻璃是非晶体;将液态玻璃球取下并使其自然冷却变为

固态的过程叫凝固;根据图(7)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青蛙卵像的直径为1.00cm,此时该玻璃球的放大倍数n=

=10.

6.(2013•河北)根据图所示的四幅图,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相应的内容.

(1)甲图:

风中雨伞容易“上翻”,是由于  .

(2)乙图:

两个压紧的铅块能吊起钩码,说明  .

(3)丙图:

导线触接电源后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  .

(4)丁图:

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一定角度,是由于  .

6.

(1)气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分子间存在引力;(3)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4)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解析:

(1)伞的形状是上方凸起的,当气流经过时,上方的流速大,压强小,下方的流速慢,压强大,就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压强差,使伞容易被风吸起来.

(2)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两块表面干净的光滑铝块压紧后,它们会结合在一起,并能在下面吊起一个砝码,证明了物体的分子间有引力.

(3)导线触接电源后小磁针发生偏转,当小磁针发生偏转时,说明磁针处在磁场中,即说明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

(4)电荷通过验电器的金属球传给金属杆传给两片金属箔,两片金属箔带同种电荷,即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张开.

7.(2013•山西)在“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  (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

(2)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中所示,为  ℃.甲、乙两组同学绘制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中所示,试分析乙组加热至沸腾时间较长的可能原因  .(一条即可).

(3)甲组同学撤去酒精灯后,发现水未立即停止沸腾,试分析其原因  (合理即可).

7.

(1)自下而上;

(2)98;水量大或水的初温低;(3)烧杯底和石棉网的温度高于

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热.

解:

(1)酒精灯需用外焰加热,所以要放好酒精灯,再固定铁圈的高度;

而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没到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壁和容器底,所以放好烧杯后,再调节温度计的高度;

(2)由图知,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其示数为98℃;乙组加热至沸腾时间较长,可能是因为水量大或水的初温低造成的.(3)撤去酒精灯后,由于石棉网与烧杯底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所以水能继续吸热,水未立即停止沸腾.

8.(2013•宜昌)如图为探究“磁生电”的实验装置

(1)闭合开关,让悬着的导体AB  (选填“左右”、“上下”、“沿A向B”或“沿B向A“)运动时,电流表会发生偏转.

(2)若保持导体AB不动,要产生感应电流,正确的操作是  .

(3)实验中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不明显,为了使指针偏转明显,请你从实验装置和

操作上各提一条改进建议.装置改进:

  ,操作改进:

  .

8.

(1)左右;

(2)左右移动磁铁;(3)换强磁铁(或绕制线圈);快速移动导体(或磁铁).

解析:

(1)由图知,磁感线方向在竖直方向,所以导体AB左右运动才会切割磁感线,电路中才会有感应电流;

(2)AB不动,可以左右移动磁铁,AB仍切割磁感线;

(3)电流表指针偏转不明显,是电流太弱,可能是磁场弱或导体(或磁铁)运动慢.

9.(2013•雅安)如图甲,底面积为80cm2的圆筒形容器内装有适量的水,放在水平桌面上;底面积为60c

m2、高为12cm的实心圆柱形物体A用细线拴好并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小王要探究圆柱形物体A逐渐浸人圆筒形容器内的水中时(水没有溢出容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圆柱形物体A下表面离水面的距离h的关系.(使用刻度尺测量h,不计细线重)

(1)小王从圆柱形物体A接触水面至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多组F、h,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写在实验表格中,依据实验表中数据,在图乙中的方格纸中画出了F与h关系的图象.

①由图象乙可知,物体A的重力为N.

②观察图象乙,可以得出结论:

在物体A没有浸没之前,当h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在物体A浸没后,当增大h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由此可知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与浸入深度(选填“有关”或“无关”).

③由图象乙可知:

当h等于10cm时,物体A受到的浮力为N.

(2)物体A在容器内浸没后与未放入物体A前比较,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增加了Pa.

9.

(1)①9;②减小;不变;无关;③6;

(2)900.

解析:

(1)①分析图象数据可以得出结论:

在物体A没有浸没之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9N,即物体重力为9N;

②当h增大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减小;在物体A浸没后,当增大h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不变;

③由图象乙可知:

当h等于10cm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F=3N,所以此时受到的浮力为F浮=G﹣F=9N﹣3N=6N;

(2)物体完全浸没时排开水的体积为V排=V0=S0h0=60cm2×12cm=720cm3排开水的深度为h=

=

=9cm=0.09m,增加的压强为p=ρgh=1.0×103kg/m3×10N/kg×0.09m=900Pa.

10.(2013•泉州)小红同学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

(1)如图1所示,她的操作存在错误,请指出其中一个错误之处:

、.

(2)小红纠正所有错误后,在水温到达89℃时开始每隔2分钟做一次温度记录,并描绘出如图2所示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说明此时该地大气压(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3)若烧杯中水的质量为0.4kg,则从开始计时起加热10min,水所吸收的热量为J.[已知C水=4.2×103J/(kg•℃)]

(4)小红觉得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偏长,请你给她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

10.

(1)读数时视线未跟液柱面相平(或“温度计玻璃泡触底”、“酒精灯外焰未正对杯底”);

(2)99,小于;(3)1.68×104;(4)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

解析:

由图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了,这样受容器底温度的影响,测量结果不准确;在读数时俯视,此时测量结果会偏大;酒精灯的外焰未放在杯底的正下方;

(2)由图象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99℃不变,所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9℃,小于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100℃,所以当时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

(3)由图象知,水的初温为89℃,末温为99℃,

所以水吸收的热量为:

Q=cm(t﹣t0)=4.2×103J/(kg•℃)×0.4kg×(99℃﹣89℃)=1.68×104J

(4)水的加热时间过长,可能是水的初温过低或水的量太大或烧杯未加盖造成的.所以可以通过适当提高水的初温或适当减少水量或给烧杯加盖来缩短加热时间.

11.(2013•锦州)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小明利用两组滑轮组进行了5次测量,用一个动滑轮和一个定滑轮测定前4组数据,用二个动滑轮和二个定滑轮得第5组数据,测得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

动滑轮重G动/N

物重G/N

钩码上升高度h/m

动力F/N

动力作用点移动距离s/m

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1

0.5

1

0.1

0.7

0.3

47.6

2

0.5

1

0.2

0.7

0.6

47.6

3

0.5

2

0.1

1.1

0.3

60.6

4

0.5

4

0.1

2

0.3

5

1

4

0.1

0.5

(1)请根据前四组数据,在图甲中画出实验中滑轮组的绕绳方法.

(2)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拉动弹簧测力计.

(3)表格中变化①处数据应为;根据图乙中弹簧测力计可知编号②数据应为N.

(4)由表中第1、2组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无关.

(5)由表中第3、4组数据可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摩擦和有关.

(6)有的同学认为:

“机械越省力,它的机械效率越高”.你认为这句话是的(填“正确”或“错误”).你是用小明收集的数据中两组数据对比分析来判断的.

11.

(1)见上图;

(2)匀速;(3)66.7;1.6;(4)物体被提升的高度;(5)被提升的物重;(6)错误;4、5.

解:

(1)由前4组实验数据知,s=3h,所以滑轮组由3段绳子承担物重,因此应从动滑轮绕起。

(2)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这样才能准确测出拉力的值;

(3)①η=

×100%=

×100%=

×100%≈66.7%;

②由图知,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所以其示数为1.6N;

(4)第1、2组数据,动滑轮重、钩码重相同,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不同,机械效率相同,可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无关;

(5)第3、4组数据,动滑轮、钩码被提升的高度相同,被提升的钩码重不同,机械效率不同,可知同一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摩擦和被提升的物重有关;(6)由表格中数据知,第5组滑轮组由5段绳子承担物重,η=

×100%=

×100%=

×100%=50%;由计算知,第五组比第四组滑轮组省力,但机械效率更低,所以“机械越省力,它的机械效率越高”的说法不正确.

12.(2013•重庆)老师讲了“密度”这节知识后,小明和小楠对他们都喜欢吃的柑橘的密度感兴趣了,他们拿出一个柑橘,决定想办法测出它的密度.

(1)将托盘天平放在  桌面上,将标尺上的游码移到零刻度处,发现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端调节,直到指针指向分度盘的中

央.

(2)小楠用天平测量柑橘的质量,右盘中的砝码和标尺上的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柑橘的质量是  g,若小楠再将柑橘浸没在水中测得它的体积为230cm3,则柑橘的密度为  kg/m3.

(3)如果小楠做实验时,是先将柑橘浸没在水中测出柑橘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出柑橘的质量,则这样测得的柑橘密度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基原因是  .

(4)实验完成后,小明问小楠是如何测出柑橘体积的,于是小楠将柑橘擦干净,又取出小烧杯、量筒、溢水杯和牙签等.小楠先将溢水杯装满水,接着小楠的做法是:

(5)小明在思考,小楠的做法也存在不妥之处,你认为不妥之处是:

 .

12.

(1)水平;左;

(2)220.8;0.96×103;

(3)偏大;柑橘上会沾有水;

(4)将小烧杯放在溢水口处,小楠借助牙签使这个柑橘浸没在溢水杯中,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用量筒测出小烧杯中水的体积即可测得柑橘的体积;

(5)量筒所测水的体积偏小,这样测得的密度比真实值偏大.

解析:

(1)使用托盘天平时应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在调平时,指针偏右,即需向左调节平衡螺母,直到使得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线处或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为止.

(2)柑橘的质量等m=220g+0.8g=220.8g;

柑橘的密度:

ρ=

=

=0.96g/cm3=0.96×103kg/m3(3)如果小楠做实验时,是先将柑橘浸没在水中测出柑橘的体积,再用天平测出柑橘的质量,这样柑橘上会沾有水,导致柑橘的质量变大,根据ρ=

,体积准确时,质量偏大,测出的密度偏大.(4)将小烧杯放在溢水口处,小楠借助牙签使这个柑橘浸没在溢水杯中,当溢水杯停止排水后,用量筒测出水烧杯中水的体积即可测得柑橘的体积;(5)用量筒测出小烧杯中水的体积时,小烧杯中水不可能完全倒入量筒中,杯壁有少量残留,量筒所测水的体积偏小,这样测得的密度比真实值偏大.

13.(2013•日照)

(1)图1是“测量水平运动物体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实验装置图;实验时在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向左拉动一个长方体木块,使其作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16所示;由  知识可知,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为  N.

(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李丽同学提出“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的猜想;张华同学提出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的猜想.图2是他们进行探究实验的实验装置图.

①李丽同学为了完成他自己的探究应该按  两个图所示的方案进行.

②张华选用正确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见下表;请根据表中记录的数据,在答题卡中的坐标系中作出摩擦力的大小Ff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FN之间的关系图象;根据图象可以得出Ff与FN的关系是  ;

FN/N

1.0

1.5

2.0

2.5

3.0

Ff/N

0.4

0.6

0.8

1.0

1.2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面积有关呢?

”张华将图甲中的木块侧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发现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和图甲的示数一样,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的结论.而李丽将图甲中的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发现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为图甲中示数的一半,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的结论.你认为  的结论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  .

13.

(1)二力平衡;2.8;

(2)①甲、丙;②见上图;成正比;(3)李丽;实验中没有保持压力不变.

解析:

(1)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向左拉动一个长方体木块,使其作匀速直线运动,所以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摩擦力大小等于拉力.

由图知,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1N,所以其示数为2.8N.由二力平衡条件得,摩擦力也为2.8N.

(2)①李丽同学提出“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所以需控制压力大小这个变量,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甲丙两图中压力相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所以应选择甲丙两图进行实验.

②根据表格中数据进行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由图象知,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成正比.

(3)李丽将图甲中的木块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后,这样压力大小也会变为一半,没有保持压力大小不变,所以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

14.(2013•广东)如题图甲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l)下面步骤a中横线处的内容是  .实验步骤a、b、c、d的合理顺序是  (填写步骤前字母)

a.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  .

b.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后方,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发现该蜡烛与被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1′.

c.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A2、A2′;A3、A3′(如题图乙所示).

d.点燃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在纸上记录蜡烛的位置A1.

(2)如题图乙,分别将实验中的物点与像点连接,发现它们的连线始终与玻璃板面垂直为了得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某同学将实验数据填入右表.请将表头中空白部分填上合适的内容

实验次数

1

7

7

等大

2

6

6

等大

3

3

3

等大

(3)如果在像A1′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  (填“能”或“不能”)承

接到像,这说明  .

14.

(1)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adbc;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2)见下表:

实验次数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

像与物的大小比较

1

7

7

等大

2

6

6

等大

3

3

3

等大

(3)不能;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解析:

(1)因为实验目的:

探究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在水平桌上铺一张白纸,纸上垂直放一块平板玻璃板作为平面镜,然后在纸上记录玻璃

板的位置.

实验步骤a、b、c、d的合理顺序:

a.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d.点燃蜡烛放在玻璃板前,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在纸上记录蜡烛的位置A1.

b.拿另一支完全相同的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后方,移动到某一位置时,发现该蜡烛与被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在纸上记下该蜡烛的位置A1′.

c.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重复以上实验,在纸上记录物与像的位置A2、A2′;A3、A3′(如题图乙所示).

(2)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和现象可知,需要填写的空白分别是: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cm);像与物的大小比较.见下表: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成的,不是实际光线会聚的,是虚像;所以如果在像A1′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不能承接到像.

15.(2013•温州)人从灯下经过,会在地上投下影子.影子是光被不透明物体挡住后,在其背面形成的暗区.当光照强度不同时,影子(暗区)与周围亮区的明暗对比程度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会感觉影子有“浓淡”之别.影子的“浓淡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小明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

可能与灯的功率存在一定关系.

猜想二:

可能与影子离灯的距离存在一定关系.

猜想三:

可能与人离灯的距离存在一定关系.

实脸方法:

在水平桌面上竖立一个不透明的白屏,在屏两侧等距离的位置各固定一根同样的木棒,在屏的两侧各点亮一盏灯,通过一定的方法同时观察屏上的木棒形成的影子的“浓淡程度”.调节一盏灯的位置,当两侧屏上的影子“浓淡程度”一样时,记录灯的功率和灯到屏的距离,分析相关数据,寻找规律•

具体实验如下:

步骤一:

在屏两侧距屏1米处各点亮一盏25瓦灯,观察到两侧屏上影子“浓淡程度”相同.

步骤二:

将右侧25瓦灯换成40瓦灯,观察到两侧屏上影子“浓淡程度”不同.

步骤三:

保持左侧25瓦灯的位置不变,移动右侧40瓦灯,直到两侧屏上影子“浓淡程度”一样时,记录相关数据.

步骤四:

将右侧的灯依次换成60瓦、100瓦、250瓦,重复步骤三.实验结果如下:

灯的功率/瓦

灯功率的平方数

屏上影子离灯距离/米

屏上影子离灯距离的平方数

25

625

1

1

40

1600

1.26

1.6

60

3600

1.55

2.4

100

10000

2

4

250

62500

3.16

10

(1)步骤一、二的结果,可以支持哪个猜想?

(2)现有一盏200瓦的灯,放在屏右侧距离屏米处,屏上的影子“浓淡程度”会与左侧25瓦灯的影子“浓淡程度”相同.(结果精确到0.01)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灯的功率”和“屏上影子离灯距离”哪个因素对影子“浓淡程度”影响更大?

判断并说明理由.

15.

(1)猜想一;

(2)2.83;(3)影子离灯距离影响较大.当影子离灯的距离成倍变化时,灯的功率必须成平方倍变化,才能保持影子浓淡程度相同.

解析:

(1)步骤一和步骤二中由于灯泡的功率发生了变化,所以影子的浓淡度也发生了变化,则说明影子的浓淡与灯的功率有关,可以验证猜想一;

(2)根据表格中是数据,灯的功率、功率的平方、屏上影子离

灯距离及距离的平方都在变大,灯的功率变化倍数等于屏上影子离灯距离平方数的变化倍数,则换200W的灯泡时,为100W的2倍,则屏上影子离灯距离的平方数也应为100W的2倍,应为4×2=8m2,所以屏上影子离灯距离应为2

m=2.83m;

(3)由

(2)分析知,屏上影子离灯距离成倍数变化时,灯的功率必须成平方倍变化,才能保持影子浓淡程度相同,所以可得影子离灯距离影响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